写入基因的智慧

来源 :DV@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写入基因的智慧”?
  
  请看两个对比镜头:
  镜头一:冬天的西湖。每天,鸳鸯群在夜幕即将降临的那一刻,从湖面上集体起飞,它们只用了不到1分钟就飞到了湖边的山林,表演了一场集体鹞子翻身绝技后,降落到树林里过夜。第二天凌晨,鸳鸯们又会成群地飞回西湖。
  镜头二:在西湖西线,同样的傍晚,一只母鸳鸯带着6只毛茸茸的小鸳鸯离开觅食的溪流,艰难地爬过大块鹅卵石上岸,悄悄地沿着草坪向前,等到小石板路上的人们走开的一个空档,迅速地穿过小路,贴着灌木丛,等到第二条小路上有空了,再一次迅速穿过第二石板路,如法炮制,它们又会穿过第三条更宽一些的石板路,到达一个大大的池塘,游向一大片茂密的芦苇丛,在那里消失得无影无踪。第二天凌晨,在鸳鸯妈妈的带领下,小鸳鸯又出现了,它们仍然悄悄地从池塘里上岸,踏上草坪,快速穿越三条小路来到觅食地,开始一天的生活。
  鸳鸯们为什么傍晚会飞向山林睡觉?我以前一直认为是害怕冬季湖水的寒冷,他们更愿意到相对温暖一些的树林里过夜。但是我也发现:即使它们在岸边的树上已经有了很好的栖息位置,也会在那一刻起飞向山林深处。这就有些奇怪了。
  现在,成年母鸳鸯居然也会带领着小鸳鸯做完全相似的行动。一个造成一只小鸳鸯死亡的家伙说过:“鸳鸯们晚上很可能就在溪流中的那个小岛的草丛里睡觉。”这时,我才真正悟出了鸳鸯们的用意:鸳鸯白天的行动很容易引起天敌(也许主要是人类)的注意,鸳鸯们是强壮的,白天要想抓捕它们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如果想晚上偷袭,那么觅食和安寝地点很近,安全系数就太低了。鸳鸯们居然有了这样的生活习性:会飞的成年鸳鸯会到相距白天栖息地干米之外的山林睡觉。而鸳鸯妈妈会带着小鸳鸯们悄悄穿过道路到三四百米外的芦苇塘过夜,相信,这个行动路线在母鸳鸯选择繁殖地时就已成竹在胸了。
  这就是鸳鸯的智慧,不需要学习,也不需要创意,这已经是本性,是写入基因的。
  同样的基因还有:似乎没有看到母鸳鸯在教育小鸳鸯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吃,也没有训练鸳鸯如何游泳。小鸳鸯们凭着本能游泳,使劲地觅食,飞快地长大。而母鸳鸯的角色仅仅是将他们孵出壳,看护他们。
  另外值得惊叹的还有:雁鸭类的产蛋量一般在10枚左右,而雀类一般在5枚左右。其中根本原因也许就是雁鸭类雏鸟孵出后需要在母鸟的带领下自己觅食,受天敌的功击可能性较大,存活率也会较低。而雀类雏鸟会呆在窝中由母鸟哺育,直到雏鸟会飞时离巢。只要母鸟选择做窝的地方足够地险要和隐蔽,他们的雏鸟成活率就会高许多。
  自然就是如此精准地通过基因代代相传生态平衡的信息。
  回想我们人类,看着小孩成长,除了吃奶,直立行走外,语言学习似乎也已经写入了基因一一谁又特意教过小孩说话呢?
  多么希望人类代代都要学习的知识也能够留在人类下一代的基因里,那样我们就不用花费近1/5的生命去接受教育,刻苦学习了。
  这些知识怎样才能修改并写入下一代基因呢?这也许是自然界最大的秘密。
其他文献
近日,连续参加了2个“DV影像选题通报会”,一个是省电视台组织召开的,一个是市电视台召集召开的。前来参加的DV爱好者有200多人。会上主要是以发奖金的形式,表彰了2006年提供了5部以上DV新闻或纪录片的作者,同时布置2007年上半年的约稿计划。内容大致如下  1 两会期间有关民生的正面反映,  2 邻里互帮建立和谐社会的小故事:  3 配合全省(市)保护环境方面的宣传:  4 参加全民健身的家庭
期刊
20世纪20年代当电视的概念刚刚诞生时人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电子影像能变得如今天这般流行。在平面、广播与网络三大媒体鼎立的今天,电子媒体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回首历史,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图像记录设备的发展    在第二回中,我们回顾了图像采集设备的发展,电子图像产生后,还需要相关装置将其记录下来,以便进行编辑、复制、重放或存档。在一千多世纪的时间内,人们先后寻找到不同
期刊
张曼玉(Maggie)——一个从未陌生过的名字。  我不想去概念她,甚至不想去说她和电影的关系,只是想说说面对她的那段时光。  记得第一次见她是在张艺谋导演的工作室里,她来谈电影《英雄》的剧本。二零零一年夏天,她穿了件红色无袖的上衣,趿一双夹趾凉鞋,头发随意挽起,微微的笑。她并没有化妆,沉郁的幽雅和淡淡的矜持就从她进门的那 瞬间,弥漫开来。那一刻,我拿着摄像机,她也有一瞬间微微的诧异,随后我们彼
期刊
历尽艰辛,《双擒记》在北师大珠海分校一群小伙小姑娘的努力下,终于拿上了展映台,首轮展映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作为知情人,笔者将为广大观众朋友们揭开《双擒记》的幕后故事。剧本——在争吵中升华,影片——在争吵中诞生!  剧本就是一部影片的灵魂,剧本创作来自两个人的反反复复的修改,来自20个人的吵吵闹闹的争议。  设计剧本的初衷只是想拍一部反映大学生拍片热潮的故事,后来,有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想借影片表现一个
期刊
“DV/DC融合”之前传    只用一台影像拍摄设备就能完成动态视频和静止照片两种影像的拍摄,一直是很多数码影像消费者尤其是家庭消费者的梦想。几年来,Sony,松下,佳能 JVC、三星 三洋等消费级摄像机厂商都推出了带有静止数码照片拍摄功能的数码摄像机,但是大部分机型拍摄照片的像素都不高,远远没有达到主流DC 500万、600万像素的指标,并且用DV拍照获得的照片质量和同样是200万,300万
期刊
“环保”这个词在今天的人们心中已不再陌生,20世纪,人们已经开始为自己和后代的生存担忧,同时也为生态的恶化付出了相应的代价。“环保”概念的普及离不开影像的功绩,显示肮脏慑人环境的照片,数不清的展现环境恶化现状的电视节目、还有透视人类命运的灾难电影,无不表示出:如果人类再不采取行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那么人类必将走向灭亡,如今,动画片也加入了环保影像的行列,从另外一个视角透视环保的意义而且动画的
期刊
很多人想到“记者”这个职业,第一印象可能并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行头”。比如,一战时期战地记者手中的老式相机,抗日战争中到延安采访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16毫米手摇摄影机,到上个世界80年代,这些行头又被采访磁带录音机和肩扛摄像机替代。可是,“记者”在哪里呢?难道记者就是这些“稀奇古怪”的设备的操作技师?  这就难怪一些录音录像设备轻型化之后,比如sony在推出轻便的肩扛DVCAM摄像机后,就以
期刊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网络化应用  胡红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电视节目制作的模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广播影视正面临着自诞生以来最为深刻的一场变革,非线性编辑系统是这场变革的产物。已从单机运行发展到大规模的联网。不仅能处理标清电视信号,而且能处理高清电视节目。越来越受到从业人员的欢迎。    关键词:非线性编辑网络化发展方向  数字艺术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也是一
期刊
刘川平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影视理论班。中国广播电视制片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电视台2007春节特别节目《客家情》总导演。中国第一部民俗情景电视片《客家情》总导演,中国第一部HDV高清晰数字电影《天怨》编剧,摄影,剪辑、导演,中国第一个独立制作人网络流媒体频道开创人。  主要获奖作品:纪录片《环铁边》获得2006日本东京第28届TVF国际影像节优秀作品奖,大型民俗纪录片
期刊
小型摄制组的团队工作与动力学  刘忠波    团队是一种迷药?团队的形成    正如,尼古拉斯·雷所说,“没有人能够自己制作一部电影,疯子也不行。”电影是一种群体性的工作,不能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完成,摄制组的团队工作是电影拍摄的基本形式。一个导演要学会拍摄电影,必须首先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完成电影,摄制组的团队工作经历是其必修课。学习者应当懂得个人成长与获得经验的重要途径就是进入到摄制组中去,去观察和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