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huoxiaz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诵读为本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诵读的地位、作用等,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闪烁着睿智之光的论述,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前半期成长起来的大批国学大师、学贯中西的学者,如鲁迅、郭沫若等,都经历过私塾诵读阶段,正是这个阶段打下了他们深厚的语文基础。
   二、当今语文教学不够重视诵读
   语文教改提了多年,各种各样的模式出了不少。但细细检讨,这样或那样的模式无不围绕一个“讲”字。很少有人真正重视诵读,真正把诵读当作教学目标加以实施,真正放开时间让学生去感知、去品味的还是有限。多数老师仍把课堂时间用于分析词句结构、主题线索、写作特点之上。
   不重视诵读,后果是严重的。
   1、教师的分析、学生的练习缺乏支撑, 学生的思维无法参与,能力无法提高。老师分析过多,学生就无暇感知。那么,教师的分析也就成了架空的分析。尽管有的老师也重视学生的课堂预习,但由于预习的任务定位在解决知识性的问题上,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还是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即使为升学而硬着头皮听老师分析,也会因思维无法参与而一无所获。
   2、学生的情思无法投入,学习兴趣难以形成。满堂繁琐的分析及练习,势必把课文这个鲜活的整体变成了一系列支离破碎的“碎片”,学生在这些碎片的牵制下,无法联系生活体验、倾注自己的情感披文入境,无法进行审美体味。长期如此,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淡,甚至发展到反感、厌弃的地步。
   3、影响说、写的能力。不进行有效的诵读训练,学生对书面语的口头感知强度就小,口头表达能力就很难大幅度提高。不进行有效的诵读训练,学生头脑里就缺少丰富的、鲜活的语言及事理材料,语言组织能力差,思维枯竭,写出的东西肯定干巴巴、空洞洞。
   三、如何加强诵读教学
   1、要加大诵读的训练量。一堂课,应保证主要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读书,而不是进行琐碎的分析。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读, 高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读,强化记忆,培养语言思维能力;通过读,最终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教育。
   2、要加强教师的范读。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加强范读,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练好诵读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熟练掌握朗读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出高水平的示范,才能给学生一个高格调的艺术氛围,才能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力。
   3、要加强诵读的指导和督促。由于相当长的时间以来,大家都不够重视诵读,致使诵读能力成为学生的弱项,诵读的知识对于学生也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极有必要加强对诵读的指导。对诵读的指导应从督促学生讲普通话开始,这是训练诵读语感的最有效途径。接下去,要结合诵读实践,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知识,使其有“迹”可循,不至于漫无目的,无所适从。在课前要布置诵读预习作业,课堂上要检查,检查后要有中肯的评价、具体的指导,应适当地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课后还要布置诵读作业,不仅读课文,还得读课外的美文,鼓励学生对文质兼美的文章熟读成诵。
   这样,给足时间让学生练,加上有效的指导和督促,便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一旦学生领悟到诵读的妙处,便会沉醉其中,欲罢而不能了。读得多、读得好了,语感便具备了,语言材料也充实了,再辅以语言知识的点拨,何愁语文学不好呢?
其他文献
一、精心设计开场白,创设最佳学习氛围。   “开场白”即引言或导语。常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课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上课之始,用种种方法触动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是这样导入的: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景象。在讲课时,我先请学生唱一首歌—
期刊
文章的开头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注意到了,并注意向学生介绍这些开头的作用。概括起来,不外繁简两种:   “简”即开门见山法,一开始就接触到文章的中心内容,直接写要叙述的事或要记的人物,一针见血。   “繁”就是形象引入法。根据写作目的,作者首先运用一些精美的文字来进行环境描写,或者抒发感情,或者引用诗词歌谣,或设置译文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之急于解疑,产生读下去的强烈欲
期刊
去年早春的一天,我和六岁的女儿到超市买东西,走到超市的入口处,女儿拉着我的衣襟不走了,顺着她的小手,我看到人来人往中,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趴在地上不住地磕头,面前的破碗里有一枚一角钱的硬币,女儿低低地对我说:“妈妈,我觉得那个爷爷真可怜!”我心里一沉,是啊,我们家里都有老人,谁见了不觉得可怜呢?女儿是想跟我要钱给老人,虽说现在坐高级轿车的乞丐多得很,可是,女儿的同情心是很可贵的,我拿出了两元钱硬币,
期刊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杜甫少时就有畅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发,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心中真是说不出的滋味——低沉抑郁之中含着些许喜悦。夙愿得以实现,本该
期刊
一、阅读的概念   何为阅读?查阅辞书,《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阅,有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之义;《新华字典》中的解释:阅,有看、察看之义;读,有依照文字念之义(我们说依照文字念亦非读不可)。据此看,“阅”和“读”是看和念,并领会其内容的意思,其区别在于:阅不出声,而读可出声,亦可不出声(包括朗读、默读等)。而我们所说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的内涵远比其字面意义丰富得多。阅读须用眼看、脑想、口读、手
期刊
把时间还给学生,换句话说,就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尤其是课堂阅读教学,一定要落实三个充分,即:“ 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充分的思辨时间,充分的说话(发表已见、互相辩论)时间。”要让学生在读中感,在思中悟,在辩中明,在说中得。   一、把时间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却恰巧忽略了学生作为读者的个性差异,极少发现甚至看不到学生自己充满灵气的批语,苏教版的
期刊
一、导读课——激发学生的阅读渴望   在学生还没拿到书之前,老师引读其中的一段文字或一个故事,设置一两个悬念,或者运用多媒体,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一些信息,激发孩子阅读的渴望,完成导读课的目标。比如孩子们在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时的导读课,我用白板打出了这本书的封面:一个小人骑在一个戴有脖套的家鹅身上,面含微笑地飞往天空,地面上有很多伸出手来惊叹的人。看着这么一幅画面,孩子的问题便一股脑地出来了:他
期刊
一、平等交流,鼓励为主   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劳动成果,改变居高临下的面孔,以平等的身份坦率地与学生交流,把一片真诚浓缩在评语中,就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他们也会在作文中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喜怒哀乐,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从而写出一篇篇内容丰富、情感真实的好作文。如写考试压力,成长烦恼,心里秘密,上网经历,喜欢异性……在批改时,我们应民主沟通,努力深入学生内心,参与他们的心灵漫游。如我班的李红菊
期刊
一、亲近文字,培养语言的敏感   倡导读书,激起读书的热情。在班级里讲文学名著,作家读书的故事,找文学爱好者讲他们喜欢的作品和读书心得。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走进作者,和作者对话。   用实际行动来营造读书的气氛。要求学生人手最少一本书,每天抽出半个小时时间来阅读,还可鼓励学生课间看书,教室布置图书角,每周六时交换书阅读,并交流读书心得。   留下痕迹。读书时把喜欢的语段摘录下来,阅读
期刊
师:前面我们学了冰心的《纸船》,感受到了远离母亲的冰心对母亲的“爱和悲哀”。如果你远离了妈妈,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我是一个住校生,每当星期天和妈妈分别时,心里总是觉得很难受。   生:原来我老觉得妈妈很唠叨,嫌烦,现在每个星期有5天半时间见不到妈妈,心里很想她,有时还会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泪。   师:上面两个学生都是住校生,那么走读生呢?   生:我是一名走读生,几乎每天都能见到妈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