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景伤怀 忧国忧民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ianwe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杜甫少时就有畅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发,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心中真是说不出的滋味——低沉抑郁之中含着些许喜悦。夙愿得以实现,本该大喜,但值此战火纷飞人民流离失所,自己漂泊流浪至此之际,心中的喜悦几乎消失殆尽。曾经胸怀大志,从未放弃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可自己的一生政治生涯坎坷,郁郁不得志,到晚年(第二年冬天,诗人客死舟中)还沦落到要到处飘泊的境地。心中真是五味杂陈,飘泊天涯,怀才不遇,沧海桑田,壮志未酬,悲伤不已。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从楼上望去,洞庭湖把祖国东南之地从中分为两半,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颔联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坼”,裂开、分开。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 “坼”字用得很好,有动态感,洞庭湖水仿佛一把利剑,它沿着东南方向在延伸,把东南大地切割成吴楚两块。“浮”,浮动。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是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这两句写景诗也蕴含着诗人宽阔的胸怀,诗人的胸怀就好像这无边无际的洞庭湖水一样宽广。正是因为有这样胸怀天下的宽广的胸怀,诗人才会有忧国忧民的情思。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颈联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加上年已五十七岁,老病缠身,孤身飘零。一“无”一“有”,一“一”一“孤”,感情色彩特别浓厚,炼字遣词十分精确。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虽然如此,但诗人并未伤心欲绝,因为自己虽然晚年贫病交加,但还有妻儿相伴,比起那些深陷水深火热中的家破人亡的百姓,自己还是非常的幸运。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在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仇,我终于涕泪交流。尾联,诗人又从狭处跳到阔处,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虽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诗人想到这里,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之情,不禁涕泪纵横。这是全诗感情的高潮。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戎马关山北”五字,体现出诗人胸中装有黎民社稷,襟怀无比宽广,与洞庭湖的阔大壮伟的气象达到和谐统一,使情感与景物相得益彰。
其他文献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
期刊
第一,渠道多面性,全面发展学生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写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这都充分肯定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   语文课的任务就是既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还要传授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这对于学好其他学科和走向社会都奠定了良好基础。   而且语文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特点。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海阔天空
期刊
所谓创新能力, 就是培养独立创造、推陈出新的能力;是培养独立思考、标新立异的能力;是培养打破常规、创造特色的能力。那么,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学语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有创造性地学习。因此,我们做老师的应该先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
期刊
新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的确,自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成效,比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学生思维较为活跃,语文课堂常常会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学生思维火花的闪光碰撞。特别是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特别是根据中学语文学科特
期刊
还记得我读中小学的七八十年代,人工安排的课表中各年级、各班均有“作文”课。每个星期语文教师按计划、按课表上作文课,我们听作文课、写作文已成为习惯。大家对作文也没有畏惧心理。每学期老师都要安排一定时间带我们到大自然中,亲临素材第一线,然后用感情真挚的笔抒写一副副美丽画卷……   到了新课标年代,课标改革似春风吹遍祖国各地,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但我们没有高兴多久:在众多语文课堂上,我们看到的大
期刊
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如何使用并且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提高考生作文水平尤为总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对于作文教学来说,教师难指导,花了很多时间批改、讲评,学生的作文水平却不见提高。一提起写作文,学生多数是望题兴叹,抓耳挠腮,咬笔头,想开头,不知写什么,怎么写。这不得不令人深思: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成效
期刊
一、重视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和兴趣,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   1、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1)引入故事激趣。小学生爱听、爱讲故事,他们从故事中学到知识,受到启迪。在朗读前,可经常讲一些电视节目主持人、播音员以及身边的朗读比赛获奖者练习朗读、走上领奖台的故事,激发他们对朗读产生兴趣。(2)创设优美情境。如在教学《观潮》一课的朗读训练时,就可以利用录像来设计导读,借助媒体让学生亲眼目睹从未见过的钱塘
期刊
一、精心设计开场白,创设最佳学习氛围。   “开场白”即引言或导语。常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课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上课之始,用种种方法触动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是这样导入的: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景象。在讲课时,我先请学生唱一首歌—
期刊
文章的开头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注意到了,并注意向学生介绍这些开头的作用。概括起来,不外繁简两种:   “简”即开门见山法,一开始就接触到文章的中心内容,直接写要叙述的事或要记的人物,一针见血。   “繁”就是形象引入法。根据写作目的,作者首先运用一些精美的文字来进行环境描写,或者抒发感情,或者引用诗词歌谣,或设置译文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之急于解疑,产生读下去的强烈欲
期刊
去年早春的一天,我和六岁的女儿到超市买东西,走到超市的入口处,女儿拉着我的衣襟不走了,顺着她的小手,我看到人来人往中,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趴在地上不住地磕头,面前的破碗里有一枚一角钱的硬币,女儿低低地对我说:“妈妈,我觉得那个爷爷真可怜!”我心里一沉,是啊,我们家里都有老人,谁见了不觉得可怜呢?女儿是想跟我要钱给老人,虽说现在坐高级轿车的乞丐多得很,可是,女儿的同情心是很可贵的,我拿出了两元钱硬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