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和云中

来源 :散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h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陌上尘
  卡鲁里部落的小孩,需要赤脚走七天路,翻山涉水,才能到达最近的小学。他们要穿越整个原始丛林,风餐露宿,日夜把自己丢在旷野。我从电視纪录片里看到这一切。
  也许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有自己要走的路,随时可能中道崩殂。即便帝王之死,说得文质彬彬一点是“崩殂”,其实也还是一个“死得邦硬”。陶渊明早就叹过:“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多年后,苏东坡也跨越时间大门,应声而和:“微风动众窍,谁信我忘身。”
  我小时候走过的那些路大多改头换面了。退耕还林以来,已经有人看到野猪在门口山林出没。那片山林就是人类与野兽的分野。各类野兽或许会越过界线,跑到最近的玉米地里偷吃玉米。我们扎稻草人表达我们的态度,用大鞭炮释放我们的愤怒。野兽们成群结队,横过令人类引以为傲的乡间公路。当你夜里骑着摩托车,而眼睛发亮的生灵突然出现在你跟前时,你的心情可想而知。五月回到家乡,路要拓宽,我们绕道另几座山。多年无车通行的窄路在午夜十二点以后显得危机四伏。处处是坟茔。处处是野风。
  现在我要从佳灵路去往昭觉寺南路。我的工作室在那里。眼前有一个女孩没留神脚下的路,撞到墙上,她以为拐弯处就是地铁出口。她疼痛难忍,掩面而泣。
  站上自动扶梯,耳边传来对话声。“昨年子,走两步就有活路做。今年不得行哦。”“今年是不得行。你看那边桥底下好多人等。”
  天正在下雨,人们聚在地铁口躲避。大家都看雨,雨越来越大。同时,一位摆两个小簸箕卖麦芽糖的老奶奶正放声大哭,泪流满面,不停用纸巾擦拭,不知道她遇到什么事情。
  有人还是走出去干淋,但他走得很悠闲。这人分明就是年少时的我。但少时之雨,淋起来酣畅。我现在就站在地铁口注视他。他走得很慢,与那些卡鲁里人极其相似。弓背的少年相信,雨最终会停,他的衣服也会逐渐被风吹干。
  读小学及初中的日子,我常常一个人行走在山水之间。走过江边故陵老城,走过黄陵峡,走过《水经注》里的林寒涧肃,走过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有时和好朋友辉娃一起,边玩水,边捉鱼,一路沿长滩河、鱼背河慢悠悠花费大半天,才翻山涉水回到家中。而如今,假若我坐在车中看见这样淳朴的少年,我不会笑话他,只会说些矫饰的话语:小兄弟,你在这样的时空中考问什么?浩叹永恒吗?
  走出地铁,拐弯上楼。我打开工作室的门,等待今天冒雨来上课的学生。
  云中路
  正翻着傅雷,对座的阿姨突然伸过手来,遮住伦勃朗画中圣母裸露的乳房。
  “你看这书干什么呢?”没等我张嘴,她就先眯起眼睛,笑着开口。
  “随便看看,反正在车上无聊嘛……”我随口应了她几句。
  “这书是给信教的人看的,你信吗?”“我不信呀。”“不信你看这书?”“这不是教义,只是美术书而已。”我不想和她争辩,“真的,只是美术书而已。”
  “这就是信教的书。信教好啊,能让你每天不再烦恼,人生美满安宁……”她连书名都没看,开始向我宣传信仰的美好……
  就这样初来大同。一座大教堂耸立在眼前。四围包裹着拆除后的断壁残垣,它处在废墟之中。这让我想起那年骑车去西岭雪山的路上,看到过正相反的情景,新楼围住一座破旧的教堂,看起来就像在逼迫它离去。而这是大同的古城,古城区与拆除的现场对峙,反刍着时代的两端。站在华严寺的高塔上可以看见,废墟中间高耸着十字架。废墟围墙外是古城的围墙,古城内新建筑与寺庙的老建筑混杂着。废墟与古城界限分明。这之外,紧接着的是这座都市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你一出城门,便有呼啸的汽车晃过,逼着你回到现实。
  大同古时候也被称为云中,在云端漫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导游每每在你缓步凝视佛像时用手电筒指东指西,背诵台词。似曾相识的造像无论是在莫高窟还是在云冈,都让人大过其瘾。过瘾到无话可说,连美字都说不出来。如同陷在云雾里,无法抽身。开凿石窟的人早已沦为烟尘,只剩下如今供人沉默的艺术品。帝王与布衣、供养人与菩萨、俗众和僧侣,都在洞中,同在一个屋檐下,息息相关。那些石像、壁画、泥塑或坐或立,高低相间,左右相形,前后相闻,或泥金,或彩绘,异代的灵肉都化为同穴的线条与造型,成为不朽的石骨。
  这里提到了“不朽”——我们认为不朽的一切,往往只是在我们的感受里,石窟开凿者却并未为达到不朽而存在。他们的不朽是从抗争中来,是无意的。匠人在动荡的年代,在旷野,在大漠,拿着锤子与凿子走进山洞,创造出“石窟艺术”这种东西。所谓寂寞身后事,他们在无意中被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吞没,只留下“不朽”。在“不朽”这场战争中,他们无疑输得很惨。
  然而同时,他们却换回了长眠。无论哪一个工匠的寂寞都不会因此而被打扰。米开朗基罗这些不朽的艺术家至今都生活在被后人挖掘的处境中,尸骨不寒;海明威每天会被世界上不同的人在吃饭时睡觉时做爱时讨论,关于他的情妇他的阳痿;曹雪芹成了红学家们的饭碗;李白也被描述成了一个淹死鬼。不朽,是无以辩解。只有成就伟大石窟造像的艺人们,他们的名字在风中消散,在不朽中,向死而生。
  中国人是没有偶像的,建筑寺院、开凿石窟只是供人发现内心,寄托幸福。圣哲们独立的精神群星璀璨,然而无法形成星系,因为门徒组织本身只是一种束缚。佛教信仰的灵魂就是要解脱一切有情众生的苦难,因此不会有人说这世界只是佛陀创造,而只会在无话可说之余,环顾窟内外,想象当年的场景。
  于北魏鲜卑族,这是入主中原利用皇权俘获民众的手段;于普通民众呢,这又是寻找依托的路径;而于这些匠人,则是感受与成全。无论是雄霸天下气吞山河的家国更替,无论是田家巷里的繁闹与溃败,石头的摆弄者,这些匠人,都十分安宁,砂石的耳朵,黄土的嘴角,此刻都十分宁静。军队来而又去,僧侣出家又还俗,故人离别又相会,皇朝更迭,艺术家的一角,此刻,只归于他自己。一年,山洞的空间被打开了。十年,大佛微笑了。二十年,清像饱满,飞舞着衣袂。三十年,大佛手掌摊开,手势优雅。五十年,一转头,两只慈悲的眼睛,不忍注目而又不能不注目。所以他隐隐感到,每当他手掌摊开,放下凿子,这一对对被他点亮的眼睛,在暗里会活起来,窟内会盛开莲花朵朵,足以穿透他那渺小的躯体。匠人不惊不喜,造像亦不喜不惧,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他们,包括俗世之人,学会用传奇包装佛陀的经历,美化他的理想人格。这让我想起俄狄浦斯,他看到真谛,说出真相,却戳瞎了自己的双眼。工匠们也一样,若不是创造出佛像的眼睛,便不会使自身归于空无,以至于承受由不朽带来的轻不下去的命运。他们创造了佛国,却未曾留下自己的名字,也由此斩断了后人寻找他们通往云中的路径。
  由于工匠们创造了盛大的佛窟,开辟了神秘的云中之路,越来越多迷途的人开始借此寻找寄托。先行者把信仰之水引至中国,佛教之树便在中国扎下了根。获得救赎与否,在宗教信仰中,应当取决于信仰者的思想与行为。这些思想与行为是否能够得到确认,本来只是信仰者个人的事情。但佛龛的作用就在于可以让人停下来,在其中安放自己的内心。这样,佛教人间救赎的基本思路,在东传过程中,也由依靠神奇力量的他力救赎,转变成为依靠自身道德行为完成的自我救赎。
  包括前来的过客在内,都迷狂于神性的在场,惊叹于匠人们留下的诸神之境。佛像不再是用来参拜的偶像,而是用来感受的人情与奇幻。劳动者的弯腰,正是为了我们能够抬头。
  当年,米开朗基罗天天仰卧在西斯廷礼拜堂十米高的台架上,弓着背,头与脚翘起来,胡子向着天,头颅弯向肩,五年后,终于完成穹顶上的传世壁画,供后人仰慕。对于艺术家来讲,艺术,只是生前的浮名,抬得越高,有一天就会被摔得越狠,何足抚慰自我?而死后即便有不朽的远景如海市,坟中之石骨也笑不出来。云冈石窟的匠人们也懂得这个道理,受人礼拜的,并不是帝王将相、佛陀耶稣,只有美。美是天地之大“美”,并非用强力征服他人或掌握话语权的“术”。
  为“美”而美的“术”,是短命的,夕阳西下,所有燕子都必须归檐。檐外,是推倒重来的现代,是车困于路、人迷于世、鱼相忘于江湖的现代。在城墙内外,过去与现在对峙着,美却在其间或粗如泄洪,或细如抽丝,或走失,或断流,或改道,或拮抗。纵使拆光世上所有古建筑,腰斩世上所有的山,奸污世上所有的水,美也会存在于世界每一角落,向全世界播撒种子,供人静静反刍,解救迷途的孩子,温暖一颗颗包含人类共同渴望的孤独心灵。时流带得走的是歌者,带不走的是歌。
  离开大同时,在火车站听见合唱,循声过去,在人群里看到一个女子,她微笑着,侧着身,她笑了多久,我就看了多久。她衣袂飘飞,裙尾裹足如翼。
  这个微笑,我好像在哪里见过。
  责任编辑:田静
其他文献
张家口与汪曾祺  1958年,汪曾祺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张家口的一个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说“劳动”好听点,其实就是思想改造。1960年“摘帽”,1962年初回到北京,前后将近四年。  这四年对汪曾祺有什么意义呢?对他的创作又有什么影响呢?  撇开人所遭受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痛苦外,在张家口的生活对汪曾祺的人生和创作,还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汪曾祺虽然童年生活在苏北一座封闭的小城高邮,但他从小
期刊
第一次吃酥油是在1984年的那个冬季,那时我才一个多月大,妈妈说我是佛祖赐予的。我跟着沙冒村的天空和小鸟,还有那些嫁出去的和我一样大的姑娘一起长大,渐渐对这个说法有了疑问,到现在还是有很多疑问。我不是什么奇特的怪异人,也不是从小拥有圣灵保护的人,更不是在学习上得到过老师赞美的人,我非常普通,非常尖锐,甚或是捣蛋鬼一个。我觉得自己不像是有那种悲伤而善良的佛性,也不是为了他人的忏悔而祈祷自己痛苦的一个
期刊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因陷入丑闻而史无前例地暂停颁发,然后2018、2019两届诺贝尔文学奖于2019年在斯德哥尔摩同时公布,汉德克成了201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痛苦的中国人》无疑是汉德克非常重要的作品。然而,这本具有明显意识流特征的长篇小说,其实跟中国和中国人是没有丝毫关系的,它只跟萨尔茨堡有关。  1979年以后,汉德克就回到奥地利,在美丽的萨尔茨堡过起了离群索居的生活。他孤独吗?他是
期刊
剑侠和剑告别  到了绍兴,都会找到咸亨酒店,喝一碗黄酒,嚼一碟茴香豆,沈园却是一次没去过。沈园和咸亨酒店都是写进文学史的,为什么不去?大概是不喜欢沈园里发生的那个故事吧。陆游既是故事里的男一号,又是故事的讲述者,开头不错,“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再往下就不对了,“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把人的心情弄黯了。  和沈园相隔不远就是秋瑾就戮的轩亭口。沈园的戏是生离,轩亭口的戏是死别,是江湖剑侠
期刊
傍晚时分,远山升起了一片又一片云霞。牛群散落在牧场周边,三五成群地啃食青草,咀嚼甘甜清香的味道。一头小牛犊紧紧依偎在母牛身边半卧在洼地里歇息,金色的灯盏花开满了它们深邃的眼眸。向着山脚缓缓移动的不是云影,是成年的阿戈牛,其中两头忽然角斗,八只蹄子和两对角发出了战场般激烈的震荡,惊得边上的牛们张皇四散,不一会儿它们又聚在一起和谐美好地啃草,仿佛什么事情也不曾发生过一样。  我和南杰还有她的两个孩子,
期刊
照实说,团湖还不能叫湖。我的感觉里,湖很大,不光拥有蛙鼓和浩荡的水声,还漂着一叶叶风帆,甚或用水和帆的语言,与天空、云影、时间等等,形成不可知的呼应。而这里的湖,被大批量的荷叶、荷花覆盖,俨然魅力无穷的生命场。还别说,进入视野的荷太多了,多得无法用数字计算。放眼望去,仿佛除了阳光,便是梦幻丛生的景致。当然,还有一湖好闻的气息。  比翠绿还绿的荷,在天空下交集着,铺排着,涌动着,宛若另一种河流呈现人
期刊
合欢树  中午,我一边打电话,一边回家。走近住宅的时候,我收了手机,舒缓着气息。悠然抬头,蓦见楼旁的一棵合欢树绒花盛放,美如飞霞。  我不禁止步,静静地欣赏了一会儿。  少陵原上,我的祖居很大,分为前院和后院。后院尽是杂木,葱葱郁郁。前院种槐,种桐,也种有石榴和牡丹,是农耕之户难得的一抹风雅。尤为欣喜的是,一棵合欢树凌空展枝,总是不失节候的用它的绒花让燕子把夏天带到我的生活之中。  早晨,祖母乐于
期刊
我的朋友“江源石”三年前慷慨馈赠我的一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的“艺文丛刊”里,收录有一册薄书——清代黄汉的《猫苑》与王初桐《猫乘》的合编。《猫苑》之所以能够成书,是因为“猫于故书不多见,或散见于子史群籍而未有专书”,黄氏乃博采兼收,条分缕析,凡关猫之种类、形貌、毛色、灵异、名物、故事、品藻,巨细兼载,足以补前人之缺漏,亦以小见大,存讥世利物之心于其间。而王氏之书,则分字说、名号、呼唤、孕育、形体
期刊
摘要:物理学是高中的主要课程之一,重点是要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对提升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今高中物理仍然因循守旧,思维僵化,主要仍以解题、考试为教学理念,以高考分数为最终目标,失去了为国家培养人才,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意义。本文正是讨论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思维;培养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
期刊
群山的时间  在西淠河的源头,我聆听到群山的苍郁嗡鸣。  暮春初夏,莽莽大别山内部,绿意沿529国道七拐八弯地喷射。燕子河、杨家河、老湾、蔡畈、后湾、老湾塘、野岭,以及抱儿山茶原产地,诸多蓝地白字的地名招牌在车窗外热烘烘急泻。红黄绿翠白紫,紫白翠绿黄红,一路堆积,彼此交错,仿佛人间的兴衰更替。河柳、枫杨、银杏、水杉、马尾松,各类知名和不知名的青褐灌木,柔叶纷披掩映纠缠,像层层起伏、古老绵延的水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