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解决问题"这块教学内容由于改动较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最多。三年级要从整体上把握"解决问题"教学,让学生"系统感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将数的认识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提高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关键词】解决问题 数形结合 两步计算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07-0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哈尔莫斯语)。解决问题是一种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自己生活世界中的力量和数学运用的过程,是数学课程的中心。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与复杂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实质是相通的,只是计算的步数多少而已,抓好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深远意义。下面结合人教版《三下》的两步计算谈谈两步计算(连乘)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考。
一、根据已知数学信息,寻找隐含的数学信息
实际问题解答的成功与否,首先依赖于学生对实际问题 内容的明确程度。新教材解决实际问题大多采用场景图的形式呈现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一个模拟的"生活空间",容易使学生体会到要解决的问题是自己熟悉的生活原型。但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学信息往往是以对话、图画、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镶嵌其间的,并呈现一定的无序性、隐蔽性,很难形成对问题的完整印象。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指导学生怎样从纷乱的现实情境中收集、整理数学信息,并按事情发生、发展的线索把问题说清楚、说完整、说准确。
【教学片断】
师:12月份,我们江东实验小学进行了冬季健身月,咱们一起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课件呈现例1主题图:仔细观察,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每个方阵8行,有3个方阵,每行有10人。
出示课件:同学们做操,每个方阵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共有几人?
师:大家一起读。
师:拿出练习纸,在练习纸上算一算。
【教学分析】
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是形成问题表象的通道。张老师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经历这种转化的过程。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信息通过感知得到,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题意,形成完整的问题结构,而且可以将隐含在个体经验里的解题策略激活。这样,学生就容易形成对解决问题跃跃欲试的参与状态。
二、创设"和谐氛围",理清数量关系
分析信息之间的关系,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量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过去的教材编写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在例题下面都有"想:根据 和 ,先求 "或"想:要求 ,需要知道 和 "这样安排,漠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新教材不再呈现思路提示,但并不等于学生可以"随意发挥"、教师无所作为。三年级学生虽然可以凭经验知道题目怎样算,但很难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达得很清楚、完整。在学习用连乘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时,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述清楚、完整、有条理,不仅有利于制定解题计划,更能加深学生对思维方法可操作性的体验。通过创设"和谐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三、巧用"数形结合",构建连乘数学模型
现在的数学课堂很少再有教师示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很多教师只关注学生的算法和结果是否正确,这种"只见树木"的教学行为,很难能让学生把例题学习的经验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由此形成的局面往往是学生普遍感觉例题容易、练习较难。事实上,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往往是生活经验的支持下进行的,他们虽然解决了问题,但是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缺乏数学层面的反思、比较与提升,其认识表现出明显的情境性与局限性。因此,利用"数形结合"对学生解决问题有重要意义。
四、通过比较,再次巩固算法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解题经验之后,老师及时组织学生回顾自己的解题过程与方法,从解题经验中提取可操作的成分,进一步加深理解。
五、精选"习题",保证学生当堂掌握
在学生初步体验综合方法的内涵后,教师应当及时提供题材丰富、数量关系多变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应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
总之,在培养低年级解决问题的能力时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注意直观形象和使用儿童语言,就一定能促进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合理利用主题图,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依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建立数学模型,促进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感悟解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今后解决稍复杂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相信只要我们重视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一定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玉枝.《对看图应用题数学模型建立的探讨》.《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9年第11期
2.黄占松.《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8年第12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 数形结合 两步计算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07-0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哈尔莫斯语)。解决问题是一种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自己生活世界中的力量和数学运用的过程,是数学课程的中心。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与复杂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实质是相通的,只是计算的步数多少而已,抓好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深远意义。下面结合人教版《三下》的两步计算谈谈两步计算(连乘)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考。
一、根据已知数学信息,寻找隐含的数学信息
实际问题解答的成功与否,首先依赖于学生对实际问题 内容的明确程度。新教材解决实际问题大多采用场景图的形式呈现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一个模拟的"生活空间",容易使学生体会到要解决的问题是自己熟悉的生活原型。但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学信息往往是以对话、图画、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镶嵌其间的,并呈现一定的无序性、隐蔽性,很难形成对问题的完整印象。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指导学生怎样从纷乱的现实情境中收集、整理数学信息,并按事情发生、发展的线索把问题说清楚、说完整、说准确。
【教学片断】
师:12月份,我们江东实验小学进行了冬季健身月,咱们一起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课件呈现例1主题图:仔细观察,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每个方阵8行,有3个方阵,每行有10人。
出示课件:同学们做操,每个方阵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共有几人?
师:大家一起读。
师:拿出练习纸,在练习纸上算一算。
【教学分析】
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是形成问题表象的通道。张老师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经历这种转化的过程。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信息通过感知得到,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题意,形成完整的问题结构,而且可以将隐含在个体经验里的解题策略激活。这样,学生就容易形成对解决问题跃跃欲试的参与状态。
二、创设"和谐氛围",理清数量关系
分析信息之间的关系,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量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过去的教材编写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在例题下面都有"想:根据 和 ,先求 "或"想:要求 ,需要知道 和 "这样安排,漠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新教材不再呈现思路提示,但并不等于学生可以"随意发挥"、教师无所作为。三年级学生虽然可以凭经验知道题目怎样算,但很难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达得很清楚、完整。在学习用连乘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时,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述清楚、完整、有条理,不仅有利于制定解题计划,更能加深学生对思维方法可操作性的体验。通过创设"和谐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三、巧用"数形结合",构建连乘数学模型
现在的数学课堂很少再有教师示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很多教师只关注学生的算法和结果是否正确,这种"只见树木"的教学行为,很难能让学生把例题学习的经验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由此形成的局面往往是学生普遍感觉例题容易、练习较难。事实上,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往往是生活经验的支持下进行的,他们虽然解决了问题,但是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缺乏数学层面的反思、比较与提升,其认识表现出明显的情境性与局限性。因此,利用"数形结合"对学生解决问题有重要意义。
四、通过比较,再次巩固算法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解题经验之后,老师及时组织学生回顾自己的解题过程与方法,从解题经验中提取可操作的成分,进一步加深理解。
五、精选"习题",保证学生当堂掌握
在学生初步体验综合方法的内涵后,教师应当及时提供题材丰富、数量关系多变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应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
总之,在培养低年级解决问题的能力时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注意直观形象和使用儿童语言,就一定能促进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合理利用主题图,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依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建立数学模型,促进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感悟解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今后解决稍复杂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相信只要我们重视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一定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玉枝.《对看图应用题数学模型建立的探讨》.《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9年第11期
2.黄占松.《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