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的脚手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yunbw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解决问题"这块教学内容由于改动较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最多。三年级要从整体上把握"解决问题"教学,让学生"系统感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将数的认识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提高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关键词】解决问题 数形结合 两步计算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07-0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哈尔莫斯语)。解决问题是一种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自己生活世界中的力量和数学运用的过程,是数学课程的中心。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与复杂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实质是相通的,只是计算的步数多少而已,抓好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深远意义。下面结合人教版《三下》的两步计算谈谈两步计算(连乘)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考。
  一、根据已知数学信息,寻找隐含的数学信息
  实际问题解答的成功与否,首先依赖于学生对实际问题 内容的明确程度。新教材解决实际问题大多采用场景图的形式呈现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一个模拟的"生活空间",容易使学生体会到要解决的问题是自己熟悉的生活原型。但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学信息往往是以对话、图画、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镶嵌其间的,并呈现一定的无序性、隐蔽性,很难形成对问题的完整印象。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指导学生怎样从纷乱的现实情境中收集、整理数学信息,并按事情发生、发展的线索把问题说清楚、说完整、说准确。
  【教学片断】
  师:12月份,我们江东实验小学进行了冬季健身月,咱们一起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课件呈现例1主题图:仔细观察,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每个方阵8行,有3个方阵,每行有10人。
  出示课件:同学们做操,每个方阵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共有几人?
  师:大家一起读。
  师:拿出练习纸,在练习纸上算一算。
  【教学分析】
  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是形成问题表象的通道。张老师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经历这种转化的过程。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信息通过感知得到,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题意,形成完整的问题结构,而且可以将隐含在个体经验里的解题策略激活。这样,学生就容易形成对解决问题跃跃欲试的参与状态。
  二、创设"和谐氛围",理清数量关系
  分析信息之间的关系,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量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过去的教材编写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在例题下面都有"想:根据 和 ,先求 "或"想:要求 ,需要知道 和 "这样安排,漠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新教材不再呈现思路提示,但并不等于学生可以"随意发挥"、教师无所作为。三年级学生虽然可以凭经验知道题目怎样算,但很难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达得很清楚、完整。在学习用连乘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时,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述清楚、完整、有条理,不仅有利于制定解题计划,更能加深学生对思维方法可操作性的体验。通过创设"和谐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三、巧用"数形结合",构建连乘数学模型
  现在的数学课堂很少再有教师示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很多教师只关注学生的算法和结果是否正确,这种"只见树木"的教学行为,很难能让学生把例题学习的经验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由此形成的局面往往是学生普遍感觉例题容易、练习较难。事实上,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往往是生活经验的支持下进行的,他们虽然解决了问题,但是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缺乏数学层面的反思、比较与提升,其认识表现出明显的情境性与局限性。因此,利用"数形结合"对学生解决问题有重要意义。
  四、通过比较,再次巩固算法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解题经验之后,老师及时组织学生回顾自己的解题过程与方法,从解题经验中提取可操作的成分,进一步加深理解。
  五、精选"习题",保证学生当堂掌握
  在学生初步体验综合方法的内涵后,教师应当及时提供题材丰富、数量关系多变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应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
  总之,在培养低年级解决问题的能力时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注意直观形象和使用儿童语言,就一定能促进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合理利用主题图,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依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建立数学模型,促进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感悟解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今后解决稍复杂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相信只要我们重视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一定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玉枝.《对看图应用题数学模型建立的探讨》.《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9年第11期
  2.黄占松.《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8年第12期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根据小学英语教学活动的现状,从有效教师的不同人格特点--热情、期望和可信任感三方面,分析和探讨了有效"激励"对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作用,以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关键词】有效激励 热情 期望 可信任感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62-02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英语教学应以激发兴趣和培养语感
期刊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人教版实验教材所增设的新教学模块,其课程设置的精髓即在于"综合",其教学特点就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也正因为它对传统教学的"破冰"之举,使得我们这些在传统教学中成长的教师措手不及,如何正确地认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继而有效地开展活动?本文以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为蓝本,提出走出误区准确定位活动目标和要求;科学选择内容,注重实践应用;精心组织活动,焕发主体活力;重视
期刊
【摘要】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更快更牢地记住生字。让学生通过玩一玩,在轻松中识字;编一编,在想像中识字;认一认,在生活中识字;写一写,在笔尖下识字,提高识字的效率。  【关键词】识字教学 玩一玩 编一编 认一认 写一写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71-02  低年级数学教学在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解题思维,根据例题在经历中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及感受数学学习乐趣。  一、把握教材,要明确意图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与教材中"求两数相差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三者之间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72-02  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这种追求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86-01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积千累万,不如养成良好习惯。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由此可见培养习惯的重要性。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书就是教知识,教学习方法,育人,我认为除了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外,特别应注重培养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78-02  印度是一个有着很多优秀电影的国家,例如《三个傻瓜》、《地球上的星星》等。《地球上的星星》讲述的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故事:伊翔是一个八岁小男孩,他的世界充满了别人并不以为然的惊奇:色彩、鱼儿、小狗和风筝。这些对于成人世界并不那么重要,他们对家庭作业、分数和次序更感兴趣。而伊翔在学校,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84-02  攻击性行为是指对他人或事物采取有意侵犯、争夺或破坏的行为。在同伴交往中孩子频繁地、严重地、习惯性地使用攻击性行为时就要引起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的重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人格和学业等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在同伴交往中带来严重的挫折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11-02  回兴小学位于渝北区回兴街道宝圣东路,是一所有着一百多年优秀历史和一千八百多名师生的窗口学校。  某中心小学校位于渝北区农村某镇腹地,现有四百多名师生。  2012年4月,笔者以《蚂蚁搬家》同一课题,分别在以上两所小学一年级开展了美术教学活动。活动中感触颇多:虽然身在同一片蓝天下,各级行政部门近年
期刊
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串问"来理解课文,导致学生难以把握不同问题之间的联系。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精读课文,思考最主要的问题?这就要求教者作一个精当的"主问题"设计,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学《心中那盏灯》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问设计】  看了父亲忍着寒冷为儿子做冰灯,你感动吗?划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批注感动的原因。  【一问由来】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18课--《心中那盏灯》。主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