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实施道德情感教育的四大障碍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道德情感教育,是高校解决多年来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的新尝试。道德情感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通力协作。文章通过高校德育现状的分析,认为目前高校道德情感教育的实施存在着四大障碍。
  [关键词]高校 道德情感教育 障碍
  [作者简介]毕孟琴(1965- ),女,河北廊坊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文法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心理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河北廊坊065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2-0098-02
  
  一个人的道德品格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构成。多年来,我们在“道德认知”环节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并不乐观。目前,德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对学生“道德情感”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但是,实施道德情感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障碍。
  
  一、道德情感的含义及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道德情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① 道德情感是人们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以情感的方式进行善恶评价、形成较稳定的道德情感和情操的过程,是直接与一定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相联系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道德情感的基本心理形式虽是情感,但它已是受道德理性内控的情感。道德情感以道德认识为理性前提,接受道德认识的导向和控制,使主体情感活动保持方向性和可控性。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这就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血肉的心脏,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只能养成伪君子的枯燥无味的语言。②在人的品格形成过程中,道德情感作为一种内在动力,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起着强化或是弱化的作用。二是道德情感是连接道德认识与道德意志的中介和桥梁。三是道德情感是人们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道德情感是理性化程度最高的人类情感,它把社会发展的伦理要求和人们自我完善的道德要求相融合,是促使人们坚持道德原则、磨炼道德意志的精神力量。
  
  二、道德情感的层次性
  
  作为人的高级社会性情感,道德情感不同于人的自然情感,它是一种特定的道德意识现象。道德情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人们从道德的直观感受向理性感受逐步深化并最终实现知情合一的动态过程。道德情感从低到高一般有以下六种水平层次:第一,抵触。抵触是指学生对教学中或是现实中的道德知识或是原则内心抗拒,不予接受,拒绝践行。其原因或者是不认同道德认知,或者是一味顺应本能。第二,服从。服从是指学生对教学中或是现实中的道德知识或是原则内心抗拒,但出于对抗拒行为后果的恐惧,进而在行为上予以服从。第三,接受。接受是指学生对教学中或现实中某种情境的感知刺激,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予以配合及投入的反应。第四,移情。移情是学生通过角色互换,来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而引发自己与之一致性的情绪、情感,即我们说的将心比心。从道德情感上来说,这是一种由具体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绪体验,也是正常开展道德情感教育的关键。第五,确信。确信是指学生在接受与移情的基础上,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做出判断后在感情上予以充分认可的一种情感体验。在这个水平层次上,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正在趋于成熟与稳定,在感知上能由表及里,从外部表象转入内心思考,从而达到理性判断与分析的层次。第六,内化。内化是指学生在确信的基础上,将价值观、信念、社会道德规范予以理性处理,提升到一个完整人生观系统的层次,学生能自觉地将个人的认知、动机、目的等转化为与社会道德规范相统一的情感体验,并激发出履行社会责任的强烈愿望。
  
  三、高校实施道德情感教育的障碍
  
  道德情感教育不仅是一个灌输和引导的过程,更是一个熏陶的过程,因此道德情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从教学到管理再到服务,凡是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人和事都会影响到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分析高校德育现状,目前实施道德情感教育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认知”障碍。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丰富学生的道德知识,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是道德教育的第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课堂教学是传授道德知识,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主渠道、主阵地。这个环节所取得的成效如何,关键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是否与学生之间有情感沟通,是否有情感共鸣。分析学生形成德育认知抵触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德育教师低水平的知识传授。教师的教学水平,是能否实现以“知”育“情”的关键。教师应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来吸引和征服学生。在教学中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世俗化教学。世俗化教学是一种以所谓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为目的,教学无分析、无归纳,不讲理论深度,只是一些生活事例的罗列。二是自我理论陶醉型教学。这种教学只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教师往往陶醉于理论的推导,而忽略了课堂与学生的交流及学生的反馈。三是毫无理论功底的糊涂型教学。这种教学缘于教师缺乏扎实的理论功底,对相关理论只满足于一知半解,不能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第二,教育过程中不重视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应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完成思想道德知识的传授。大学生已处于青年中期,心智上趋于成熟,独立意识、成人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分析、判断和选择。因此,要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寻找答案,由学生自己开展讨论、辩论、演讲、情景模拟、心理训练等活动。但是,由于德育课教学越来越趋于大班化,要求降低教学难度,教师们往往选择更简单的讲授,这也就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情感”障碍。教师的影响力不仅来自于课上,也来自于课下,来自于他日常的言行举止。我国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使教师自然成了学生心目中最重要的效仿对象之一,因此教师忽视以“情”育“情”,必然使学生产生情感抵触。第一,忽视寻求师生情感共鸣是使学生产生情感抵触,教师影响力难以发挥的关键。古语有“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然而高尚的师德是不会无缘无故地自己跑到学生的意识中去的,它需要一个载体,这就是教师的真情。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心,只有打动人心才能影响思想。因此,课上教师的教学不应是淡而无味,而应是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课下教师应主动创造更多的机会,寻找更多途径来与学生沟通,使教师的情感可以更好地影响学生的情感。第二,忽视课堂教学与心理咨询的结合,忽视学生个案问题的解决,是使学生产生情感抵触的另一重要因素。课堂教学只是对一般规律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知识的研究和学习,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但是由于学生的成长背景、生活内容各自不同,他们存在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些个案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如果困扰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造成影响,当然也直接会影响德育教学的效果。学生个案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有更多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学生往往也正是通过教师对学生个案问题的态度来评价教师的人品,产生与教师的或亲或疏的情感体验。
  3.“行为”障碍。实践活动对于道德情感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也是非常深刻的。因此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应科学管理,合理规划。第一,一票制的思想道德成绩考核机制,无法体现思想道德统领全局的导向作用,不能对学生行为产生更好的约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是道德情感积淀的重要途径,而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有效的制度约束。目前各大学所进行的思想道德考核只能算是一票制的考核,在第一学期期末进行。由于都是大班课,教师要想了解每位同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平时成绩只能是看课堂表现。虽然每学年有综合测评,但也只是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指标,其中的20%道德素质分,都是由班主任评定。因此,只有构建一个思想道德成绩的动态考核系统,对每学年的道德素质测评实行“阳光测评”,才能真正发挥道德的导向作用。第二,形式主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助长了大学生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在“做”字上。“做”的意义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③即手脑并用,强调在生活体验中的学习思考。他说:“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索出路。” ④只有“教学做合一”,才能使学生的“学”建构在实际生活的肥沃土地之上。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接触社会、感受生活的主要途径,是思想道德情感形成的重要来源。真正的、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能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的思想受到洗礼,心灵受到震撼,能力得到提高。然而,综观各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存在问题颇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松”,学校把关不严。有些同学根本没有实践,而是搞一些漏洞百出的实践报告来应付教师和学校。二是“少”,学校在社会实践方面投入经费少,参加人数少。由于学校社会实践经费较少,有的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参加者自己负担部分费用。三是“散”,后期组织不力。实践活动之后的交流总结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以通过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开阔眼界,情意互通。由此可以看出,以“行”育“情”,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作用还有许多文章可做。
  4.“环境”障碍。学校实施道德教育除了理论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外,还有广泛的间接途径,它涉及学生的所有生活。学生们置身校园育人环境当中,感受人情,陶冶性情,养成习惯,教育家称之为“泡菜理论”。这一育人环境既包括硬件建设也包括软件建设。第一,硬件建设主要是加强校园的设施建设。教学设施运行良好,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校园休闲环境整洁美观,可以使学生徜徉其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良好的校园外部文化无形之中促进了学生审美情趣,使学生们在校园当中,感受着美的氛围,这为学校道德教育实施开辟了道路。第二,软件建设主要包括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以及学生的社团组织建设水平。由于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直接涉及学生的切身感受和利益,由于学生生活空间的密集性,思维的简单性,使个别事件容易上升为一种群体意识和群体情感。因此,“学生工作无小事”。然而,在学校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中“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意识还不够强,或是希望省心省力,或是贪图一己私利,使得管理、服务不能到位,导致学生怨声载道。这些又会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学生的社团组织是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培养道德情感的重要场所,是校园软环境建设的另一重要方面。学生在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氛围中,才能产生健康的情感。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是学生之家。它通过所承办的各级各类的活动,担负着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和锻炼提高的重任。它与学生联系最多,接触最广,影响也最大,社团组织的风气直接影响到班风和校风。因此,民主、公正的社团氛围,既有竞争又有协作的合作理念,不断开拓创新的办事作风等都会汇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把学生团结起来,并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实施高校道德情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每一个工作者都能以学生为本,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认真履行职责,消除道德情感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以造就更多的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注释]
  ①冯鸿滔.心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254.
  ②(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0.
  ③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27.
  ④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61.
其他文献
在高等教育领域,开放教育资源有多种存在形式,我接触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异步课程类,这类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向世界各地的学生开课,通常需要采用如Moodle、Sakai等教学系统,如陕西
基本演奏技法是器乐演奏艺术的基础,只有扎实的基本功作为基础,才能演奏出动人心弦的音乐。就扬琴而言,扬琴的基本演奏技法就是锻炼手腕的灵活主动性与手指的配合以及两手力
梳理20O9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词,“电子白板”会首先跃入眼帘。各种基于电子白板的课题、大赛和交流活动在全国各地相继开展,电子白板的应用可谓遍地开花。实际上,近几年基础
在普通高校钢琴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教学者和学习者普遍关注钢琴演奏的技巧,而忽视了钢琴教育中背谱的重要性。钢琴教学中背谱十分重要,不仅影响教学者的教学效果,而
虚拟仪器是以一种全新理念来设计和发展的仪器,将其引入实践教学可从教学内容、平台建设、模式革新3个方面推动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使实践课程具备先进性、精确性、灵活性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大学音乐教学的现状,从音乐教育的本质出发,提出音乐教学需要在情感教育方面有所倾斜,强调高校教育在培养大学生音乐欣赏水平方面作用,引导大学生体验音乐中的内在情感和文化背景,实现大学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音乐欣赏;优化发展  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教学则是这门艺术的奠基石,音乐的本质就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和真实情感。音乐教学不能脱离文化环境的,音乐教育一
2010年10月25日~2011年1月3日,名为《日以继夜,或美术馆可为之若干事))的大型展览在上海外滩美术馆璀璨上映。为使艺术家们的作品达到最完美的投放效果,美术馆特意安装了爱普生顶级
河南汝州人滕振国刻苦自学18年,迄今迎战3次高考、两次自考和两次研究生考试,终于拿到硕士学位。这位昔日“自考英雄”,怀揣苦读换来的硕士文凭,求职时却屡屡碰壁,只好又回到读研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课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还应努力为学生提供更鲜活的信息资源、更多样的信息技能,开阔学生的信息视野。为此,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小课堂呼唤大视野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应以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线。教材内容以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应用为主。”
随着数字化学习时代的到来,人们认识到教师角色从权威的知识传授者向多元化角色转变——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者、信息时代的知识领航者、协作与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课程开发者、教学资源设计者和组织者。[1]本文基于Wesley Fryer描绘的数字景观,从数字桥梁的视角讨论数字化学习时代教师的新角色内涵。  Wesley Fryer描绘的数字景观  2001年,Mark Prensky在《数字原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