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三农”题材新闻摄影报道

来源 :记者观察·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432824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新闻行业要始终重点关注。作为新闻摄影从业人员,如何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为“三农”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是每个新闻摄影从业者都应该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新时代下如何做好“三农”题材新闻摄影报道展开论述。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经历,从“三农”题材新闻摄影的现状、意义、对策等三个方面,浅析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三农”题材新闻摄影报道。
   新闻摄影的理论内涵
   摄影工作的实质是艺术形式的展现与表达,图片则是通过新闻媒介进行推广与传播的,而新闻摄影就是将新闻通过现代媒体进行传播,从而实现宣传效果的-一种行为活动。《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阐释:“新闻图片是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新闻摄影的传播存在多种空间方式。大多数新闻传播出于直观性与真实性的要求,会将图片与文字融合一起形成图文并茂的新闻文本,能极大激发读者的兴趣。那什么是“三农”题材新闻摄影呢?根据上面新闻摄影的定义,加上“农业、农民、农村”等相关要素,便是“三农”题材新闻摄影。
   “三农”题材新闻摄影的意义
   新闻摄影对于新闻报道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三农”题材的新闻摄影是新闻摄影中的一个类别,是展示三农和推动“三农”工作最具影响性的表现手法之一。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天都有业余的或专业的新闻摄影者在农村采访,在党报党刊上,几乎每天都能见到关于“三农”题材的新闻图片,这说明“三农”题材的新闻摄影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占的比重很大,意义也非常重大。
   第一,“三农”题材新闻摄影可以使“三農”新闻报道情感更浓烈,还能引起读者共鸣。小小的一张照片,没有任何言语,但却很直观,大家一看就能看懂图片所包含的信息,能起到比长篇大论更深入人心、更有震撼力的效果,这是因为这些图片具有内在情感,它在无声地诉说当时的场景、画面。比方春暖花开之际,农民在田里耕地劳作;收获季节,机械在田间收秋的丰收场景;谁家桃树开花、苹果熟了...这些农村场景用镜头定格,很富有诗情画意之美感,看过之后,能给人带来向往农村田园生活、想去农村参观的效果,对农村旅游业发展、提升经济颇有益处。
   第二,“三农”题材新闻摄影可以使“三农”得到很好的宣传,有利于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经济腾飞,有利于新时代乡村振兴。有的农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许多有特色的农业资源、农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良好宣传和报道,埋没在乡间一年又一年,通过新闻摄影工作者的镜头,可以让这些富有特色的农村农业活起来、文化“火”起来。
   第三,“三农”题材新闻摄影记录的是农村、农业、农民的历史,同时也见证着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史以及成长史。农业现代化、人居环境改善、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农民创新创业、美丽乡村建设等现象,特别是农村中的新貌,农业中的新业和农民中的新人。通过新闻摄影从业人员的拍摄,一幅幅“三农”作品真实反映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巨变,体现了今日农民丰富的精神风貌,抒发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也彰显了新闻摄影人的艺术创造力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
   “三农”题材新闻摄影的现实表征
  第一,主体多元。过去,照相机、拍照手机尚未普及,“三农”题材新闻摄影主要依靠传统纸质媒体专业的摄影记者。现在,随着时代发展,摄影技术门槛越来越低,照相机、拍照手机早已普及千家万户,除了专业的媒体摄影人,在农村还涌现出许多农民摄影爱好者,在田间在地头,拿起手机“记录生活、记录时光、记录农村的新变化”。可以说,“三农”题材新闻摄影从业主体已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第二,信息传递多样化。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特别是利用手机摄影随时随地可以拿出来拍照的特性,极大地为“三农”题材新闻摄影报道信息传递提供了方便。既丰富了信息传递的方式方法,又大大提高了新闻传递时效性。可以说,信息传递多样化,为“三农”题材新闻摄影报道带来了看得见的效果。
   第三,后期数码技术高端。新时代,数码技术日新月异,在数码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图片软技术也异军突起,图片后期处理工作也变得越发便捷简单,美化成本逐步降低。当然,除了主体多元、信息传递多样和后期数码技术高端之外,“三农”题材新闻摄影的现状还存在许多农村宣传影响力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于农村位置偏僻、缺少新闻摄影报道亮点等原因导致的。
   “三农”题材新闻摄影提质的思考
  新时代下,新闻摄影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过硬、扎实的摄影技术,更要有对新闻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新闻视角,通过摄影图片来表达出自己对新闻事件或人物的独到一面,深挖视觉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那怎么样才能不断地拍出具有“三农”特色的好的新闻照片呢?
   首先,要用好“眼睛”,留意身边的“美”。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拍“三农”题材的新闻作品也一样,需要你用眼睛去留意身边的“美”,善于捕捉素材和线索。“1991年《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解海龙曾拍摄过《我要上学》一组组照,组照中有一幅大眼睛女孩照片,就是留意身边“美”的一个典型例子。”小姑娘的大眼睛透露着天真、执着、纯朴和希望,就像探照灯一样逼视着每一位看过照片受众的良知和灵魂,强烈冲击着受众心灵,全国希望工程也把这幅照片作为活动宣传的标识,这张照片可以说就是留意身边的“美”的经典之作。
   其次,要有好心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好的心态是拍好“三农”题材新闻作品的基础。有的摄影人觉得农村条件不好,拍照片又脏又累,不想拍这类题材,说到底是心态出了问题。这就需要新闻摄影人提升自己理论素养,不断加强学习,学习党在“三农”方面的方针政策,改变自己怕苦怕累怕脏的心态,多拍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引领社会新风尚的“三农”题材新闻摄影作品。与此同时,在“三农”题材新闻摄影拍摄中,应严格遵循真实性原则,随意填补或者是修改图片都属于违背真实真相,这是新闻摄影所不允许的。
   此外,还需要用好“情感”,要带着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感去拍“三农”题材作品。因为一幅好照片,其实是能看出摄影者背后的情感因素的。比方说田间作物就在那里,也许很多人在围着它拍,然而心情不同,拍下的东西就不同。这就如同评论“咏物诗”一样:咏物是因为自己的看法和心情,咏物不过是在咏自己。千般的情感,凝聚在诗里,在画里,成就了物,更成就了诗人。摄影也莫不如此。惟有用情感去创作的影像,才能够具有真正鲜活的生命力,让人充满无尽思索和无限回味。
   当然,上述三个方面只是拍好“三农”题材摄影作品的重要环节,除这三个方面,拍好“三农”题材新闻摄影作品还可从培养丰富敏锐的“三农”新闻摄影敏感度;不断扩展“三农”基本知识面;培养勇于创新的“三农”新闻摄影精神;与农村朋友建立和谐、长期合作的公共关系等多方面入手。这样多措并举,相信摄影记者一定能够拍出更多优秀的“三农”新闻摄影作品。
   “酒香也怕巷子深”。新时代的新农村,乡村振兴要与“三农”题材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新闻摄影人多去宣传多去报道,将一个个富饶、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世人面前,助力于乡村振兴及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汾阳市网络舆情信息中心)
其他文献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事实不一定就是新闻,但新闻必定是事实。“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反映在新闻信息中的内容就是让事实呈现出本来的面目。   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具有大量的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新闻。   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来说,具有大众传播的特性,这些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传播具有单向性,受众反馈少或者反馈不及时,受众总
期刊
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大量存在,但同时存在着大量“碎、细、简”的低效提问或无效提问。在当下“让学习真正发生”的理论指导下,“有效提问”必然成为每一个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诊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反馈教学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通过有效提问,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积累数学经验、发展数学
期刊
融媒體在信息传播和获取等方面具有不可逾越的优势,传统电视新闻媒体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新闻编辑格局发生改变。现实情况对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在进行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要不断转换工作理念,注重工作方式和方法的创新,从而给观众提供内涵更丰富、形式多样化的电视新闻,在这个电视新闻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有利优势,让观众在新媒体时代依旧能从电视新闻节目中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新
互联网的浪潮,在冲击线下零售的时候,遇到了一块很不好啃的硬骨头,那就是小超市。   小超市包括社区超市、便利店、杂货店、小卖部等形态,也叫零售小店,有别于大型商超、批发市场等线下零售形态。   阿里巴巴零售和奥维分析数据显示,当前线下传统商品零售渠道大约有630万家小店,超过75%集中在三线及以下城市。这些分布广泛的零售小店贡献了国内快消行业40%的出货量。   “规模越小的小店,对互联网的依赖越
每个贺岁档,喜剧片总能收获不错的票房。每家电视台,喜剧综艺总是保证收视的“金钥匙”。每年春晚,能带来“笑点”的小品总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   随着轻松幽默、犀利有趣的文艺内容成为当下社会的刚需,喜剧文化开始渗透进文艺创作的各个方面,也反映了正在改变中的时代审美风尚。   喜剧文化从文艺向其他领域外溢,被社会公共话语吸纳   媒介技术的升级迭代塑造甚至决定着人的感知方式,影响着审美风尚的变迁。  
期刊
随着现代网络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媒体应运而生。全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和融媒体融合而来的,是对传播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在当今全媒体战略下,传统新闻采编工作也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拓展新闻信息的采编渠道,与时俱进。本文从自身新闻采编工作出发,结合当下报业集团的全媒体转型综合实践,多方面论述全媒体战略下新闻采编工作的发展。   如今,全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得到持续拓展和巩固,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加固、稳中向好。   夏粮喜获“十八连丰”。今年夏收,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长卿镇白雀村上百亩优质小麦“绵麦902”现场测产,结果令人振奋。   遥望太空,航天发射捷报
2014年10月15日,为有效整合新闻资源,突出地域特色,《许昌晨报》个以近现代史上与许昌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成就等为报道题材,以独家特稿的形式与许昌广大读者“见面”的栏目“出炉”,它就是《许昌往事》。该栏目选取近现代史上与许昌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成就等,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以独家特稿的形式在每周与广大读者“见面”。截至2021年1月29日,该栏目已刊发304期,内容涵盖政
期刊
7月2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介绍,全国现有0~3岁的婴幼儿4200万左右。据调查,其中1/3有比较强烈的托育服务的需求,但现在的实际入托为5.5%左右,供给和需求缺口还很大。   5.5%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哪些问题?三孩政策落地,托育服务该如何补上短板?   01   入托意愿集中在城市,供需不平衡矛盾突出   为了解决两岁的女儿看护问题,刘美换了工作,进入了工
期刊
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新媒体的崛起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而新媒体的出现除了使人们接收到大量的新闻信息,还极大地挤压了报刊等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因此,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实现革新是需要媒体人不断探究的重要课题。对于新闻信息来说,内容的采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受众对报社的印象。因此,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要想在新媒体时代求得生存,需要提升自身的新闻采编水平,为人们及时传播具有一定深度的新闻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