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创作经历了明显的变化,从民族历史转向生态主义题材。在文化的冲撞、生态的破坏、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因素的影响下,内蒙古题材电影中秉承了蒙古族电影中以草原文化为代表的民族审美,同时也表达出强烈的文化焦虑感和悲剧意识。笔者通过对进入新世纪我国内蒙古题材电影进行剖析,对我国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悲剧意识与审美价值进行研究,以期为新时期民族题材电影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蒙古族;题材;悲剧意识;审美价值
内蒙古题材电影以突显蒙古族民族特点、草原文化等要素,在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对比国内其他少数民族,蒙古族电影有着清晰的脉络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艺术体系。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电影文艺创新发展,蒙古族题材电影创作经历了明显的变化,从民族历史转向生态主义题材,这与蒙古族文化中草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撞击与融合有着密切关系。从对本民族文化前景的堪忧与自信,彰显出浓郁的悲剧意识与审美价值。
一、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悲剧意识
蒙古族依托广袤、壮美、富饶的大草原的民族生存环境,形成其得天独厚的草原文化。植根于以草原文化为核心的蒙古族文化成为内蒙古族题材电影中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文化内涵与美学特征源泉。经历了新世纪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的蜕变,内蒙古题材电影时代气息也愈加浓烈,它的题材逐步从反观历史过程到愈加关注社会发展的现象中来。而这个时期电影题材很大的一个特征便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悲剧意识。悲剧意识主要来自阶段性草原生态的破坏以及现代文明与草原文化的激烈碰撞所导致。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电影由宁浩执导的《绿草地》、宁才执导的《季风中的马》为典型代表。其中,《绿草地》以一枚小小的乒乓球给一个世代居住在草原的一家人平静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个变化是现代文化对传统的蒙古族草原文化的冲击导致,剧情片以几个蒙古族孩子“送还”乒乓球的过程视角展现出来。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受内蒙古特殊地域环境影响导致蒙古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脱节,另一方面剧情中对内蒙古广袤的草原、万里的晴空日丽、鲜明的内蒙古民族与世隔绝的珍贵的质朴与善良等淳朴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一枚简单的乒乓球,在宁浩导演的镜头下,是对“脱节”的纯粹的蒙古族文化向往,同时也表达出对草原文化的堪忧。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势必对剧中所传递的文化的脆弱之美带来更大冲击。又如宁才执导的《季风中的马》以叙事的手法展开,以一个普通的牧民生活为视角,揭示出一个时代游牧为生的内蒙古人面对社会现代化对以草原文化为核心的蒙古族文化的冲击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主人翁表现出自内心的排斥与无奈,担忧现代化文明对草原文化摧毁的悲伤情怀,创设出具有典型的悲观色彩。
生态的破坏、现代文明的冲击,让原本根深蒂固的草原文化发生动荡,从日渐式微的民族文化角度入手,电影刻画出悲剧叙事基调,这并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在反思中对新文化的适应,力求实现内蒙古民族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强烈诉求的体现。
二、内蒙古题材电影审美价值
“草原人其实是运用了草原辩证法的高手,还特别精通草原的 中庸之道.不像汉人喜欢走极端,鼓吹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草原人善于把草原上的各种矛盾,平衡控制在一举两得之内。”这句经典台词对草原文明在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的蜕变进行了深刻的揭露,这部电影是2015年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历经7年筹备《狼图腾》,他用独特的镜头语言,把观众带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看人狼之间如何彼此尊重,和谐共处。整个电影在视角中除了对狼进行大篇幅地刻画,同时对狼赖以生存的草原环境进行了深入透出。在整个电影中,足以让观众对大远景式的草原美景产生敬畏,同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深刻反思。在电影中,对于人物设置是一个重点,电影主人翁由冯绍峰和窦骁扮演,主角对整个故事的见证者和历经者,他们有对自然的崇敬、有对权贵的屈服、有对政治的低头、有对时代的无奈,一切的以独特的审美对内蒙古文化以别样的视角进行展露,在电影中对“腾格里”的刻画并没有以一种神的姿态刻画,而將其描述为一种类似规律的事物,即人与自然之间在制约与平衡中发展,人要尊重自然。
另一部代表作当属王全安执导的《图雅的婚事》。整个电影中对蒙古族人民的生存现状的人文关怀进行刻画,体现内蒙古民族文化中的生态主义。主角图雅的丈夫巴特尔在打水井的过程中因为意外致残,失去双腿,这意味着尊严的丧失。图雅以一位女性的形象担负起全家重担,既要照料丈夫又要参与到大水井的重担中。在精神的重担和劳动的巨压下,图雅也面临着下肢瘫痪的危险。巴特尔心疼图雅,不想眼睁睁看其继续遭受生活的责难,决定与其离婚。经过双方博弈,图雅提出离婚再嫁的附加条件是由未来丈夫共同赡养前夫巴特尔。整个电影中体现出的在贫瘠的草原生活主角中不仅要受到肉体折磨,同时要遭遇精神上的巨大摧残,而图雅的二婚更是双重摧残的升华。时代的进步必须带来“无法避免”的代价,这边是环境逼退文明进程的体现。电影表面是对图雅婚姻的两难抉择的描绘,深层是对没有血光的生态主义抨击,体现出蒙古族女性的特质,是导演对蒙古族文化的人性化解读。
新世纪内蒙古族题材的电影将生态主义与悲剧美学意识融入到电影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审美价值,它们一方面对内蒙古独特的民族文化进行展示,同时也对现代文明的冲击进行深刻反思。
三、展望
新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中以生态主义为创作核心,以蒙古族文化的美学意象为表达手法,力图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心理反思。在与蒙古族文化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逐渐培养起环境与文化保护思维。悲剧意识的透出不是对现实的自怨自艾,是为勾起观众对现实冲击中情感共鸣的手法,从而提升观众的对内蒙古文化的保护意识,这也是新世纪以来内蒙古题材电影多功能性的审美价值重要体现。电影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电影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文明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内蒙古族题材的电影将在推陈出新的步伐中,为观众带来更多喜闻乐见的优秀电影作品。
参考文献
[1]包丽娜.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的生态意识[J].电影文学,2017(23):29-31.
[2]徐文海.蒙古族题材电影研究[J].民族文学,2016(10):153-159.
[3]纪国峰.旨趣·底蕴·审美——内蒙古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深度研究[J].电影评介,2016(17):73-75.
关键词:蒙古族;题材;悲剧意识;审美价值
内蒙古题材电影以突显蒙古族民族特点、草原文化等要素,在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对比国内其他少数民族,蒙古族电影有着清晰的脉络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艺术体系。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电影文艺创新发展,蒙古族题材电影创作经历了明显的变化,从民族历史转向生态主义题材,这与蒙古族文化中草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撞击与融合有着密切关系。从对本民族文化前景的堪忧与自信,彰显出浓郁的悲剧意识与审美价值。
一、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悲剧意识
蒙古族依托广袤、壮美、富饶的大草原的民族生存环境,形成其得天独厚的草原文化。植根于以草原文化为核心的蒙古族文化成为内蒙古族题材电影中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文化内涵与美学特征源泉。经历了新世纪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的蜕变,内蒙古题材电影时代气息也愈加浓烈,它的题材逐步从反观历史过程到愈加关注社会发展的现象中来。而这个时期电影题材很大的一个特征便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悲剧意识。悲剧意识主要来自阶段性草原生态的破坏以及现代文明与草原文化的激烈碰撞所导致。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电影由宁浩执导的《绿草地》、宁才执导的《季风中的马》为典型代表。其中,《绿草地》以一枚小小的乒乓球给一个世代居住在草原的一家人平静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个变化是现代文化对传统的蒙古族草原文化的冲击导致,剧情片以几个蒙古族孩子“送还”乒乓球的过程视角展现出来。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受内蒙古特殊地域环境影响导致蒙古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脱节,另一方面剧情中对内蒙古广袤的草原、万里的晴空日丽、鲜明的内蒙古民族与世隔绝的珍贵的质朴与善良等淳朴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一枚简单的乒乓球,在宁浩导演的镜头下,是对“脱节”的纯粹的蒙古族文化向往,同时也表达出对草原文化的堪忧。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势必对剧中所传递的文化的脆弱之美带来更大冲击。又如宁才执导的《季风中的马》以叙事的手法展开,以一个普通的牧民生活为视角,揭示出一个时代游牧为生的内蒙古人面对社会现代化对以草原文化为核心的蒙古族文化的冲击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主人翁表现出自内心的排斥与无奈,担忧现代化文明对草原文化摧毁的悲伤情怀,创设出具有典型的悲观色彩。
生态的破坏、现代文明的冲击,让原本根深蒂固的草原文化发生动荡,从日渐式微的民族文化角度入手,电影刻画出悲剧叙事基调,这并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在反思中对新文化的适应,力求实现内蒙古民族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强烈诉求的体现。
二、内蒙古题材电影审美价值
“草原人其实是运用了草原辩证法的高手,还特别精通草原的 中庸之道.不像汉人喜欢走极端,鼓吹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草原人善于把草原上的各种矛盾,平衡控制在一举两得之内。”这句经典台词对草原文明在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的蜕变进行了深刻的揭露,这部电影是2015年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历经7年筹备《狼图腾》,他用独特的镜头语言,把观众带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看人狼之间如何彼此尊重,和谐共处。整个电影在视角中除了对狼进行大篇幅地刻画,同时对狼赖以生存的草原环境进行了深入透出。在整个电影中,足以让观众对大远景式的草原美景产生敬畏,同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深刻反思。在电影中,对于人物设置是一个重点,电影主人翁由冯绍峰和窦骁扮演,主角对整个故事的见证者和历经者,他们有对自然的崇敬、有对权贵的屈服、有对政治的低头、有对时代的无奈,一切的以独特的审美对内蒙古文化以别样的视角进行展露,在电影中对“腾格里”的刻画并没有以一种神的姿态刻画,而將其描述为一种类似规律的事物,即人与自然之间在制约与平衡中发展,人要尊重自然。
另一部代表作当属王全安执导的《图雅的婚事》。整个电影中对蒙古族人民的生存现状的人文关怀进行刻画,体现内蒙古民族文化中的生态主义。主角图雅的丈夫巴特尔在打水井的过程中因为意外致残,失去双腿,这意味着尊严的丧失。图雅以一位女性的形象担负起全家重担,既要照料丈夫又要参与到大水井的重担中。在精神的重担和劳动的巨压下,图雅也面临着下肢瘫痪的危险。巴特尔心疼图雅,不想眼睁睁看其继续遭受生活的责难,决定与其离婚。经过双方博弈,图雅提出离婚再嫁的附加条件是由未来丈夫共同赡养前夫巴特尔。整个电影中体现出的在贫瘠的草原生活主角中不仅要受到肉体折磨,同时要遭遇精神上的巨大摧残,而图雅的二婚更是双重摧残的升华。时代的进步必须带来“无法避免”的代价,这边是环境逼退文明进程的体现。电影表面是对图雅婚姻的两难抉择的描绘,深层是对没有血光的生态主义抨击,体现出蒙古族女性的特质,是导演对蒙古族文化的人性化解读。
新世纪内蒙古族题材的电影将生态主义与悲剧美学意识融入到电影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审美价值,它们一方面对内蒙古独特的民族文化进行展示,同时也对现代文明的冲击进行深刻反思。
三、展望
新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中以生态主义为创作核心,以蒙古族文化的美学意象为表达手法,力图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心理反思。在与蒙古族文化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逐渐培养起环境与文化保护思维。悲剧意识的透出不是对现实的自怨自艾,是为勾起观众对现实冲击中情感共鸣的手法,从而提升观众的对内蒙古文化的保护意识,这也是新世纪以来内蒙古题材电影多功能性的审美价值重要体现。电影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电影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文明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内蒙古族题材的电影将在推陈出新的步伐中,为观众带来更多喜闻乐见的优秀电影作品。
参考文献
[1]包丽娜.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的生态意识[J].电影文学,2017(23):29-31.
[2]徐文海.蒙古族题材电影研究[J].民族文学,2016(10):153-159.
[3]纪国峰.旨趣·底蕴·审美——内蒙古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深度研究[J].电影评介,2016(17):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