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感觉世界和经验世界,但由于年龄、经历和理解能力的不同,他们的观点和想法难免会有片面和偏颇,这时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识字、课文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语文的教学从学“文”升华到学“人”的高度。
识字能够使学生掌握课文、理解文意,如果能在学生的识字基础上抓住关键词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自然生成,那必将是学生自身习得的一个重要体现。
关于在识字基础上价值观的生成,我根据自身教学经验,结合一年级下学期课文,作如下探讨:
一、以关键字词引领价值观的理解
1.以已学生字和标注拼音的未识字助推价值观的生成
一年级的学生所识得的生字还较少,要求学生通过习得的生字完整地读完一篇文章几乎是不可能的。基于这样的情况,学生们就需要在课文中标注大量的拼音,借助拼音,学生能够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例如《蘑菇该奖给谁》这一课,之前已学过的汉字有“出”“门”“个”“们”“黑”等,課文中“采”“篮”“跑”“骏”等汉字都未学过,更出现了很多之前并未学而需要在本篇课文中掌握的汉字,如“蘑”“菇”“嘱”“咐”“敢”等字。除去已经学过的,大量的未识字给该年段的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障碍,因此需要借助大量的拼音来帮助学生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一年级的课文很多是简单易理解的故事性文章,例如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奶奶的白发》《三个小伙伴》等。这些故事都简单易懂,因此学生能通过自读产生一定的理解,加上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与夯实就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蚂蚁和蝈蝈》这一课中,文中第一句“夏天真热”中“夏”“天”“真”三个学过的字,加上拼音注音的“热”字就能让学生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强调夏天的炎热问题。这一句话,在本故事的价值观目标的引导上,首先让学生体味到夏天热得难受,再次是想让学生意识到,在如此炎热的夏天,蚂蚁还是能够坚持搬粮食,不怕困难,而蝈蝈在炎热的夏天在树底下乘凉,两者对比,为后面冬天蚂蚁拥有粮食过冬,蝈蝈又冷又饿作铺垫,让学生形成先苦后甜,用辛勤劳动换幸福生活的意识。
2.让本课生字成为价值观生成的助推器
一篇课文设计的生字必然与本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深层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掌握生字能够使学生在认字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帮助学生从学“文”升华成为学“人”。
现以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一课为例,分析在识字基础上价值观的生成。在本课中一类字有“粮、汗、由、冬、呼、洞、冷”,“粮”以词语“粮食”出现,“汗”以词语“满头大汗”出现,“由”以词语“自由自在”出现,“冬”以“冬天”,“呼”以“呼呼”,“洞”以“洞里”,“冷”以“又冷又饿”出现,这些词语其实已基本体现出了本篇课文所讲的故事梗概。那对于本篇课文,我们可以带领学生紧抓“汗”所引出的“满头大汗”和“冷”引出的“又冷又饿”两个词语。
“汗”在在本文中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是:人和高等动物从皮肤排泄出来的液体。“汗”字,形声。从水,干声。运用字理帮助学生记忆,因汗为液体,从水,所以是三点水,形声字,干声,念为“han”。在本文中以“满头大汗”一词出现,我们可以以这样的形式,引导出学生对于蚂蚁辛勤劳动的佩服,同时映射到自身。
师:在炎热的夏天,太阳照得火辣辣的,小朋友们都会做些什么呢?
生:吃冰淇淋、吹空调……
师:真舒服!蚂蚁在干什么呢?
生:搬粮食。
师:搬得怎么样?
生:个个满头大汗。
师:炎热的夏天我们都害怕,在这样的天气中,小蚂蚁们辛辛苦苦搬粮食,个个满头大汗,可是它们有没有停下来?
生:没有。
师:满头大汗了还没有停下来,你特别想对蚂蚁说什么呢?
生:小蚂蚁你真棒!
生:小蚂蚁你真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一步步的引导,让学生自己逐渐形成对蚂蚁的佩服意识,从而产生学习蚂蚁精神品质的意识,促进本课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又如生字“冷”,形声。从仌,冰,令声。本义:凉。引至“又冷又饿”。
师:谁又冷又饿?
生:蝈蝈。
师:小朋友们冬天的时候穿一件衣服还饿了一天,是什么感受?
生:饿、难受、冷……
师:那就是“又冷又饿”!这样的日子舒服吗?
师:蝈蝈们为什么会过上又冷又饿的日子呢?
生:因为他们在夏天没有辛勤劳动准备粮食。
师:要做蝈蝈吗?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通过两个汉字“汗”“冷”过渡至两个词语“满头大汗”“又冷又饿”,体会蚂蚁夏天的辛劳和蝈蝈冬天的可怜,再体会故事两个主人公“蚂蚁”和“蝈蝈”一个辛劳换幸福,一个懒惰换寒冷、饥饿。在对比中就能让学生自己生成相应的价值观,知道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深抓文章生字中的关键词,利用生字与课文情感的紧密联系,体味课文情感,帮助学生自己在情感与场景的体验中升华课文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从“点”到“面”,对课文形成感知
1.段落感知
课文组成由字到句,再到段。通常一个段落就是围绕所要表现的点进行阐述的。教师可以在学生逐句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段落做一个整体的感知。通过感知逐渐引导,促进学生该价值观的生成。
例如《鲁班和橹板》一课的第三段:
“这时,一群鸭子‘嘎嘎’叫着,‘扑通扑通’跳下水。只见它们用脚蹼往身后拨水,身子轻快地向前滑行。”
在学生能够流畅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仔细阅读,不难发现,这时鲁班在观察鸭子在水里前行的样子。这时可以这样对话: 师:(播放鸭子划水视频)看到了什么?
通常学生会回答:看到鸭子划水。
师:看看鲁班观察到了什么?(出示课文)
师:他连鸭子的脚在干什么、身子怎么样都看得清清楚楚。对比你和鲁班观察到的,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要仔细观察。
通过对这一段的感知,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仔细观察的意识。
2.全文感知
文,由段到篇。不論什么文章,所有的段落都是围绕整篇文章的中心进行阐述的,因此,加强段落的生成后,就必然扩至全文价值观的生成。
例如《乌鸦喝水》一课,第一段需要学生生成乌鸦非常需要喝水可是遇到困难的意识。第二段是动脑筋想出办法,用石子帮助喝水。两个段落联合起来,形成“没水喝”到“喝着水”的结构,从中我们可以构建这样的对话:
师:乌鸦开始?
生:没水喝。
师:怎么办?
生:用小石子丢进瓶里喝着水。
师:是谁想出的好主意?
生:乌鸦。
师:从喝不着到喝着水,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乌鸦?
生:善于动脑筋、很聪明。
利用段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整体架构,从而引导出学生对于本文价值观的理解与体会,是加强课堂价值观生成的又一好方法。
三、增加有弹性的预设
课堂的教学需要预设,脱离了预设的教学将无法拥有有序性,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作为一种艺术,现场生成是它的本质特点。
新课标对课堂生成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是生成并不意味着摒弃预设,摒弃了预设的课堂教学将无秩序可言,没有准备的课堂也不可能获得理想的生成。就另一个方面而言,强调预设,也并不是要求完全按部就班,不给学生发挥的机会。我们强调的是有弹性的预设,提倡一点现场的活跃,加强一些现场的生成,使学生在灵活机变的教学环节中,将价值观的树立过程变为自我自觉的升华过程,这对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大有益处。例如在《司马光》一课,如果有学生提出玩耍的时候要注意安全,这也未尝不可。但也得引导学生培养遇事沉着、机智应变的品质。
钟启泉先生曾说过: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课堂价值观生成性的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充分、主动、全面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我生成,将外化变为内化,才是教学目标的最终体现。
识字能够使学生掌握课文、理解文意,如果能在学生的识字基础上抓住关键词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自然生成,那必将是学生自身习得的一个重要体现。
关于在识字基础上价值观的生成,我根据自身教学经验,结合一年级下学期课文,作如下探讨:
一、以关键字词引领价值观的理解
1.以已学生字和标注拼音的未识字助推价值观的生成
一年级的学生所识得的生字还较少,要求学生通过习得的生字完整地读完一篇文章几乎是不可能的。基于这样的情况,学生们就需要在课文中标注大量的拼音,借助拼音,学生能够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例如《蘑菇该奖给谁》这一课,之前已学过的汉字有“出”“门”“个”“们”“黑”等,課文中“采”“篮”“跑”“骏”等汉字都未学过,更出现了很多之前并未学而需要在本篇课文中掌握的汉字,如“蘑”“菇”“嘱”“咐”“敢”等字。除去已经学过的,大量的未识字给该年段的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障碍,因此需要借助大量的拼音来帮助学生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一年级的课文很多是简单易理解的故事性文章,例如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奶奶的白发》《三个小伙伴》等。这些故事都简单易懂,因此学生能通过自读产生一定的理解,加上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与夯实就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蚂蚁和蝈蝈》这一课中,文中第一句“夏天真热”中“夏”“天”“真”三个学过的字,加上拼音注音的“热”字就能让学生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强调夏天的炎热问题。这一句话,在本故事的价值观目标的引导上,首先让学生体味到夏天热得难受,再次是想让学生意识到,在如此炎热的夏天,蚂蚁还是能够坚持搬粮食,不怕困难,而蝈蝈在炎热的夏天在树底下乘凉,两者对比,为后面冬天蚂蚁拥有粮食过冬,蝈蝈又冷又饿作铺垫,让学生形成先苦后甜,用辛勤劳动换幸福生活的意识。
2.让本课生字成为价值观生成的助推器
一篇课文设计的生字必然与本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深层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掌握生字能够使学生在认字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帮助学生从学“文”升华成为学“人”。
现以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一课为例,分析在识字基础上价值观的生成。在本课中一类字有“粮、汗、由、冬、呼、洞、冷”,“粮”以词语“粮食”出现,“汗”以词语“满头大汗”出现,“由”以词语“自由自在”出现,“冬”以“冬天”,“呼”以“呼呼”,“洞”以“洞里”,“冷”以“又冷又饿”出现,这些词语其实已基本体现出了本篇课文所讲的故事梗概。那对于本篇课文,我们可以带领学生紧抓“汗”所引出的“满头大汗”和“冷”引出的“又冷又饿”两个词语。
“汗”在在本文中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是:人和高等动物从皮肤排泄出来的液体。“汗”字,形声。从水,干声。运用字理帮助学生记忆,因汗为液体,从水,所以是三点水,形声字,干声,念为“han”。在本文中以“满头大汗”一词出现,我们可以以这样的形式,引导出学生对于蚂蚁辛勤劳动的佩服,同时映射到自身。
师:在炎热的夏天,太阳照得火辣辣的,小朋友们都会做些什么呢?
生:吃冰淇淋、吹空调……
师:真舒服!蚂蚁在干什么呢?
生:搬粮食。
师:搬得怎么样?
生:个个满头大汗。
师:炎热的夏天我们都害怕,在这样的天气中,小蚂蚁们辛辛苦苦搬粮食,个个满头大汗,可是它们有没有停下来?
生:没有。
师:满头大汗了还没有停下来,你特别想对蚂蚁说什么呢?
生:小蚂蚁你真棒!
生:小蚂蚁你真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一步步的引导,让学生自己逐渐形成对蚂蚁的佩服意识,从而产生学习蚂蚁精神品质的意识,促进本课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又如生字“冷”,形声。从仌,冰,令声。本义:凉。引至“又冷又饿”。
师:谁又冷又饿?
生:蝈蝈。
师:小朋友们冬天的时候穿一件衣服还饿了一天,是什么感受?
生:饿、难受、冷……
师:那就是“又冷又饿”!这样的日子舒服吗?
师:蝈蝈们为什么会过上又冷又饿的日子呢?
生:因为他们在夏天没有辛勤劳动准备粮食。
师:要做蝈蝈吗?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通过两个汉字“汗”“冷”过渡至两个词语“满头大汗”“又冷又饿”,体会蚂蚁夏天的辛劳和蝈蝈冬天的可怜,再体会故事两个主人公“蚂蚁”和“蝈蝈”一个辛劳换幸福,一个懒惰换寒冷、饥饿。在对比中就能让学生自己生成相应的价值观,知道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深抓文章生字中的关键词,利用生字与课文情感的紧密联系,体味课文情感,帮助学生自己在情感与场景的体验中升华课文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从“点”到“面”,对课文形成感知
1.段落感知
课文组成由字到句,再到段。通常一个段落就是围绕所要表现的点进行阐述的。教师可以在学生逐句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段落做一个整体的感知。通过感知逐渐引导,促进学生该价值观的生成。
例如《鲁班和橹板》一课的第三段:
“这时,一群鸭子‘嘎嘎’叫着,‘扑通扑通’跳下水。只见它们用脚蹼往身后拨水,身子轻快地向前滑行。”
在学生能够流畅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仔细阅读,不难发现,这时鲁班在观察鸭子在水里前行的样子。这时可以这样对话: 师:(播放鸭子划水视频)看到了什么?
通常学生会回答:看到鸭子划水。
师:看看鲁班观察到了什么?(出示课文)
师:他连鸭子的脚在干什么、身子怎么样都看得清清楚楚。对比你和鲁班观察到的,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要仔细观察。
通过对这一段的感知,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仔细观察的意识。
2.全文感知
文,由段到篇。不論什么文章,所有的段落都是围绕整篇文章的中心进行阐述的,因此,加强段落的生成后,就必然扩至全文价值观的生成。
例如《乌鸦喝水》一课,第一段需要学生生成乌鸦非常需要喝水可是遇到困难的意识。第二段是动脑筋想出办法,用石子帮助喝水。两个段落联合起来,形成“没水喝”到“喝着水”的结构,从中我们可以构建这样的对话:
师:乌鸦开始?
生:没水喝。
师:怎么办?
生:用小石子丢进瓶里喝着水。
师:是谁想出的好主意?
生:乌鸦。
师:从喝不着到喝着水,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乌鸦?
生:善于动脑筋、很聪明。
利用段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整体架构,从而引导出学生对于本文价值观的理解与体会,是加强课堂价值观生成的又一好方法。
三、增加有弹性的预设
课堂的教学需要预设,脱离了预设的教学将无法拥有有序性,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作为一种艺术,现场生成是它的本质特点。
新课标对课堂生成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是生成并不意味着摒弃预设,摒弃了预设的课堂教学将无秩序可言,没有准备的课堂也不可能获得理想的生成。就另一个方面而言,强调预设,也并不是要求完全按部就班,不给学生发挥的机会。我们强调的是有弹性的预设,提倡一点现场的活跃,加强一些现场的生成,使学生在灵活机变的教学环节中,将价值观的树立过程变为自我自觉的升华过程,这对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大有益处。例如在《司马光》一课,如果有学生提出玩耍的时候要注意安全,这也未尝不可。但也得引导学生培养遇事沉着、机智应变的品质。
钟启泉先生曾说过: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课堂价值观生成性的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充分、主动、全面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我生成,将外化变为内化,才是教学目标的最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