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环境我做主

来源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ke_96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建立关系的能力以及工作和生活的质量——甚至是健康。”对幼儿来说,大脑、身體等方面的快速发展需要丰富的环境刺激。户外环境作为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适宜的户外环境能够为幼儿创造诸多有价值的学习机会,有研究指出,经常参与户外游戏的儿童,他们的视觉、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能力比不常参加户外活动的儿童强(Yerkes,1982)。户外环境创设的基础和方式往往能够反映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因此,重视户外环境的创设,并尝试让幼儿参与户外环境改造的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为什么让幼儿参与户外环境的改造?


  1.尊重幼儿应有的权利
  《儿童权利公约》第12条明确提出,要“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予适当地看待”。3~6岁幼儿已能够逐渐清楚、明确、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有自主选择、自主决定的能力。幼儿园户外环境是幼儿生活的场所,与幼儿自身的学习与发展密不可分,所以在户外环境改造时,我们应当保护幼儿参与设计、提出想法的权利,并相信他们有能力使用这样的权利。
  2.落实“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课程游戏化”精神的引领下,幼儿园更加强调以幼儿为本,基于幼儿的经验与需要来组织与实施课程。虽然幼儿园和教师在创设环境、组织活动、提供材料的过程中会尽可能地考虑到幼儿的好奇心、能力、发展兴趣和社会文化背景,但却鲜少探讨他们对我们所谓的“最佳实践”的看法。在户外环境的改造中,我们通过向幼儿征集改造方案的方式,了解他们对户外环境的真实需求,让他们的想法融入户外环境的设计,使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让户外环境成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最佳场所。

二、幼儿希望的户外环境究竟是怎样的?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点之一是了解幼儿最需要什么、最喜欢什么,以促使幼儿的行为发生变化,为此教师和家长需要不断地交流、讨论与完善课程计划,而幼儿的意见在其中也起到决定性作用。为了让户外环境的改造能够基于幼儿的经验与需要,我们在幼儿园一部、二部户外环境改造前,向幼儿发起了“改造方案征集活动”,将户外环境改造的设计权交给幼儿,请幼儿通过绘画、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户外环境改造的想法。从征集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幼儿希望的户外环境具有以下特点。
  1.体现幼儿当下的生活经验
  “寻找了解儿童想法的途径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认真计划和思考的过程。”什么时候开展调查,面向哪些幼儿,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等都是在积极引入幼儿参与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我园小中班和大班分别位于不同的园区,在征集幼儿园二部户外环境改造方案时,考虑到大班幼儿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快一年的时间,对需要改造的户外场地非常熟悉,也有在这里活动的大量经验。因此,一开始我们向大班幼儿推出了“改造方案征集活动”,尝试根据大班幼儿的设计进行环境改造。但征集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幼儿的设想稿更偏向于小学,如希望有很大很大的操场,有一栋栋的楼……并没有我们预想中的幼儿园特点(见图1,下页)。
  难道是幼儿到大班后更希望拥有像小学一样的生活环境吗?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征集活动中哪些部分可能出现了问题。通过对幼儿近期经验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征集时间是6月份,这一阶段的大班幼儿正面临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和家庭都格外关注小学生活,正在为入小学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幼儿也经常去小学参观、面试,入学成了他们极为关注的话题,所以他们在设想稿中展现出小学风貌也就不难理解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再次发起了征集活动,这次活动面向的是即将进入大班学习的中班幼儿,以此来了解他们期望在什么样的户外环境中生活。在这次征集的稿件中,大部分幼儿展现的是草地、假山等元素,还有的幼儿希望幼儿园像“奇乐儿”一样,像个大游乐场,可以用来躲猫猫、滑滑梯等。
  在征集幼儿园一部方案时,我们邀请了刚刚进入大班的幼儿参与设计。一方面,他们刚刚升入大班,在身心需要方面与中班仍然有所衔接;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正值小中班园区过渡,小中班幼儿离一部较远,不方便参观实地,而大班相距较近,幼儿可以亲自来一部参观户外场地的位置、大小等,使他们的方案设计更有目的性。此外,他们开始在改造后的二部户外场地进行游戏,拓展了与原来不同的活动体验,所以更能表达出他们喜欢的户外场地是什么样的(见图2)。

  可见,幼儿对户外环境的设想与他们当下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因此在邀请幼儿参与户外环境改造时,我们必须切实考虑到户外环境的使用者是谁,方案设计者有哪些经验,这样才能让户外环境的改造更加具有针对性。
  2.体现幼儿对自然、游戏的心理诉求
  在幼儿的设想稿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希望户外场地上有许多小草、小花、果树、竹子和竹笋等植物。他们的画稿中总是离不开有生命的事物,他们“想在操场上种点竹子,就可以在竹林里散步啦”(见图3);有小池塘、游泳池、喷泉等戏水区;有跷跷板、秋千、迷宫、滑梯、爬网、独木桥等器械;有奔跑的跑道,有玩滑板的地方,有可以攀爬、钻爬的假山,“如果幼儿园里有座假山,我们在里面钻山洞,那该多好啊”(见图4);希望操场上有不同的区域,用好看的图案、形状装饰,像游乐场、城堡,可以玩角色游戏,也可以画风景(见图5);“想在操场上铺上地板,这样我们就可以在阳光下表演节目了”……在幼儿的视角中,户外环境不是单一的运动区,而应该具有自然性、游戏性、多样性等特点。他们对户外环境多样性的需求,恰恰展现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

四、如何将户外环境转变为课程?


  鼓励幼儿的参与,将幼儿设想的户外环境转化为现实只是为课程的优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户外环境只有从静态的客观条件转变为能与幼儿积极互动的课程资源,才能实现其应有的教育效能。
  1.鼓励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去体验
  综合性的户外环境有可能成为幼儿的运动场、游戏场,为幼儿多方面的发展提供助力,但这必须建立在幼儿能够在户外环境中自由、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因此,除了某些需要在室内进行的活动外,我们在同一时间段打破户外、室内的活动界限,使得户外区域活动与班级中的其他区域活动一样都可以供幼儿自主选择,让幼儿自主决定自己是在户外或室内开展游戏,以确保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到户外活动,与自己参与设计的户外环境亲密接触。同时,我们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在户外环境中游戏。比如,他们除了在当初设想的地板区域进行表演,还会自发地将山坡作为舞台与背景,利用山坡进行攀爬,在山坡上进行野餐、玩娃娃家;他们还在草地上自由翻滚,用石子等自然物拼出喜欢的造型,在地面上搭建长长的轨道,或者爬上三角屋,躲进小山洞,在树荫下阅读,与喷泉嬉戲(见图9、图10)……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与户外环境相处,充分表达了他们对自主性的需求,进而发展他们感知、表达、表现的能力。

  2.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户外环境
  多样化的户外环境为教育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为此,我们拓展思路,将户外环境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纳入教育活动中。我们将集体活动移至户外,让幼儿零距离感知光线与温度,聆听周围的声音,体验四季的变化,提升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感知。如户外环境改造后,刚刚升入大班的幼儿对新环境充满了好奇与兴趣,教师鼓励幼儿带上画板,自主选择舒适的地方,画出自己眼中的幼儿园,幼儿不仅发展了绘画表现的能力,更在自主表达、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增进了对新环境的熟悉感与归属感;新建的戏水池引发了幼儿的“钓鱼”游戏,他们寻找树枝、PVC管制作鱼竿,还表示“要有鱼就好了”,而教师则顺应幼儿的需求,将一块绘有小鱼图案的石头悄悄丢入水中,引起了幼儿的关注,他们开始在石头上画上各种各样的小鱼,还去寻找其他材料制作小鱼;深秋来临,园内银杏叶纷纷飘落,落在草坪上,金色与绿色相映成趣,教师特意留下这些树叶,幼儿不仅感受到了秋天落叶之美,也利用落叶自己玩起了抛接游戏;将杨花萝卜、土豆等植物种植在本来装饰用的青花瓷盘里,比较水养、土养的不同,拓展幼儿自然观察的区域;在户外环境中投放石头、木椅、梯子、轮胎等各种类型的材料,支持幼儿开展体育游戏、角色游戏、建构游戏等;教师还拍摄下户外环境在四季里的典型照片,将户外的触角延伸到室内,拓展幼儿对季节的感受,让幼儿在教室中依然能够体验到户外的自然与童趣。
  教育必须尊重幼儿作为最年轻公民的意见和权利。他们的参与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幼儿对户外环境的真实需要,并将他们的想法作为评价环境有效性的重要依据。因为改造理念的转变,改造的户外环境不仅仅改变了幼儿园固有的风貌,更是成了幼儿有趣、快乐、富有学习机会的游戏天堂。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儿童经验视阈下园本课程的深化研究”(编号D/ 2018/02/35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幼儿园主题墙创设是丰富教育环境、优化教育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主题墙创设的过程中,淮安市淮河幼儿园关注幼儿当下生活与需求,追随幼儿生活中的发现,记录幼儿的学习过程,描绘幼儿的经验轨迹,让主题墙成为动态展示幼儿想法与作品,推动幼儿表达表现与经验分享,促进幼儿与环境、同伴、成人以及自我积极交流对话的纽带,支持幼儿在多感官参与、多方互动中不断丰富经验。立于儿童视角、凸显儿童发展的幼儿园主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户外混龄游戏是幼儿园利用户外空间和自然环境,提供开放的、丰富的材料,将3—6岁不同年龄段幼儿组合在一起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相互模仿、思考、学习、挑战,是对幼儿园基本活动的一种补充。  为了开展好户外混龄游戏,我
大门或主体建筑是一所幼儿园的标志。为了设计一个漂亮的、有特点的大门,或让主体建筑体现一所幼儿园的独特风貌,设计师和园长们绞尽脑汁。这里提供一些范例,希望能给读者们一些启发。  外国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幼儿园的课程生成应来源于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生成了“多彩的秋天”这一主题课程。  一、主题课程的产生  “多彩的秋天”缘起于一次生活活动——餐后散步。午餐后,我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里散步,他们惊喜地发现黄澄澄的银杏叶,红彤彤的枫叶,粉色的菊花,橘色的南瓜,交汇成绚丽的校园秋
图画书作为一种集文学和视觉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被越来越多的创作者、读者和研究者所青睐,但图画书的研究和讨论,长期集中在儿童文学和儿童教育的学科门类下,而在视觉艺术领域做专门的探讨并不多见。来自于心理学和儿童文学领域的研究者普遍抱持着这样一种态度,即“儿童是天生的读图者”,似乎人类不需要学习就可以了解图画所传达的全部信息。但来自于人类学的研究又给予了相反的结论,认为图像知识只是一种约定,须透过
主持人的话:虽然新的一年从1月1日开始,但是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新年都是从春节开始的。所以,这一期刊登“新年的愿望”应该是合乎情理的。其实,它的合理性还在于,本文中各位园长和教师诉说自己新年愿望的时间是2015年12月31日下午至2016年1月1日的上午,由于出版流程的时间差,只能在2016年第2期刊登。  2015年12月31日下午,我在微信圈里讲述我2016年的愿望是:在本刊开设一个新栏目,叫
迎着风雪、怀揣期待,2018年1月我们踏上了美国东海岸学前教育实地考察学习之旅。参观了林肯幼儿园、伊普斯维奇河自然幼儿园和雷斯理大学自造者空间。如今虽时隔两年多,但波士顿百年不遇的严寒和美国同行的交流热情始终历历在目、常常浮现,尤其那闲适自然、富于挑战、最大化资源共享的教育理念和行为让我感悟良多。自然的回归和回归的自然  林肯幼儿园坐落于雕塑公园中,伊普斯维奇河自然幼儿园掩映在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区
30年前,我从无锡师范学校的幼师教材里,第一次知道了“杜威”这个名字,但那时的“杜威”是一个“知识点”。30年来,在各类文章、讲座、报告中,引经据典时,常见“杜威”。然而,有多少教师系统读过杜威的著作?有多少教育人在研究并践行杜威的教育思想?  30年后的今天,捧着《杜威教育名篇》,在艰涩的阅读过程中,“教育中的浪费”“教育即自然发展”“我们怎样思维”等篇目令人思索并汗颜。  一、关于“教育与民主
为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按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通知》(苏教基[2014]17号)要求,深入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依据《幼儿园安全友好环境建设指南》、《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基于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句容市于2017年出台了《句容市幼儿园园舍及环境建设审议制度》(句政办发[2017]166号)。在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为
所谓“普及学前教育”,一种定义成:为希望接受学前教育的幼儿提供适宜的学前教育;另一种定义为:所有幼儿在自愿的基础上都有机会接受由公共财政支持的学前教育。“考虑到我国国情,我们认为,普及学前教育应该是在保证适当入园率的前提下,由公共财政支持的、针对适龄幼儿的、非强制性的教育。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发展状况仍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