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声胜有声

来源 :语数外学习·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rushui_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教师课堂有声语言的有效性研究,却忽视了对肢体语言的研究。肢体语言是指由身体的各种动作、表情代替有声语言,藉以传情达意的一种无声语言。教师的肢体语言同样可以把信息或者情绪传递给学生,并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教师除了用语言来表述之外,很多时候是借助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无声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可以更形象地表达教师的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一、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韩愈在《师说》里曾经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实就是说课堂教学是一个传递知识的过程。知识的传递,无非要借助两种手段: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平时上课评课,我们都会比较关注有声语言的表达,教师的课堂语言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观察点,即教师的课堂提问语是否有效、音量的大小、发音的准确以及语言的流畅等,并以此来判断一堂课的优劣,因为有声语言能直接表达教师要传递的信息。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忽略了非语言行为,也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堂肢体语言。
  从教几年来,听了许多课,看了许多书,发现教师的肢体语言一直是教学中的空白点。我们自己也忽视了它的作用,常常随性而为,并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如今,我们也意识到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所以要对它进行研究,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每位老师上课或多或少都会借助肢体语言,但是没有老师留意自己上课时的肢体语言是否有效,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此,我们决定设计一份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眼里的老师是如何运用课堂肢体语言进行教学的。
  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格所述:
  从问卷调查统计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一)肢体语言没有得到多数教师的重视。虽说大部分教师上课都会借助一定的肢体语言,不运用肢体语言的只占了总数的3%。但有的教师课堂肢体语言不多,有53%的学生回答老师“偶尔有”肢体语言。这说明很多教师平时上课不大注重肢体语言的使用,很少借助这一无声语言来提高课堂效率。(二)肢体语言单一僵硬。教师上课使用最多的肢体语言是手势、身体移动和点头,分别占了54.9%、43.3%和41%,肢体语言的形式比较单一。而作为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的最好工具——微笑,使用率只有18.4%。(三)学生需要亲和的肢体语言。学生最喜欢老师使用的肢体语言是微笑,所占比例高达68%。有49.3%的学生不喜欢老师上课皱着眉头,还有2.1%的学生提出不喜欢老师瞪眼、怒目、用厌恶的眼神看自己或者面无表情。(四)形象得体的肢体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63%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应运用富有感染力的、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只有5.8%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肢体语言可有可无。那么,学生是否从老师的肢体语言中得到帮助呢?65.4%的学生认为“有一点帮助”。可见,教师课堂使用的肢体语言的有效性不高,没有起到提高课堂效率、获得更好教学效果的作用。
  三、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面部表情是学生接受到的最直接的教师肢体语言。学生很容易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判断教师的情绪,教师的一个表情不对,学生可能就会觉得大事不妙了,结果战战兢兢、大气不敢出,大大降低了听课的效果。而在教师的面部表情中,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是微笑,前面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就显示,68%的学生最喜欢看到的教师肢体语言就是微笑。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带着笑容和颜悦色地上课,让学生感受到亲切、真诚,带动他们的快乐情绪,收到较好的效果。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注重有声语言的教学是远远不能满足现在教育的要求的。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大多借助多媒体课件,用图片、声音来做到这一点,忘记了自己本身就可以做到。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这样说过:演讲如能使聋子看得懂,则演讲之技精也。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用语言来表述之外,借助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无声语言对学生加以暗示,有时胜过万语千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其他文献
我们所说的美育就是一种审美教育,也就是说要通过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艺术创作上的美来对受教育者进行美的教育,帮他们把握和衡量审美心理,用以提高他们无论是对大自然还是对社会生活或者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审美认识,让他们拥有一个正确的审美观念,拥有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技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而散文、詩歌的教学更是对学生展开审美教育最主要的途径。  一、美育的历史及
期刊
多媒体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涉及到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元素。正是由于它的这些特性,有了它,才使单调的课堂有了生动的色彩,它就像个可爱的“精灵”,活跃在课堂上,活跃在老师和同学们之间,它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真可谓是课堂的“小精灵”,教师和学生的好帮手。下面我就粗浅地谈谈我在使用多媒体时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以便和教育界的同仁们共勉,为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努力。  在日常
期刊
案例背景:《皇帝的新装》是学生从小了解的童话,因此学习起来比较轻松。皇帝对新装的痴迷→骗子投饵诱皇帝上钩→两大臣和皇帝去看新装→皇帝穿新装参加游行大典→新衣真面目被揭穿,皇帝及其官员丑态毕露。一直是这样备课的,可是一直在反省自己,难道就这就是文本的本义吗?新课标一直倡导要有自己的思维逻辑能力,所以我想要改变一下现状。  案例描述:在我第二遍上这篇文章的时候,在学生自认为已经理解课文时,我反问了学生
期刊
什么是“下水作文”?是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不是只苍白地讲授写作技巧,不是把写作任务丢给学生就万事大吉,而是在要求学生写作的同时,教师自身也静下心来去写作,亲自完成布置给学生的作文题目,在写作中体会、总结,给学生必要的启发和示范。和学生同做一件事,同写一篇文,那么学生心里想什么,写作中有哪些拦路虎,教师心中就有底了,从而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用一颗童心敲开学生写作的大门。  那么,下水作文有何意义呢
期刊
阅读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化知识和增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读懂语篇主题大意的基础上筛选出有效信息点,形成丰富的理解感知思维。但现实中学生的浅阅读、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值得教师深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未能将阅读当成积累语言文化知识的一种内在自觉行为,仍停留在被动应付的层面;另一方面,阅读的素材缺少丰富性,学生理解感知转化运用不够及时,未
期刊
【案例背景】  问题:(1)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任一点与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腰上的高;(2)等腰三角形底边延长线上任一点与两腰的距离之差等于腰上的高(人教版几何第二册P197)。  本人在初三复习三角形、四边形、圆时,想到了这样一个老问题。尽管苏科版新教材未将它明确提出,但在诸如《学习指导用书》(苏大出版社)等资料中还是有与其有关的不少习题。  那么,怎么样老题新讲?怎么样让学生能有更深入的探究,又能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2013年版)强调为了实现学生的英语技能发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和途径,这样不仅能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够使学生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增加认知体验。尝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仅能活用英语教学资源,更能使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主动交流和积极展示。  一、鼓励找同伴寻“疑”交流,加强学习  引导学生带着疑问主动和同伴交流学习心得,能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得他们在相互交流、学
期刊
教师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师教学策略设置和实施的根本出发点和现实落脚点。教育构建主义学者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要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主体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成为新课程改革下的“主导”思想。学习能力培养是新课程改革下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旋律”,也成为教学工作者所必需肩负的重要“使命”。教学实践证明,有效课堂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贯穿
期刊
背景:词语是语言结构的基本材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抓手,在以发展学生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并关系着学生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的形成。但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部分教师走进了一个误区,费尽心思地包装课堂:展示课件,分组讨论,即兴表演,一时成为教学时尚。他们轻视语言文字的训练,重视对考点的分析、讲解与知识的传授,甚至强迫学生接受结论,这种舍本求末追求热闹的做法
期刊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数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一种文化。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一线基层教师,笔者认为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好奇心强,同时活泼好动的特点,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如果对他们灌以高深的理论知识,是不切实际的。我们期望的新课程理念是:快乐为主线,兴趣为先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