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E生态下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学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owdp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思想政治教学的融合,可以打破课堂的时空界限,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学,“时政述评”是其有益尝试,便于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问题探究”实现了“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学的深度融合,拓展了课堂时空。
  关键词:全E生态“互联网+” 思想政治 时政述评 问题探究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形态,是利用信息技术,将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效性强,要求思想政治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教学素材、改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学融合,可以打破课堂的时空界限,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为学生学习营造资源丰富、形象生动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本文以《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一课教学为例,探讨全E生态下,如何实现“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学的融合。
  一、时政述评: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时政述评是“互联网+”思想政治教学的有益尝试。时政述评是指利用课前5分钟,每次由2名学生借助互联网与多媒体介绍和评述时事,之后由教师点评。时事的主题要贴合近期所学内容,并且要有一定的时效性;评述以口头表达为主,文字、视频、图片等方式为辅,必须精炼而有价值。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时事进行适当评价,既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国家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一课教学中,学生以“特金会的一波三折”为主题,借助互联网与多媒体,首先介绍了特金会“一波三折”的过程:2018年4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他可能会在未来3至4周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会面;2018年5月10日,特朗普正式宣布,他与金正恩的会晤将于2018年6月12日在新加坡举行;2018年5月24日,特朗普宣布取消与金正恩的会面;2018年6月12日,“特金会”如期举行。接着,学生对“一波三折”的原因做了具体的分析,并发表了自己对美朝关系走向的看法。生动鲜活的时事案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国际关系复杂多变及其原因的初步认知,也为教师导入本课内容的教学提供契机。
  二、问题探究:让互联网拓展课堂时空
  互联网与课堂在时空上是分离的,这严重制约了互联网的即时推送、有效交互等特色功能的发挥。我校全E生态课堂的构建,尝试让互联網直接进入课堂,让师生在课堂上与互联网“亲密接触”。
  在每学期初,教师会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一个小组便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荣誉共同体。课上,学生可以借助平板电脑,针对教师提出的探究主题,及时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小组合作研究。
  在《国家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结合学生在时政述评环节总结出的美国“善变”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美国外交中的多次“退群”行为,尤其是影响较大的退出伊核协议;接着,各小组利用互联网分别了解美国“退群”后伊朗、中国、俄罗斯、欧盟、以色列等国的反应,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之后,教师请每个小组提一个问题,通过课堂教学软件平台反馈给教师,并采取当场网络投票的方式遴选三个问题,将其作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这三个问题分别是:
  (1)奥巴马政府为何签订伊核协议?
  (2)特朗普政府为何退出伊核协议?
  (3)欧盟国家为何与美国意见不一?
  教师安排每两个小组研究一个问题,时间为5分钟。各小组利用网络资源,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形成本组的研究成果。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进行汇报,其他小组可当场提问、质疑和补充。通过对这三个具体问题的研究,学生充分理解了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尽管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但是不同国家维护利益的方式却不尽相同。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非洲小伙大骂西方”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中、美两国处理国际关系方式的不同。学生交流分享观点,教师总结生成:国家性质决定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维护国家利益的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总之,全E生态下的“互联网+”思想政治课堂,让“严肃”的政治课堂变得“灵动”。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即时指导下,个性化地选择资源,理解、掌握所学内容,积累丰富的学习数据。课堂不只是知识的仓库和能力的平台,更是思想与智慧的孵化器;课堂的互动不仅是人机的对话、师生的问答,更是师生与生生之间思维与情感的交互。
  参考文献:
  [1] 岳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1(6).
  [2]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3] 李栋平.“互联网+”促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7(4).
其他文献
摘要:受到基于“数学现实”引入新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启发,教学七年级《直线、射线、线段》一课时,精心预设画图活动引入并驱动全课学程。该课的主要教学立意是体现学段特征、渗透研究“套路”。  关键词:《直线、射线、线段》 学段特征 研究“套路” 留白式活动单  近年来,基于“数学现实”(相对于“生活现实”而言),即基于数学知识的前后一致、逻辑连贯,抓住数学对象的研究方法或基本“套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期刊
摘要:每一年的高考试题都是呈现新课改的重要视窗。试题从素材选取、问题设计、考察目标等都迎合了新课改的趋向,渗透全新的教育理念。随着知识理性的盛行,考试分数成为压倒一切的标准。所以,“祛魅”的考试观抹杀了试题的活力,使其严重背离了考生生活实际。为此,新课改倡导考试的价值回归,强调考试的人文关切,呼吁试题的“返魅”。  关键词:政治试题 祛魅 返魅  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被多少学生视为至理名言,激励
期刊
摘要:从一份九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中一道有关概率概念理解试题的命制背景和内容分析出发,透视师生理解偏差背后教师教学观念偏差与教学过程弱化的问题,从而提出改进建议:改变教学观念,着眼学生发展;重视教学过程,促进经验积累与内化。  关键词:概率试题 教学观念 教学过程  2020年1月,笔者为某学校命制了一份九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其中的一道题及其答案如下:  有下列说法:①概率为0的事件
期刊
摘要:磨课应处理好点与面、神与形、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课教学的磨课过程,做到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以形塑神,形神兼备;以他山石,琢己之玉。这是一个“磨人”的过程,也是实现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磨课 校本教研 专业成长  磨课,是指教师在集体环境下,在团体协作的氛围中,围绕课堂教学,采取多种形式,运用科研方法,仔细研究课程,反复学习与实践的过程。相较于集体
期刊
摘要:德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因子。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带有思辨性的问题,渗透守信、明礼的规范;引导学生品析文章的语言,播下理解、尊重的种子;对教学内容适当地拓展延伸,挖掘益于学生向学、择友的启迪。  关键词:德育 语文教学 思辨 品析 拓展  2019年7月,笔者参加了苏州市吴中区教师招聘面试工作。试教环节,应聘者试教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二十多位应聘者的课堂导语,可谓五花八门。其中一位应聘者的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布,戏剧教育不断突破艺术教育的课程边界,与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相结合,呈现融合教育的样态。英国戏剧教育观照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创新能力、深度学习等方面。我国的戏剧教育应当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形式,让戏剧元素融入课堂,让戏剧表演丰富体验,让戏剧课程涵养品格。  关键词:英国戏剧 核心素养 戏剧教育  在我國,戏剧教育属于艺术教育范畴。随着《中国学
期刊
摘要:《庄子》是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之一。《庄子》一书传达的生命姿态和高贵精神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重要意义,其丰富瑰丽的想象联想、戛戛独造的成语和名言,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语言表达的提升也有非凡价值。《庄子》整本书阅读,本着“博观约取,化繁为简;以点带面,由浅入深”的原则,分四个步骤带领学生读文识人,走近庄子,扪摸庄心,与庄共舞。  关键词:选编读本任务群阅读实践  带学生读《庄子》,是踌躇良久才决
期刊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一课内容理论性、时政性较强,可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情境有机结合。具体做法是:设计调查采访任务,驱动学生初步感知;设计合作探究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建构;设计观点批驳任务,驱动学生综合分析。  关键词:任务驱动 调查采访 合作探究 观点批驳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经济模块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期刊
摘要:群文阅读作为时兴的教学形态,其具体实践还无法达到理论研究所预期的高度,究其原因,是群文阅读的课程属性没有得到彰显。邵然老师执教的《史铁生作品群文阅读》一课,展现了在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任务群设计理念下,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的群文阅读教学的新形态,在“用”“多维”和“关系”等方面体现了具有课程属性的群文阅读教学张力。  关键词:群文阅读 学习任务群 真实情境 张力  立足单篇分析的传统
期刊
摘要:在初中学段开展数学建模活动,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而PISA数学素养评价框架以数学建模周期理论为基石,提出数学建模周期包含三个过程:建模、应用和阐释。一道PISA试题只考查其中的一个过程。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可以借鉴这种“分而治之”的思想,规划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路径,寻找数学建模任务的设计依据,确立数学建模能力的评价维度。  关键词:数学建模教学 PISA 数学建模周期理论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