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园开展的区域活动是针对幼儿的特点所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不断被挖掘出来。在那里,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自由结伴、自由操作,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巩固和扩展他们的知识经验,促进其身心和谐地发展。在区域活动中,提供科学、合理的材料是前提条件。
关键词:区域角;材料;投放;活动规则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儿童的教育》一文中呼吁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自主的活动。自信来自于成功的体验,体验来源于经验的获取。区域活动是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的一种活动形式。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自由、开放、操作性强的活动,对于突破传统的目标模式、学科中心、教师控制等等制度和习惯有着重大的价值。因此,让区域活动真正走近孩子,成了我们首要的任务。
一、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废旧材料
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明确指出:儿童的发展是通过自身感知操作而得来的。根据上述理论,我们认识到,要使幼儿得到发展,一要创设环境,二要引导幼儿主动活动。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办出特色,进一步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幼儿素质。要提高幼儿素质,必须创设适合幼儿活动的环境,提高幼儿表现与表达能力的机会,促进幼儿在操作、学习、游戏中获得发展。
如靠近沿海的一些地区,有贝壳、有海螺、有海产品等,在语言区投放一些海螺,孩子们可以听听大海的声音,和大海妈妈打电话,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科学区,可用贝壳来学习数的组成或根据它们的正反面来排序。在美工区投放螃蟹的硬背,让幼儿在上面自由地作画……靠近竹林的一些地区,可把竹片、竹筒投放在巧手区,幼儿对竹筒进行装饰,在竹片上画人物表情、戏曲脸谱等。在语言区提供竹子生长图片,让幼儿说说笋是怎样变成竹的,也可说说竹的用处,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在音乐区,幼儿可以用快板、铃鼓来打节奏。
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投放材料
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开设不同的活动区域,活动区内容不同,投放的材料也不同。为此,教师根据活动区不同的教育功能和我们所分解的不同的材料层次,投放不同材料,切实促进幼儿的发展。如大班在科学角投放了电线、电珠、塑料、毛线、电池、手电筒、万花筒、纸条等材料,促进幼儿探索、尝试和发现材料的内在不同,激发幼儿对生活中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中班在美工区投放了纸盒、纸杯、纸绳、纸盘、彩色纸、瓶盖、毛线、石子、小棍、果壳、彩泥等,并摆放一些具有艺术色彩的作品,让幼儿在这个环境气氛中引发艺术灵感,使幼儿在制作、绘画、捏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小班在娃娃家投放了小床、衣服、生日蛋糕、图书等,每个幼儿都玩得那么投入,合作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除了教师有目的地准备材料外,还要引导幼儿根据需要,通过自己动手、取得家长的帮助去获得需要的材料。如幼儿对自己没玩过的玩具很感兴趣,就建议他们把家里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这样一个令幼儿留恋忘返的玩具区就可形成了。
三、材料投放要有丰富性、多样性
在不同的区角投放不同的材料,这一点是大家都在做的。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同一活动内容,投放不同的材料,幼儿兴趣高低和活动效果优劣是不同的。如为了让幼儿通过体验发现不同材料在“等分”时,我通过不同的具体方法的,我准备了可供幼儿使用的计数、丈量、秤量、折叠、切割等不同方法进行操作的不同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发现、分析、思考、理解和尝试归纳自己以及同伴所运用的各种方法。在小班数学区别大小活动时,放置的材料更是多种多样,有教师自制的各种图形卡片,有幼儿制作的大、小不同的橡皮泥作品,还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实物等,丰富多样。幼儿在与众多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的各种感官,看看、做做、试试、比比、想想,提升思维能力,理解事物的多样化,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和发展。
四、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供层次性的材料
统一的教学不能满足所有孩子的活动能力和操作水平,区角活动中材料提供的渐进性正好可以弥補这一点。
l、内容相同,不同年龄阶段材料层次不同。如:同为科学区“玩磁铁”:小班孩子玩“钓新年礼物”,中班玩“走迷宫”,大班玩“取别针”。相同的内容,由于材料变化而显示出由易至难、由摆弄变为探索。
2、相同年龄,同一活动内容材料层次不同。如:美工区用“对称”方法剪图形,由于幼儿对“对称折纸”的探索与理解不同,有的只能剪—对小鱼,而有的却能剪两对、四对。所以,透过剪刀和纸,折射出的操作是有层次的。
五、投放的材料要有探索性
探索性的材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动手操作和简单机械地重复训练,而是幼儿积极动手与动脑的互相结合,互相促进。我们的科学区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瓶盖,配合瓶盖投放了记录表(分类记录盖子数量),记录瓶(在瓶上记录与瓶子相吻合的盖子数量)。投放时,教师并没有讲解,只是提醒幼儿瓶盖有很多种玩法,请幼儿自己动脑筋,自己去想怎么玩,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瓶盖的玩法。幼儿看到瓶子立刻动手选择适当的瓶盖,渐渐地他们也了解了瓶子上的记录表该如何使用。
除了上述几点外,还要注意区域之间材料的组合、使用,各个区域活动往往存在着互动作用,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还应考虑到材料之间的组合、使用。例如:在《夏天真热》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先在美工区投放了白纸、油画棒等,幼儿设计棒冰的包装纸,并包装好棒冰。然后教师在生活区投放了“冰箱”,让幼儿把做好的棒冰拿过来,想卖棒冰的幼儿可以来这里卖棒冰。让幼儿联系实际的同时,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为幼儿的生存能力、自主自信、人际交往、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乐学、好学、巧学的能力提供宽松的施展空间,而区域活动正是如此。我们要让区域活动真正走近孩子,才能更好地让幼儿自主的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想法、意愿,做一个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会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3月9日.
[2]陆哓民.主题活动中的区域活动.《幼儿教育》,2007年5月.
[3]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8月.
[4]冯晓霞.《幼儿园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5]王鑫鏊,万宗风,马继福.《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 .
关键词:区域角;材料;投放;活动规则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儿童的教育》一文中呼吁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自主的活动。自信来自于成功的体验,体验来源于经验的获取。区域活动是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的一种活动形式。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自由、开放、操作性强的活动,对于突破传统的目标模式、学科中心、教师控制等等制度和习惯有着重大的价值。因此,让区域活动真正走近孩子,成了我们首要的任务。
一、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废旧材料
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明确指出:儿童的发展是通过自身感知操作而得来的。根据上述理论,我们认识到,要使幼儿得到发展,一要创设环境,二要引导幼儿主动活动。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办出特色,进一步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幼儿素质。要提高幼儿素质,必须创设适合幼儿活动的环境,提高幼儿表现与表达能力的机会,促进幼儿在操作、学习、游戏中获得发展。
如靠近沿海的一些地区,有贝壳、有海螺、有海产品等,在语言区投放一些海螺,孩子们可以听听大海的声音,和大海妈妈打电话,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科学区,可用贝壳来学习数的组成或根据它们的正反面来排序。在美工区投放螃蟹的硬背,让幼儿在上面自由地作画……靠近竹林的一些地区,可把竹片、竹筒投放在巧手区,幼儿对竹筒进行装饰,在竹片上画人物表情、戏曲脸谱等。在语言区提供竹子生长图片,让幼儿说说笋是怎样变成竹的,也可说说竹的用处,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在音乐区,幼儿可以用快板、铃鼓来打节奏。
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投放材料
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开设不同的活动区域,活动区内容不同,投放的材料也不同。为此,教师根据活动区不同的教育功能和我们所分解的不同的材料层次,投放不同材料,切实促进幼儿的发展。如大班在科学角投放了电线、电珠、塑料、毛线、电池、手电筒、万花筒、纸条等材料,促进幼儿探索、尝试和发现材料的内在不同,激发幼儿对生活中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中班在美工区投放了纸盒、纸杯、纸绳、纸盘、彩色纸、瓶盖、毛线、石子、小棍、果壳、彩泥等,并摆放一些具有艺术色彩的作品,让幼儿在这个环境气氛中引发艺术灵感,使幼儿在制作、绘画、捏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小班在娃娃家投放了小床、衣服、生日蛋糕、图书等,每个幼儿都玩得那么投入,合作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除了教师有目的地准备材料外,还要引导幼儿根据需要,通过自己动手、取得家长的帮助去获得需要的材料。如幼儿对自己没玩过的玩具很感兴趣,就建议他们把家里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这样一个令幼儿留恋忘返的玩具区就可形成了。
三、材料投放要有丰富性、多样性
在不同的区角投放不同的材料,这一点是大家都在做的。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同一活动内容,投放不同的材料,幼儿兴趣高低和活动效果优劣是不同的。如为了让幼儿通过体验发现不同材料在“等分”时,我通过不同的具体方法的,我准备了可供幼儿使用的计数、丈量、秤量、折叠、切割等不同方法进行操作的不同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发现、分析、思考、理解和尝试归纳自己以及同伴所运用的各种方法。在小班数学区别大小活动时,放置的材料更是多种多样,有教师自制的各种图形卡片,有幼儿制作的大、小不同的橡皮泥作品,还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实物等,丰富多样。幼儿在与众多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的各种感官,看看、做做、试试、比比、想想,提升思维能力,理解事物的多样化,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和发展。
四、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供层次性的材料
统一的教学不能满足所有孩子的活动能力和操作水平,区角活动中材料提供的渐进性正好可以弥補这一点。
l、内容相同,不同年龄阶段材料层次不同。如:同为科学区“玩磁铁”:小班孩子玩“钓新年礼物”,中班玩“走迷宫”,大班玩“取别针”。相同的内容,由于材料变化而显示出由易至难、由摆弄变为探索。
2、相同年龄,同一活动内容材料层次不同。如:美工区用“对称”方法剪图形,由于幼儿对“对称折纸”的探索与理解不同,有的只能剪—对小鱼,而有的却能剪两对、四对。所以,透过剪刀和纸,折射出的操作是有层次的。
五、投放的材料要有探索性
探索性的材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动手操作和简单机械地重复训练,而是幼儿积极动手与动脑的互相结合,互相促进。我们的科学区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瓶盖,配合瓶盖投放了记录表(分类记录盖子数量),记录瓶(在瓶上记录与瓶子相吻合的盖子数量)。投放时,教师并没有讲解,只是提醒幼儿瓶盖有很多种玩法,请幼儿自己动脑筋,自己去想怎么玩,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瓶盖的玩法。幼儿看到瓶子立刻动手选择适当的瓶盖,渐渐地他们也了解了瓶子上的记录表该如何使用。
除了上述几点外,还要注意区域之间材料的组合、使用,各个区域活动往往存在着互动作用,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还应考虑到材料之间的组合、使用。例如:在《夏天真热》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先在美工区投放了白纸、油画棒等,幼儿设计棒冰的包装纸,并包装好棒冰。然后教师在生活区投放了“冰箱”,让幼儿把做好的棒冰拿过来,想卖棒冰的幼儿可以来这里卖棒冰。让幼儿联系实际的同时,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为幼儿的生存能力、自主自信、人际交往、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乐学、好学、巧学的能力提供宽松的施展空间,而区域活动正是如此。我们要让区域活动真正走近孩子,才能更好地让幼儿自主的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想法、意愿,做一个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会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3月9日.
[2]陆哓民.主题活动中的区域活动.《幼儿教育》,2007年5月.
[3]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8月.
[4]冯晓霞.《幼儿园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5]王鑫鏊,万宗风,马继福.《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