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研究了1984年至1986年3年期间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DSN)记录的长周期数据,以讨论作为远震S前驱波的上地幔过渡带产生的S—P和P—S转换波的存在,这类转换波已在大量单台站记录上得到证实,许多记录的简单叠加加强了转换相位的出现,并证明不同板块区域之间过渡带性质没有重要的横向变化。400km间断面的S—P和P—S转换波在70°至85°之间距离上得到很好的观测,而670km间断面的转换波在8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1984年至1986年3年期间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DSN)记录的长周期数据,以讨论作为远震S前驱波的上地幔过渡带产生的S—P和P—S转换波的存在,这类转换波已在大量单台站记录上得到证实,许多记录的简单叠加加强了转换相位的出现,并证明不同板块区域之间过渡带性质没有重要的横向变化。400km间断面的S—P和P—S转换波在70°至85°之间距离上得到很好的观测,而670km间断面的转换波在87°以上距离观测得很好。已发表的震源机制分析和与合成地震图比较说明,转换震相的形态主要由地震辐射图型所控制
其他文献
正如大多数20世纪美国加州地震那样,1992年6月28日7.4级兰德斯地震也没有发生在圣安德烈斯断层上。这次地震是过去50年间发生的6次M≥5.0地震中的最后一次,这些地震的震中和滑动方向限定了一条穿过莫哈韦中部地区长120km、走向N15°±5°W的地震带。这条地震带以前没识别出来,我们称它为兰德斯—莫哈韦地震带,它可能是一条与无数条老的走滑断层斜向交切的年轻贯通断层。根据一个简单的地块转动和新
第一讲引论 1.1 目的我们试图用现代统计力学的技术来了解地震,具体地说,就是想使用针对其他物理体系——包括磁的和热的临界现象、逾渗、成核等——发展起来的新的思路。为此,必须找到地震及破裂与这些物理体系充分相似的条件,以使有关的概念和技
本文设计了适合测定微震震源机制的一种实用方法并研究了它的特点。方法由三部分组成:(1)用 Maeda(1988)改进的傅里叶方法(Aoki,1986)测定震源机制解;(2)选择最终震源机制解;(3)评估最终震源机制解的不确定性。本方法的特点总结如下:(1)在测定震源机制解中,应用了由 Maeda(1988)改进的傅里叶方法(Aoki,1986)。这种方法的精度与以10°为格点间隔的格点搜索法之精度
在一条正好位于东北日本的活动大断层上的一个灵敏测点测到了与地震有关的地下水氡变化。成功地应用基于贝叶斯统计方法的时间序列分析,消除了水氡观测资料中的背景变化,使我们能够详尽地检验与地震有关的变化。对水氡资料中测到的氡值异常,我们建立了变化幅度和持续时间的简单判据;并把氡值变化保持在大于2σ(σ是整个观测期间的标准偏差)水平,而且持续在1天以上的定义为异常。我们从1984年1月到1988年12月观测
1.引言本文介绍了一般各向异性介质中点源产生的全波场的计算方法,还研究了各向异性对理论地震图的影响。最近几年,地震学中越来越多的观测研究要求借助于各向异性的弹性性质来解释。这种各向异性可能是由于多种机制引起的,其中包括矿化或沉积的定向、构造应力或优先定向的
对于地震波主要特性随深度变化的准层状介质,可根据两个地震波场的位移和作用力的某种组合建立传播不变量计算公式。这样的不变量与深度无关,对于相同的场则趋于零。它是在空间和波数域中为各向异性和横向变化介质而建立的一种计算方法。这些传播不变量可大大简化横向变化介质中反射和透射过程的综合分析,其中包括了波数间耦合作用的计算。本文通过分析 SH 波在自由表面下的非规则界面上的入射过程,阐明了这种方法的实现过程
雁列走滑断层的重叠几何学已为人们所熟识。通过测量重叠量和相邻断层之间的距离,标绘并互相对比了120多个例子,我们已经使这些观测值定量化。尽管有很大的离散,然而资料显示的线性倾向证明重叠量的增加与相邻断层之间的距离成比例,直到一个极限值。使用位移不连续的数值模拟,按照断层的相互作用,我们分析了这些值得注意的关系。结果表明,断层的相互作用事实上是一个对雁列走滑断层重叠几何形状有很大控制作用的重要因素。
1.引言Yamazaki(1977)总结了日本、苏联、中国和日本对地震引起地电流和地壳电导率的变化,Varotsos 和 Alexopoulos(1984)也报道了在希腊的此项工作。对这种与地震有关的电现象的物理机制还没有完全搞清楚。Brace 和 Orange(1968)观测了湿的岩样在压缩实验中的电导率变化。他们观
第四讲成核、标度性和平均场在所有的经典成核解中,通常都是假定成核微滴的亥姆霍兹自由能 F 在临界半径 r。处具有一个不稳定的极大值。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对此做进一步的说明。对热力学系统中的经典成核过程,我们可以气体中的液滴为例。对三维空间中尺度为 r 的液滴,自由能 F(?)为
辐射脉冲约1s或更短持续时间的震源理论研究表明:对于假定为实际地壳结构的双力偶震源,短周期P波地震图最突出的震相应当是P,pP和sP波。已注意到显示P波与地面反射的某些地震图,并可以充分模拟。然而,由浅地震观测到的这种地震图数目很小。通常,观测到的地震图要么很简单,即它们显示出突出的初至,而很少有其他信息,要么地震图很复杂,即显示振幅大于或等于初至振幅的30s以上的震相。简单或复杂地震图上缺乏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