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读书照耀教师的人生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te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是作者与阅读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要让学生爱阅读会阅读,教师首先也要成为爱阅读会阅读的人。这无形中对教师自身的文本素质,即对教师文本的独立解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教师在教学前已经有了教案,看文本与看教案教参也经常同步,教学中多了按部就班的照本宣科和对教学技巧的关注,少了原汁原味的个性咀嚼。
  参加“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来,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读教材文本,还拥有了更多第一手“鲜活”的文本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先有大量的阅读和自我解读。虽然,这比直接拿着以前现成的教案教,费时费力得多,但在倡导亲近阅读的今天,如果教师都不曾先感动自己,又怎么去要求学生爱上文字?阅读之路应该从教师的阅读开始。
  教师在大量阅读亲近文字的同时,本身也能获得身为一个读书人的愉悦。我在备《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时,就非常真切感受到了这一点。
  《湖心亭看雪》只有短短160个字,讲述的是张岱在晚年时回忆自己年轻时去湖心亭看雪的一次经历。缓缓叙来,就像一幅清远淡雅的水墨画,笔墨精炼,有诗的神韵,画的意趣。特别那几句写景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更是境界全出。这幅画寂静、苍茫、浩大、洁净,作者用画笔的技巧,随心挥毫,寥寥数笔,却意境深远。
  作者去湖心亭看雪,本是雪夜独行,却偏巧在湖心亭遇到了人,作者说亭中人大喜,却通篇没有言自己的悲喜,是悲是喜,或是亦悲亦喜,对此历来就有多种解读,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时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情,谁都不清楚,我们只能根据作者的经历以及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绪去推测。
  就像漢代的扬雄所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扬子法言》)“心画”后来被用到书法上,成为书法艺术的一种境界。我在读《湖心亭看雪》时突然有一种灵感,西湖的雪景不也是作者用笔画出的“心画”吗?我又阅读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选入的张岱的另一篇文章——《西湖七月半》。在这篇文章中,张岱写了五种看湖之人,又说这五种人皆不是真正看湖之人,而当时年轻好繁华的自己最后却是在游人离开后,在静静的西湖中酣睡,仿佛一种默契。冥冥之中,热闹与虚无之间,年轻与年迈之间,繁华与落寞之间,前朝与后代之间,西湖又以怎样的一种身份陪伴了作者一路走来?
  循着这份情思,我继续拜读了张岱晚年的两部作品《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突然觉得豁然开朗。张岱是有西湖情结的,他尤其喜欢游人散尽后的西湖,在《西湖梦寻》的序言中,就直接拿西湖和湘湖、鉴湖来比较,说雨雪的西湖最寂寥,作者的喜好也就不言而喻了。他爱寂寥、清静的西湖,不同于俗流,就像周敦颐独爱莲,陶渊明独爱菊一样,都有一种文人超凡脱俗的雅致,孤芳自赏的傲岸高洁。年轻时候的张岱,是外表好繁华享奢靡的,但他依旧在内心用西湖画出一片心灵净土。而晚年的张岱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披发入山隐居,西湖对他就更是情之所系,梦之所牵。在《西湖梦寻》中他就毫不掩饰地袒露出自己的这份痴迷。“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 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在晚年作者的眼里,西湖是家园,是亲人,是故国;《西湖梦寻》是痴人说梦,说的是梦中的西湖,说的是年轻时如云烟的过往,说的是对故园的思,说的是亡国遗民的痛!这一切谁能懂?只有西湖懂!只有雪后的西湖,才以一种干净清冷而又朦胧的状态,重现着作者亦真亦幻的过往、恍如隔世的故国。无人信高洁?西湖表予心啊!西湖就是张岱的知己,而张岱的眼里也只有雪后西湖。所以在他的笔下,《湖心亭看雪》的西湖才会如此寂静洁净而又朦胧。至此掩卷,不禁长叹,始觉读懂了《湖心亭看雪》。
  开展“语文主题学习”以来,不仅是我,我们语文组的教师们所读的书都已今非昔比。比如,在集备说明文单元的《苏州园林》时,主备教师从品读《苏州园林》精美的语言,读出了中国园林建筑的美,激起了备课组老师的阅读兴趣,大家集体阅读了曹林娣的《静读园林》,在接收自然与文化精神陶冶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美学的力量。受其影响,备课组教师继续阅读了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的代表作《美学散步》。
  参加“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来,学校通过“校长讲堂”“资深书虫荐书会”“读书沙龙分享会”“我来为你开书单”等一系列教师读书活动,推进了教师的阅读。学校图书馆藏书大大增加,每个教室都配备了50套师生共享共读图书,学校申请经费,让参加实验的教师们自主选书……这些图书不仅包括专业理论书籍、古典名著,还包括人物传记、美学、哲学、科学等著作。教师博览群书、分享交流,在一个喜欢阅读的群体中快速成长着。
  做好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提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阅读者,和一个写作的影响者,并将此作为自身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引领学生寻找人生的依据、存在的意义。王安忆说:“它的意义在于,在世界上设立一个很高的标准,或者说设立一种理想。它也许没有用处,可是它照耀我们平凡的人世,显现了神力。”(《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也许,“语文主题学习”也是在寻找这样的世界。
其他文献
单元整体教学是语文课程整合的重要方式,是将一堂堂的日常课串联成一个完整的学科课程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同课堂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它是以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主,把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双线合一,以改革阅读教学为突破口,以有导向的海量阅读活动和有指向的生活实践活动为手段,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思”训练的“教学评”一致性的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期刊
导 读:  多年来的命题写作,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致使学生写作陷入了某种固定的模式和套路,最终让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和热情。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自主拟题等多个方面介绍了创新写作教学的几点尝试,以期引发大家对写作教学的关注与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
期刊
“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此为古城安庆。此处有这样一个机构——安庆市儿童阅读研究与推广中心,成员主要为市区和所辖八县小学语文教师,他们致力于儿童阅读课堂化,实施儿童阅读课程化,做童年生命的点灯人。  从2012年9月份艰难起步,到2017年3月份被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报道,推广之路已经愈来愈开阔和深入。这项改革,起步于一群热爱阅读、坚信阅读力量的语文老师的怀疑或坚信。他们怀疑什么呢?
期刊
听了省级学科带头人吴显炤老师的“图形的平移”一课,见识到吴老师善于利用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将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同时善于创设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浅显易懂,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我受到极大的启发,现撷取几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享。  【片段一】以旧引新,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认识屏幕上的汽车商标吗?大家一起来说一遍吧。  生:(齐声说)大众、马自达、别克、丰田、奥迪
期刊
如何破译经典《桃花源记》流传千古的密码,上出“这一篇”的独特个性,我避开以往教学涉及的寻常处,抓住陶渊明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隐身”处,抓住“行”“渔人”等命脉词句,层层深入,曲径通幽,挖掘看似平淡的文字下之言简意丰,带领学生穿越桃源,进入陶渊明的心灵深处。  一、偶遇桃花林——“行”的密码  师:“世外桃源”,一个令人神往之地,它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请大家自读课文,
期刊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学生经历有效的数学活动,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在思考的过程中积淀,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特级教师张冬梅执教的“分米和毫米”一课中,我最欣赏她精心设计的多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新知的建构过程,在做中积累度量的经验。现撷取几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赏。  【片段一】分一分,创造毫米  师:你们能告诉老师自己的身高吗?  生:我的身高是1米32厘米。  ……  师:大家都用了两个单位,
期刊
一、教学点(教学目标)  (1)理解并体验“芙蓉”等意象和精准动词、形容词传递出的羁旅、相思和死亡的哀痛;  (2)领悟虚实相生(抒情主体在游子、思妇间转换)产生的哀婉动人的抒情效果;  (3)评鉴“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一句语言表达的作用和效果。  二、教学重点  领悟虚实相生(抒情主体在游子、思妇间转换的留白)产生的哀婉动人的抒情效果。(突破重点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四则阅读材料、两则名家解读语
期刊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默读、圈点勾画、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理解诗人杜甫笔下王昭君的个人情感。  2.通过人物境遇对比、换词带入等方式,理解诗人杜甫通过吟咏古迹、咏怀王昭君而寄托的个人情感,进而掌握怀古诗由人而己的基本解读方式。  3.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掌握吟咏规则,因声求气,理解作者情感在诗中的声韵表达与顿挫呈现。  【教学重点】  1.诗人通过咏怀王昭君而抒
期刊
摘 要:  阅读课上“做活动”不是玩游戏,不是为了让课堂热闹,它是为了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合作和探究的阅读。阅读课上的活动设计应以活动理论为支撑,包含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预设,甚至还有时空方面的要求。它能帮助教师真正实现从教师“教的活动”转向学生“学的活动”,自主自愿地与文本去对话,与学生去对话,从而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 ] 语文学科建设;阅读教学;同课异构;活动化
期刊
《卖油翁》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选自欧阳修的《归田录》。文中的陈尧咨射技高超,但自高自大;而卖油翁技高一筹,却谦虚不自夸,由此彰显“熟能生巧”的道理。但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笔者也有自己的疑惑:陈尧咨果真自高自大?卖油翁真就那么谦虚不自夸吗?  何谓“自高自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陈尧咨是谁?宋真宗咸平三年状元,后累官至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