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ck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09年开始招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经完成了一年的学习,但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导师都没有针对性地形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教育模式和规范政策。随着毕业的临近,这些研究生的思想问题比学术型研究生更突出。本文以农科为例,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特点进行分析,阐述其思想的苦恼点,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提出对策。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学术型研究生的目标是具有独立从事科学创新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人才,但从研究生的就业流向来看,报考公务员、去企业等实际工作部门就业的研究生比重越来越高,在教学、科研岗位从事学术工作的研究生比重逐步减少。实践证明,硕士生就业逐步从学术型转向一般性实践工作。所以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国从2009年起在应届本科生中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这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大发展。
  2009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经完成了一年的学习,按照2—2.5年普遍学制安排,他们很快就要面临就业了。从一年的教育实践来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着很多问题:一方面是教育部门和导师的针对性培养方案仍然没有厘清,专业学位教育还处于不断调整、摸索实践的过程中,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思想、学习、心理等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两者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虽然国家界定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属“同一层次”,但从目前还处于模糊的教育局面,以及整个社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识观念还没有跟得上的情况来看,一般都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水平低于学术型研究生”,这显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利。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我发现:(1)目前高校制定的研究生政策、待遇等制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能与学术型研究生具有同等享受权利;(2)职业性、应用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看家本领,但教育部门和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还没有达到专业学位设置的要求。所以我们不难预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心理、就业的问题,这些问题相对学术型研究生来说更突出。因为在校享受学生权益、毕业后能顺利就业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头等大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如何围绕他们的问题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仅是解决在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心理困惑、师生关系等问题的必然要求,而且对专业学位的后续优质生源,以及专业学位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和特点
  根据国家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上都是从应届毕业本科生中直读上去的,他们大部分都没有工作经历,更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炼和洗礼,但是因为他们与学术型研究生同属于一个时期,所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当代研究生群体的思想特征。
  (一)思想较为成熟,人格基本成型。
  随着现在硕士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从本科应届生中直接升读研究生的学生比例越来越大,这群研究生们在年龄上都处于成年阶段,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大事大非、善恶丑美等问题能够有自己的审视力和判断力,有自己的认识观点,基本形成了与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人格因素基本成型。
  (二)独立自主性、民主参与意识和维权意识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较多的研究生不愿意再向父母要钱了,他们依靠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和导师科研补贴,甚至兼职收入,基本可以维持自己的学业和生活,所以独立自主性较强。一旦能够自我谋生,自我主宰命运,研究生们开始逐步适应自我安排学习、生活和职业规划,进而对涉及自己利益的事情有强烈的民主参与意识,期望能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维护自我权益。
  (三)接受新事物能力[1]、自学能力强。
  研究生相对智力较高,比较聪明,加之年轻,非常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新的观点和理念,所以思想可塑空间仍然很大。同时由于研究生的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因此研究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强,表现在思想上是能够充分综合各种信息进行自我分析判断、自我设计、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四)当前社会环境下的研究生价值观比较现实,甚至有部分研究生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2]。
  目前研究生的地位和社会期望值仍然比较高,特别是家庭的期望非常大,但是因就业环境在不断变化,研究生的就业压力、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最为主要的是,当前的社会大环境的价值取向和对研究生评价的制度设计中,重物质、轻理想,重数量、轻内涵等现象很严重,所以研究生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理想和现实的平衡上偏好现实利益。[3]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部分都是青年人,在整体思想上还表现出:虽然有强烈的成才期望,但抗挫折承受能力弱,情绪容易波动,心理素质比较脆弱[2];集体观念差,部分研究生责任感缺失[1][2];价值观多元化、现实化,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4];整体素质较好,个体差异性较大[5]等问题。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苦恼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以农科研究生为例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苦恼点。
  1.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核心点在于价值观,价值观的决定在于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指导研究生的行为活动。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特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思想较为成熟,独立自主性强;价值观比较现实,偏好现实的利益;抗挫折能力差,心理情绪易波动。这三点的核心在于价值观,而价值观又取决于价值取向。
  研究生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取决于对他们的评价体系。无可否认的是,当前社会的价值取向注重物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休闲文化、快乐消费等理念在社会上大有市场,虽然研究生是文化人,但我们不能割裂这些社会价值取向对他们的影响。另外,在我国高校对研究生的评价体系中,以物质奖励的价值取向也非常严重,几乎所有的评价都配套物质奖励,尤其现在的培养机制改革,因个体努力程度而带来的奖励差异更大。而这些奖励的评价体系基本上都是以可见的学术成果的量和质为依据,道德品质、文化修养等内涵的东西几乎没有客观指标能衡量,进而我国的教育部门干脆减小了这方面的权重或根本就不予考虑。这些制度的安排,都深刻告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一个道理:“只要有可显现的学术成果,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利益。”因此,就产生研究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不一致,出现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2.现实性价值取向导致的不对称利益的结果。
  (1)无论是政策还是学校待遇等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对学术型研究生都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比如说,全日制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集中在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博士和风景园林硕士。2009年的生源均是从参加全国硕士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中调剂而来,2010年虽以报考为主,但未被学术型录取的研究生仍然可以调剂到专业学位中来。虽然2010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初试科目设置按照与学术型研究生招生“科目对应,分值相等,内容区别”的原则进行,但从考试难易程度来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试相对比较容易,所以让人觉得“从水平上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比学术型研究生要低一些”。所以学校制定的政策和待遇都会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比学术型研究生要低一些,目前很多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全面收费的政策,有些学校明确规定不允许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前攻博”“硕博连读”;生活助学金,收费高的学校给予一部分生活助学金,收费低的学校则完全不给生活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有些学校实施了同等待遇,有些学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施比率控制的措施。
  从价值取向上看,专业学位研究生尤其偏重现实利益,因为一方面当代青年人价值观普遍偏好现实利益,另一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对学术型研究生而言教育成本更大,所以在自身条件偏弱的背景下,他们期望较多的利益能弥补教育成本的多支出部分,而专业学位所能获取的政策和待遇等相对学术型研究生而言又低一些,从而必然产生:“同样的大学,相同的导师,一样的年龄,差别怎么就这么大?”“今天都不在一个起跑线上,那明天的差距怎么会不更大呢?”等心理苦恼。
  (2)就业诉求与市场需求目标难以一致。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针对社会各行业的从业标准和对知识、技术含量要求,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该学位侧重于应用,强调实践能力。该学位的突出特点是职业性和实践性[6]。
  一方面,目前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没有结合起来[7],所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缺乏比较流行的职业准入证。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和导师都还在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育如何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育结果与市场的对接度较难掌握和控制,从而增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不确定性风险。
  比如,我曾在《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的困境与出路》[8]的文章中指出,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存在两个苦恼:第一,理论上的市场需求大与现实组织环境支持度低的矛盾很大。理论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人才市场需求很大,而适合农科类的就业市场在基层,但我国目前现实的组织、工作环境对研究生在基层就业的支持度是很低的。这既包括待遇和工作环境,又包括未来的职业发展问题。第二,全日制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现实化导致他们就业诉求仍然是期望好的工作条件和收入待遇,他们是不愿意主动去基层就业的。尤其对那些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来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来说,专业学位只是他们暂时的台阶,所以全日制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诉求与市场需求的目标难以达成一致。
  (3)对导师的重视度、同学的认可度比较敏感,情绪易波动,容易产生消极心理。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思想上是比较符合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的。所谓经济人就是认为人是本性自利的经济人,其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即都是以自利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9]。
  但是他们毕竟是文化人,在思想上又具有“社会人”的特性[10]。所谓“社会人”就是认为在社会上活动的人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某一个群体的一员有所归属的,具有社会性的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组织的归属感比经济报酬更能激励人的行为。“社会人”不仅有追求收入的动机和需求,在生活工作中更需要得到友谊、安全、尊重和归属等。
  所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都很希望得到同学的认可、尊重,得到导师的重视、喜爱。但鉴于自身条件,他们的“自卑”心理普遍突出,一旦受到“小瞧”,情绪波动就会很大。如果就业再产生挫折,便极容易陷入难以自拔的消极状态。
  (4)基本观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苦恼点的本质是其价值观、价值取向。
  他们的价值取向符合“经济人”的假设,但他们又在心理上有“社会人”的特质。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在校期间作为“经济人”的思想特性要强于“社会人”的思想特性。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上述分析可以汇成这样一个逻辑图,可以看出,因为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经济人”的思想特性要强于“社会人”的思想特性,所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是围绕他们的利益诉求点:在校的政策、待遇和就业指导与服务,在过程中、细节上逐步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现实性,在制定相关政策时留有弹性空间。
  即通过制度的设计,既要明确告知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政策显然也会有区别,又要给专业学位研究生一个信念:“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现状,从而就可以改变相应的政策和利益”。
  (二)在社会、教育部门、导师和学生群体中广泛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性的观念。
  尤其要重点突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优势和发展方向,重点突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素质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特点宣传教育。
  (三)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和挂钩。
  通过将专业学位的职业性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提高他们的就业准入水平和台阶,帮助他们增强就业的机会和条件。
  (四)改革制度,保障和支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诉求与现实环境尽可能的“双赢”。
  特别要从他们就业的保障机制,发展的激励机制等方面让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看得见的愿景,进而才能影响后续大学生积极报考专业学位。
  (五)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文关怀。
  无论是导师、教育管理者还是普通同学,都要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关爱、关怀既不能过,又不能缺,尤其是导师,既要克服不愿意带的思想,又要避免带很多而“放羊”式的管理。
  总之,我们既要重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心理教育、就业指导与服务和管理模式的方法和措施的探索研究,又要在管理的过程中、细节上逐步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德才,沈克祥.当代研究生的思想特点与教育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2).
  [2]张俊苓,卢远,郭海卿.研究生群体思想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4):83-84.
  [3]戴雪飞.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根源和学术道德教育机制建设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50-52.
  [4]张兴春.当代研究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研究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2):68-69.
  [5]喻芒清,李红丽.把握研究生群体特点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1):56-57.
  [6]翟亚军,王战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23-27.
  [7]翟怀远,陈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增刊:104-107.
  [8]戴雪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困境与出路[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58-60.
  [9]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2.
  [10]孙晔.企业管理的重心——员工的管理——对“社会人”管理的探索[J].上海企业,2007,(11):25-26.
其他文献
摘 要: 比较研究方法,也称比较分析方法,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和社会科学的普遍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中,便形成历史比较研究方法。比较史学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和扩大对历史的认识的基本方法。本文主要对史学比较研究方法的类型、要求、程序和前提以及作用等方面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比较研究方法 功效    比较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
蔡汀 祖籍浙江省绍兴县,1963年6月出生于浙江上虞,1988年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研修,现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绍兴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绍兴书画院特聘画师,绍兴市上虞区文联副主席,上虞区美术家协会主席。  绘画之事,说易也易,说难更难。易,美术爱好者画出一张像样的画,虽无艺术性可言,却也是绘画作品;难,中国美术史金字塔尖上那些开宗立派的画家,不同时期的代表名作,是我们难已逾越的。  初学绘画,有
摘 要: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加强指导学生们积累素材外,教师还应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时效和批改时效上下功夫。只有在不断的改革与继承中,才能找出一条适合作文教学规律的道路。  关键词: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 互评互改 写作时效 批改时效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大多是任两个班级的课,兼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每天上课、处理班级事务已忙得不亦乐乎,而两个班级的作文教学更是让人焦头烂额。传统的作文批改往
摘要: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人。任何学科教育都应牢牢把握这个根本。然而,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忽视了阅读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忽视了阅读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价值,导致了阅读教学的技术化操作。这种背离人的发展需要的教学,与时代需要的创新精神格格不入。  关键词:阅读教学 创造思维 训练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陆机在《文赋》中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
摘 要: 在薇拉·凯瑟所生活的年代,美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本文拟选取她的多部作品,从中管窥她面对巨大社会变革时内心的煎熬、彷徨与挣扎。  关键词: 薇拉·凯瑟 沉沦 迷失与救赎    一、引言  薇拉·凯瑟(Willa Cather,1873—1947)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她是第一个将美国中西部狂野荒凉的内布拉斯加州带入读者视野的作家。为此她被评论家称作“草原女皇”。
摘 要: 依据先辈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本文分析了“文化词语”的不同定义,阐释了词语的文化意义,认为:“文化词语”是指产生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只有文化意义,没有一般语言意义的词语。  关键词: 文化词语 词语的文化意义 定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跨文化交际学开始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许国璋先生于1982年在《现代外语》上率先发表了有关语言和文化的论文(胡文仲,1999)。而后随着跨文化研究的
新海诚是日本新生代动画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电影画面细腻唯美,在观众中有非常高的认可度。新海诚动画电影能在众多日本动画电影中脱颖而出的原因,除了其作品精良的制作,更为关键的是新海诚独特的视觉语言特色,他善于从镜头、物象选择、光影效果等方面塑造出有“新海诚风格”的动画电影,给人以至美的视觉享受。《秒速五厘米》(新海诚,2007)作为新海诚的代表作,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到位,导演通过对镜头、物象、光影
摘 要: 本文解读了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作《简·爱》。此小说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女权主义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本文从“女英雄”式人物——简·爱这个形象的成长历程和她敢于与命运抗争的个性入手展示了其反抗性格萌芽、产生、发展和高潮四个阶段,以揭示主人公独特的人格魅力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小说《简·爱》 简·爱 独立人格 成长    一、引言:一部
电影《你好,疯子!》是由饶晓志导演,万茜、周一围、王自健等主演的一部悬疑喜剧。影片改编自同名话剧,讲述了性格迥异,身份悬殊且素不相识的七个人被莫名其妙的关进了一家精神病院里,为了证明自己是正常人,他们使出了浑身解数。然而当院方告诉他们,他们之中只有一个人是精神病人,只要他们能够找出这个人,他们就可以离开医院的时候,这几个人为了能够离开医院又相互之间展开各种争斗与倾轧。他们七个人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
摘 要: 课外阅读原本是中学生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巩固课内所学知识的最好途径。但是,无论是网络问卷还是实际访谈,越来越多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不容乐观,存在许多不足或误区,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本文从调查报告结果入手,分析中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找出相应的对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关键词: 中学生阅读 问题 原因 对策    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