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天涯沦落人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bin_t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乡》写于1921年1月,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的生活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塑造了两个天涯沦落人:闰土、杨二嫂。
  一、沦落之前
  少年闰土是活泼可爱的孩子,是富有表现力的少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少年闰土较之少年的“我”,更富于表现力,是有很多新鲜生活和新鲜感受要表达的少年。他生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他的语言生动、流畅,富有感染力,一下子就把少年的“我”吸引住了,并在“我”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他的生命是有活力的,心地也善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在童心无忌状态下建立的平等、友好关系,在两人心中留下了美好的、温暖的、幸福的回忆。
  杨二嫂原来是开豆腐店的,为了豆腐店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实际上是用自己的年轻的美貌招揽顾客,“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美”在豆腐西施杨二嫂这里成了获取物质利益的手段,但是她毕竟终日坐着,没有上门去拿、去抢,安分守己地生活着。
  二、沦落之后
  二十年未见,“我”怀念着闰土,闰土也怀念着“我”。故而,每次到我老家,他总问起我。只要想到他和“我”在童年一起玩耍的情景,我们就能够感受到,闰土的这些话绝不是一般的客气话。两个人重新见面时,“我”很兴奋,闰土也很兴奋,“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说明他心里深藏着多少真挚的感情啊!“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对这次再见面,闰土内心的欢喜不言而喻。
  可眼前的闰土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此时的闰土从时间上推算才三十多岁,却给人沧桑之感,像五十多岁,生活的压力已经满脸很深的皱纹。如果劳有所获也是种安慰,然而“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看了不免让人生寒。更令“我”悲哀的是,他说话断断续续,显得谦恭而又含糊,迟钝而又麻木。在谈话期间,“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然而他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再不敢把“我”视为平等的、亲切的朋友,无法把他的痛苦,他的悲哀,在这样一个高高在上的人面前诉说。这个称呼带着一种“敬”,但同时也透露着一种“冷”。在这种“冷”的氛围中,“我”的感情也被凝固在了内心里,他和“我”之间已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不禁让“我”打了个寒噤。
  二十年后的杨二嫂容颜不再,但此时的杨二嫂也不是当初的那位豆腐西施了。她势利、尖刻——“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她贪婪自私——“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吧。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三、沦落之因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幸福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性格尽管迥异,但他们的命运都是不幸的:曾经是那样充满生气的闰土,人到中年却活得这样麻木、悲惨。而杨二嫂变得自私,刻薄。在小说中,杨二嫂作为陪衬人物出现,她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
  她的生活也是辛苦的,但这种辛苦压碎了她的道德良心,使她变得没有操守,没有真挚的感情,不讲道德,自私狭隘。然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闰土的“麻木辛苦”,又是什么原因把借色招揽生意的“豆腐西施”挤压成了泼妇式的“细脚伶仃的圆规”的呢?
  辛亥革命前后,农民破产,闰土的生活异常艰难,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变化。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的是一套完整的封建礼法关系,而所有这些封建礼法关系都是建立在人与人不平等的关系之上的。人与人之间都被分成三六九等,都被视为上下等级的关系。像闰土这样的农民没有平等的地位,也没有平等的话语权力,上尊下卑。
  虽然“我”见到闰土很兴奋,脱口而出“阿!闰土哥,——你来了?”然而现在的闰土已经懂得了礼法关系,“我” 是少爷,他是长工的儿子,二者是不能平等的——“我”尊,他卑。闰土是在一套礼法关系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他是一个“老实人”,是一个讲“道德”的人。但一旦把这种礼法关系当成了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就无法得到正常的交流了,这也不难理解,闰土为什么在“我”面前吞吞吐吐的了。传统的道德压抑着闰土这样的人,他们在封建道德的束缚下丧失了生命的活力,精神变得麻木了。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却不能反抗。他把所有这一切都视为根本不能战胜的。他只能承受,只能忍耐,他尽量不去思考自己的不幸,尽量忘掉自己的困苦。久而久之,他的思想干瘪了,他的表现力衰弱了,他的精神一天天麻木,麻木得反而维护压迫他的封建等级观念。
  至于杨二嫂的自私、刻薄、市侩,也是情有可原的。当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买卖非常好。可见,当初她并非如此市侩、自私。如果她的豆腐店没有歇掉,她的物质生活能够得以保证的话,也不至于自“我”家收拾以来天天光顾,明拿暗塞,毫不同情贫困的闰土。从这一点上来说,她是值得同情的。不仅仅是贫困的闰土,就是小市民杨二嫂,也深受着旧社会的压迫,她的沦落,也不能不说是受了旧社会压迫、扭曲的结果。
  结尾,随着故乡山水的渐渐远去,我的悲凉感越发浓重,“我”寄希望于未来,却又感到渺茫。但这个矛盾,并不使“我”感到悲观消极。“我”大胆否定如自己“辛苦展转”的生活,如闰土“辛苦麻木”的生活,如杨二嫂“辛苦恣睢”的生活。而希望之路,是可以走出来的,只要不要再像闰土、杨二嫂般沦落,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长沙初级中学(226400)
其他文献
“这次作文太难写了”、“我的作文是学的作文书上的”……在校园里,你经常会听到这些学生们对作文颇感犯难的议论。确实,在平时的写作中,作文言之无物,假话连篇,胡编乱造的现象很普遍。作文怎么才能不难写呢?正如朱熹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文思泉涌,必须要有那生活的“源头活水”、情感的“源头活水”,作文教学,教师要为学生开一汪甘泉,掬一泓清水。   一、关注生活是作文成功的基础  
期刊
美国学者在《完美的混乱:无序中隐藏的优点》一书中认为,适度混乱的人、机构和系统,经常比组织性高的群体更有效率,更具有恢复能力,并且创造性更强,总之更加高效。(郑金洲著:《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新课改背景下,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是农村语文教师的基本目标,完美的杂乱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完美的“杂乱”,让课堂鲜活起来   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普遍薄弱,
期刊
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不大,但所选课文,集中华民族文化之精粹,从《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谆谆教诲,到《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思想启迪,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到《爱莲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无不闪烁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洋溢着古代仁人志士对真善美的追求。   在文言文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讲清字、词、句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至于其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则大可
期刊
有位哲人这样说,青春是一首永恒的诗。是的,诗歌中描写和赞颂青春之美的篇什,灿若繁星,不胜枚举。且让我们到古诗苑中觅几首“少女”诗,领略一番其体现出的青春之美。  调皮自信的巴女   唐代诗人于鹄《巴女谣》云: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这首诗是一幅南国风光画轴,物我合一,别有野兴。前两句勾画人物形象,为实写。巴渝小女,跨坐牛背之上,一路唱起悠悠
期刊
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它们浩如烟海,灿若繁星。李白的浪漫,东坡的豪放;曹操的慷慨,岳飞的激昂;秦观的清新婉丽,杜牧的清俊豪爽……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凝结着一个伟大民族不屈的灵魂。学习优秀的古诗词,可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由于诗词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风土人情、人物思想等让学生感到陌生遥远,所以,古诗词教学很难达到好
期刊
散文和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教学文本尽管也涉及小说和戏剧以及寓言等其他文体,但大多仍由散文和诗歌两大文体占据。散文和诗歌往往情感激越,文辞优美,韵律丰富,是开展美育渗透的好素材。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要求和需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语文教材中提供的文本资源,适当地开展美育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他们
期刊
不久之前,笔者参加了一次语文公开教学研讨活动,与山东杜郎口中学、山东昌乐二中、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的语文老师同上一课,为学生讲解《散步》这篇文章。四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解读路径和教学模式的不同,得出关于《散步》一文的主旨在内涵上也各不相同。作为一名课堂实践者和观察者,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本解读,尤其是对文本主旨立意的探求,需不需要有一个基本的认同,如果有的话,这个认同又如何实现。本文试图回答上
期刊
又到了说明文单元,想起往常教说明文时昏昏欲睡的学生,一潭死水的课堂,心情就不禁沉重起来。我们常把说明文的教学归为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学生渐渐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想到这点,我决定另辟蹊径。  一、以新激趣,课堂灵动  课堂开始,我对同学们说:“松树金龟子究竟是怎样的小动物呢?让我们首先走近它,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为松树金龟子完成档案表。”  
期刊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有必要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在听说读写中逐渐养成的,因此,日常教学要注意在听说读写中提高作文技能。   听:授之以渔——听出来的方式方法   很多学生怕写作文,甚至有的学生一听到作文就头疼,归根结底地是因为没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教给学生得当的方法,导致学生对作文产生了畏惧感。其实,写作文好似盖房子一样,必须告诉学生如何打好基础,准备好材料,设计好格局。所以
期刊
两年前,我跟妈妈去一个朋友家玩,见到一盆漂亮的绿萝,细细的、长长的,绿绿的从盆沿垂下。我很喜欢,想讨,却难以启齿——揣度主人和我一样喜爱她。  去年仲春的一个下午,我又跟妈妈出去散步,无意间发现了一株绿萝。我喜出望外,赶忙采下一小段,乐颠颠地一溜烟跑回家,找了个陶制小花盆,把她插上了——我知道她插在土里就能活,多浇水便猛长,不浇水也不死,是不挑肥拣瘦的泼辣“妮子”。我天天都给它浇点水,观赏一会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