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静脉输液安全防护流程在感染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护理部和感染科选取操作熟练、输液技术良好的护士20名,由科护士长担任组长,成立管理静脉输液安全的专项小组,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对成立专项小组前后不良事件发生次数进行比较,并在成立专项小组前后随机选择50名患者进行输液满意度调查。结果:成立专项小组后不良事件总发生次数低于成立专项小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专项小组成立前总满意度低于专项小组成立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静脉输液安全防護流程在感染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静脉输液;安全防护;感染科;临床护理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虽看似简单,却有不少的技巧。对此我院感染科成立了管理静脉输液的安全小组,实施静脉输液安全防护流程,收到较好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护理部和感染科选取操作熟练、输液技术良好的护士20名,由科护士长担任组长,成立管理静脉输液安全的专项小组,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组员包括5名护士长、15名护士,每5人一组。在组内护士长担任安全防护观察员,科护士长担任培训教育员。安全防护观察员负责输液的安全防护流程,培训教育员负责对输液流程优化,进行安全防护教育。
1.2 方法
(1)培训教育:由科护士长定期对静脉输液安全进行培训考核,对之前的一些不良操作进行改正、练习,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安全意识。(2)规范操作流程:在配置液体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发生输液反应。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整滴速,在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的药物时应调慢滴速,以保持滴速既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在相对舒适的感受中输液。更换液体时,如液体瓶内加入其他药物,其压力与大气压接近或大于大气压,应先瓶口向上,插输液器,待片刻排出空气后再倒挂在输液加上。这样可避免液体由通气管流出减少药物治疗量而影响治疗。掌握更换液体技巧,可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和预防滴管内液面降低或流空使空气进入静脉,给患者造成空气栓塞的隐患。在操作过程中,要给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如在进针时做好心理准备,穿刺完以后给予鼓励让患者放松,拔针之后交代注意事项等。(3)合理调配人力:改变以往的护士排班模式,实行弹性排班,在输液和换液高峰期时增加护士;实行分层管理,责任心强、耐心好、沟通力好的护士管理危重和特殊患者,技术熟练好的护士负责为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护士长及科护士长要不定时进行巡查。(4)建立反馈制度:鼓励护士汇报在输液时的不良事件,观察员要及时对不安全的事件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改进方法并记录。定期进行输液安全防护的检查,向患者和护士发放问卷调查表,进行分析总结。
1.3 观察指标
对成立专项小组前后不良事件发生次数进行比较,并在成立专项小组前后随机选择50名患者进行输液满意度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4.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成立专项小组前后不良事件发生次数比较
成立专项小组后不良事件总发生次数低于成立专项小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成立专项小组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
专项小组成立前总满意度低于专项小组成立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患传染疾病的患者全部集中在医院的感染科,作为最基础的治疗方式,静脉注射是所有护士都会进行的操作。护士对重复的输液操作大多形成了思维定式,有事凭经验极易出差错,这极有可能导致感染。在安全防护中改进了输液流程,严控把关,从既往一个护士输液一个护士检查改为多名护士反复查对,避免输液误操作[1]。安全防护让查对制度更程序化和规范化,做到环环相扣,相互提醒,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
以往输液仅仅是单纯的技术活,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患者的心理需求。在实施安全防护后,将心理关怀融入其中,加强了与患者的沟通,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感受体会,增强了患者的舒适感和满意度。患者的安全是首位,以往用于防范输液发生安全事故的经验都是由上一次的经验总结而来,但所带来的伤害已然形成,不可挽回。输液安全防护则采用了前馈控制理念,可防范于未然。在输液流程优化后,护士的实际操作时间缩短,让护士留有更多时间可以用来观察输液反应,检查是否有药物外渗等情况。
实施输液安全防护管理,使患者与护士双赢。护士通过培训,提高了专业知识,熟练了操作,减少了反复穿刺带来的疼痛感,使患者能得到有效治疗,避免用错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护理上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小娟,茹孜万.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方法与应用效果[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10):132-133.
关键词:静脉输液;安全防护;感染科;临床护理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虽看似简单,却有不少的技巧。对此我院感染科成立了管理静脉输液的安全小组,实施静脉输液安全防护流程,收到较好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护理部和感染科选取操作熟练、输液技术良好的护士20名,由科护士长担任组长,成立管理静脉输液安全的专项小组,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组员包括5名护士长、15名护士,每5人一组。在组内护士长担任安全防护观察员,科护士长担任培训教育员。安全防护观察员负责输液的安全防护流程,培训教育员负责对输液流程优化,进行安全防护教育。
1.2 方法
(1)培训教育:由科护士长定期对静脉输液安全进行培训考核,对之前的一些不良操作进行改正、练习,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安全意识。(2)规范操作流程:在配置液体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发生输液反应。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整滴速,在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的药物时应调慢滴速,以保持滴速既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在相对舒适的感受中输液。更换液体时,如液体瓶内加入其他药物,其压力与大气压接近或大于大气压,应先瓶口向上,插输液器,待片刻排出空气后再倒挂在输液加上。这样可避免液体由通气管流出减少药物治疗量而影响治疗。掌握更换液体技巧,可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和预防滴管内液面降低或流空使空气进入静脉,给患者造成空气栓塞的隐患。在操作过程中,要给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如在进针时做好心理准备,穿刺完以后给予鼓励让患者放松,拔针之后交代注意事项等。(3)合理调配人力:改变以往的护士排班模式,实行弹性排班,在输液和换液高峰期时增加护士;实行分层管理,责任心强、耐心好、沟通力好的护士管理危重和特殊患者,技术熟练好的护士负责为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护士长及科护士长要不定时进行巡查。(4)建立反馈制度:鼓励护士汇报在输液时的不良事件,观察员要及时对不安全的事件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改进方法并记录。定期进行输液安全防护的检查,向患者和护士发放问卷调查表,进行分析总结。
1.3 观察指标
对成立专项小组前后不良事件发生次数进行比较,并在成立专项小组前后随机选择50名患者进行输液满意度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4.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成立专项小组前后不良事件发生次数比较
成立专项小组后不良事件总发生次数低于成立专项小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成立专项小组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
专项小组成立前总满意度低于专项小组成立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患传染疾病的患者全部集中在医院的感染科,作为最基础的治疗方式,静脉注射是所有护士都会进行的操作。护士对重复的输液操作大多形成了思维定式,有事凭经验极易出差错,这极有可能导致感染。在安全防护中改进了输液流程,严控把关,从既往一个护士输液一个护士检查改为多名护士反复查对,避免输液误操作[1]。安全防护让查对制度更程序化和规范化,做到环环相扣,相互提醒,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
以往输液仅仅是单纯的技术活,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患者的心理需求。在实施安全防护后,将心理关怀融入其中,加强了与患者的沟通,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感受体会,增强了患者的舒适感和满意度。患者的安全是首位,以往用于防范输液发生安全事故的经验都是由上一次的经验总结而来,但所带来的伤害已然形成,不可挽回。输液安全防护则采用了前馈控制理念,可防范于未然。在输液流程优化后,护士的实际操作时间缩短,让护士留有更多时间可以用来观察输液反应,检查是否有药物外渗等情况。
实施输液安全防护管理,使患者与护士双赢。护士通过培训,提高了专业知识,熟练了操作,减少了反复穿刺带来的疼痛感,使患者能得到有效治疗,避免用错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护理上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小娟,茹孜万.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方法与应用效果[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10):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