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建设同步驶入快车道。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已基本形成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优质资源集中备课、授课,学工、教务、宣传等部门齐力配合的局面,学校层面在师资保障、课时安排、教学内容等方面给予支持,有效保障了该课程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各高校不断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
2008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要求,辅导员配合专职教师“积极承担一定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任务”,辅导员被定位为形势与政策课兼职教师。2018年4月,《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教师、高校辅导员等教师队伍中择优遴选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新制度使辅导员突破辅助身份,为有意向走上讲台的优秀辅导员正式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打开了通道。
从蕴藏的教学潜质看,相比其他教师群体,年轻辅导员大多精力充沛、责任心强,课前备课认真,课堂习惯结合案例,课下交流耐心细致,因为代际观念差异小、熟悉学生当下关注,在教学各环节,他们更擅长把握学生心理和兴趣点,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开展教学工作。
经验丰富的老辅导员,不仅具备较强政治敏感度,善于把握与学生交流的态度、方式和尺度,还能熟练运用组织管理手段和言语表达,结合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深刻的人生体悟,用感性的方式把学生关注点引向讲授重点。在此基础上,精准抓住学生思想,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心理困境、思想疑惑、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建议。
从课堂管理经验的迁移看,辅导员承担了大量的学生价值引领、班团组织建设、学风营造、网络思政、就业指导等工作,时时事事处处都发挥着思政育人的作用。
以学风营造和就业指导工作为例,辅导员帮助学生突破学以修身的小格局,通过当下各学科领域学以致用、学以致世的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以网络思政为例,辅导员主动关注微信、QQ、微博等网络舆论空间中大学生對社会热点的态度,采取主动抢占阵地和严防死守结合的战略,积极与学生展开交流互动,线下再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中教育和一对一谈话,及时纠正价值偏差,帮助学生形成理性思维方式和积极正向的心态。在这些师生思想碰撞的“无形课堂”中,辅导员了解了学情,为做好课堂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从原有的认知、经验和人格特质的转化上看,一方面,辅导员通过指导学生党团支部建设、主题班会、社团组织活动等课余生活,以及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假期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有针对性地解读政策方针、国内外形势、网上网下舆情,及时回应学生所思所惑、所盼所求,从“第二课堂”走进“第一课堂”有助于辅导员实现从感性到理性、实践到理论的认知飞跃。
另一方面,辅导员与学生突破单一的师生关系,兼具“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双重角色。作为“知心朋友”,多数辅导员善于通过敞开心扉交流、互动,与学生建立坦诚相待、彼此信任的关系。作为“人生导师”,辅导员言行举止时时处处暴露在学生视野中,会尽全力在学生面前维护不辞辛劳、尽职尽责、亲和包容、耐心细致的师长形象。由于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形成根植于其对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把握以及对学生和学生工作的感情,一旦辅导员人格特质转移到课堂中并被学生感知、尊重,形势与政策课便具有了更鲜活的生命力。
从知识层面看,不同高校、不同辅导员的学科背景、学历层次差别较大,多数辅导员非博士学历、非思政专业,之前没有经过系统化的思政理论学习,没有特别宽广的学术视野。进入高校后,虽然许多辅导员自学或参加过思政理论的专门培训,甚至许多优秀辅导员还运用理论知识开展思政育人工作研究,把学生工作经验提升到了理论高度,但这些理论研究多以碎片化方式呈现,或只集中在某一或某几个特定领域。因精力有限,在辅导员岗位上难以形成稳定的知识架构,而扎实的理论涵养是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和科研向深向广延伸所必备的素质。
从能力层面看,现实中,由于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滞后、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学校管理部门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定位不清晰,许多辅导员工作繁杂琐碎、时点时面、时紧时松,无暇进行系统的思政理论学习。部分辅导员虽然有形势与政策课堂经验,但多以落实行政部门工作要求为主的主题宣讲。加上有的辅导员备课不足,或主题宣讲中又穿插其他主题,导致辅导员开展体系化、专业化的思政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
特别是许多高校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导向仍以重科研、轻教学为主,高权重的科研考核对非思政专业背景、科研能力较弱的辅导员而言压力很大。课上,辅导员缺乏熟练运用理论知识驾驭热点问题、把问题讲深讲透的能力;课下,针对学生提出的理论困惑,个别辅导员束手无策。
从态度维度看,部分辅导员与现有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研究方向等方面存在理念分歧,导致辅导员融入教研团队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对形势与政策课而言,有的辅导员原本只是把它当成一门普通的公共必修课,不重视制作课件、集中备课、课后总结等教学环节,有的辅导员过度关注课堂知识的可接受度、学生兴趣点,习惯用轻松化、感性化方式开展课堂管理、课堂教学和学生评价等工作,很容易虚化、淡化、弱化形势与政策课党和国家政策主张的“播报机”的角色,更不具备通过生动、具体、深入的横纵向比较,把深刻道理讲明白的能力。
完善进入和退出机制。首先,应不断细化选聘辅导员担任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的相关落地实施细则,彻底清除体制机制层面的不合理障碍,打消辅导员“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职业选择顾虑,让更多懂学生、爱学生、会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辅导员进入思政课教师队伍。
其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不同于其他思政课,时政热点讲授的及时性、准确性、深入性非常重要。鉴于此,在辅导员的选聘标准上,应侧重考察其过往的工作经验、对社会热点的把握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把那些社会视野广阔、见微知著能力强的青年辅导员吸纳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让真正懂形势、懂政策的人讲形势与政策。
再次,严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准入关”“退出关”,严格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标准,把政治理论水平、学生喜爱度、教学水平等方面的考察贯穿于选聘、使用和评价全过程,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引才用才和退出机制,确保让学识丰富的人讲学识、让信仰坚定的人讲信仰。
支持继续深造。各高校应鼓励非思政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硕士辅导员通过进修、国内访学、读博等方式,系统地学习思政专业知识,构建稳定的理论架构,保证开展思政课教学和科研的后劲。各高校应积极在思政课教师团队内部、高校与高校之间,广泛搭建形势与政策课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课题合作、教研经验交流会等沟通平台,促进辅导员与其他思政课教师交流知识、碰撞思想、加深合作、拉近情感,在提升教研团队凝聚力的同时,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认同感。
此外,应严格落实兼职辅导员相关政策,鼓励新进入形势与政策课专职教师队伍的辅导员继续担任兼职辅导员,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反复总结,加深认知,依托特有经验优势,更好地指导思政育人工作实践。
2008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要求,辅导员配合专职教师“积极承担一定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任务”,辅导员被定位为形势与政策课兼职教师。2018年4月,《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教师、高校辅导员等教师队伍中择优遴选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新制度使辅导员突破辅助身份,为有意向走上讲台的优秀辅导员正式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打开了通道。
辅导员进入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队伍的优势分析
从蕴藏的教学潜质看,相比其他教师群体,年轻辅导员大多精力充沛、责任心强,课前备课认真,课堂习惯结合案例,课下交流耐心细致,因为代际观念差异小、熟悉学生当下关注,在教学各环节,他们更擅长把握学生心理和兴趣点,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开展教学工作。
经验丰富的老辅导员,不仅具备较强政治敏感度,善于把握与学生交流的态度、方式和尺度,还能熟练运用组织管理手段和言语表达,结合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深刻的人生体悟,用感性的方式把学生关注点引向讲授重点。在此基础上,精准抓住学生思想,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心理困境、思想疑惑、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建议。
从课堂管理经验的迁移看,辅导员承担了大量的学生价值引领、班团组织建设、学风营造、网络思政、就业指导等工作,时时事事处处都发挥着思政育人的作用。
以学风营造和就业指导工作为例,辅导员帮助学生突破学以修身的小格局,通过当下各学科领域学以致用、学以致世的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以网络思政为例,辅导员主动关注微信、QQ、微博等网络舆论空间中大学生對社会热点的态度,采取主动抢占阵地和严防死守结合的战略,积极与学生展开交流互动,线下再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中教育和一对一谈话,及时纠正价值偏差,帮助学生形成理性思维方式和积极正向的心态。在这些师生思想碰撞的“无形课堂”中,辅导员了解了学情,为做好课堂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从原有的认知、经验和人格特质的转化上看,一方面,辅导员通过指导学生党团支部建设、主题班会、社团组织活动等课余生活,以及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假期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有针对性地解读政策方针、国内外形势、网上网下舆情,及时回应学生所思所惑、所盼所求,从“第二课堂”走进“第一课堂”有助于辅导员实现从感性到理性、实践到理论的认知飞跃。
另一方面,辅导员与学生突破单一的师生关系,兼具“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双重角色。作为“知心朋友”,多数辅导员善于通过敞开心扉交流、互动,与学生建立坦诚相待、彼此信任的关系。作为“人生导师”,辅导员言行举止时时处处暴露在学生视野中,会尽全力在学生面前维护不辞辛劳、尽职尽责、亲和包容、耐心细致的师长形象。由于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形成根植于其对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把握以及对学生和学生工作的感情,一旦辅导员人格特质转移到课堂中并被学生感知、尊重,形势与政策课便具有了更鲜活的生命力。
辅导员进入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队伍的制约因素
从知识层面看,不同高校、不同辅导员的学科背景、学历层次差别较大,多数辅导员非博士学历、非思政专业,之前没有经过系统化的思政理论学习,没有特别宽广的学术视野。进入高校后,虽然许多辅导员自学或参加过思政理论的专门培训,甚至许多优秀辅导员还运用理论知识开展思政育人工作研究,把学生工作经验提升到了理论高度,但这些理论研究多以碎片化方式呈现,或只集中在某一或某几个特定领域。因精力有限,在辅导员岗位上难以形成稳定的知识架构,而扎实的理论涵养是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和科研向深向广延伸所必备的素质。
从能力层面看,现实中,由于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滞后、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学校管理部门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定位不清晰,许多辅导员工作繁杂琐碎、时点时面、时紧时松,无暇进行系统的思政理论学习。部分辅导员虽然有形势与政策课堂经验,但多以落实行政部门工作要求为主的主题宣讲。加上有的辅导员备课不足,或主题宣讲中又穿插其他主题,导致辅导员开展体系化、专业化的思政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
特别是许多高校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导向仍以重科研、轻教学为主,高权重的科研考核对非思政专业背景、科研能力较弱的辅导员而言压力很大。课上,辅导员缺乏熟练运用理论知识驾驭热点问题、把问题讲深讲透的能力;课下,针对学生提出的理论困惑,个别辅导员束手无策。
从态度维度看,部分辅导员与现有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研究方向等方面存在理念分歧,导致辅导员融入教研团队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对形势与政策课而言,有的辅导员原本只是把它当成一门普通的公共必修课,不重视制作课件、集中备课、课后总结等教学环节,有的辅导员过度关注课堂知识的可接受度、学生兴趣点,习惯用轻松化、感性化方式开展课堂管理、课堂教学和学生评价等工作,很容易虚化、淡化、弱化形势与政策课党和国家政策主张的“播报机”的角色,更不具备通过生动、具体、深入的横纵向比较,把深刻道理讲明白的能力。
辅导员融入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队伍的建议和展望
完善进入和退出机制。首先,应不断细化选聘辅导员担任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的相关落地实施细则,彻底清除体制机制层面的不合理障碍,打消辅导员“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职业选择顾虑,让更多懂学生、爱学生、会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辅导员进入思政课教师队伍。
其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不同于其他思政课,时政热点讲授的及时性、准确性、深入性非常重要。鉴于此,在辅导员的选聘标准上,应侧重考察其过往的工作经验、对社会热点的把握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把那些社会视野广阔、见微知著能力强的青年辅导员吸纳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让真正懂形势、懂政策的人讲形势与政策。
再次,严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准入关”“退出关”,严格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标准,把政治理论水平、学生喜爱度、教学水平等方面的考察贯穿于选聘、使用和评价全过程,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引才用才和退出机制,确保让学识丰富的人讲学识、让信仰坚定的人讲信仰。
支持继续深造。各高校应鼓励非思政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硕士辅导员通过进修、国内访学、读博等方式,系统地学习思政专业知识,构建稳定的理论架构,保证开展思政课教学和科研的后劲。各高校应积极在思政课教师团队内部、高校与高校之间,广泛搭建形势与政策课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课题合作、教研经验交流会等沟通平台,促进辅导员与其他思政课教师交流知识、碰撞思想、加深合作、拉近情感,在提升教研团队凝聚力的同时,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认同感。
此外,应严格落实兼职辅导员相关政策,鼓励新进入形势与政策课专职教师队伍的辅导员继续担任兼职辅导员,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反复总结,加深认知,依托特有经验优势,更好地指导思政育人工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