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取暖费”吗?

来源 :东西南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pan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代“温调殿”靠什么保温?


  在古代,冬天并没有现代“集中供暖”的说法,但这并不等于没有暖气。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的“温调”,说的就是这种温调房。
  温调房又称“温室”,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这样的房间,皇家当然更不例外。皇家的温调房空间更大更高级,被称为“温调殿”,《三辅黄图》中则称为“温室殿”。
  西汉皇宫是在秦朝残宫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先后建有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等大型宫殿。其中的长乐宫、未央宫均设有温调殿。长乐宫寓意“长久快乐”,原为朝廷“办公大楼”和汉高祖刘邦的“总统套房”所在,汉惠帝以后改为太后居所。长乐宫除建有冬天可升温的“温调殿”外,还建有可降温的“清凉殿”,供夏天使用。
  温调殿又称“暖殿”,也是皇帝与核心臣僚议事和接待重要来宾的场所。从“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可知,当时未央宫的正大厅(朝堂)是用来接见东来朝见诸侯、使臣的;温调殿则是用于接待北来宾客。据《汉书·京房传》记载,西汉易学大师京房便曾被汉元帝刘奭召见进温室殿,与公卿朝臣一起讨论官员政绩的考核办法。
  温调殿内部设施如何,使用何种防寒保温材料,现已无从知晓。但从野史杂记上可以发现一些奥秘。《汉宫仪》上称,“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由此可知当时已将花椒视为一种特殊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
  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翡翠火齐,络以美玉”,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帳。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
  这种奢华的保暖建筑方法,亦为后人效仿。据《世说新语》载,西晋全国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南朝庾信《梦入堂内诗》中“香壁本泥椒”、晚唐诗人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中“椒缀新香和壁泥”、宋代王珪《宫词》中“香壁红泥透蜀椒”……都提到了当时富贵人家的墙壁用“椒泥”做房间+保暖层的现象。

秦代宫妃浴室靠什么提升室温?


  古代这些可升温的“温调殿”是利用什么原理提高房间温度的?从考古发现来看,主要是通过火源传递热量,加热空气。早期是“地上升温”模式,后来是“火地取暖”模式。
  “地上升温”模式是置火源于房间,直接加热空气,比较高级的是设置壁炉。1974年在秦都城“咸阳一号建筑”遗址上就曾发现了这种取暖设施。
  “咸阳一号建筑”为秦王宫室,此遗址上共发现三处壁炉:底层南侧的第8号室、上层西侧第5号室和南侧第3号室各有一座。其中第8室及第5室被推测为浴室。
  以第8室宫妃的专用浴室为例。浴室都带着壁炉,其壁炉设计相当科学,宽1.2米,高1.02米,进深1.10米,炉膛剖面呈覆盎形,方便炉烟的迅速排出去。炉上部烟道已毁,炉左有一贮木炭之槽坑,炉身用土坯砌造。南面的炉门前有一处灰坑,内部表面镶砌立砖。在遗址上发现的第3室,推测是秦王或后妃的居室,更高级,单设一只壁炉,用于冬季取暖。
  在“地上升温”模式基础上,明清时期开始流行“火地取暖”模式:在室内地面下事先用砖石砌好循环烟道,炭火的热烟流沿着主烟道、支烟道分流到各个烟室、地面,提高整个建筑各个房间的温度。
  火地取暖能使地面受热均匀、温和,温度升高也快。由于火坑、排烟道均在室外,既避免烧烟火污染室内空气,又能防止煤气中毒,既安全、卫生,又经济、实用。
  “火地取暖”并不是明清人的发明,早在魏晋时代已出现。在当时的东北地区已有“火炕取暖”的记录,火地取暖原理便取自火炕取暖。从北京故宫到沈阳故宫,明清皇家都在使用。这两处故宫,当年建的烧火坑、烟囱等现在都还能看到。

古代靠什么燃料供暖?


  现代城市冬天取暖常用的能源是电能、煤气等,在古代肯定是没有这些的,常用的能源是木柴、煤炭等原始燃料。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煤炭,并利用煤炭生火做饭、取暖的国家。古人称煤炭为“燃石”,传上古炎帝时已使用燃石。晋人王嘉在《拾遗记》(卷四)记载,“及夜,燃石以继日光……昔炎帝始变生食,用此火也。”
  唐朝皇家还有用“进口煤炭”取暖的记录。五代时期王仁裕有《开元天宝遗事》“瑞炭”条:“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迫人而不可近也。”
  古代有条件人家多使用人工烧成的木炭取暖,贵族之家用木炭取暖时,还会有许多讲究。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宠妃杨玉环的堂兄杨国忠家,冬天取暖用的炭便非同一般,系用蜂蜜将炭屑捏塑成双凤形,烧炉时用精贵的白檀木铺在炉底,一尘不染。

古代也有“取暖费”吗?


  古人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火盆、炉子一类,其中熏炉、手炉、足炉等,应该是中国古人冬天最常用的取暖器具。
  熏炉其实是一种外带罩子的炭火盆,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盆,上部为罩,镂空,做成花卉图案。宫里使用的一般为铜质,做工精致。民间多用陶土、铁制作。手炉是方便手握的取暖器,大小与今天的电手炉差不多,内置炭火或其他热源。足炉置炭火,上面有罩子,脚置其上。
  民间还有叫“汤婆子”的金属圆壶,冬天装上热水,可置于被窝内。其使用方法与现代热水袋一样。而最另类、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当是一种叫“卧褥香垆(炉)”的取暖器,它是一种圆形装置,炭火置于里面就行,“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安全方便。还可放进被窝里,故又称“被中香垆”。如果放入香料,则是一种很好的薰被工具。
  这些取暖器,都需要使用燃料。燃料,在冬天是一笔不菲的开支。朝廷会给公职人员发放取暖补贴,即俗称的“烤火费”。工资的别称“薪水”,细究起来,便与取暖补贴有关。
  中国封建时代公务员的工资收入中,主要由俸银、禄米、柴直(值)银三大部分组成。柴直银,就是包括冬天的薪炭费用在内的生活补贴。早期烤火费多是实物发放,如宋代,每年从阴历10月到次年正月发炭,宰相、枢密使每人发200秤,其余官员100秤、30秤、20秤、10秤不等。主要用来做饭、烧水的薪柴,则是常年按月发放。
  到了明代,则将这种月俸补贴,改为“柴薪银”,折成现金发放,烤火费的含义更明确了。
  古代皇室则设有专门的“冬季供暖领导小组”,明代叫“惜薪司”,专管宫中所用柴、炭及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官用柴炭的供应;清代后来改成“营造处”,内设“薪库”,专门负责储运宫中所用的木柴、煤炭的采购、发放,人员有“炭军”“煤军”之分。
  包括宫妃在内的皇家人员,每年冬天都能领到烤火取暖用木炭。清乾隆时每日发放标准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


手提熏炉

  (万川荐自趣历史)
其他文献
香港有名气的富豪很多,自称“香港老王”的他或许我们并不熟知,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港,情牵祖国,一生赤诚。在他70年并不算长的人生里,每一个故事都令人敬佩,让人动容……  他叫王敏刚,香港“造船大王”之子,一位名副其实的富二代。  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有些富二代挥金如土、出入名利场,在网上各种花式炫富!身为“香港船王”之子,王敏刚确实“十分高调”。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敢说敢言:批评一线城市房价过高;
期刊
摄像头工艺技术变得越来越先进的当下,给很多有偷窥欲、偷拍情结的人提供了极大便利,他们把摄像头安置在酒店、民宿或者其他可能拍摄到女性的公共场合,满足自己心理或者经济上的企图。  “夯先生是谁?你清不清楚?”  听到这个问题,穿着羽绒服牛仔裤的那个男人双腿开始发抖。他意识到,自己的双面人生被眼前的警察发现了。  他就是夯先生。当然,这是他的网名。现实中,以真实名字生活的他曾留学海外,在一家外企做大中华
期刊
辞去董事局主席,马云依然是阿里航母背后真正的掌舵人。  2019年9月10日,马云55岁,阿里巴巴20岁。  这是个曾被戏称为“外星人”的男人:颧骨深凹,头发扭曲,露齿欢笑,顽童模样,小个子。时光荏苒,他早已从最初的“骗子、疯子、狂人”成为时代领袖。“马云什么时候不再被称为‘骗子’?”当面对这个问题时,多位阿里巴巴员工、前员工、媒体人均表示,“大概是吹过的牛都实现的时候吧。”  按照马云去年宣布的
期刊
1  就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许多城市提出“强省会”战略。  2019年12月,江西发布关于调整南昌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撤销南昌市湾里区,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南昌市新建区,同时设立南昌市红谷滩区。  早在年中,江西就印發《大南昌都市圈发展规划(2019-2025年)》,明确提出“支持南昌市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面对南京、杭州、济南、青岛、沈阳、厦门、长沙等众多城市的竞争,南昌想要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期刊
许知远,一个“不合时宜”的知识分子。  许知远关心全世界的年轻人。  在他的访谈节目《十三邀》里,他总是试图追问他的采访对象对这个时代的看法。他问林志玲,怎么看东亚社会审美的单调性?他问俞飞鸿,你那么美,为什么要拍那么庸俗的剧?他问李诞,生活哪有这么严峻?他问木村拓哉,有没有想利用自己的能量改变日本?他问张艺谋,你为什么要拍一部烂片?他笨拙而执着地发问,除了把天儿聊死,他很少能得到真正的回答,他因
期刊
凌晨的巴格達机场,夜空被三枚来自美军的火箭弹划亮。巨响击中了两辆轿车,葬身导弹的数名乘客中,包括了那个让阿拉伯世界闻风丧胆、让美国当局恨之入骨的名字——伊朗“二号人物”、将军卡西姆·苏莱曼尼(Qasem Soleimani)。  满头银发、好发号施令的苏莱曼尼将军在轰炸中停止了呼吸;但他的遇害,却将整个世界带入了众声鼎沸、极度跌宕起伏的100个小时。  消息确认的当天,“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就登上
期刊
任何选择都有后悔和改变的机会,唯有死亡不能。自杀问题因之严肃而重要,它看似是人如何死的问题,实则在道出人如何生。  中国的自杀情况曾长久地被蒙在黑布里,鲜有人知,费立鹏第一个揭开了黑布,里面的真相令所有人大吃一惊。  这位常被拿来和白求恩类比的加拿大医生,在中国工作34年了,是目前中国最权威的自杀研究专家。  尽管费立鹏仍有“洋口音”,但他对中文的理解与表达已几乎没有障碍,“只是在农村里会听不懂方
期刊
你有小肚腩吗?  先别急着收腹,因为现在腰粗的人真的不少。  在中国,肥胖已然不是个别人的问题。2017年,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关于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的报告显示,中国肥胖人数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胖子最多的国家。  脂肪总是在你穿衣时彰显它的存在感,而肥胖带来的不仅仅是身材走形的烦恼,还在威胁愈来愈多国人的健康。北方胖子多,就怪天太冷  2019年10月底,中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
期刊
爱因斯坦与第一任妻子米列娃离婚  1919年2月14日,一战结束后的第一个情人节,爱因斯坦和他的妻子米列娃终于正式离婚了。  他们在4年前就已经分居了,爱因斯坦在德国柏林,担任一个物理研究所的所长;米列娃在瑞士苏黎世,带着他们的两个儿子。  两人是物理专业同学,米列娃比爱因斯坦大3岁,他们在大二的时候就谈起了姐弟恋。米列娃会照顾不修边幅的爱因斯坦,也能和他一起讨论数学物理问题——每一个理工男在学生
期刊
据俄塔社报道,9月5日,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的东方经济论坛全体会议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自己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关系,做出新的解读。他说:“你们可能不知道,我和普京已经见过27次面了(双边会谈),我觉得你们应该了解这一点。”随后,这位日本首相好像仍“意犹未尽”,又进一步介绍说,“我和普京一起吃过很多顿饭,我们之间是‘吃过很多盐’的关系。”  俄罗斯《消息报》透露,安倍当天还用日语读了一段19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