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宗教学之创立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l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宗教自古已有之,但宗教学则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宗教学的真正建立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如果说,在一段十分长的历史时期,宗教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这是不中肯的。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先前对于宗教的研究是站在宗教的立场上进行的,或许我们可以将其称作宗教学的方法,其侧重点在于以宗教研究宗教,其内容包括对神的认识(宇宙论、本体论)、对宗教形式的认识(教理教义、斋醮科仪),以及对宗教规范的认识(制度、戒律)等等。而宗教学则试图将其作为一门科学,试图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宗教进行不带价值判断的描述性研究。宗教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关键词】:宗教学;创立;发展
  一、宗教学的创立
  1870年2月至3月间,牛津大学教授缪勒在伦敦英国皇家学会下属的英国科学研究所发表了著名的“宗教学四讲”,四篇讲稿于1893年结集出版,这就是被后人誉为宗教学奠基之作的《宗教学导论》。缪勒在这四篇讲稿中首次提出“宗教学”这一学科概念,标志着宗教学的诞生。缪勒与之前研究宗教的人不同,他试图将宗教学变成一门科学。在缪勒看来,我们对待宗教时不能只是看到作为概念存在的宗教,还要意识到宗教是作为一种事实而存在的。故而,我们应该极力破除关于宗教的任何偏见,将宗教学真正当作一门科学来加以研究。
  二、宗教学之客观的、学术的态度
  在缪勒看来,要实现宗教学的科学化首先就应该改变以往宗教研究者的非客观、非学术的态度。他说:“在我们这个时代,要既不冒犯‘右派’又不冒犯‘左派’而谈论宗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对有些人来说,宗教这个题目似乎太神圣了,不能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对另一些人来说,宗教与中世纪的炼金术和占星术一样,只不过是谬误或幻觉构成的,不配受到科学界的注意。” 缪勒揭示了两种关于宗教的态度,一种是绝对宗教或神学的态度,将宗教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我们不能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触犯它。另一种是绝对科学的态度,将科学视为解释一切的法宝,不再承认神或一切超自然存在的权威。
  在缪勒看来,这两种态度都是非客观的,都不能正确认识宗教,都无法揭示宗教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绝对神学或宗教的态度很容易使人误入迷信的歧途,而绝对科学主义的态度本身恰恰是不科学的。缪勒将这门新学科定义为:science of religion(宗教学或宗教科学),而不是:theology(神学)。
  宗教学的产生有其深层次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根源。近代以来,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打破了人们传统的世界观和认识观点。科学的胜利促使人们反思以往流行的神学的超自然的世界观和认识论,理性主义思潮在这个时代占据主导的地位。人学的喷薄欲出,首先挑战的就是神的权威。但对神学的极端否定不是自然科学主义者所乐见的,宗教作为一种连续性很强的存在,我们对其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处理态度。而事实上,近代以前的神学或宗教确实是需要改造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关键在于如何改造。近代以来从宗教中抽离出来的“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还是具有极其强烈的吸引力的,这让人们意识到我们不能同传统一刀两断,恰恰相反,我们应该积极去传统思想中汲取有益的思想成分,以为新时代的文化寻到相应的文化资源。
  总之,以现代科学方法对宗教做出合乎理性的解释成为面对新时代的人们必须进行的工作。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对宗教采用客观的、学术的认识态度。
  三、宗教学之比较宗教学
  19世纪中后期兴起的实证主义思潮,强调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实证性。这种思潮无疑影响到了宗教学的创立及发展,事实也确实如此,宗教学以后与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相结合而发展出了众多交叉学科。但在前期,宗教学的研究主要是采取比较学的方法,甚至比较宗教学一度变成了宗教学的同义词。缪勒认为,对于一个新兴学科的构建,仅有态度或立场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方法对于一个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至关重要。他说:“应当对人类所有的宗教,至少对人类最重要的宗教进行不偏不倚的,真正科学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建立宗教学,现在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在人类历史上,形成了各种形形色色的宗教和派别,有一神论的至上教,有泛神论的宗教信仰,亦或带有强烈原始宗教信仰色彩的宗教。在众多教派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教派十分兴盛,而一些教派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衰弱直至寂灭。历史上,也曾出现不同宗教之间的相互抵制、冲突,乃至战争的情况。这说明,不同宗教之间很难实现平等与和谐。因此,要对各种宗教进行不偏不倚的、客观公正的研究就是不可能的。历史上,各个教派总是试图抬高本教派的权威而压低其他教派,总是高度赞扬本教派的合理性,而排斥其他教派。在缪勒看来,这就无法对宗教进行合理而又客观的认识。宗教学力主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其目的是要对一切宗教,至少对现存的最为重要的宗教进行不偏不倚的、客观的比较研究。其研究对象是宗教之一般,所要得出的结论是关于人类宗教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比较宗教学所要进行的是不带有主观价值判断的描述性研究,因为宗教的存在往往以信仰为前提,凡是涉及信仰的东西都是非理性主义占主导的,都是情感的因素要大于理性的因素。
  既然是对宗教之一般进行比较研究,那么,宗教学的研究方法就不可能只对一种宗教进行研究,而应该看到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宗教。他说:“当研究比较语言学的人大胆地采用了歌德所说‘只懂一门语言的人,其实什么语言也不懂’这句话时,人们起初大吃一惊,但过不多久他们就会体会到这句话所含的真理了。难道歌德的意思是说荷马和莎士比亚除了自己的母语之外不懂别的语言,因此荷马竟不懂希腊语,莎士比亚不懂英语了吗?不是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荷马和莎士比亚虽然能够非常熟练、巧妙地运用他们的母语,但他们两人并不真正理解语言究竟是什么。······在宗教问题上也是一样,只懂一种宗教的人,其实什么宗教也不懂。” 在缪勒看来:只知其一,一无所知。为什么要如此呢?首先,宗教学必须立足于对宗教之一般的研究,以全部宗教作为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其次,宗教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揭示:宗教是什么,因此,要获得关于宗教的一般规律,就必须研究所有的宗教;再次,任何宗教都不应该要求特殊的位置和待遇,宗教学研究者应该对所有宗教一视同仁。只有了解所有的宗教,才能实现对宗教的超越,真正抓住宗教的本质。   四、比较神学与理论神学
  宗教必然与神有关,任何宗教几乎都是建立在对神的信仰之上而形成的。在缪勒建立“宗教学”这门学科之前,宗教学就等于神学。毋庸置疑,宗教学虽然力图采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但它也无法同神学完全隔离。事实上,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缪勒对于宗教学(science of religion)的定义:缪勒是试图用理性的、科学的、学术的认识方式去处理神学的、宗教的材料和内容。当然,这种处理不是要使宗教或神学看起来更加的冠冕堂皇,而是要探索存在于宗教现象(实体或存在)之中的本质和规律。或者说,缪勒之所以采取科学的、学术的认识态度对宗教之一般进行研究,仍是为了揭示宗教的本质。“本质”这样的语态和说明使得宗教学的研究一下子从神学的天坛落下,而进入到人们习惯的科学研究的视野中。
  缪勒认为,宗教学的具体学科内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比较神学”;一个是“理论神学”。他说:“我们可以容易地看出,宗教至少意味着两件完全不同的事。当我们说到犹太人的、或基督徒的、或印度教徒的宗教时,我们指的是他们的传统流传下来的一整套教义,它记录在各种经典之中,包含了组成犹太人的、基督徒的或印度教徒的信仰的一切因素。”“但还可以从另一个意思来理解宗教。正如说话的天赋与历史上形成的任何语言无关一样,人还有一种与历史上形成的任何宗教无关的信仰天赋。” 前一个指的是各种宗教传统,如西方的基督教、犹太教传统,东方的印度教、佛教传统;后一个指的是人的信仰天赋,这种天赋与任何具体形成的宗教无关,它是一种内在的东西。缪勒认为,比较神学针对人类的宗教传统,通过比较的方法研究宗教现象,以达到对宗教之一般的认识;理论神学针对人的信仰天赋,通过哲学的思辨与反思,以达到对人性的认识,进而对形成人类宗教传统的根据作出解释。
  缪勒这里所用的“神学”一词与真正意义上的“神学”是不同的。首先,“比较神学”指的就是“比较宗教学”,其侧重点在于对宗教之一般的研究。但鉴于宗教学的研究应该本着科学的、客观的研究态度,故而,宗教学所要得出的规律应该最大限度地符合宗教发展的实际,亦或“主体要符合客体”;而“理论神学”,则侧重于从人或人性出发,这个问题与宗教的起源问题紧密相关,宗教亦或起源于人的创造,亦或起源于神的启示。但就所有宗教的产生和发展而言,人和神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神的启示,我们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宗教的超越性和神圣性;但如果没有人,那么,宗教的神圣性无法下贯到现实之中,以形成相应的宗教形式(场所、制度和礼仪)。因此,我们在探讨宗教之一般的问题时,需要时时从这二者出发。“比较神学”揭示的是宗教存在与发展的现象层的规律;而“理论神学”则是对神学或宗教产生的深层次人性根源的揭示。“比较神学”与“理论神学”的区分为宗教学以后多学科的发展,尤其是宗教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德]缪勒著,陈观胜、李培茱译,《宗教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经济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导致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文化的缺失,这不仅是我国教育的损失,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不力。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环节和内容,实施良好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政治思想觉悟,鉴定自己的政治立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但是,在各种文化冲加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
期刊
【摘要】:托克维尔认为这并非一本法国大革命史,而是一本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托克维尔在书中提出了大量的问题,每章的题目皆是作者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法国大革命的方方面面,从大革命何以发生在法国,何以发生在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旧制度对于法国革命的发生有何影响,法国革命对于法国民主的推行的有何影响等等。托克维尔所处时期,离法国大革命发生并不久远,他观察到如此多的脉络,他的许多判断与结论,直到现
期刊
【摘要】:中日隐逸文学中不仅有对自然万物的向往,更有对生命世事的思考,彼此之间相互融合又自我发展,共同成为文学文化中的瑰宝。  【关键词】:隐逸;哲思;自然  一、隐逸动机  说起陶渊明我们总会想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也会忆起他在《归去来兮辞》中“羁鸟恋旧林”般对田园的向往。而正如他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是个本性恬静的人,但他毕竟也像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一样,怀有建功立业大
期刊
鲁定公四年十一月(前五〇六),吴、蔡、唐三国联军在柏举大败楚军并攻入楚国郢都,经此一役,楚国元气大伤,楚昭王狼狈出逃,而吴王阖闾则达到了他霸业的巅峰。擅长描写战争的《左传》对这场吴入郢之战,记叙地相当精彩,整篇文章条理清晰,极富故事性,是一篇极好的历史散文。下面笔者从三个问题入手,对这场战争进行解读。  (一)战争的起因  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定公四年夏四月蔡国发兵灭掉了楚国的属国沈,引起楚国的不满
期刊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近年取得快速的发展,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有力的支撑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职业化的发展进程,而职业院校在发展中也面临硬件和软件投入不足的问题,加之学生基础差,教学管理经验缺乏,对现代社会分工和职业化发展预测不准等因素,导致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和教师教学存在种种困难,科学准确把握客观实际,有利于教学及早走出困境。  【关键词】:边境地区;民高职院校;大学生;英语教学;困境  一、引言 
期刊
【摘要】: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典型的传统思想,其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儒家思想界定和分析,找到儒家思想与对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找到其与我国当代存在的冲突。  【关键词】:儒家思想;当代文化;冲突  一、儒家思想的界定、含义  儒家是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学派。儒家名字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孔子在早期曾从事了“儒”这一职业,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种思想不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社会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旁观者事件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比如“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让人不禁感到社会的冷漠,社会发展的“热”与社会出现的“冷”警醒着众人缓解乃至消除旁观者现象刻不容缓。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旁观者现象出现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达到“旁观者”向“敢为者”的现实转换这一目的。  【关键词】:旁观者;旁观者现象;
期刊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本文以其中审美主体的确立与建构为研究视角,探讨马克思美学思想中关于审美主体的独特价值,认为马克思的审美主体思想不同于历史上的诸种美学观,它不是孤立地、静态地研究审美主体,而是把审美主体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其置于主体与客体的双重关系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并以审美主体的实现程度作为人的本质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
期刊
【摘要】:元初汉人所受异族之侵犯惨不忍睹,在元代末年,更是灾荒连年,农民起义不断,饿殍遍地,人吃人的恶性事故屡见不鲜。一些文人雅士受儒家正统教育,胸有万卷诗书,心腹藏良正义无力挽狂澜之能耐,胸中的块垒又无法释放,一吐为文、为诗、为书、为画,这是他们发泄的最佳手段。回归自然的怀抱,这是人性的复苏和觉醒,也是审美趋向的转向。在隐逸中获得心灵的平静,这正是书家所需要的创作心态。  【关键词】:元代;隐逸
期刊
【摘要】:实践证明,政治思想工作是保持企业人际关系的稳定维持、促进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企业工作氛围的好坏受其政治思想工作开展的深入性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大企业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面临着倡导科学、文明和积极态度的新课题。在如今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充分将企业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本文将对加强新时期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进行浅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