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02
霍达以一种力透纸背的笔触和透视入微的视角渗入到文本中,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文学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而梁冰玉和梁君璧作为文本中两个颇具争议的女性形象,她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少数民族女性的命运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和探讨。
一、文化因素
1、伊斯兰文化
《穆斯林的葬礼》讲述了一个回回家族三代人的命运浮沉,其作家霍达本身也是一位回族作家,这就避免不了在文本中少数民族文学的色彩,在这里主要表现出一种浓郁的伊斯兰文化。在梁君璧的身上,伊斯兰文化几乎被完整地继承了下来,在母亲白氏的家庭教育中,这种文化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她潜移默化的学着妈的样儿,也是祖祖辈辈的穆斯林妇女的样儿,把心中的愿望融进虔诚的信仰,把要说的话说给造就万物、无时无处不在的真主听。”
梁君璧是玉器韩家最虔诚的穆斯林信仰者,“她每天要做五次礼拜,而第一次的‘榜答’(晨礼)是最为重要,万万不可免去的”,“这是她从九岁开始就每日必做的晨课,以后就从未间断,无论是家业兴旺的鼎盛时期,还是遭逢变故的艰难岁月。随着年岁的增长,她越来越笃信万能的真主,那是指引她的人生之路的唯一的神,在肃穆的祈祷中,她感受到‘一心敬主’的宁静与深远”。梁君璧在伊斯兰国的信仰中麻痹自己,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的不顺遂、丈夫和妹妹的背叛、对儿子和女儿的操控、对物质的渴望……
但是对于这个家庭的叛逆者梁冰玉来说,这种伊斯兰文化成了她追求作为“人”的权利的枷锁,伊斯兰文化要求她和韩子奇的婚姻要具备“古瓦西”(媒人)、证婚人、婚书、宗教仪式才能成立,《古兰经》也言令禁止一个男人同时娶两姐妹。身为回回的梁冰玉企图打破本民族文化的束缚,追求她作为一个人的权利,然而文化的民族特征的相对稳定,使得作为民族的人们共同体也相对稳定,梁冰玉作为局部或个人的觉醒和叛逆是无法和相对稳定的伊斯兰文化抗衡的。
2、中国传统文化
梁君璧和梁冰玉出生和成长在中国传统文化浓厚的北京,长期以来,他们也必然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在梁君璧和梁冰玉身上中国传统的乡土观念和家庭观念得到了集中展示。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对待英国的去否问题上,梁君璧十分坚决地秉持着否定态度,“咱不走,听我的,不走!这儿有咱的祖坟,有咱的根基,有咱的店”。梁君璧坚决的留在了北京,放任丈夫和妹妹独自离开,最终不得不为丈夫和亲人的背叛买单。同时,梁冰玉跟着韩子奇来到英国后,面对同样战火纷飞的伦敦,梁冰玉抑制不住她的思乡之情,在战事停歇后,她也是毫不迟疑地收拾行囊带着女儿跟着韩子奇回到故土,回到博雅宅,妄想着与家人团聚。梁君璧的“留”和梁冰玉的“回”,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当韩子奇和梁冰玉从英国回来,承认与梁冰玉的感情后,梁君璧这样说道“一个是我孩子的爸爸,一个是我亲妹妹,我做梦也没敢往这儿想啊!韩子奇,你这个没人伦的东西,我爸爸我妈是怎么对待你?我是怎么对待你?玉儿她……她也跟你的亲妹妹是一个样儿啊!……”这种中国传统的伦理意识也是充斥在文中的,这也加剧了梁君璧和梁冰玉悲剧命运的不可挽回。
3、西方文化
梁冰玉是燕京大学英语专业的高材生,在览玉盛会上大展风采,“洋学堂的学生不怯场,一口纯正的英语,与来宾侃侃而谈”。梁冰玉的心态是开放的,她愿意接受先进文化的洗礼。她来到英国,和亨特先生一家一起生活,并且考到了牛津大学,在西方文化的大环境中,她意识到自己首先是一个人,她有作为“人”的权利。在德国法西斯轰炸后伦敦断壁残垣下的地下室里,梁冰玉依然坚持着她“有权利爱,有权利生活”(508)的人权思想,她冲破伦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枷锁,意识到自己和韩子奇“没有共同的血缘,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是同病相怜的兄妹,又是各自獨立的两个人:男人和女人!”
这种西方文化深刻地影响了梁冰玉的行为方式和看待事情的方式,战后回到北京她用她西方式的认知模式去与梁君璧的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抗衡,得出的结论只有:“在中国,要做女人,只能做这样的女人,愚昧、麻木、自贱、自辱,持家的奴仆,生育的工具,男人的附庸,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爱的权利?这里不承认爱,只承认婚姻——形式的、畸形的婚姻!更可怜的是,男人这样看女人,女人也这样看女人!”在1946年的中国,这样前卫的西式思想,是无法与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和顽固的宗教文化相抗衡的。
二、少数民族女性生存的尴尬
1、文化传承的尴尬
《穆斯林的葬礼》涉及到对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文本中梁君璧就是一个捍卫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卫道者形象。 梁君璧在伊斯兰和中国传统文化包围的大环境中出生、成长、成熟,并自觉地去捍卫这种规则和框架。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女性的梁君璧在自觉自愿的维护伊斯兰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规则的同时,她摒弃了现代文化的渗透,将自己尘封在固有的文化形态中从而与现代文明出现对接的失调。
梁冰玉在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洗礼中逐渐站到了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立面,她以一种过激的方式与整个伊斯兰民族和中国传统模式的规则相抗衡,这也注定了她孤军奋战的势单力薄。
2、婚姻选择的尴尬
梁君璧和韩子奇的婚姻,可以说是由共同的命运造成的,“是我对师傅感情的延续,我把璧儿看成自己的亲妹妹”。在一个由梁亦清和白氏组成的核心家庭破灭后这个家庭急需加以稳固地延续下去,这个时候梁君璧和韩子奇的婚姻就成为了一种有力的维系方式。但是这种缺乏爱情的婚姻模式在相互的利用关系不断削弱后它的弊病就严重的凸显出来。家庭、婚姻、性和社会性别被视为人类的“初级生活圈”,这个初级生活圈还有众多的相关事务或支持系统,其中最主要的相关物就是爱情。梁君璧和韩子奇的婚姻缺少了这一相关物就让梁冰玉有机可乘。
梁君璧的婚姻是没有选择的,也容不得十八岁就要扛起家庭重担的她多想,韩子奇成为这个绝望的家庭的一道曙光,为了延续这个家庭,婚姻成为最稳固的纽带。
梁冰玉的婚姻选择更是一场人生灾难。梁冰玉不像梁君璧没有余地去做更多的思考和选择,梁冰玉是更具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女性,但是她的婚姻选择同样充满了女性在绝境中的脆弱。在战争中的梁冰玉是绝望又脆弱的,这个时候的韩子奇让她感受到这个没有受过教育却能成为“玉王”的传奇人物特有的强大和安全感。她没有顾忌伊斯兰的教规教义,也抛弃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不计后果的选择自己的“丈夫”。梁君璧和梁冰玉在婚姻选择上的仓促和失误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造就了她们的命运。
3、受教育水平的影响
梁君璧是一个没有受过现代教育的女性,她所受到的教育完完全全来自她的家庭。这样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中浸泡一生的女性,在思维模式上已经与时代的发展脱节,她跟不上现代文明的脚步,也理解不了丈夫、儿子、女儿的想法和追求,她时常会因为自己不懂英语、没有受过教育而失控。
受过教育也懂英语的妹妹梁冰玉和女儿韩新月就与梁君璧形成对比,像一个符号提醒着梁君璧自己的丈夫韩子奇喜欢的是有文化的新式女性。“嫌我没文化,没能耐,你早干嘛呢?你不会找比我强的去?找个又年轻、又漂亮、又会说洋话的去啊!”这种因为没有受过现代教育而引起的自卑是埋藏在梁君璧心底的,受教育水平也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女性看待事物的眼光和对自身命运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内容简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2]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3]周显峰:《爱的毁灭与延续――浅析<穆斯林的葬礼>主要人物的命运》,文学自由谈,2011年,第11期。
[4]夏金兰:《在夹缝中生存的爱情――浅谈<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爱情悲剧》,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年,第11期。
[5]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后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02
霍达以一种力透纸背的笔触和透视入微的视角渗入到文本中,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文学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而梁冰玉和梁君璧作为文本中两个颇具争议的女性形象,她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少数民族女性的命运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和探讨。
一、文化因素
1、伊斯兰文化
《穆斯林的葬礼》讲述了一个回回家族三代人的命运浮沉,其作家霍达本身也是一位回族作家,这就避免不了在文本中少数民族文学的色彩,在这里主要表现出一种浓郁的伊斯兰文化。在梁君璧的身上,伊斯兰文化几乎被完整地继承了下来,在母亲白氏的家庭教育中,这种文化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她潜移默化的学着妈的样儿,也是祖祖辈辈的穆斯林妇女的样儿,把心中的愿望融进虔诚的信仰,把要说的话说给造就万物、无时无处不在的真主听。”
梁君璧是玉器韩家最虔诚的穆斯林信仰者,“她每天要做五次礼拜,而第一次的‘榜答’(晨礼)是最为重要,万万不可免去的”,“这是她从九岁开始就每日必做的晨课,以后就从未间断,无论是家业兴旺的鼎盛时期,还是遭逢变故的艰难岁月。随着年岁的增长,她越来越笃信万能的真主,那是指引她的人生之路的唯一的神,在肃穆的祈祷中,她感受到‘一心敬主’的宁静与深远”。梁君璧在伊斯兰国的信仰中麻痹自己,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的不顺遂、丈夫和妹妹的背叛、对儿子和女儿的操控、对物质的渴望……
但是对于这个家庭的叛逆者梁冰玉来说,这种伊斯兰文化成了她追求作为“人”的权利的枷锁,伊斯兰文化要求她和韩子奇的婚姻要具备“古瓦西”(媒人)、证婚人、婚书、宗教仪式才能成立,《古兰经》也言令禁止一个男人同时娶两姐妹。身为回回的梁冰玉企图打破本民族文化的束缚,追求她作为一个人的权利,然而文化的民族特征的相对稳定,使得作为民族的人们共同体也相对稳定,梁冰玉作为局部或个人的觉醒和叛逆是无法和相对稳定的伊斯兰文化抗衡的。
2、中国传统文化
梁君璧和梁冰玉出生和成长在中国传统文化浓厚的北京,长期以来,他们也必然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在梁君璧和梁冰玉身上中国传统的乡土观念和家庭观念得到了集中展示。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对待英国的去否问题上,梁君璧十分坚决地秉持着否定态度,“咱不走,听我的,不走!这儿有咱的祖坟,有咱的根基,有咱的店”。梁君璧坚决的留在了北京,放任丈夫和妹妹独自离开,最终不得不为丈夫和亲人的背叛买单。同时,梁冰玉跟着韩子奇来到英国后,面对同样战火纷飞的伦敦,梁冰玉抑制不住她的思乡之情,在战事停歇后,她也是毫不迟疑地收拾行囊带着女儿跟着韩子奇回到故土,回到博雅宅,妄想着与家人团聚。梁君璧的“留”和梁冰玉的“回”,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当韩子奇和梁冰玉从英国回来,承认与梁冰玉的感情后,梁君璧这样说道“一个是我孩子的爸爸,一个是我亲妹妹,我做梦也没敢往这儿想啊!韩子奇,你这个没人伦的东西,我爸爸我妈是怎么对待你?我是怎么对待你?玉儿她……她也跟你的亲妹妹是一个样儿啊!……”这种中国传统的伦理意识也是充斥在文中的,这也加剧了梁君璧和梁冰玉悲剧命运的不可挽回。
3、西方文化
梁冰玉是燕京大学英语专业的高材生,在览玉盛会上大展风采,“洋学堂的学生不怯场,一口纯正的英语,与来宾侃侃而谈”。梁冰玉的心态是开放的,她愿意接受先进文化的洗礼。她来到英国,和亨特先生一家一起生活,并且考到了牛津大学,在西方文化的大环境中,她意识到自己首先是一个人,她有作为“人”的权利。在德国法西斯轰炸后伦敦断壁残垣下的地下室里,梁冰玉依然坚持着她“有权利爱,有权利生活”(508)的人权思想,她冲破伦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枷锁,意识到自己和韩子奇“没有共同的血缘,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是同病相怜的兄妹,又是各自獨立的两个人:男人和女人!”
这种西方文化深刻地影响了梁冰玉的行为方式和看待事情的方式,战后回到北京她用她西方式的认知模式去与梁君璧的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抗衡,得出的结论只有:“在中国,要做女人,只能做这样的女人,愚昧、麻木、自贱、自辱,持家的奴仆,生育的工具,男人的附庸,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爱的权利?这里不承认爱,只承认婚姻——形式的、畸形的婚姻!更可怜的是,男人这样看女人,女人也这样看女人!”在1946年的中国,这样前卫的西式思想,是无法与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和顽固的宗教文化相抗衡的。
二、少数民族女性生存的尴尬
1、文化传承的尴尬
《穆斯林的葬礼》涉及到对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文本中梁君璧就是一个捍卫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卫道者形象。 梁君璧在伊斯兰和中国传统文化包围的大环境中出生、成长、成熟,并自觉地去捍卫这种规则和框架。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女性的梁君璧在自觉自愿的维护伊斯兰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规则的同时,她摒弃了现代文化的渗透,将自己尘封在固有的文化形态中从而与现代文明出现对接的失调。
梁冰玉在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洗礼中逐渐站到了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立面,她以一种过激的方式与整个伊斯兰民族和中国传统模式的规则相抗衡,这也注定了她孤军奋战的势单力薄。
2、婚姻选择的尴尬
梁君璧和韩子奇的婚姻,可以说是由共同的命运造成的,“是我对师傅感情的延续,我把璧儿看成自己的亲妹妹”。在一个由梁亦清和白氏组成的核心家庭破灭后这个家庭急需加以稳固地延续下去,这个时候梁君璧和韩子奇的婚姻就成为了一种有力的维系方式。但是这种缺乏爱情的婚姻模式在相互的利用关系不断削弱后它的弊病就严重的凸显出来。家庭、婚姻、性和社会性别被视为人类的“初级生活圈”,这个初级生活圈还有众多的相关事务或支持系统,其中最主要的相关物就是爱情。梁君璧和韩子奇的婚姻缺少了这一相关物就让梁冰玉有机可乘。
梁君璧的婚姻是没有选择的,也容不得十八岁就要扛起家庭重担的她多想,韩子奇成为这个绝望的家庭的一道曙光,为了延续这个家庭,婚姻成为最稳固的纽带。
梁冰玉的婚姻选择更是一场人生灾难。梁冰玉不像梁君璧没有余地去做更多的思考和选择,梁冰玉是更具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女性,但是她的婚姻选择同样充满了女性在绝境中的脆弱。在战争中的梁冰玉是绝望又脆弱的,这个时候的韩子奇让她感受到这个没有受过教育却能成为“玉王”的传奇人物特有的强大和安全感。她没有顾忌伊斯兰的教规教义,也抛弃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不计后果的选择自己的“丈夫”。梁君璧和梁冰玉在婚姻选择上的仓促和失误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造就了她们的命运。
3、受教育水平的影响
梁君璧是一个没有受过现代教育的女性,她所受到的教育完完全全来自她的家庭。这样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中浸泡一生的女性,在思维模式上已经与时代的发展脱节,她跟不上现代文明的脚步,也理解不了丈夫、儿子、女儿的想法和追求,她时常会因为自己不懂英语、没有受过教育而失控。
受过教育也懂英语的妹妹梁冰玉和女儿韩新月就与梁君璧形成对比,像一个符号提醒着梁君璧自己的丈夫韩子奇喜欢的是有文化的新式女性。“嫌我没文化,没能耐,你早干嘛呢?你不会找比我强的去?找个又年轻、又漂亮、又会说洋话的去啊!”这种因为没有受过现代教育而引起的自卑是埋藏在梁君璧心底的,受教育水平也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女性看待事物的眼光和对自身命运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内容简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2]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3]周显峰:《爱的毁灭与延续――浅析<穆斯林的葬礼>主要人物的命运》,文学自由谈,2011年,第11期。
[4]夏金兰:《在夹缝中生存的爱情――浅谈<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爱情悲剧》,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年,第11期。
[5]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后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