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由于班主任工作的需要,它必将对中小学生的认知、情绪、人际交往、人格等产生重要影响,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到重要引导作用,为了维护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在班主任要加强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做到积极、公平、民主和关爱,构建和谐的班集体;注重平等、真诚、尊重和深入,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宗旨,开展各种班级活动。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 中小学生
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班主任的工作实践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班主任工作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起重要作用的必然性分析
(一)班主任工作职责规定。
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中第三条班主任的职责中规定班主任应当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科技、文娱和社会活动;第六条强调在进行集体教育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对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第二条中提到班主任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在第八条中强调了班主任要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心理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这些相关规定表明班主任的任务包括了促进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育指导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于维护班级内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班主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同时,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其他任课老师也有着经常性的交流和协调。因此,班主任相对于其他老师更能全面深入地了解班级内的学生,更容易了解他们心理发展的变化,而学生也更信赖自己的班主任。同时由于中小学生心理发育尚不完全,而班主任又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因此中小学生极易受到其班主任的的暗示和影响。从班主任工作的这些特点,可以看出班主任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方面较家长和其他老师甚至包括心理健康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班主任工作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责任。
在我国中小学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占总数的比例还较大,开设了但是不足的比例就更大了,其中还存在开设了但经常被挤占的现象;在教学内容上,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和开放时间的情况也不理想。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而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又相对缺乏。因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重担无疑很大程度上转嫁到了有着特殊工作特点、具有维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职责的班主任的肩上。
二、班主任工作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起作用的主要方面
(一)认知方面。
班主任是班级内学生的模仿对象,班主任在组织和管理班级的工作中的态度,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思路与策略,以及在工作当中体现出来的认知(主要是思维、想象、语言等方面)的灵活性、独特性都会对班级内的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班主任极受学生的尊敬,在班级里有相当的权威。因此,他们容易引起班级内学生的注意过程,成为其观察学习的榜样,通过观察学习,中小学生可以习得班主任的认知特性,并且因为经常的和班主任接触,从而得到强化,这些间接经验的学习,对于中小学生的认知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班主任在认知方面存在问题,也会在相当程度上会阻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情绪方面。
情绪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可以通过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语调表情等行为特征表现出来。如果班主任情绪稳定可以安抚学生的情绪,相反如果班主任的情绪不稳定,那么班主任的不良情绪容易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情绪,有些班主任甚至会把这些不良情绪发泄到学生的身上去,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负性情绪,严重的会对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等情感体验都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有时不是暂时性的,而是长时性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而且班主任对自己情绪的调节方式和方法也会对学生的情绪调节的方式方法产生重要影响。
(三)人际交往方面。
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是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很重要的关系,班主任工作过程中会经常和学生进行各种的沟通、交流等交往,这种与班主任的交往也是中小学生主要的社会人际交往之一。这种双向互动的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能增加其与他人交往的胆量和信心,而且还能让中小学生学习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技能与技巧、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使其搞好与同学、家长等的关系。一般在班级中经常与班主任积极接触的同学在人际交往方面能力方面显著强于其他同学,他们更能悦纳自己、和睦他人,与同学关系更亲密、能和其他同学打成一片。
(四)人格方面。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有模式,这种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由于班主任对其学生认知、情绪、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班主任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指导定向作用。同时,每个班主任都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就使得班级形成了一个气氛区,在不同的气氛区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应对行为表现,从而导致不同人格趋向。这里还必须提到班主任工作中的公平性问题,班主任的公平性对学生的性格也是有极大的影响的,这就是由班主任的期望所引起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三、从班主任工作角度维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班主任被赋予了太多的使命,我们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也强加到班主任的工作范围,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更多的是一种隐性教育。班主任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和学生管理工作密切结合的,而不是单独分裂出来、让班主任专门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在班级的管理工作中潜移默化中进行的,这种结合不仅仅是减少班主任的工作负担,更重要的是可以使班主任工作和维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双赢的效果。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的同时维护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加强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石,是班主任必须具备的条件。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第七条规定选聘班主任应当具备的条件就包括有:“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班主任要维护好班级内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就必须加强对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学习,这不仅可以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加以科学、合理、有效的影响,而且可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只有班主任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下引领班级内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 做到积极、公平、民主和关爱,构建和谐的班集体。
在班集体中,班主任与学生存在心理互动,在这种互动中班主任通常起着主动、支配的作用,因此,要构建和谐班集体,关键是在于班主任。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工作中应该做到: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同时以这种积极的心态影响学生,从而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公平的对待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不能明显偏爱一些学生或者忽视一些学生。当然公平并不是完全相同,对待不同的学生应选取不同的方式与方法,但应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受到了班主任的重视。班主任应注重以民主的方式进行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使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的建设和管理中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的归属感得到满足。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对学生的关爱,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学生各方面的健康发展,这种真心的关爱可以满足学生爱的需要。
(三) 注重平等、尊重、真诚和深入,做好与学生的沟通。
班主任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或者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积极的影响时,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交流与沟通。交流与沟通不仅使口头语言的交流,还包括肢体与表情的语言。在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班主任要做到:注重和学生的平等关系,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良师益友”的关系。只有做到平等才能避免单纯的说教,才能更好的被学生所接受,使得交流与沟通的目的得以实现。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尊重学生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尊重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对学生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得学生学会尊重别人,相互尊重是有效交流的必要条件;要真正的做好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就要真诚、深入,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是流于形式、例行公事。
(四) 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宗旨,开展各种班级活动。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十条明确指出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是班主任重要的职责和任务之一。同时班级活动也应该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理健全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开展班级活动中应该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发展为宗旨之一,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班级活动是一种学习和实践高度结合的活动形式,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其中也可以包括学习、人格、生涯三大领域的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和团体辅导。通过开展班级活动不仅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还可以在活动中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 中小学生
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班主任的工作实践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班主任工作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起重要作用的必然性分析
(一)班主任工作职责规定。
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中第三条班主任的职责中规定班主任应当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科技、文娱和社会活动;第六条强调在进行集体教育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对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第二条中提到班主任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在第八条中强调了班主任要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心理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这些相关规定表明班主任的任务包括了促进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育指导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于维护班级内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班主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同时,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其他任课老师也有着经常性的交流和协调。因此,班主任相对于其他老师更能全面深入地了解班级内的学生,更容易了解他们心理发展的变化,而学生也更信赖自己的班主任。同时由于中小学生心理发育尚不完全,而班主任又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因此中小学生极易受到其班主任的的暗示和影响。从班主任工作的这些特点,可以看出班主任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方面较家长和其他老师甚至包括心理健康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班主任工作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责任。
在我国中小学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占总数的比例还较大,开设了但是不足的比例就更大了,其中还存在开设了但经常被挤占的现象;在教学内容上,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和开放时间的情况也不理想。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而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又相对缺乏。因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重担无疑很大程度上转嫁到了有着特殊工作特点、具有维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职责的班主任的肩上。
二、班主任工作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起作用的主要方面
(一)认知方面。
班主任是班级内学生的模仿对象,班主任在组织和管理班级的工作中的态度,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思路与策略,以及在工作当中体现出来的认知(主要是思维、想象、语言等方面)的灵活性、独特性都会对班级内的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班主任极受学生的尊敬,在班级里有相当的权威。因此,他们容易引起班级内学生的注意过程,成为其观察学习的榜样,通过观察学习,中小学生可以习得班主任的认知特性,并且因为经常的和班主任接触,从而得到强化,这些间接经验的学习,对于中小学生的认知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班主任在认知方面存在问题,也会在相当程度上会阻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情绪方面。
情绪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可以通过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语调表情等行为特征表现出来。如果班主任情绪稳定可以安抚学生的情绪,相反如果班主任的情绪不稳定,那么班主任的不良情绪容易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情绪,有些班主任甚至会把这些不良情绪发泄到学生的身上去,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负性情绪,严重的会对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等情感体验都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有时不是暂时性的,而是长时性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而且班主任对自己情绪的调节方式和方法也会对学生的情绪调节的方式方法产生重要影响。
(三)人际交往方面。
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是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很重要的关系,班主任工作过程中会经常和学生进行各种的沟通、交流等交往,这种与班主任的交往也是中小学生主要的社会人际交往之一。这种双向互动的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能增加其与他人交往的胆量和信心,而且还能让中小学生学习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技能与技巧、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使其搞好与同学、家长等的关系。一般在班级中经常与班主任积极接触的同学在人际交往方面能力方面显著强于其他同学,他们更能悦纳自己、和睦他人,与同学关系更亲密、能和其他同学打成一片。
(四)人格方面。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有模式,这种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由于班主任对其学生认知、情绪、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班主任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指导定向作用。同时,每个班主任都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就使得班级形成了一个气氛区,在不同的气氛区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应对行为表现,从而导致不同人格趋向。这里还必须提到班主任工作中的公平性问题,班主任的公平性对学生的性格也是有极大的影响的,这就是由班主任的期望所引起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三、从班主任工作角度维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班主任被赋予了太多的使命,我们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也强加到班主任的工作范围,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更多的是一种隐性教育。班主任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和学生管理工作密切结合的,而不是单独分裂出来、让班主任专门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在班级的管理工作中潜移默化中进行的,这种结合不仅仅是减少班主任的工作负担,更重要的是可以使班主任工作和维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双赢的效果。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的同时维护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加强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石,是班主任必须具备的条件。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第七条规定选聘班主任应当具备的条件就包括有:“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班主任要维护好班级内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就必须加强对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学习,这不仅可以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加以科学、合理、有效的影响,而且可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只有班主任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下引领班级内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 做到积极、公平、民主和关爱,构建和谐的班集体。
在班集体中,班主任与学生存在心理互动,在这种互动中班主任通常起着主动、支配的作用,因此,要构建和谐班集体,关键是在于班主任。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工作中应该做到: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同时以这种积极的心态影响学生,从而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公平的对待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不能明显偏爱一些学生或者忽视一些学生。当然公平并不是完全相同,对待不同的学生应选取不同的方式与方法,但应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受到了班主任的重视。班主任应注重以民主的方式进行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使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的建设和管理中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的归属感得到满足。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对学生的关爱,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学生各方面的健康发展,这种真心的关爱可以满足学生爱的需要。
(三) 注重平等、尊重、真诚和深入,做好与学生的沟通。
班主任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或者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积极的影响时,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交流与沟通。交流与沟通不仅使口头语言的交流,还包括肢体与表情的语言。在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班主任要做到:注重和学生的平等关系,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良师益友”的关系。只有做到平等才能避免单纯的说教,才能更好的被学生所接受,使得交流与沟通的目的得以实现。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尊重学生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尊重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对学生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得学生学会尊重别人,相互尊重是有效交流的必要条件;要真正的做好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就要真诚、深入,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是流于形式、例行公事。
(四) 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宗旨,开展各种班级活动。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十条明确指出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是班主任重要的职责和任务之一。同时班级活动也应该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理健全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开展班级活动中应该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发展为宗旨之一,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班级活动是一种学习和实践高度结合的活动形式,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其中也可以包括学习、人格、生涯三大领域的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和团体辅导。通过开展班级活动不仅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还可以在活动中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