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所罗门之歌》中人物姓名的象征意义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yeryoneche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小说《所罗门之歌》讲述了一个黑人青年“奶娃”在他姑姑派拉特的引导下的成长过程。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主题都具有极为深刻的意象,《所罗门之歌》中的象征手法不仅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创作的主题,并且成为贯穿整部小说情节以及故事变幻发展的重要线索。因此探析《所罗门之歌》象征意象,对加深其作品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奶娃和派拉特的象征意义进行解析,探讨作者莫瑞森的主题。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象征;奶娃;派拉特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52-02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小说多以深刻的民族主题、生动的对话以及饱满的黑人角色而为人们所知,诺贝尔文学奖给予她的授奖词是“她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现实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所罗门之歌》出版于1977年,是托尼·莫里森公开发表的第三部小说,也是莫里森迄今发表的小说中唯一的一部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小说围绕着一个黑人青年“奶娃”的成长过程展开,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奶娃1931年到1963年这期间在美国北方密歇根的城市生活;第二部分写他前往南方寻宝、寻根的经历。《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花了大量的笔墨在人物姓名的描述上,她综合运用了圣经典故、谐音等方法给书中的主要人物命名,这在主要人物派拉特、奶娃等人的名字上有集中体现,因此探讨姓名的象征意义对于小说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象征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象征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起源于希腊。在文学作品中,作品需要借助于描述、对白和情节来进行发展,同时也需要借助于象征将一些表象和作品的主题相联系,象征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象征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法国,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象征总是和寓言紧密联系在一起。象征就是用一件表面的事物来引发人们对其内在含义的思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象征意义也是因人而异的。象征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文学作品,同时,象征也可以深化作品主题。
  二、《所罗门之歌》中人物姓名的象征意义
  在非洲的文化中,姓名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所罗门之歌》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寻找失去的真正的姓名。在非洲人看来,恰当的名字具有非凡的魔力,能影响人的命运,他们相信,改名也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莫里森也曾在一次访谈中说:“我从来不知道我父亲的朋友们的真正名字,至今还是不知道。他们用其它的名字。其中一部分和文化上的孤独身份有关,一部分是因为他们拒绝在他们无法选择的情况下给起的名字。如果你来自非洲,你的名字就就消逝了。这尤其成为问题,因为那不仅仅是你的名字,而是你的家族,你的部落。当你死的时候,如果你已经失去了名字,你怎样和你的祖辈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巨大的心理伤疤。”(章汝雯,2006:126)从这里不难看出,在莫里森灵魂深处,如何对待姓名是一个关系灵魂是否健全的问题。
  莫里森选择男性作为《所罗门之歌》的主角,但她认为“在某些领域男人比女人有更多的东西要学习”(Taylor-Guthrie,1994:75),对于主人公奶娃而言,“妇女是知识的主要来源”(Taylor-Guthrie,1994:139),于是,派拉特就充当了奶娃在知识和道路上的接近于完美的引路人。莫里森给奶娃和派拉特的名字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小说中,名字隐含了人物的性格及命运,因此,深入了解他们的名字内涵,有助于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一)奶娃·戴德
  小说中,莫里森以“戴德”作为整个家族的姓氏,这个姓氏源于一个喝醉的白人在为获释奴隶等级姓名时胡乱写下的,从此,这个家族就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姓名,将这个错误世代相传。姓名对于黑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黑人却没有自己命名的权力。“戴德”这个姓氏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它展现了美国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不重视,也暗含了戴德一世的命运——死于白人的枪下;另一方面,它也象征着戴德二世精神的死亡,他只爱自己的财富,不赞同妹妹的观念,怀疑自己的妻子,对待穷人没有善心。这就让人联想起奴隶制给黑人带来的苦难,尽管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但那仅仅是形式的解放。南方的黑人奴隶在融入北方生活的过程中,不仅遭遇了白人的歧视,更是面临着与自己的传统文化隔断的后果。戴德二世缺失的就是黑人的优秀文化传统。
  主人公奶娃十三岁还没有断奶,因此得到了“奶娃”这一昵称,这一昵称象征着母亲对他的溺爱和他的不成熟、缺乏责任感,同时也暗示着奶娃对妇女的剥削, 他从妇女那儿得到乳汁, 却对她们没有任何回报。奶娃作为家里的独子,不由自主的拥有了父权制的某些看法,在行为上表现出大男子主义。他对母亲对自己的关心从来都不屑一顾;与他侄女哈加尔交往12年后感到厌倦了,他的始乱终弃使哈加尔最终郁郁寡欢而死;他与父亲一道,力图压制姐姐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莫里森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了男权主义思想所带来的种种罪恶,在她眼里,白人文化对黑人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侵蚀和肢解才是这些罪恶真正的根源。
  奶娃在三十一岁之前,一直对生活没有任何追求和责任心,一直浑浑噩噩的过活。他不了解家族的历史,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更是一无所知。在姑姑派拉特的引导下,他踏上了他的南方寻根之行。在寻根的途中,奶娃了解到了祖先的奋斗历史,贴近了祖先的文化,理解了本民族的文化,从而完成了成长的过程:他由一个索取者变成了一个给予者,从一个“吸奶的人”转变为一个“送奶的人”。他还原了祖父失落的姓氏,解开了派拉特的心结,向吉他展示出了真正的爱的含义。奶娃找到了自己个“根”——失落的黑人传统文化,并继承和传播了传统文化。
  (二)派拉特·戴德
  莫里森对派拉特的名字来源有这样一个描述,派拉特的母亲在生产的过程中不幸死去,她的父亲由于妻子的去世而处于极度悲痛之中,不识字的他就随手在圣经中指了这个名字。父亲看到Pilate这个词时,脑子里出现了大树庇护小树的情景,于是他就在一张黄褐色的纸上抄下那些字母,交给接生婆瑟丝。   “派拉特。你写下来的是派拉特。”
  “像个船只的领航员吗?”
  “不,不像船只的领航员。像是杀害基督的彼拉多。你找不到比这更糟的名字了。而给一个女孩起这种名字更没法说了。”
  ……
  “你不想让这个没妈的孩子起个杀害耶稣的男人的名字,对吧?”
  “我求过耶稣救我女人一命。”
  ……
  “他给了你这个孩子。”
  “是的,他给了。这孩子要叫派拉特。”(《所罗门之歌》18页)
  经过这个描述可以发现派拉特的名字有三层含义。
  (一)父亲给女儿起这个名字是因为看上去这个名字像是一排小树中的一棵挺拔的大树,像是庇护着它们。这个名字被赋予了“树”的象征,而在非洲神话中,树可以连接生者和死者的世界。这个名字隐含了派拉特要像大树一样去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亲人,而日后派拉特也做到了父亲所期望的那样,守护着自己的亲人。她的女儿丽巴受到欺负的时候, 她拿刀威胁让那人保证以后再也不骚扰丽巴;奶娃和吉他被白人警察关在警察局的时候,她可怜巴巴地替他们求情,说服警察让他们离开了警察局;在哈加尔被奶娃抛弃丧失生活信念的时候,她尽其所能唤起哈加尔对生活的兴趣。
  (二)因为Pilate的发音和Pilot(“领航员”)相似,父亲就认定自己的女儿的敏锐和力量会超胜他人。派拉特在奶娃的生活中就充当了保护者和精神领航员。她给与了奶娃爱和亲情,她教会奶娃要正视现实、思考过去,教育奶娃不要逃避责任、要尊重他人。就在派拉特的一步步引导下,奶娃踏上了寻根之行,找到了属于自己家族和民族的传统文化。
  (三)虽然有人告诉父亲“彼拉多”是《圣经》中杀害耶稣的凶手的名字,但父亲还是执着的以这个名字作为自己女儿的名字,从这可以看出莫里森对白人主流文化的嘲讽。《圣经》中的彼拉多是个杀害耶稣的凶手,而在小说中,派拉特却是代表着黑人妇女的领袖,体现着黑人民族富于保护性、权威性和边缘性的性格特征。
  “自主、自信、自然与智慧是派拉特成为了《所罗门之歌》中极具光彩的一个角色”(王守仁,吴新云,2004:84)。莫里森在1989年的一次访谈中对她赞誉不已:“那是一位完全慷慨大方、自由自在的女人。她很大胆,任何东西都不害怕。她物质的东西不多。她会一些维持自己生计的本领。她不去干预别人的生活。她随时准备奉献几乎是无限的爱。如果你需要她——她会给你,她对自己是谁非常清楚。” (Taylor-Guthrie,1994:269)
  莫瑞森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对人名象征手法独具匠心的运用,从而使她的作品蕴含多重寓意,并深刻的表达了主题:美国黑人应该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学会思考和自我反省,并保持自己的文化独立等, 这样才能促进黑人自身的独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Taylor-Guthrie,Danille,ed.Conversations with Toni Morrison [M].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94.
  [2]胡允桓译.所罗门之歌[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9.
  [3]刘向东.《所罗门之歌》中的名称与主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3(6):77-80.
  [4]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创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章汝雪.托妮·莫里森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小说《接骨师之女》运用了创伤写作的手法,采用创伤的回避、展演和安度的叙事线索成功地向人们揭示了主人公所经历的深刻家庭创伤和战争创伤。这种叙事方式与小说中人物冲突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茹灵从回避创伤到安度创伤的历程,也是小说中她和女儿露丝之间的主要冲突得到解决的过程。  关键词:谭恩美;《接骨师之女》;创伤;回避;展演;安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本文根据山区农村公路的具体特点,结合山区农村公路的地形条件,对小半径弯道、连续弯道、视距不良、长大纵坡等问题严重影响农村公路的行车安全进行分析,并在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此外,本文也对险要的路侧环境对山区农村公路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农村公路;弯道半径;连续弯道;视距;长大纵坡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05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日常学习、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从定义、语言结构、上下文三方面切题,分析了“以”字介、连词性的归属问题,旨在对学习和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介词“以”;连词“以”;句法特征;语言结构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68-02  古汉语中的“以”兼类较多,用法颇活,特别是用作介词和连词时,争论较多。有时对同一类型句子中的
期刊
摘 要: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纽马克提出的翻译理论中的两种基本方法。本文以中国日报双语栏目中有关世界杯的相关报道为例,从词汇,句型和修辞层面分析运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方法,探讨如何运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实现软新闻翻译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软新闻翻译;世界杯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85-02  一、引言  信息
期刊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法,对沈阳市区四所职业学院体育教学开展现状进行调研,结果显示:由于受场地器材、设施的现状,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等因素的影响。沈阳市职业学院体育教学开展并不理想。  关键词:职业体育;教学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29-01  一、引言  
期刊
摘 要:大多数学者过分关注虚拟语气的语言形式,而忽略了其在真实交际下所具备的人际意义和人际功能。通过检索英语语料库,其语料显示虚拟语气在英语母语者中被大量使用,表达丰富的意义。本文将以美国当代口语语料库为语料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以wish为例分析虚拟语气所具备的人际功能。  关键词:虚拟语气;口语语料库;人际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
期刊
摘 要:明清时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黄金期,为迎合新生市民阶层的需要产生了不少为市民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书籍,然而这些书籍,高雅与低俗并存。明清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单线结构到网线结构的发展模式,人物形象也从脸谱化发展至性格多样化,且血肉饱满,更加符合现实人性发展的状况,本文从下面几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来分析其情爱观的的变化,尤其是女性形象的丰富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愈加丰富饱满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在对
期刊
摘 要:近年来,英语英语学习倦怠引起了我国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对过去五年(2007-2011)刊登在CNKI上有关英语学习倦怠研究方面的文24篇文章进行梳理,对英语学习倦怠研究趋势、研究方法、研究群体及研究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关键词:英语学习倦怠;研究趋势;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群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从提高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审美能力为切入点,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英语学习应该是在以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为基础的学生英语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对英语国家文学文化的感知能力的提高。本文拟从当前提高大学生英语审美能力的必要性,面临的挑战以及笔者试行的一些方法来说明其可行性。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审美能力;必要性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实现大学生高等教育的关键。对新疆高职高专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英语阅读策略总体使用情况及在英语阅读策略使用上的差异,为今后的英语教学提供依据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从而提高整体英语水平。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英语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