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非传染性慢性病在我国流行的现状,并对其的防控策略进行探讨。方法: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归纳总结我国目前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发病原因、流行趋势,及防控的现状,提出适宜的控制策略。结果:目前,我国慢性病致残和致死率逐步的升高,以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成为了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结论:有效的控制和降低慢性病危险因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教育和综合干预,能更好的控制慢性病的发病态势,也是减少经济负担,提高人们的健康质量的保障。
关键词::非传染性慢性病;现状;控制策略【中图分类号】R1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2-0202-01
"慢性病"是慢性非传热性疾病的简称,是对一组起病隐匿、缺乏明确病因、潜伏周期长,并且病情延续难以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一个总的概括[1],该类病主要以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营养代谢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心理障碍等疾病为主。该文从进行以我国目前慢性病综合分析,现报告如下。
1我国非传染性慢性病现状
近年,随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压力逐渐加大,尤其中老年人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正面临着逐年上升的严峻态势[2]。根据卫生部和WHO联合发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和《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报告显示,非传染性慢性病严重威胁着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在我国,慢性病的发病和流行态势非常严峻,目前我国慢性病患者超过2亿人,其中老年人中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的致死率占首位,十年间死亡率分别从0.041%、0.037%、0.046%上升到0.149%、0.147%、0.115%,且这三项慢性病的死亡人数占到了全国目前因病死亡人数的63.40%。慢性病是一种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的疾病,因此患者治疗费用相对要高,慢性病高额的治疗费用直接引起了我国卫生总费用的快速升高,我国每年因慢性病造成了数百亿的经济损失。并且患病者多为40岁左右的人群,一旦患病高额的治疗费用和降低的劳动能力,对工作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我国虽加大防治队伍,但慢性病普查,疾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
2非传染性慢性病的控制策略
2.1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的综合控制策略:对慢性病的干预可以采取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相关卫生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教育活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的扩展各人群预防控制慢性病的知识面,提升人群的健康理念,降低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减少慢性病患病率[4]。针对高危人群的非传染性慢性病的控制策略应包含健康教育,及早发现和慢性病管理的3个方面,针对高危人权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控方案,并定期的对人群进行身体检查,筛查,做到患病的及早发现,及时对患者进行合适的治疗和康复护理训练,通过特别的干预减少慢性病的致残和致死率。
2.2加强三级预防的策略:慢性病要强调以社区,家庭,病人为主的三级预防,也即疾病尚未发生时的一级预防,社区筛查的二级预防和病发后及时规范的治疗的三级预防。在疾病尚未发生时,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促进的教育宣传,鼓励人们选择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降低患病危险因素,防患病于未然,减少或者避免患病的发生。以社区为单位,加强普查,筛查,定期地给予身体检查,尽量做到非传染性慢性病的早发现,以其尽早的规范治疗,减少病发症和致残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健康水平。三级预防就是对患者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规范化治疗和康复训练,加强对患者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3强调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慢性病是一种病程长,治愈率低,致残和死亡率高的疾病,患者需要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度,改变以往患者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扭曲心理,积极的参与医生治疗,克服所有可能的困难,以其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增加患者积极心理方面,社区,家庭要积极改变患者生活环境,创建和谐的社区精神文明,经常开展 针对慢性病患者的有意义活动,鼓励其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思想上多与其交流沟通,积极传递正能量,缓解患者精神紧张,心理抑郁等负面的不良情绪。
2.4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调政府的行为,建立健全非传染性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相关政策,积极的引入竞争的机制,通过各项政策刺激促进社会的各阶级参与慢性病控制,多模式发展完善国家对于非传染性慢性病的控制机制。并且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法规,为各卫生机构和组织参与慢性病防控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持,同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筹资机制,为慢性病防控工作提供经费支撑。
3总结
非传染性慢性病是全球范围内,危害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具有高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发病潜伏期长,治疗周期久,病因复杂,不易治愈等特点。分析发现,非传染性慢性病与人群的生活方式,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特别是包括饮酒、吸烟、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和精神活动等危险因素,都极大的促使慢性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因此,强调各项政策的制定,加强健康的教育力度,倡导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通过社区家庭各级的卫生服务,切实有效的控制慢性病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红玲.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护理干预[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17(11):937-938.
[2]陈贤义.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9,6(4):145.
[3]冯潭溪.综合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策略与措施探索[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2(33):318.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17(2):3.
关键词::非传染性慢性病;现状;控制策略【中图分类号】R1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2-0202-01
"慢性病"是慢性非传热性疾病的简称,是对一组起病隐匿、缺乏明确病因、潜伏周期长,并且病情延续难以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一个总的概括[1],该类病主要以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营养代谢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心理障碍等疾病为主。该文从进行以我国目前慢性病综合分析,现报告如下。
1我国非传染性慢性病现状
近年,随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压力逐渐加大,尤其中老年人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正面临着逐年上升的严峻态势[2]。根据卫生部和WHO联合发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和《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报告显示,非传染性慢性病严重威胁着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在我国,慢性病的发病和流行态势非常严峻,目前我国慢性病患者超过2亿人,其中老年人中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的致死率占首位,十年间死亡率分别从0.041%、0.037%、0.046%上升到0.149%、0.147%、0.115%,且这三项慢性病的死亡人数占到了全国目前因病死亡人数的63.40%。慢性病是一种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的疾病,因此患者治疗费用相对要高,慢性病高额的治疗费用直接引起了我国卫生总费用的快速升高,我国每年因慢性病造成了数百亿的经济损失。并且患病者多为40岁左右的人群,一旦患病高额的治疗费用和降低的劳动能力,对工作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我国虽加大防治队伍,但慢性病普查,疾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
2非传染性慢性病的控制策略
2.1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的综合控制策略:对慢性病的干预可以采取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相关卫生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教育活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的扩展各人群预防控制慢性病的知识面,提升人群的健康理念,降低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减少慢性病患病率[4]。针对高危人群的非传染性慢性病的控制策略应包含健康教育,及早发现和慢性病管理的3个方面,针对高危人权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控方案,并定期的对人群进行身体检查,筛查,做到患病的及早发现,及时对患者进行合适的治疗和康复护理训练,通过特别的干预减少慢性病的致残和致死率。
2.2加强三级预防的策略:慢性病要强调以社区,家庭,病人为主的三级预防,也即疾病尚未发生时的一级预防,社区筛查的二级预防和病发后及时规范的治疗的三级预防。在疾病尚未发生时,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促进的教育宣传,鼓励人们选择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降低患病危险因素,防患病于未然,减少或者避免患病的发生。以社区为单位,加强普查,筛查,定期地给予身体检查,尽量做到非传染性慢性病的早发现,以其尽早的规范治疗,减少病发症和致残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健康水平。三级预防就是对患者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规范化治疗和康复训练,加强对患者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3强调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慢性病是一种病程长,治愈率低,致残和死亡率高的疾病,患者需要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度,改变以往患者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扭曲心理,积极的参与医生治疗,克服所有可能的困难,以其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增加患者积极心理方面,社区,家庭要积极改变患者生活环境,创建和谐的社区精神文明,经常开展 针对慢性病患者的有意义活动,鼓励其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思想上多与其交流沟通,积极传递正能量,缓解患者精神紧张,心理抑郁等负面的不良情绪。
2.4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调政府的行为,建立健全非传染性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相关政策,积极的引入竞争的机制,通过各项政策刺激促进社会的各阶级参与慢性病控制,多模式发展完善国家对于非传染性慢性病的控制机制。并且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法规,为各卫生机构和组织参与慢性病防控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持,同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筹资机制,为慢性病防控工作提供经费支撑。
3总结
非传染性慢性病是全球范围内,危害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具有高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发病潜伏期长,治疗周期久,病因复杂,不易治愈等特点。分析发现,非传染性慢性病与人群的生活方式,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特别是包括饮酒、吸烟、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和精神活动等危险因素,都极大的促使慢性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因此,强调各项政策的制定,加强健康的教育力度,倡导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通过社区家庭各级的卫生服务,切实有效的控制慢性病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红玲.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护理干预[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17(11):937-938.
[2]陈贤义.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9,6(4):145.
[3]冯潭溪.综合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策略与措施探索[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2(33):318.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