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振兴为引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f13098900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理念,既为我国乡村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也为农村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引领,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要推动农村优先发展,乡村的文化繁荣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永新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以文化振兴为引领,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十个一”建设,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农村环境面貌彻底改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目前,全县组建了60多支农村志愿服务队,高标准打造出23个农村综合文化示范点涌现出“中国好人”5人、“江西好人”8人及三代26口人五十余年不分家的贺如来家庭等一批接地气的先进典型。
  一、总体概况
  永新地处湘赣边界,公元204年建县,至今有1812年的历史。全县辖25个乡镇场(其中乡13个,镇10个,场2个)、238个行政村,国土面积2195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其中农村人口42.3万。
  二、“十个一”工程落实情况
  根据全市各行政村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的总体要求,永新县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各行政村进一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工程的通知》,以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为重点,在农村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工程,示范带动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深入推进。截至目前,全县设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墙和宣传栏1000多块,设置“讲文明树新风”和“农村移风易俗”公益广告2000余处,组建60余支农村志愿服务队,高标准打造23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身边好人榜、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全覆盖,挖掘整理出莲洲乡溶溪村颜氏家训、埠前镇三门前村刘氏家训等众多好家风家训。
  三、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现状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主要做法
  永新县在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方面相对薄弱,但是作为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红色文化大县,该县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传承发展乡村传统文化,先后催生出永新盾牌舞、永新小鼓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挖掘出5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拥有省级传承人2人、国家级传承人1人,具体做法如下:
  1.聚焦文化民生,创建“有品质”的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文化小康路上,也不能让一个人掉队。为此,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在改善民生上持续发力。一是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近年来,永新县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上完成县、乡、村、户四级文化网络的建设,着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大文化精准帮扶力度,使贫困地区群众早日享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永新县以构建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推动广播电视设施、应急广播平台、贫困村阅报栏全覆盖,加大对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配套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满足乡村开展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三是打造乡村群众文化特色品牌。永新县拓展“送文化下乡”特色文化品牌,组织各级文化团体定期到乡村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指导各地各部门定期播放公益电影、举办群众文艺晚会、组织文艺演出等,持续培育具有永新乡村文化特色的活动品牌。
  2.倡树乡风文明,打造“有风骨”的乡村。乡村文化振兴是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的思想基础和行动保障。为此,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一是发挥文化对文明乡风的引领作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建目标,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活动,将文明乡风培育融入村民生产生活各方面,固化成为群众日常行为的基本遵循。二是发挥文化对精神风貌的重塑作用。广泛开展“寻找好家风、好家训”主题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挖掘整理、传承转化具有永新特色的乡贤文化,拓展和构建乡村文明新风时代内涵,为推动重塑乡村文明注入强大正能量。三是发挥文化对乡村治理的撬动作用。督促指导全县各村(社区)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和文明公约,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规范村民行为、倡导良好风尚。
  3.着眼传承保护,创建“有灵魂”的乡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把地域文化作为提升内涵的灵魂进行精准定位、深入挖掘,让乡村更具魅力。一是在规划中保护好乡村风貌。在乡村规划建设中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将保留传统乡村文化风貌融入村庄规划建设的全过程。永新县因地制宜利用废弃的村部、祠堂等场所,将100多座旧祠堂改建成农民的“文化乐园”,打造出埠前镇三门前村、文竹镇团结村、怀忠镇茶源村等一批独具特色的“祠堂文化”古村落,搞好“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规划设计。二是在建设中延续好乡村文脉。该县积极做好县内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全面完成三湾改编纪念馆陈列改版工作,邀请权威专家对三湾枫树坪古樟树及时开展了抢救性救治,确保了枫树坪的安全;做好了枧田暴动旧址、彭德怀旧居等13个2016年度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工作。三是在传承中发展好乡村技艺。该县扎实开展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支持开展非遗申报、技艺传承、专利申报等工作,对非遗进行研究、创意开发,把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去年以来整理挖掘出5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版了《永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摄影集》和《永新曲艺志》。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要素制约比较严重。受困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永新县自身资源、资金、人才、技术、项目和环境等要素都“先天不足”。虽然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加大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进投入力度,但各类要素的制约还很明显,尤其是在资金和参与主体方面。在资金投入上,过于依赖政府单一的财政投入,各级投入也基本以“送”为主,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渠道;在参与主体上,永新县作为劳务输出大县,很多青壮年长期外出务工,留守的老、幼、妇人员居多,老年人的主要任务是照顾晚辈读书,休息时间往往满足于看看电视、打打牌,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精神文明工作开展。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虽然“十三五”期间,该县整合各类资金,着力改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农村文化设施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自身财政实力不足,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不足导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乏力。
  3.农村特色文化的推广传承不足。永新县作为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红色文化大县,拥有永新盾牌舞、永新小鼓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专职人员较少,同时由于地理劣势和财政紧张,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性人才,致使公共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偏少,尤其是农村文艺创作、文艺展演、文化传承、文化推广与文化管理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干部队伍老龄化且存在断层现象,另外,有些文化干部在乡(镇)身兼多职,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驻村帮扶等繁杂的农村经济工作中,这些问题使得农村丰富的特色文化的推广与传承陷入瓶颈。
  五、对策和建议
  1.项目资金向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当前,贫困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数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问题,特别是农村的公共文化方面愈加明显,这直接影响了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所以,在项目资金安排上需要进一步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倾斜,向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倾斜,以补齐民生短板。
  2.进一步优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认真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梳理出台相应政策明确乡村建设方向和目标,将乡村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列入乡村发展规划内容,把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结合起来,有法可依促进乡村建设全面发展。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落实财政保障机制,加大县市区對乡镇(街道)公共文化常态化运营投入力度。
  3.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扶持。对接好中央、省、市的文化扶贫政策,建议设立文化建设发展专项基金、文艺创作奖励基金、公益性文化服务扶持基金,激励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开展。同时,应采取设立编制、横向交流、组织培训、内部挖掘等方式,建强县乡两级精神文明建设队伍。充实精神文明建设力量。
  作者简介:杨奉星,中共江西省委党校2020级社会学专业;杨涛,南昌市新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任编辑:史慧芳
其他文献
在江西赣南,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是热血青年,身着戎装,在国防事业中建功立业;脱下军装回到地方,恪守忠诚,甘于奉献,勇做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一張张黝黑的脸上,写着坚毅;一双双布满老茧的双手,充满力量。身上有泥土、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这群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兵支书”。  乡村振兴“领头雁”  2016年,宁都县竹笮乡侧排村“大老板”崔春林,舍下手头年创利税200余万元的公司,担任村党支
期刊
周六一早,接到电话:“明哥,今天回来摘枣吧!再迟,就只有晒好的红枣干了!”打电话的是老家村里的老邻居田浩。  “秋来红枣压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盘。”夏末初秋,田浩枣园枣园里的枣由青转黄,由黄变红,此时也是他一家最忙的收枣之季。因之前,我与田浩有约定,连续三年,每当收枣之时,他都电话通知我回村摘枣。我也有叫必到,不仅感受收获的喜悦,也想看看他的枣园和村子的变化。  驾车一个半小时,回到老家赣县白鹭,来
期刊
玉峰村是江西省玉山县西北部怀玉乡的一个行政村,为名震浙赣的儒佛名山怀玉山所在地,是怀玉山旅游的核心区,平均海拔1100多米,年均气温12至16摄氏度,森林覆盖率达90%,空气质量优良率100%。怀玉书院、三清朝旭、玉琊擎天、十八龙潭、灵岩飞瀑、龙岗松涛、孽龙遁踪等成为具有玉峰特色的自然景观,史称“奇峰耸立、古松华盖”的神山福地。  受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发育程度制约,加之山区农民观念上的差异,与绿
期刊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驻泗溪镇洋港村工作队自2021年7月进驻以来,走村串户、“号脉”村情,不断推动落实“党建引领固成果、为民服务建新村”的乡村振兴任务,全面开启驻村“新征程”。  初下村部,凝心聚力抓党建  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驻村工作队制作了党支部党史学习记录本,在村部开辟了“党员学习角”,积极参加泗溪镇的“周二学习课堂”、洋港村党员大会和支部书记的党课,进一步提升党性修养,加强党性意识。  “乡
期刊
周塘村,位于江西省鹰潭市信江新区,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村落。漫步周塘,清泉流水、烟雨长廊间展现出江南古村的韵味。沿路铺展的茶学院、西餐厅等商铺透出现代的气息,自然景观与现代文明巧妙地融合,构成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周塘村规划打造文商旅融合的特色文化小镇,伴随着产业项目落地,村内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增长,周塘的“颜值”和“内涵”显著提升,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江
期刊
近年来,共青团江西省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精准聚焦“受教育、稳就业、创好业”,“三举措”助力服务脱贫攻坚大局和青少年成长,切实担起为党育人的政治责任,全面提升团的大局贡献度。全省结对贫困户1200余户,点亮“微心愿”7万余个,“千校万岗”行动创造就业岗位81.4万余个,帮助2.75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点亮原产地”直播活动拉动扶贫消费2000余万元,开展“抵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引领下,中国的脱贫攻坚有了创新举措,世界的减贫事业有了“中国方案”!全面建成小康一个都不能少,脱贫攻坚帮扶中有“现代人”的力量。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全面贯彻落实上级要求,选派精兵强将赴江西最东南角的寻乌县南桥镇团红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派驻的驻村工作队扎实开展帮扶工作,吃苦耐劳、积极创新
期刊
初夏时节,黎川县德胜镇新店村云屯洲村小组村民周秀娥又忙碌起来,每天清晨,她便来到菇棚内采摘新鲜的茶薪菇。自从摆脱了贫困,周秀娥的心情也格外好了起来,她觉得,这一朵朵开得正盛的菇花分外入眼,也正是这栽植的一株株“脱贫花”,让她圆了脱贫致富梦。  地处赣闽边际的黎川县,是山区农业县,全县有3390户贫困户。自2013年以来,该县按照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全面铺开脱贫攻坚工作,大力培育发展壮大产业,大力实
期刊
“王书记,我搭你回村委会吧,顺路!”“大叔,谢谢,今天这么早就卖完了蔬菜呀!”“现在大家都是用电动三轮车运菜了,更方便,更省力,是你们驻村干部让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  短短几分钟的交谈,是村民对王小红工作的肯定,这种肯定像一股暖流瞬间充盈着王小红的内心。在她看来,驻村的日子,不只是艰辛,更多的是一份坚守。2019年10月,王小红受南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的委派,来到南昌县三江镇汗塘村担任
期刊
历史从未远去,荣光正在书写。一部峥嵘党史,记录着艰辛奋斗和惊世奇迹,记录着光辉理论和宝贵经验,也见证了信仰之美、使命之重、英雄之气、崇高之志。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干部,要以昂扬向上的精神,奋发有为的状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把党史教育谋划好、学习好、践行好,牢记使命强担当、围绕初心谋跨越。  牢记使命,突出政治建设总基调。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要把思想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