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平台,从系统思维的角度,进行“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改革实践,解决目标导引、理念更新、内容安排、方法选择、手段更新、考核转型、保障因素等问题,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基础”课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实效
[作者简介]曾骊(1975-),女,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浙江丽水32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改革实践”(项目编号:yb2010132)和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典型示范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创新”(项目编号:Y20090814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50-03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研究成果甚众,但其实效性仍值得探究。本文亦解析“基础”课教学现存问题,以“‘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改革实践做出应对。
一、“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情:“三个垄断”导致“三个不强”
首先,话语权的“垄断”导致实效性不强。教学方式上,抽象性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远景性的概念描绘与逻辑阐释,一二百人大中课堂的限制,师生间互动交流少。这种“独白”式教学模式,忽视网络社会的开放性,忽视学生自主体验,忽视交往对人道德发展的重要性,忽视学生个体需求的多样性,成为学生对“基础”课厌倦甚至逆反、教学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内容权的“垄断”导致时空性不强。教学内容上,一些“基础”课教师依照教材按部就班教学,由于篇幅限制,教材内容具有系统性、原则性、高度概括性等特点。在社会发展变革快、价值趋向多元化、知识更新快的背景下,教材信息难免受时效性的限制。“基础”课教学内容有明显的局限性,它既受时空的制约,也受到课时的制约,不可避免地让学生感到单调、枯燥。
最后,考核权的“垄断”导致实践性不强。考核方式上,“基础”课以开卷为主,于是出现学生“上课无笔记,考前划课本,考中狠抄书”,教师“上课口讲干,考前圈范围,考后烦阅卷”的现象。分数考核让学生错误地认为:“基础”课的成绩是考出来的,可以不重德行实践。学生面临个人和社会公众利益冲突时,很可能变成“两面人”。课程内容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讲解、考核,不利于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讲授与实际行动不能实现对接,导致学生践行能力的培养雪上加霜。
(二)生情:认同与否定并存
2009年和2010年10月,我校社科部教师对“90后”大学生“基础”课学习状况进行调研。在浙江丽水、金华、台州等地高校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985份,回收率为99.25%;有效问卷1961份,有效率为98.79%。
1.开设“基础”课的必要性评价。思想认同与学习目的功利性并存。一方面,76.4%的大学生认为开设“基础”课有必要,认可度较高;另一方面,34.8%的高职生认为“基础”课对人生成长影响大。说明大学生学习功利性强,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思想道德修养是“虚”,专业技能才是“实”,对找工作有好处。所以,大学生上“基础”课完全是实用主义态度,对理论内涵及人生指导意义不求甚解。
2.学习“基础”课的态度分析。求知欲望强烈与学习行为懒惰并存。一方面,大学生成长的需求让他们关注国家问题、社会变革,对“基础”课是有期待的;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学习习惯、自控能力较差,学习惰性较强,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所以,出现18.8%的学生上课基本不听,14.3%的学生作业抄袭或索性不做的状况。
3.“基础”课教学方法的选择。理论分析与实践体验并存。一方面,15.4%的大学生认同讲授法是“基础”课的主要教学方法,14.8%的大学生喜欢“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另一方面,大学生愿意接受新事物,对兴趣话题参与讨论积极性高,希望通过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所以,选择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的分别达30.7%和39.1%,表明学生喜欢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
4.影响“基础”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学习主体意识强烈和对教师期望值并存。34.1%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学习态度是影响“基础”课最重要的因素,33.3%的大学生认为教师教学能力和方法也非常重要,其后分别是课堂纪律和气氛占15.4%、教材内容占17.2%。
5.获取“基础”课信息的媒介认识。认同教材内容与浅阅读并存。虽然47.8%的大学生选择了“基础”课教材是获得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的最重要来源,但一些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枯燥,可读性不强;不少学生课程学完,教材一遍未看。排在第二的网络占25.9%,第三是电视和广播占17.6%,第四是报纸杂志占8.7%,大学生在学习上潜移默化地被网络“快餐化”。
二、“基础”课“‘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内涵
现代汽车技术为提高汽车的行驶能力,采用“四轮驱动”的模式,让汽车前后轮都有动力,按行驶路面状态不同而将发动机输出扭矩按不同比例分布在前后所有的轮子上。笔者认为“基础”课教学,也可采用“四轮驱动”的方法。“‘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就是通过“实践教学、时政研讨、专题案例和网络平台”四个 轮子,同步推进、互相融合、逐步递进,师生共同在做上教,做上学,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见图1)。
图1“‘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第一轮: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对接——言行合一的途径
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基础”课以教学课堂、校园课堂、社会课堂为切入点,实施“教学内容前置‘教学做合一’五步训练法”。做法:课堂实践矫正不良行为—学校“爱心园”基地—社会实践,深化理论认识。
第二轮:时政研讨与教学内容相对接——弘扬主流价值观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基础”课的实际效果。在课堂安排10分钟时间进行时政要闻教学,联系教材内容安排时政专题,立足国际视野,拓展学生胸怀。做法:一周时政要闻热点介绍—学生提问—师生研讨—教师总结—告诉学生热点要闻相关链接。
第三轮:专题案例与团队研讨相对接——引导明辨是非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用身边的典型教育身边人”。依据“典型发现、培育、示范—选择典型案例—编写教学案例—提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编撰案例教程—课堂运用—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库”路径,采取“大班上课,小班研讨”方式,进行耦合理论与专题案例结合分阶段教学。
第四轮:网络平台与教学改革相对接——参与平台互动
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探索思政课教学新途径。创设“社会—人生”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平台专题研讨拓展教学”,是学生实现灵活选择知识、评价人和事,关注社会新闻、社会热点、重点的重要渠道,也是自我评价、自我修正的途径。
三、“基础”课“‘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实施
(一)一个中心:以“育人”为中心,在“人”的培养上强化“爱”的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基础”课实效性。在“基础”课教学中,“‘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整体建设以教学理念创新为前提。教育不仅要培养人,更要培养充满“爱”的人。所以,这个理念强化就是“爱的教育”,内涵是“民情国情世界情情情关切,爱心信心报国心心心相传”。“基础”课教学中,教师要爱学生、爱这门课才能上好课。教师的爱体现在关注、关心和关爱学生,并且严格要求学生。引导大学生将小爱与大爱相结合,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
(二)两个丰富:以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联系民情、国情和全球情况为着力点,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基础”课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直接影响教学成效。“基础”课教学内容要有国际性,紧密联系全球发展趋势和当代资本主义变化实际;要有时代性,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要有价值性,紧密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有针对性,紧密联系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工作、生活实际。
1.“时政热点面对面”专题小论坛。大学生成才环境、身心特征、认知特点都在发展变化,在多元化的开放社会中,时政形势教育能依据教育者所传递的价值观进行自我选择和自我构建。在课上设立“新闻发布厅”,内容应是社会热点与焦点,是大学生关注的国家建设中遇到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学生充当“新闻发言人”,介绍民生、外交、体育、军事、科技、交通、三农、卫生、教育、经济、文化、人物、时尚等某一专题,接着请学生补充、提问、讨论。最后教师结合教学做有说服力的回答,并交流相关链接网址。
2.高职生典型专题案例导读。我院注重典型示范工作,学生先后获得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①。笔者编印了教材《爱的教育——丽职院高职生典型案例教学导读》,分八个专题——爱的缘起、爱的承担、爱的力量、爱的信任、爱的奋进、爱的传递、爱的分享、爱的荣耀,用身边榜样引导学生的奋发态度和高尚精神。
教学过程需要内容与形式的吻合性,好的教学内容配合适合的教学形式更精彩。“基础”课的案例教学将专题案例与教材章节相对应,坚持情理交融,就能讲出热情、讲出眼泪、讲出感动。在“基础”课一年的授课周期内,可以采用“耦合理论讲授与专题案例教学法”。首先,对初涉专题案例的学生,采取“案例+理论”的综合教学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以案例教学为辅,教学程式是“理论精讲—案例精讲—理论巩固”。其次,采取“标准化+本地化”案例来源和“多样化”的案例展现方式:让学生对专题案例产生兴趣,就及时从理论讲授为主转入“理论精讲与案例精讲并重”,教学程式是“理论精讲—案例精讲—理论深化”。最后,采用“角色扮演”“项目参与”和“小组化”等体验式案例教学方法:学生掌握了专题案例教学基本技能后,推行“案例讨论为主,精深理论为辅”,教学程式“学生课前自学理论—上课案例讨论—教师的内容提升”。
(三)三个融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突出道德、知识、能力之间的教学目标导引,创建“教学做五步训练法”
1.融合之一:网络教学平台与专题研讨相结合。部分学生对“基础”课认同感不强,处于强制性认同和功利性认同的状态。原因是传统课堂教学既受教材篇幅的限制,也受课时限制,更受传统教学角色限制,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网络平台可以突破时空、内容的限制,改变教师的功能定位,增强教学引导力。
创建“社会—人生”网络平台,分设“大国崛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校园文明、法律之窗、网络人生、创意创业、企业文化、微博互动”等板块,引导学生了解、分析社会现象,包括为人之道、成才之法、报国之路等。在此基础上,开展网络平台专题研讨拓展教学,即教师通过平台布置专题内容,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PPT演示解说、课堂讨论,每个小组形成论文后师生评议考核。现在“基础”课多为合班上课,每班派一组上台进行 擂台赛,既竞争又合作,很能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个性化较浓和开放性的网络学习环境(见图2)。
2.融合之二:三个课堂的融合。一是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引导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照教材内容,写出不道德、不文明行为,在课上评选“十大校园不道德、不文明行为”,让学生找出理论不支持依据,承诺改正时间,找出方法纠正,对效果学生互评反馈。自认为没有不道德或不文明的学生要接受同学评议,并结对帮扶“行为问题学生”。制定“矫正不良行为课堂实践考评表”,自我和帮助他人改正努力程度、效果计入期末总成绩。从重理论灌输的教学观念转变为重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观念,为学生学习思政课提供感性基础、理解契机和思想的内化机制,最终达到“进头脑”。
二是校园课堂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课校园实践教学包括参加校园的文化环境、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生活环境建设等。我们创建“爱心园”:爱心超市、晓丽爱心传递站、暖春行动、阳光爱心行动等,关爱社会弱势群体。通过特定的人文活动熏陶、渗透和升华,引导学生在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中继承、培育和创新大学精神,形成科学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三是社会课堂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在寒假采取分散实践的方式,在暑假采取团队立项集中实践方式,“基础”课教师组团带队,和学生一起参加社会实践。开学时,综合分析调研报告,围绕热点、难点引导学生思考,组织汇报会,优秀团队到班级开展面对面交流。志愿服务也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包括校园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赛事志愿服务等。
在实践教学中,方法设计为“课程内容前置‘教学做合一’五步训练法”。一是教师指引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我想学”;二是教师分配任务,学生“我明白”;三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素质和运用的方法,学生为“我会做”;四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我在做”;五是师生评估学习成果,学生“我行了”(见图3)。
3.“教学做合一”与考评方式相融合。从考试到考评的转型是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问题,也是“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三维立体考核评价体系”不局限课程基本知识,注重问题解决和应用能力,以及实际学习、生活、发展能力。因此,“基础”课要注重理论考试与日常行为评价相结合,学生案例参与度与案例分析准确度相结合,社会实践效果与网络平台学习相结合(见图4)。
(四)四个保障,从制度、人员、经费、基地上加强保障
1.制度保障。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将“教学做合一”安排纳入“基础”课教学计划,在内容、时间、成效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具体的考核制度、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2.人员保障。(1)“基础”课专任教师。(2)党团组织工作者、辅导员和班主任。(3)校外实践基地工作人员。“基础”课教师紧密配合形势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教育支持;党团组织工作者、辅导员和班主任开展思政教育,主动邀请“基础”课教师的参与。
3.经费保障。将“基础”课教学与学生工作、课题研究、教改实验相结合,争取学生专项经费、课题经费、教改经费的支持,建立完善的经费管理使用制度,严格经费使用审批程序。
4.基地保障。建设以科研单位和企业为依托的创业、就业基地;以经济社会发展典型、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为依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社区、农村、血站、捐赠站、福利院为依托的服务基地;以心理协会、音乐培训、琴棋书画中心为依托的素质教育基地。
[注释]
①曾骊.典型示范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9(5):48.
[关键词]“基础”课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实效
[作者简介]曾骊(1975-),女,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浙江丽水32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改革实践”(项目编号:yb2010132)和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典型示范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创新”(项目编号:Y20090814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50-03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研究成果甚众,但其实效性仍值得探究。本文亦解析“基础”课教学现存问题,以“‘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改革实践做出应对。
一、“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情:“三个垄断”导致“三个不强”
首先,话语权的“垄断”导致实效性不强。教学方式上,抽象性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远景性的概念描绘与逻辑阐释,一二百人大中课堂的限制,师生间互动交流少。这种“独白”式教学模式,忽视网络社会的开放性,忽视学生自主体验,忽视交往对人道德发展的重要性,忽视学生个体需求的多样性,成为学生对“基础”课厌倦甚至逆反、教学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内容权的“垄断”导致时空性不强。教学内容上,一些“基础”课教师依照教材按部就班教学,由于篇幅限制,教材内容具有系统性、原则性、高度概括性等特点。在社会发展变革快、价值趋向多元化、知识更新快的背景下,教材信息难免受时效性的限制。“基础”课教学内容有明显的局限性,它既受时空的制约,也受到课时的制约,不可避免地让学生感到单调、枯燥。
最后,考核权的“垄断”导致实践性不强。考核方式上,“基础”课以开卷为主,于是出现学生“上课无笔记,考前划课本,考中狠抄书”,教师“上课口讲干,考前圈范围,考后烦阅卷”的现象。分数考核让学生错误地认为:“基础”课的成绩是考出来的,可以不重德行实践。学生面临个人和社会公众利益冲突时,很可能变成“两面人”。课程内容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讲解、考核,不利于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讲授与实际行动不能实现对接,导致学生践行能力的培养雪上加霜。
(二)生情:认同与否定并存
2009年和2010年10月,我校社科部教师对“90后”大学生“基础”课学习状况进行调研。在浙江丽水、金华、台州等地高校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985份,回收率为99.25%;有效问卷1961份,有效率为98.79%。
1.开设“基础”课的必要性评价。思想认同与学习目的功利性并存。一方面,76.4%的大学生认为开设“基础”课有必要,认可度较高;另一方面,34.8%的高职生认为“基础”课对人生成长影响大。说明大学生学习功利性强,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思想道德修养是“虚”,专业技能才是“实”,对找工作有好处。所以,大学生上“基础”课完全是实用主义态度,对理论内涵及人生指导意义不求甚解。
2.学习“基础”课的态度分析。求知欲望强烈与学习行为懒惰并存。一方面,大学生成长的需求让他们关注国家问题、社会变革,对“基础”课是有期待的;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学习习惯、自控能力较差,学习惰性较强,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所以,出现18.8%的学生上课基本不听,14.3%的学生作业抄袭或索性不做的状况。
3.“基础”课教学方法的选择。理论分析与实践体验并存。一方面,15.4%的大学生认同讲授法是“基础”课的主要教学方法,14.8%的大学生喜欢“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另一方面,大学生愿意接受新事物,对兴趣话题参与讨论积极性高,希望通过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所以,选择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的分别达30.7%和39.1%,表明学生喜欢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
4.影响“基础”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学习主体意识强烈和对教师期望值并存。34.1%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学习态度是影响“基础”课最重要的因素,33.3%的大学生认为教师教学能力和方法也非常重要,其后分别是课堂纪律和气氛占15.4%、教材内容占17.2%。
5.获取“基础”课信息的媒介认识。认同教材内容与浅阅读并存。虽然47.8%的大学生选择了“基础”课教材是获得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的最重要来源,但一些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枯燥,可读性不强;不少学生课程学完,教材一遍未看。排在第二的网络占25.9%,第三是电视和广播占17.6%,第四是报纸杂志占8.7%,大学生在学习上潜移默化地被网络“快餐化”。
二、“基础”课“‘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内涵
现代汽车技术为提高汽车的行驶能力,采用“四轮驱动”的模式,让汽车前后轮都有动力,按行驶路面状态不同而将发动机输出扭矩按不同比例分布在前后所有的轮子上。笔者认为“基础”课教学,也可采用“四轮驱动”的方法。“‘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就是通过“实践教学、时政研讨、专题案例和网络平台”四个 轮子,同步推进、互相融合、逐步递进,师生共同在做上教,做上学,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见图1)。
图1“‘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第一轮: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对接——言行合一的途径
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基础”课以教学课堂、校园课堂、社会课堂为切入点,实施“教学内容前置‘教学做合一’五步训练法”。做法:课堂实践矫正不良行为—学校“爱心园”基地—社会实践,深化理论认识。
第二轮:时政研讨与教学内容相对接——弘扬主流价值观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基础”课的实际效果。在课堂安排10分钟时间进行时政要闻教学,联系教材内容安排时政专题,立足国际视野,拓展学生胸怀。做法:一周时政要闻热点介绍—学生提问—师生研讨—教师总结—告诉学生热点要闻相关链接。
第三轮:专题案例与团队研讨相对接——引导明辨是非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用身边的典型教育身边人”。依据“典型发现、培育、示范—选择典型案例—编写教学案例—提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编撰案例教程—课堂运用—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库”路径,采取“大班上课,小班研讨”方式,进行耦合理论与专题案例结合分阶段教学。
第四轮:网络平台与教学改革相对接——参与平台互动
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探索思政课教学新途径。创设“社会—人生”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平台专题研讨拓展教学”,是学生实现灵活选择知识、评价人和事,关注社会新闻、社会热点、重点的重要渠道,也是自我评价、自我修正的途径。
三、“基础”课“‘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实施
(一)一个中心:以“育人”为中心,在“人”的培养上强化“爱”的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基础”课实效性。在“基础”课教学中,“‘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整体建设以教学理念创新为前提。教育不仅要培养人,更要培养充满“爱”的人。所以,这个理念强化就是“爱的教育”,内涵是“民情国情世界情情情关切,爱心信心报国心心心相传”。“基础”课教学中,教师要爱学生、爱这门课才能上好课。教师的爱体现在关注、关心和关爱学生,并且严格要求学生。引导大学生将小爱与大爱相结合,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
(二)两个丰富:以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联系民情、国情和全球情况为着力点,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基础”课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直接影响教学成效。“基础”课教学内容要有国际性,紧密联系全球发展趋势和当代资本主义变化实际;要有时代性,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要有价值性,紧密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有针对性,紧密联系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工作、生活实际。
1.“时政热点面对面”专题小论坛。大学生成才环境、身心特征、认知特点都在发展变化,在多元化的开放社会中,时政形势教育能依据教育者所传递的价值观进行自我选择和自我构建。在课上设立“新闻发布厅”,内容应是社会热点与焦点,是大学生关注的国家建设中遇到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学生充当“新闻发言人”,介绍民生、外交、体育、军事、科技、交通、三农、卫生、教育、经济、文化、人物、时尚等某一专题,接着请学生补充、提问、讨论。最后教师结合教学做有说服力的回答,并交流相关链接网址。
2.高职生典型专题案例导读。我院注重典型示范工作,学生先后获得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①。笔者编印了教材《爱的教育——丽职院高职生典型案例教学导读》,分八个专题——爱的缘起、爱的承担、爱的力量、爱的信任、爱的奋进、爱的传递、爱的分享、爱的荣耀,用身边榜样引导学生的奋发态度和高尚精神。
教学过程需要内容与形式的吻合性,好的教学内容配合适合的教学形式更精彩。“基础”课的案例教学将专题案例与教材章节相对应,坚持情理交融,就能讲出热情、讲出眼泪、讲出感动。在“基础”课一年的授课周期内,可以采用“耦合理论讲授与专题案例教学法”。首先,对初涉专题案例的学生,采取“案例+理论”的综合教学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以案例教学为辅,教学程式是“理论精讲—案例精讲—理论巩固”。其次,采取“标准化+本地化”案例来源和“多样化”的案例展现方式:让学生对专题案例产生兴趣,就及时从理论讲授为主转入“理论精讲与案例精讲并重”,教学程式是“理论精讲—案例精讲—理论深化”。最后,采用“角色扮演”“项目参与”和“小组化”等体验式案例教学方法:学生掌握了专题案例教学基本技能后,推行“案例讨论为主,精深理论为辅”,教学程式“学生课前自学理论—上课案例讨论—教师的内容提升”。
(三)三个融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突出道德、知识、能力之间的教学目标导引,创建“教学做五步训练法”
1.融合之一:网络教学平台与专题研讨相结合。部分学生对“基础”课认同感不强,处于强制性认同和功利性认同的状态。原因是传统课堂教学既受教材篇幅的限制,也受课时限制,更受传统教学角色限制,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网络平台可以突破时空、内容的限制,改变教师的功能定位,增强教学引导力。
创建“社会—人生”网络平台,分设“大国崛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校园文明、法律之窗、网络人生、创意创业、企业文化、微博互动”等板块,引导学生了解、分析社会现象,包括为人之道、成才之法、报国之路等。在此基础上,开展网络平台专题研讨拓展教学,即教师通过平台布置专题内容,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PPT演示解说、课堂讨论,每个小组形成论文后师生评议考核。现在“基础”课多为合班上课,每班派一组上台进行 擂台赛,既竞争又合作,很能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个性化较浓和开放性的网络学习环境(见图2)。
2.融合之二:三个课堂的融合。一是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引导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照教材内容,写出不道德、不文明行为,在课上评选“十大校园不道德、不文明行为”,让学生找出理论不支持依据,承诺改正时间,找出方法纠正,对效果学生互评反馈。自认为没有不道德或不文明的学生要接受同学评议,并结对帮扶“行为问题学生”。制定“矫正不良行为课堂实践考评表”,自我和帮助他人改正努力程度、效果计入期末总成绩。从重理论灌输的教学观念转变为重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观念,为学生学习思政课提供感性基础、理解契机和思想的内化机制,最终达到“进头脑”。
二是校园课堂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课校园实践教学包括参加校园的文化环境、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生活环境建设等。我们创建“爱心园”:爱心超市、晓丽爱心传递站、暖春行动、阳光爱心行动等,关爱社会弱势群体。通过特定的人文活动熏陶、渗透和升华,引导学生在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中继承、培育和创新大学精神,形成科学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三是社会课堂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在寒假采取分散实践的方式,在暑假采取团队立项集中实践方式,“基础”课教师组团带队,和学生一起参加社会实践。开学时,综合分析调研报告,围绕热点、难点引导学生思考,组织汇报会,优秀团队到班级开展面对面交流。志愿服务也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包括校园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赛事志愿服务等。
在实践教学中,方法设计为“课程内容前置‘教学做合一’五步训练法”。一是教师指引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我想学”;二是教师分配任务,学生“我明白”;三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素质和运用的方法,学生为“我会做”;四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我在做”;五是师生评估学习成果,学生“我行了”(见图3)。
3.“教学做合一”与考评方式相融合。从考试到考评的转型是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问题,也是“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三维立体考核评价体系”不局限课程基本知识,注重问题解决和应用能力,以及实际学习、生活、发展能力。因此,“基础”课要注重理论考试与日常行为评价相结合,学生案例参与度与案例分析准确度相结合,社会实践效果与网络平台学习相结合(见图4)。
(四)四个保障,从制度、人员、经费、基地上加强保障
1.制度保障。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将“教学做合一”安排纳入“基础”课教学计划,在内容、时间、成效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具体的考核制度、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2.人员保障。(1)“基础”课专任教师。(2)党团组织工作者、辅导员和班主任。(3)校外实践基地工作人员。“基础”课教师紧密配合形势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教育支持;党团组织工作者、辅导员和班主任开展思政教育,主动邀请“基础”课教师的参与。
3.经费保障。将“基础”课教学与学生工作、课题研究、教改实验相结合,争取学生专项经费、课题经费、教改经费的支持,建立完善的经费管理使用制度,严格经费使用审批程序。
4.基地保障。建设以科研单位和企业为依托的创业、就业基地;以经济社会发展典型、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为依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社区、农村、血站、捐赠站、福利院为依托的服务基地;以心理协会、音乐培训、琴棋书画中心为依托的素质教育基地。
[注释]
①曾骊.典型示范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9(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