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的“可能性”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nger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荆轲》是莫言历史剧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他以《史记》中荆轲刺秦王的情节展开剧本创作,同时对这一具有规范性的历史记载实现了解构,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与史传截然不同的历史人物形象,在内在品质上与如今社会的精神生态现状有了深度对接。本文将从历史与现实的互文性出发,通过剖析荆轲这一人物的塑造,展现莫言历史剧创作的历史观念与文本特点。
  历史题材的戏剧如何写,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历史剧一定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这个现实主义的前提是不容商榷的。可是,判定在何种意义上理解历史的真实性,要取决于历史的“现实观”。黑格尔在《美学》中已有阐释:“外在事物纯然历史性的精确,在艺术作品中只能算作次要的部分。它应该服从既真实而且对现代文化来说又是意义还未过去的内容。”所以,历史之真实与否,关键看“今用”。克里斯蒂娃将互文性的定义为:“所有的文本,无非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变形。”这里的其他文本用来指涉历时层面上的前人或后人的文学作品,也可指共时层面上的社会历史文本。这说明一个文本的创作必然会受到前人和共时社会历史文本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对前人文本的解讀。这便提醒人们,分析文本要着眼于现代世界,运用文本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互文性关系来解释它。
  一、荆轲之“死”
  荆轲的形象在传统文本接受中基本都是正面的,但莫言笔下的荆轲成为荆轲形象的颠覆性存在,这被许多文学评论指责为亵渎历史、甚至“肤浅庸俗”。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荆轲在历史上的形象并非单一真实的存在,而是多个文本叠合成的复杂混合体。据张海明的《谁的荆轲——荆轲形象论之一》综述,荆轲这一形象存在于《史记》《战国策》《燕丹子》中,并还有若干关于荆轲刺秦王的零散记载。它们渊源不同,各自的形象特征亦明显有别,这说明荆轲的历史形象存在多种可能性。他的真实历史面目纵然有无数猜测,但依然是空白的、扑朔迷离的。历史的能指链总是不断转换,古人在记载历史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融入自己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看法和理解,所以莫言认为,所谓的“忠于历史本就是一个伪命题”。荆轲在诸多文本塑造之下,历史形象早已湮没在长久的时间积淀里,留予后人的不过是一个个文本形象。
  后人对于荆轲其人其事的认识,首先就是源于司马迁撰写的荆轲事迹,这是后世传播接受的第一文本,使人们在记忆和情感中对荆轲都有了非常稳定的形象——一个颇具悲剧美和崇高美的侠客。但在这一个文本接受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的不是历史上真正的荆轲,而是司马迁理解下的荆轲,时间积淀之下,荆轲的形象也由多元的文本可能变成了司马迁塑造的一元文本现实。
  所以,莫言对荆轲的颠覆并不是对历史的解构重塑,而是对前人文本注入了当代人的思考,看到了荆轲的行为与现代社会价值取向的悖谬之处,从而对司马迁笔下荆轲的文本形象进行了扬弃。
  二、故事延承与精神出走
  莫言的历史剧观,是旧瓶装新酒,在相同的历史事件框架下,装进当代人对历史的思考。毫无疑问,《我们的荆轲》的剧情走向是根据《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基本脉络来的,但他令荆轲的精神出走,实现了荆轲形象对历史的突围。
  作者在访谈中有过明确表示,在读过《史记·刺客列传》后,他对当年的刺客表示了怀疑,在剧作中他也借燕姬之口对侠文化进行了直白否定:“所谓的侠士,其实是一些没有是非、没有灵魂、仗匹夫之勇沽名钓誉的可怜虫。”可以看出,莫言从当代文化审视的角度,将侠文化定义为一种早该被批判和扬弃的价值存在:
  “侠客这个行当的最高准则到底是什么?是追求真理与正义吗?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是这样的。但……没有真理,也没有正义,因为他刺杀的人和指使他行刺的人,实际上都是为了争名夺利、争权夺势。所以,侠客只是一个工具,一个职业,远没有想象的崇高……侠客的很多高大形象是我们当代人赋予的、塑造的。所以,研究了这些以后,我觉得把荆轲还原为俗人、平常人,还原为一个要成名成家的侠客,应该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当然是我认为的历史真实。”
  纵然莫言的论断些许背离了司马迁所撰《刺客列传》的本意,但从他所秉持的现代意识而言,联系到现实因素中恐怖袭击、名利争夺等社会问题,即便是一家之言,也是具有充分合理性的。
  莫言毫不避讳地说,他的戏的灵魂是很年轻的。社会历史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相互交融的时期,社会观念与价值取向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松动,人们也拥有着前所未有的民主、宽松的人文环境,这就向文本创作与接受敞开了其更多的可能性,使多元的解读和阐释拥有了更宽广的空间。这便为荆轲形象的再创作提供了社会现实语境。莫言是出于引发当代观众的思考这一角度去创作文本的,他想通过剧情的发展与演员的表演来让观众联想到现实,引发观众对自身的思索。虽然他为荆轲注入的精神品质带着自己的影子,但他的自我“跟这个时代、跟大多数的人具有很多的共性”,他的情感方式、情感经历、社会经验以及对问题的看法,能够跟大多数观众共鸣,这是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境界,而莫言做到了。荆轲为什么要刺秦王?历史众说纷纭。它的缺失造成了巨大的历史空白,存在多种塑造可能,而莫言选择了最适合当代社会架构思考模式的一个切入点,在历史剧情走向不变的情况下,对人物的动机心理进行了大胆揣测——他从“熙熙而来,皆为利来;攘攘而去,皆为利往”中得到启示,进而从文坛的追名逐利现象反观侠客的初心,打通了“我就是荆轲”的血脉流贯,找到了作品的精神核心。
  名利的追逐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动机,生命延续的渴望和对爱情的追求更是人类自始至终探讨的话题,莫言的切入点正是人们所拥有的“共性”。文中荆轲对一刺成名毫不掩饰的渴望,对燕姬烈火一样炽热的爱情,对人类整体生存和存在状态的感性直观的追问,都流露出莫言深层的人文关怀与对普遍道德情感的认同,这与现当代以道德的普遍性、目的性(以人为目的)和自律性为精神底蕴的时代主流艺术观念也是一致的。莫言将这些共性一一呈现在人们面前,使荆轲彰显出以往史传或文学作品中“英雄荆轲”被历史所遮蔽的人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莫言童年生活十分艰辛,饥饿、恐怖伴随着他的成长。在文本中,荆轲少年时的贫困、乞食于燕国与莫言的童年经历有相通之处;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为了改变命运、出人头地,他曾幸运地遇到了许多“贵人”相助,也曾经受过险遭灭顶之灾的政治批判,见过了各种各样人物的名利争夺之战。这在剧作中也被一一具化,荆轲“提着小磨香油和绿豆粉丝”去拜访名人投靠豪门,希望得以提携重用,这与他当初为了改变命运而投身文学、渴望出人头地的目的也是相通的。荆轲在易水河畔发出的天问,是他自我生命意识的最终觉醒,也是莫言回望自己创作历程、反躬自省的新的觉悟与向往。莫言的坎坷经历令他对人生命运有着深刻的感悟,也为他重构荆轲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由此诞生的荆轲贴近现实、丰满鲜活。
  莫言的这部历史剧,首先利用《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部分的情节敷设篇章,从而在两个文本间确立了一种肯定的互文关系;又通过诸多的作者自我指涉,形成了一种内文本关系;还因对司马迁笔下人物的改造表现出一种否定的互文关系。所以,莫言剧作中的荆轲与历史文本中的荆轲、莫言笔下的刺秦原因与历史真实存在的刺秦原因,他们关系的本质不是相似性,而是他性。《我们的荆轲》的艺术成就没有体现在其对历史文本的借鉴上,更重要的恰恰体现在对它们的“疏离”上。莫言对史料进行解读后,不仅运用了合理想象进行虚构,更“采用了化用前人作品的手法”,使历史文本让位于现实文本,与当今社会多元化价值取向保持了一致,并以荆轲这一人物道出了作者自身的精神品格与理想追求。
  三、结语
  文本作为历史的承载者,并非客观地反映历史的外在现实,而是通过保存和涂抹等选择性过程对历史进行文本建构。作为描摹历史的历史剧,必然也不可避免地附着时代与个人色彩,其中现实与历史的互文性思想也就由此显现出来。《我们的荆轲》亦是如此,它诞生于21世纪,融入了当今时代的主流艺术观念,这为荆轲注入了古今相通的情感内涵,增添了剧作的时代性色彩和持久性魅力。
  (山东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俄国学派的钢琴家在演奏中坚持以声乐的观点来表现钢琴的音响,追求把优美如歌的旋律与强有力的触键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演奏结构的整体完美和音乐线条的细节处理。俄国学派的钢琴家不仅提倡对音乐作品的主观感受,也提倡对原作构思的准确表达,努力使感性与理性在一个演奏框架中得到完美的统一。  俄国钢琴学派中的霍洛维茨、里赫特、吉列尔斯、阿什肯纳齐等演奏大师,他们经过长期的钢琴演奏艺术实践,创立了一种极富音乐表
期刊
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中国年画历史悠久,内容风格形式包罗万象,它主要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生活习俗、人情世故。年画的内容历来都含有驱邪爙灾、迎福祈祥的色彩,它传承了历史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价值观,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是我国传统艺术瑰宝之一。  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极具民族特色,有着丰富的表达手法、鲜明的地方风格和精湛的技巧。年画最开始
期刊
2000年《恋爱的犀牛》的大获成功,标志着孟京辉向“人民路线”转型策略的胜利和以反叛、幽默、嘲讽、浪漫等特征为基础的“孟氏”恒定美学风格的成型。从2008年孟京辉于北京创立“蜂巢剧场”至今,孟京辉先锋戏剧创作进入了更为超前、多元、完善的新阶段,其创作重点转为:恒定美学风格下的精雕细琢,表现为:形式探索上强调具体、应时;情感抒发趋于深沉、细腻;商业宣传彰显审美感染力、号召力,以完成其先锋创作在艺术水
期刊
文创产品即文化创意产品,属于艺术的衍生产品,它源自于地方文化,通过创意思路的转换,成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根据地方文化元素、当下受众群体的审美、名人文化的熏陶以及符号图形的特殊含义,设计者重新解构地方文化,将创意与文创产品融会贯通。本文根据文创产品的特点和承载的独特性质,结合当地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当地博物馆的基本现状进行创作,设计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文  创产品。  九江博物馆是一所综合性博物馆,内
期刊
《左传》是一部不朽的历史著作,也是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本文试从故事因果、场面描写、人物描写、语言描写等角度对《左传》的叙事进行分析。  一、故事的情节化——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叙事文学的要素有三点,首先是情节,即讲什么。叙事文学就是要通过事件的展开来讲故事,但是故事是否能够成为叙事文学的一个要素就要看故事所展开的事件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鲁昭公时期是鲁国五百多年历史中彻底走向衰落的转
期刊
细读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秽》,人们不难发现,其中交织着复杂多变的主题。罗斯通过塑造一组又一组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元素,通过二元对立的手法把这些元素融入其复杂的主题中,凸显了《人性的污秽》所体现出来的富有层次的、寓意丰富的复杂主题,突出了美国种族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以白人和黑人对立为主线的矛盾冲突。  一、二元对立在《人性的污秽》中的价值  《人性的污秽》是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代表作之一,是美国
期刊
《追忆似水年华》是西方文学史上的奇书,其作者马赛尔·普鲁斯特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现代文学史上,他又是意识流小说的真正奠基者,作者以其内心独白式的语言写出了二百多万字的鸿篇巨著,为人类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一、一部人生命运的交响乐  《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出生于1871年,1922年逝世,享年51岁。在35岁的时候,他着手准备创作这本书,可能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奇怪,
期刊
小说《佛罗伦萨的神女》出版于2008年,于2017年底经过翻译在我国国内正式出版,是一部以东西方文化对比以及跨民族、跨宗教、爱情为主题的历史小说,值得思索探讨的视角很多,如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笔者且不谈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单从作者所塑造的具有颠覆性生命力的女性形象这一维度对小说进行分析。书中女性人物众多,笔者在此仅择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三类女性形象——即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合著
期刊
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的主题一直就是一个颇有争论的话题。从纯文学的角度看,它讲的是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浪子回头的故事。“远大前程”先得后失,又失而复得,幡然悔悟的浪子回头,历经痛苦而抛弃虚伪的价值,正是这些主题才使得作品具有永恒的意义并进入西方文学的主流。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在英国古典文学里,狄更斯是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人物。在众多的狄更斯小说里,最能揭示英国这个名利场的莫过于《远大前程》。要认识
期刊
就这样泅过岁月的长河  却发现对你的爱  此生仍不可愈合  你用锐利如剑的词章  在我心上刻下图腾  之后漫长的时光里  我循着本能 将它一寸一寸孤独地喂养  无处觅踪迹  黄花也伴秋风凉  我的哀伤犹显得别样单薄  于是在心里一遍遍暗自揣度  山盼人来 人许山無意  只恐功名负累久 黄土一抔风流去  千情万意无时已 栏杆拍遍  多情词客 更在云烟遮断处  原谅我终于还是与自己暗中和解  穿拂过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