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句尾语气词“矣”、“已”之微殊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7924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先秦句尾语气词“矣”和“已”都用于强调完结语气。从《孟子》中的使用可见,它们的细微区别在于“矣”除了用于陈述句,还可以用在感叹句、疑问句和祈使句中,并且它表示的完结语气还多了将来完成的用法;而“已”的完结意味更加明显,只用于陈述句,它所强调的完结语气包括过去完成、现在完成和虚拟情况下的完结。
  [关键词]语气词;《孟子》;“矣”;“已”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4-0042-02
  句子的语气一般分为陈述、疑问、感叹和祈使四种。语气词就是加强这些语气的词,一般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今天看来,句尾语气词“矣”和“已”读音一致,在古代的用法也很相近,到底它们的不同在哪里,本文以《孟子》为例,探讨两者的不同。
  一、矣
  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的“■”相当于句尾语气词“矣”。①《周书》中的“矣”用例不多,战国文献中“矣”使用的很多。《说文解字》说:“矣,语已词也。”《广雅·释诂三》说:“矣,止也。”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认为现代汉语中表示语气完结的“了”相当于文言中的“矣”、“已”。②王力先生也说:“‘矣’字的词汇意义大致等于现代汉语的‘了’字…… 实际上‘矣’字表示的是一个确定语气。凡已经发生的情况,已经存在的状态,必然发生的结果,可以引出的结论,都可以用‘矣’字煞句。”③吕叔湘先生说:“‘矣’字是动性的语助词,表已然或将然之事,即经过一番变动而成之事。”他将句尾语气词“矣”的用法分为四种,即“表已然之事”、“表将然之事”、“表感叹语气”和“用于命令句”。王引之、杨树达、裴学海等人主张语气词多功能,认为“矣”字用于什么语气的句子就表示什么语气,这种观点有待商榷。我们认为“矣”加强了一种动态叙述的语气,简单地说就是加强了句子表示“完结”的语气,而句子从“时”的角度讲,可以表示过去,也可以表示现在,甚至是将来。
  《孟子》的句尾语气词“矣”单用共192次。除了用于吕叔湘先生说的陈述句中表已然与将然的句子、感叹句和祈使句外,还用于问句。其中的“矣”不是决定句子语气的,而是用于句尾加强句子的完结语气。
  (一)用于陈述句
  《孟子》中的“矣”用于陈述句175次,占全部192次的91%左右,皆用于表已然和表将然的句子。
  1.用于表已然的陈述句76次
  已然是指截至说这句话时已经发生的事或存在的状态,即至今已经完结的情况,“矣”用于这些句子末尾加强句子的完结语气。如:
  (1)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2.8)
  (2)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8.21)
  “矣”加强了句子表截至现在已经完成的语气,这些句子如果不带“矣”则表完结的语气就不会那么明显。
  2.用于表将然的陈述句99次
  将然包括吕叔湘先生所说的“说话人自己宣告的将然”、“根据目前事态估计而得的将然”、“先作假设而申论其后果的将然”三种情况。如:
  (3)是心足以王矣。(1.7)
  (4)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2.1)
  (5)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3.2)
  以上例3属于第一种情况,例4属于第二种情况,例5属于第三种情况。不管哪种情况,“矣”都是用于句末加强各种情况下的完结语气。
  (二)用于感叹句
  《孟子》的句尾语气词“矣”用于感叹句8次,占全部192次的4%多一点。如:
  (6)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2.3)
  (7)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2.5)
  (8)孟子曰:“教亦多术矣!”(12.16)
  用于感叹句的八例中,有两例为倒装语序(如例7),其余的几例为正常语序。王力先生说:“古代的‘矣’字也有不能译成‘了’字的。那就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这种‘矣’字往往返在主语的前面,使句子成为倒装句。”④这些句子如果去掉“矣”字还是有一定的感叹意味,只是不像原来那么强烈;如果把这例中的“矣”字换作“也”或别的合适的句尾语气词,句子仍然有明显的感叹语气,但换作其他语气词后那种强调结果的完结语气就体现不出来了。所以我们认为“矣”是用来加强句子完结语气的,而不是表示感叹语气。用于倒装句的两例,更加强调了结果,比正常语序的感叹意味更强烈。
  (三)用于疑问句
  《孟子》的句尾语气词“矣”用于疑问句7次,占全部192次的4%不到。其中有6次用于特指问句,1次用于反问句。
  1.用于特指问句6次
  (9)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1.7)
  (10)“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14.37)
  (11)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10.6)
  《孟子》中的“矣”用于疑问句以用于特指问句最为常见。句子的疑问词都是“何”, “矣”用于句末加强了句子的完结语气,可对译作“呢”,但实际蕴含着“了”的完结意味。
  2.用于反问句只有1次
  (12)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1.7)
  这句话的反问语气很明显是由“盍”决定的,“盍”是“何不”的合音。“矣”强调完结语气的作用不明显。
  (四)用于祈使句
  《孟子》的“矣”用于祈使句的很少,只有两例,占全部192次的1%左右,而且都用在表禁止的句子末尾。如:
  (13)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2.5)
  (14)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4.11)
  这两例的禁止语气很明显是由“勿”决定的,“矣”用于句末加强了句子的完结语气,“毁之”和“见”如果实现,就是动作完结了,所以要用“勿”来禁止。   二、已
  句尾语气词“已” 早见于《尚书·洛浩》:“王曰:‘公定,予往已。’” 《尚书》中仅此一例。《广韵》说:“止也,甚也。” 刘淇称之为“止辞”。⑤袁仁林《虚字说》云:“‘已’字略带止息缩住意,声与‘矣’字一样尖细,但彼则声情卷起悠长,此则声情止息无余。” 杨树达《词诠》说“已”作为语末助词“表决定”。⑥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主张“已”多功能,认为“已”同 “也”、“矣”等。杨伯峻也认同这一说法,他还说:“有时‘已’、‘矣’连用只是加重语气罢了。”王克仲在《助语辞集注》中说:“‘已’处于句尾者,为语气词,表示语意完结,或表示不过如此之意。”
  句尾语气词“已”单用,在《孟子》中共出现了7次,如:
  (1)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1.7)
  (2)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1.7)
  (3)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3.9)
  (4)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3.9)
  (5)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5.3)
  (6)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5.4)
  (7)虽欲无王,不可得已。(7.9)
  上面的例子中,“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一句,在“梁惠王上”和“滕文公下”中各出现了1次,所以,严格地说,句尾语气词“已”在《孟子》中使用了6次,而且都用于陈述句。其中3、4两例是强调过去完结的语气,说明在说这些话以前事实已经如此了,表示对以前发生的事实的肯定。1、6两例是强调截至现在的完结语气,说明在说这些话时已经如此了,表示对当前事实的肯定。2、5、7三例是表示虚拟情况下的完结,即在假设的“苟无恒心”、“虽欲无主”等前提下,结果必然如此。
  综上所述,句尾语气词“已”的用法大致和“矣”相同,用于陈述句强调完结语气。它们的细微区别在于:因为“已”本来是表停止的动词,所以这种完结意味似乎更加明显。从以上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句尾语气词“已”在《孟子》中仅用于陈述句末尾,加强句子的完结语气,表示对所述的结果或事实很确信。这里所说的完结语气是指在所述的前提下必然有这样的结果,《孟子》中的这7例“已”所表达的完结语气是已然和必然。而“矣”除了和“已”有相似的用法外,还可以用于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句中,并且其还可以表将然。借用英语中的术语,“已”所强调的完结语气包括了过去完成、现在完成和虚拟情况下的完结。而《孟子》中的“矣”则多了将来完成的用法。
  [注 释]
  ①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篇第三卷:殷墟粹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0页。
  ②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29页。
  ③④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01~302页、第305页。
  ⑤刘淇:《助字辨略》(《丛书集成续编·语文学类·文字》第6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589页。
  ⑥杨树达:《词诠》,中华书局1954年版,1982年重印,第358页。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作为一种根植于武威民间的古老说唱艺术,凉州贤孝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丰富的艺术情感。本文在分析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凉州贤孝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贤孝;民间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西园地处兰州市华林山西麓,南以狗牙山为屏障,北临黄河,就是现在七里河区的上西园、下西园、林家庄、柏树巷一带。明清时代,西园因得溥惠渠灌溉之利,是兰州著名的冬果梨产地,园圃连绵,绿树成荫,曾以独特的“梨园风光”被列为兰州古八景。兰州通往甘南的官道就从西园的千亩梨园中穿过,明嘉靖朝的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彭泽的墓园也建在这个地方。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个地区逐渐变成新的居民区,昔日的“梨园风光”已经成为历史的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日益深入,先秦时期的车马坑也不断被发现,且规模越来越大,形式多种多样,内涵也越来越丰富。虢国车马坑是两周之际的一个典型案例,它不仅是古代贵族的一种丧葬习俗,体现了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见证了虢国先进的手工业技术,也反映了虢国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关键词]虢国墓地;车马坑;丧葬习俗;车马文化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
期刊
[摘要]清代文学文体与文化的研究,既从文化学角度关注清代文学,已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也成为清代文学研究的热门课题。《文化视域中的清代文学研究》一书从文化视域入手探讨了清代文学中的重要命题,解决了清代文学中一些研究不够深入或容易忽视的问题,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该书大致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研究视角独特,研究方法多样;二是注重群体探究,侧重心态考辨;三是材料征引繁复,论述严谨准确。  [关键词]清代文学
期刊
河西走廊,地处甘肃西部黄河以西。南与 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脉接壤,东临黄土高原,西与塔里木盆地交界,北与内蒙古高原南缘隆起的北山山地相连,是一条长1000多公里、宽数公里至百余公里的狭长地带,因形似走廊而得名。  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河西走廊重要的历史职能。河西走廊虽然处于峰峦叠嶂的祁连山和主要为戈壁、沙漠的内蒙古高原的夹峙之下,但走廊之上,却是绿洲相连,地下水源充沛,资源丰富,物产富饶,自古以来即
期刊
[摘要]保护大型古代城市遗址,不仅要保护文化遗产本体,还要保护其周边环境。整体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进步,也符合当今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发展潮流。郑州商城遗址是中国早期文明史和世界早期文明史上为数不多的大型城市遗址,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结合郑州商城大遗址保护的探索与实践,对其保护历程、理念创新、模式沿革、工程特点等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古代城市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文化遗产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以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区域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从《陕西年鉴》和《中国城市年鉴》中遴选相关指标,利用2008~2012年旅游行业的面板数据,对各城市旅游发展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其动态变化情况,并得出七城市的区域差异:七个城市旅游效率总体较高(年均值均大于1),各城市之间差异较大,但存在趋同趋势;旅游接待能力基本满足当前旅游发展需要,但旅
期刊
[摘要]博物馆只有充分重视基本陈列、大力开发临时展览,才能不断丰富、完善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其发展之路越来越宽。作为江苏省首座城市博物馆,南通城市博物馆遵循形式新颖、重点突出、内容最新以及兼顾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推出了布局科学、结构严密、内容丰富、制作精良的基本陈列内容,并举办了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本文对相关情况进行了全面阐述。  [关键词]南通城市博物馆;基本陈列;临时展览  [中
期刊
[摘要]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开篇前五首(《立国》、《开辟神话》等)诗吟咏的是日本神话与历史,可称之为“神话诗”。神话、历史、政治三者在这部诗集中是紧密结合的。结合当代神话学与神话历史理论,通过对诗中日本神话与历史的分析,可以透视出作者以诗歌传达政治理想的意图与叙事策略以及内含的“天朝”心态。  [关键词]《日本杂事诗》;神话诗;神话历史  [中图分类号]I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由于网络传播的特点,网络作品无论是文字性的还是以多媒体形式呈现的,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文学的交流和传播方式。而这些改变必然会对传统文学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揭示了网络作品特别是多媒体作品对中国文学诗意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文学;多媒体作品;诗意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4-0040-02  传统文学以纸质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