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生物及其基因 资源调查动态与我国现状

来源 :科技创新与品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q0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邵宗泽,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大洋协会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大洋有突出贡献专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规范化的海洋微生物资源保藏管理中心。
  深海是地球表面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对深海生物系统及生物资源的研究,对于生物起源和进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医药卫生、生物技术、轻化工等方面的研究,都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国际上对深海生物资源,尤其是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的勘探和研究越来越关注,邵宗泽研究员为我们介绍了国内外深海生物资源的勘探和研究现状,并对我国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记者: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深海生态系统调查研究的意义与动态情况。
  邵宗泽:深海水体、深海沉积物、深海平原、海山、海沟、冷泉等各种生境构成了深海特殊的生态系统。深海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复杂独特、生境多样,蕴藏着巨大的基因资源,已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与地球上其他生态系统相比,对深海生态系统的调查研究还很少。虽然早在1977年,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就发现了深海热液区,但目前对深海热液生态系统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同地质背景的热液成分及生物群落组成具有独特性,目前对各大洋的热液生态系统的分布与生物种群特征还没有全面的了解。对古菌、细菌以及噬菌体等在深海生态系统的形成与维持过程中的作用,还有很多问题等待解答,热液活动在地球生命起源中的作用仍是一个谜。
  记者:深海微生物是深海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请您介绍一下国际上深海微生物调查研究的情况。
  邵宗泽:微生物是深海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海洋生物形成了密切的共附生关系。深海极端高温、低温、有氧、无氧等各种各样的环境条件选择出了多种多样的微生物。营养贫乏的大洋环境造就了寡营养的海洋微生物,寡营养微生物以其精简的基因组和特殊的代谢机制适应了特殊的深海环境。总的来说,各种古菌、细菌、噬菌体广泛分布于整个海洋环境,构成了独特的“深部生物圈”,它们在地球生物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中,深海化能自养微生物对热液及海底冷泉生态系统的形成至关重要。用时8年的化能自养生态系统计划(ChEss project)对南大西洋、南太平洋等四个海区的深海化能自养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在位于南太平洋开曼海槽(Cayman trough)的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发现了水深最深热液口(6800米),生态环境独一无二;在南大西洋中脊发现了最热的热液口,还在新西兰附近发现了巨大的深海冷泉区,在北极的摩恩(Mohns Ridge)发现了大量的硫氧化菌席。
  深海沉积物也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的DNA资源库,仅位于深海沉积物顶部的10厘米空间,据估算约含有4.5亿吨脱氧核糖核酸(DNA)。已经证实,海底1626米以下的沉积物中也有微生物活动。深海中蕴藏着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最大的生物量,被公认是未来重要的基因资源来源地,具有巨大的应用开发潜力。
  随着环境基因组、宏蛋白组等组学分析技术的进步,对海洋微生物的认识取得了重大进展。美国克雷格?文特尔研究小组开展的海洋微生物环境基因组系列调查发现,仅在表层海水就有大量的微生物新物种、新基因、新蛋白、新途径。这些微生物新物种、新蛋白家族、新代谢过程的科学价值、环境作用和资源价值目前难以估量。
  记者:目前,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已成为各国在国际海底竞相角逐的战略资源,能不能介绍一下国际社会的看法与态度?
  邵宗泽:人类对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知识产权的拥有量每年在以12%的速度快速增长,目前有超过18000个天然产物和4900个专利与海洋生物基因有关,说明它不再只是个应用远景,而是一类现实的可商业利用的重要生物资源。基因组测序技术与生物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加速了海洋微生物基因资源的发现与发掘速度。
  目前,公海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以及知识产权归属已经成为联合国国际海底会议的重要议题。从2004年起,联合国会员大会成立了“国家管辖以外海域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工作组”,每两年召开正式会议磋商,我国每次由外交、管理人员和学术专家应邀组团参加,目前还没有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法律框架来保护和规范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的开发。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因各自的经济实力、深海调查能力的差异,对海底遗传资源生物勘探所持的态度也不一致。发达国家坚持先入为主、自由采探,主张知识产权的保护。相反,发展中国家主张“人类共同遗产”原则,坚持利益共享,不支持公海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
  记者:我国近年来在我国大洋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勘探方面的研究进展与现状如何?
  邵宗泽:我国在“十五”期间就启动了深海生物及其基因资源的相关研究,并依托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建立了中国大洋生物基因研发基地。在深海微生物研究装备的研制、深海微生物基础科学研究以及资源开发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从2003年起,初步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深海微生物资源库。2005年起,在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支持下,在深海微生物资源库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经过六年积累,分离了大量新的大洋微生物资源,并通过资源的标准化、规范化整理,建立了资源共享平台。
  “十一五”期间,在大洋协会洋中脊项目支持下,发表深海微生物研究论文200多篇,其中147篇SCI文章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在极端微生物资源获取、极端酶研究、活性物质筛选以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初步形成了集大洋生物基因资源勘探及大洋科学研究于一体的优秀团队。
  “十二五”期间,在深海生物调查技术能力、深海(微)生物勘探与资源潜力评估以及微生物资源开发方面,已经得到了在科技部、海洋局、大洋协会等各 类项目大力支持,有望获得更大的进展。
  记者:在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勘探方面,我国还存在哪些不足?您认为应该如何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来缩短差距?
  邵宗泽:通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国在深海生物基因资源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相比发达国家,在采样技术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在深海调查与样品采集方面技术手段还有待加强。虽然我们也有了载人深潜器和水下机器人,但观测与采样工具还比较欠缺,深海作业的经验也很缺乏。在生物资源研发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需要继续加强在深海极端生命过程、工业酶、先导化合物筛选、深海微生物环境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深海生物资源的开发、产业的形成一方面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也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机制建设,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吸纳社会各方资金,加快从深海环境样品到可利用生物基因资源的有效转化。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投入增加,我们将会在深海生物调查的技术手段与生物新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上快速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其他文献
5月22日晚,青海省科技厅厅长解源在西宁宾馆接受《科技创新与品牌》记者采访时说,青海在推动绿色发展的进程中,科技创新首当其冲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需要转变观念;另一方面要立足实际使现有资源循环起来。解源的理解就是八个字“循环、生态、绿色、特色。”  巧合的是,当天上午闭幕的青海省第十二届党代会上省委书记强卫为青海定位的目标是“基本建成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接续地和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  在此次党代会上,
期刊
灵芝在民间俗称为“仙草”,具有养心安神、延年益寿的功效,经大量文献调研表明,灵芝孢子粉和灵芝提取物两者调节免疫力的保健功能明确。  灵芝提取物来源于灵芝,为灵芝的干燥子实体经水提取、浓缩、干燥而成;灵芝孢子也来源于灵芝,是灵芝生长成熟期从菌盖弹射出的极其细小的孢子。  该项目实现了从灵芝种植、提取及制片的生产销售全过程。同时该产品剂型工艺合理,符合现代制剂要求,能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多样化的要求,具有
期刊
现该单位正从事纤维素综合利用生产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产品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原料预处理:考察预处理中底物成分和结构变化,重点分析碱性预处理技术对原料可降解性能的影响。   构建生物糖化体系:研究糖化酶的高效表达及纤维素酶催化过程中关键酶催化效率,培养高活性多酶系纤维素酶工程菌;构建高效酶解体系并实现糖化工程放大,建立糖平台。  同步糖化发酵生产乙醇:针对同步糖化发酵的流体变化特征,改造现有糖化发酵
期刊
该发明项目为烟草行业烟叶质量控制工作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了了科学而实用的关键技术工具。基本思路:采用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技术,实现了烤烟烟叶质量特征的自动检测与智能分级。  其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一种拟脑三中枢智能信息处理系统设计方法。(2)提出一系列烟叶品质因素特征提取与量化方法,其中对“成熟度”和“烟叶身份”等综合因素的提取方法为国内外首创。(3)研制了国内外首个具有实用价值的光机电
期刊
汽车的颜色与外形,这些都是用眼睛能看到的表面时尚,而汽车的智能化科技,则是内在魅力,我们得用心去思考,用感觉去品味。当科技力量融入汽车产业,驾驶座上不再是驾车者发泄速度欲望的空间,科技配备的加入,人与车开始有了互动,汽车俨然成为有体温的机械生物。  2012年的汽车市场将是竞争激烈的一年,无论是进口品牌、合资企业或是奋起直追的自主新星,都有一系列的新品上市并且各个都身怀绝技,时尚、个性、科技、智能
期刊
快速、高效净水剂——石油集聚硫酸铝,是专门针对养殖场污水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问题而研制出一类净水剂。生猪养殖排出的粪便经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后,溢流口流出的的沼液又黑又臭,尾液直排严重影响环境。本项目以有机物烷基类物质作为络合物,在水解过程中生成抗盐,迅速完成一系列化学反应,使畜禽养殖场废水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重颗粒沉淀。本项目广泛应用于各大型生猪养殖场,处理后水质好,不用排出,可回收重新用于猪场,使猪
期刊
采用新型工艺和新型材料制作的汽车工字前轴,采用熔模精密铸造工艺,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开发新品种速度快,投资少;采用ZG40Cr低合金铸钢材质代替以往国内锻造前轴所用的材质(45#钢),大大提高了热处理后的前轴的综合机械性能,可以应用在各种商务车和乘务车上。本项目产品材质为ZG40Cr低合金铸钢,与国内各厂家采用45号钢生产的工字前轴相比,经调质处理后,提高了综合机械性能,具有更高的抗弯曲强度和
期刊
自主研制的一种真空炉防漏保护装置、配方及制备工艺。这个防漏装置能使坩埚内液体流出时进入本装置内,不会使真空炉体受损坏,可以阻止危险事故的发生。而且特殊金属熔化后的液体流到装置内,其原料不会污染还可以重新使用。此装置制造材料方便、成本低、抗冲击、抗2400℃高温度,效果好。目前,用真空炉提炼高纯度的金或硅时,密封的炉体内的温度一般高达1700℃以上,在如此高的温度下就会造成原料液渗漏,以至于流到真空
期刊
硅胶发泡胶保温管,是专门应对目前市场上对耐高温、耐老化、综合性能优良保温产品需求空缺而进行的研究。以硅橡胶为基本原料生产的硅胶发泡胶保温管产品具有热传导系数低、保温效果佳、节省能源消耗,产品低密度、柔软性好、容易剪裁、省工省料,耐高低温、使用温度范围广,产品抗老化、耐候性良好,抗拉强度好、经久耐用等良好性能。硅胶发泡胶保温管可广泛用于中央空调、建筑、化工、医药、轻纺、冶金、船舶、车辆、电器等行业和
期刊
据统计,包括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建筑能耗占我国总能耗的50%左右。影响建筑能耗的主要因素是建筑物本身的保温隔热性能,因此,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成为评价建筑节能的重要指标。为满足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要求,设计一种能够在现场检测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装置具有重要意义。本实用新型装置提供了一种基于虚拟仪器的现场检测系统,该系统采用控温箱—热流计法的检测原理,克服了热流计法检测受季节限制的问题,能够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