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人性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jjv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先锋时代开始,余华就试图沿着非理性的内部轨道,深入人性最黑暗的地方。《兄弟》延续了对丑陋人性的批判与揭露,主要从李光头的纵欲和亲情破裂、刘镇群众的集体性窥视和围观这两个方面,充分展现了非理性、非常态下的丑陋人性,而且突破了个人和某个群体的局限,把国人推上了手术台,耐心细致地解剖了国人的灵魂,执著地探讨了国民劣根性和人性的困境。
  关键词: 小说《兄弟》 纵欲 亲情破裂 集体性窥视 围观
  在长篇小说《兄弟》中,余华撕裂了人性光鲜的外衣,将其丑陋、邪恶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颠覆了理性和秩序,赋予了每个时代非理性、非常态的鲜明特征,使人们内心被压抑、被约束的本能欲望得以释放,深刻探讨了人性的丑陋和国民劣根性。
  一、纵欲和亲情破裂
  (一)《兄弟》中的丑陋人性集中体现在李光头的纵欲和亲情破裂上。
  1.纵欲
  十四岁的李光头在一个公共厕所里偷看了五个女人的屁股,被当场抓获,在围绕刘镇的大街上做了声势浩大的游行之后,成为刘镇臭名昭著的人。李光头不但没有任何羞耻之感,反而狡诈地用“林红的屁股”换取了五十六碗三鲜面,在这件倒霉的事情上“扭亏为盈”。
  其实,快满八岁时,李光头就在一次对宋凡平和李兰的窥视中,获得了对男女之事一知半解的认识,其后便迫不及待地以一条长凳为道具向宋钢“演义”了这种发现。在“演义”过程中,长凳垦荒般地开启了他被理性压制的原始性欲之门。
  成年后李光头仍然放纵着旺盛的性欲。虽然一直没有结婚,但他睡过的女人多得不计其数,“只要是个女人他都来者不拒,甚至牵头母猪到他的床上,他也照样把母猪给干了”。在床上,李光头简直就是一头牲口,就像机关枪一样没完没了,而且他对于自己旺盛的性欲是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他曾多次公开地得意洋洋地标榜自己一夜席卷女人的次数(李光头伸出四根手指说“席卷了她四次”)。
  2.亲情破裂
  李光头的丑陋人性还体现在亲情破裂上。在对林红的求爱攻势中,李光头像个恋人和保镖一样,蛮不讲理地阻挡了出现在林红周围,包括宋钢在内的一切男人,“热情洋溢”地表现了对林红的霸占。当爱情受到威胁时,他便本能地使用了武力和计谋,他的不顾兄弟之情直接导致了与宋钢之间的亲情破裂。
  当得知林红向宋钢示爱时,李光头迫不及待地用“林红好比是天上的仙女,你也就是地上的穷小子”之类的话和兄弟亲情打消宋钢的念头。当确信林红和宋钢互相爱慕时,他再次利用兄弟亲情,逼着宋钢对林红说出了“这下你该死心了吧”的狠话,即便林红以死相逼,即便宋钢心如刀绞、痛苦不堪。然而,李光头对宋钢的痛苦是视而不见的,因为宋钢拒绝林红对他而言意味着快乐。后来,在宋钢与林红的洞房里,李光头用结扎病历宣告了兄弟亲情的破裂。十多年后,当李光头成为全县人民的GDP,宋钢穷困潦倒,贫病交加,而外出闯荡时,李光头毫不犹豫地强占了林红,最终导致了宋钢的死亡。
  (二)人类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用理性压抑、约束和隐藏自己性格中的丑陋部分。李光头的丑陋人性之所以在光天化日下,明目张胆地发生,正是因为理性的缺失。这一点可以从以下细节得到一定程度的证明。
  1.偷看女人屁股被抓后的李光头不以为耻,反而心中畅快地评价看到的五个屁股,在赵诗人和刘作家押着他游行时,还是一幅满不在乎的表情,仿佛偷看别人屁股的不是自己。
  2.李光头“在公共厕所偷看林红屁股六年后,在桥上偶遇风姿绰约的林红,而流出鼻血,名噪一时”。
  以上细节充分说明理性在与李光头原始欲望的对抗上是节节败退的。在没有理性约束的前提下,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利我”的动物——当“我”感到不爽的时候,不管这种“不爽”对于别人如何,“我”都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包括暴力)来消解它,换句话说,当“我”感到爽的时候,不管这种“爽”对于别人如何,“我”都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包括暴力)来占有它。相对于人类的“利我”本质和本能欲望而言,自我约束和兄弟亲情只是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更文明、更高级的状态,而一旦二者发生冲突,在理性缺失的情况下,“利我”本质和本能欲望自然凌驾于兄弟亲情之上。
  而造成李光头理性缺失的原因,正是“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理性和秩序的缺失。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整个社会道德状况集体低下,青少年不但失去了成长的规范,反而深受缺少理性,道德低下,人性丑陋的成人世界的影响。李光头正是如此,他的生父刘山峰因在公共厕所里窥视女人下体的隐私淹死在粪坑里;他的养父,善良和道德的化身宋凡平活生生地被暴力残杀;他和兄弟宋钢、母亲李兰在遭逢灾难之时,不但得不到刘镇群众的任何帮助,反而要屈辱地面对无所不在的歧视和侮辱;他和宋钢还长期处于“扫荡腿”的恐惧之中。可以说正是理性缺失和道德低下的社会环境,造成了李光头人性的畸形发展,也造成了李光头丑陋人性毫无约束、毫无掩饰的大爆发。
  二、集体性窥视和围观
  在小说中,刘镇群众是被余华符号化的群体。符号化虽然使人物丧失了个性,却概括出人物的共同特性。对于刘镇群众共同特征的揭示也正是余华所追求的。在《兄弟》中,余华主要从集体性窥视和围观上刻画了刘镇群众的丑陋人性,并提高到民族和国人的高度,探讨人性的丑陋和国民的劣根性。
  (一)集体性窥视
  小说中,余华无时无刻不在刻画刘镇群众的集体性窥视行为。小说可以说就是由李光头在公共厕所偷看女人屁股这一窥视行为和窥视场景引发的,李光头的生父刘山峰也干过钻公共厕所偷窥女人下体的卑劣勾当。然而与全社会更加卑鄙的“窥视癖”相比,李光头和刘山峰的窥视行为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他们父子之钻厕所,只不过是这场“集体窥视”丑剧的一个剪影和引子,余华要极力表现的是“社会”这个更加广大的主体的集体性“间接窥视”,因为他们更加阴暗和丑陋。这里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1.十四岁的李光头在公共厕所偷看了刘镇美人中的美人——林红的屁股。于是,包括派出所里的五个民警、押着李光头游街的赵诗人和刘作家、自己老婆的屁股被李光头看过的童铁匠在内的刘镇男群众,急于知道林红身体的秘密,而纷纷付出了一碗三鲜面的代价(派出所里的五个民警除外,他们在执法过程中,动用了法律的特权,尽情地间接探知了林红身体的隐私),成就了李光头五十六碗三鲜面。他们像听鬼故事似的满脸的紧张神情,泄露了内心的卑劣和荒唐,其实他们比李光头更加阴暗和丑陋。余华用反讽戏谑之笔,写出了一场成人以物质和权势,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地购买、索取和传播他人隐私、间接窥视他人的闹剧。   2.住在宋钢和林红家楼上的赵诗人故意把床放在宋钢和林红床的上面,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会躺在床上凝神细听,想听一些鸳鸯戏水的云雨之声。当什么都没有听到的时候,赵诗人索性趴到地上,耳朵贴着水泥去听。
  (二)集体性围观
  除了集体性窥视行为以外,余华还不遗余力地描写了刘镇群众的集体性围观行为。
  围观行为实际上是窥视行为发展的结果,它们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源于同样的集体无意识。事实上,“集体性窥视”与“围观”几乎毫无差别,二者具有相同的心理基础:极力获知他人的隐私,引起自己异常隐秘的兴奋。用他人的不幸和痛苦,作为自己疗伤的良药,用他人的暴力和残杀,满足自己嗜血和对暴力的偏好。窥视心理驱使刘镇群众成为了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的冷漠的围观者。可以说,刘镇发生的每一件稍大的事情都能引起围观。小说中,这样的描写比比皆是,难以计数。
  1.李光头的生父刘山峰淹死在粪池时,围观的男群众通过拉屎的坑位往下看着他,议论纷纷地讨论着他是死是活,讨论着如何把他弄上去,只是没有一个人下去救他。当宋凡平背着李光头的父亲把他送回家时,甚至引起了差不多两千刘镇群众“狂欢节”式的围观:“有一百多个人叫嚷着他们的鞋被踩掉了,有十多个女人叫嚷着被下流男人摸了屁股,还有几个男人一路上破口大骂,他们口袋里的香烟被人偷走了。”
  2.当宋凡平在车站遭受“红袖章”们惨无人道的“屠杀”时,候车室内外的看客们居然没有一个人阻止这肆意的暴行。当李光头和宋钢面对早已死去的、血肉模糊的父亲,寻求大家帮助时,围观者竟没有一个人上前帮助他们。当李兰收集染有宋凡平鲜血的泥土时,围观者们却毫无人道地议论着宋凡平是如何被人活活打死的,木棍是如何打在宋凡平的头上,脚是如何蹬在宋凡平的胸口,折断的木棍是如何插进宋凡平的身体的,全然不顾他们的议论击打着李兰脆弱的心灵,使她的身体一次又一次地哆嗦着。
  窥视和围观行为是刘镇群众丑陋人性的一次集体释放。《兄弟》是两个时代相遇的故事,“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不论是哪个时代,余华都赋予了它非理性、非常态、理性缺失、道德低下的特征。时代的非理性必然导致这个时代人的非理性,时代道德的低下也必然导致这个时代人的道德低下。缺少了理性和秩序的约束,缺少了伦理道德的指引,人们内心深处窥探他人隐私的本能欲望便得以释放,人性的丑陋之处也得以从内心深处走到前台。
  窥视和围观是《兄弟》的两个重要主题。余华并没有为窥视和围观打上某个人的标记,也没有仅仅局限于刘镇群众这个群体,他是把它们放在整个民族和国人的层面上,把国人推上手术台,耐心细致地解剖国人的灵魂,探讨人性的丑陋和国民的劣根性。余华始终对国民性问题、对人性的困境抱着执著的探求精神,以极大的勇气批判和揭示着人性的丑陋,在当代作家中堪称首屈一指。
  参考文献:
  [1]张清华.窄门以里和深渊以下——关于《兄弟(上)》的阅读笔记[J].当代作家评论,2006,(4):86-95.
  [2]余华.兄弟(上部)[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3]余华.兄弟(下部)[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余华小说先锋流变研究”(编号:11YJ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要做到“一握”、“两发”“三引”,教师要“把握”学生道德观、法制观的基本现状,对自己所讲授的内容做到深入浅出地“阐发”、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启发”意义,吸引学生进入课程教学情境,让他们理解教学内容,反思社会现实、反省自身意识与行为,进而最终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的思想行为。教师要善于迁移运用《诗经》中“赋、比、兴”方法提高教学质
摘 要: 散文《肖邦故园》是一篇表现波兰钢琴家音乐创作心路历程与独特艺术魅力指向的精品力作。文章通过故园的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将简陋清寒的“侧屋”升华凝练为波兰民族的圣地、波兰人民的精神家园;深刻揭示了故园与肖邦音乐的源流关系,肖邦音乐的爱国情感、民族情愫正是来自对故园生活、故园风景乃至故国无法割舍的挚爱;细致描述了故园的优美景色和蕴感的无穷魅力,“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充满了唯美浪漫,令人回味
摘 要: 《雌性的草地》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女性主义内涵,在文本中严歌苓把自己对女性生命体验的思索通过女性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女性被迫“去女性”的性别异化表现出来,这对一直以来的女性书写既是种继承也是种超越,她本真地展现了女性在特殊年代的生存现状和精神风貌。  关键词: 严歌苓 生态女性主义 自然 女性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学术领域关于人与自然,社会与环
摘 要: 女词人李清照强调“词别是一家”,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独具一格的“易安体”。她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词中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同时又不失婉约词的特色,具有凄婉悲怆的风格,而她最不同于一般婉约词的特色在于,她的词中有丈夫之气,能在温婉中透出刚健洒脱。  关键词: 李清照词 婉约词派 艺术特色    在古代中国灿若繁星的作家群中,享誉“婉约
摘 要: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和研究已呈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只有把学科本体知识的优化和课堂教学中技术层面的创新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才能迎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春天。  关键词: 高效课堂 目标优化 资源整合 教学方式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有关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和研究已呈现繁花似锦的局面
摘 要: 作为白桦派理论指导者的武者小路实笃,是日本文坛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可见,对其作品的研究,成为对白桦文学整体性研究所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本文从武者小路实笃最负盛名的小说《天真的人》入手,以小说内容为蓝本,深入研究其人物的塑造方法、作品构造,通过与中国小说《边城》的对比,凸显小说与众不同的特色及高度的思想性,与此同时探求小说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日本小说《一个天真的人》
摘 要: 通过周记,班主任可以无障碍地和学生沟通交流,可以较为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给予正确的引导;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出谋献策,协调任课老师搞好教学;可以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同学生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为其成长扫除障碍。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周记 心灵沟通  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班主任工作中需要处理的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微妙的一种关系。如何对待这
摘 要: 本文是对申连云教授《怎么译:从“操控”到“投降”》一文的回应,指出“操控”和“投降”之争实际上还是围绕“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孰重孰轻展开的。异化翻译有其实践方面的优势,但是作为矛盾统一体的另外一方的“归化”策略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和谐的理念来调和看似悖立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翻译策略 操控 投降 归化 异化    1.前言  2010年《外国语》第二期刊登
摘 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当前教育界的突出问题。本文以非智力因素培育为切入点,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的美感教育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 历史教学 职业教育 美感教育    我试图以非智力因素中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形成等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影响的层面为切入点,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在历史教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着大量的活动,有老师教学、学生活动、师生互动等,不管是哪一种活动,相互作用的有效活动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最明显标识。这就是在高效课堂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可行性 实施途径    课堂活动不仅仅是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不能简单理解为教学情况的及时反馈,它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容,有其自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