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 戏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NLONG1987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河场不止一次出现在我的文字中,这条长虫一样的村庄摆在山势顿挫的褶皱里。横穿而过的是瑞河,五岭三山收集来的溪水,扑腾奔到瑞河场时安静下来,像乡下人进了城,低眉颔首顺着青条石的河岸,逶迤而行。
  我们一群孩子是见不得水的,刚刚立夏,我们就脱得只剩裤衩,溜进瑞河。溜进瑞河不是图清凉,而是场东头摆着戏台,看戏得收门票。我们不是不想买门票,是因为买不起五分钱的门票。
  金黄的小麦已颗粒归仓,白面磨了好几木斗,下半年衣食丰足。田里的秧苗淡如绿烟。县城戏班何家班的鼓点一声一声敲进村庄,也敲在庄稼人的心坎儿上。这是庄稼人的闲散时光,他们手里握着《小凤仙》的戏票,踩着鼓点儿进场,咂着戏腔离场。
  赛神仙呢,这日子。
  我们一群孩子心里像猫抓,小凤仙的唱腔就是那猫爪子。
  限于地势,戏台搭在东头的石拱桥上,河两岸用围栏围起来,留一口子,守两个年轻后生,画着戏脸,开场前负责收票。
  我们潜入河里,但水上也扎了不高的围子。我们游到河中间的一块大石头上,盯着水面看,好像小凤仙要从水中走出来一样。事实上,台上的戏我们看不到——一棵枝叶茂密的黄桷树挡住了戏台。但台上的戏却倒映在河面,我们盯着河面看,相当于看戏,看戏里的小凤仙。
  这急坏了狗剩。狗剩不会水,旱鸭子一个,在岸上干急。几声醒脑的开场鼓之后,幕帘渐开,一女子如弱柳扶风般走出,却听得一声绝嗓:
  “叫一声我的柳郎——”
  沿河两岸的看客都叫了一声:“好!”我们人小,跟着喊:“好。”听得小凤仙又唱: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音儿打战,小凤仙水袖一甩,恍然如风起,有潇潇雨声。回过神,河面寂寂,流水默默。
  人儿在台上缱绻幽怨,如泣如诉;我们在河中愁肠百结,唏嘘落泪。狗剩看我们落泪,也跟着哇哇大哭,撕心裂肺,如丧考妣。
  狗剩说长大了要娶小凤仙,那样天天都可以看小凤仙唱戏。我们就笑:“等你长大,人家就是大凤仙了。”笑过后我们有些怅然,其实小凤仙比我们大不了多少,我们十二三岁,小凤仙就十五六岁的样子。但我们听不得狗剩的狂话。
  我们初中毕业那年何家班出了点儿事儿,具体地说是小凤仙出了点儿事儿。
  那一年狗剩读高二。
  小凤仙依然在台上唱:
  “叫一声我的柳郎——”
  我们依然在河中的大石块上落泪,但岸上没有了干着急的狗剩。狗剩早蹲在桥上面的黄桷树上,像一只大鸟栖于浓荫之中。从狗剩的角度只看得清小凤仙的头顶。小凤仙唱得凄切,我们哭得伤心。小凤仙一甩水袖,“咔嚓”一声巨响,我们看见狗剩驾着黄桷树枝丫,从河面呼啸而出,落到了小凤仙的头上。戏台上顿时乱成一锅粥。何家班停止了在瑞河场的七场演出,连夜把受伤的小凤仙送回了县城。
  台上傻站着狗剩一人,握着树枝发愣。
  传来的消息是,小凤仙颈椎受伤,出院后成了“偏颈”——脖子歪了,自然是无法登台再唱“叫一声我的柳郎——”了。后来何家班敲着鼓点来过几次瑞河场,台上自是没了小凤仙。我们也没了看戏的兴致,狗剩也考到省城读大学去了。
  几年后,狗剩畢业分到县医院。过节回瑞河场,我们惊呆了,跟在狗剩后面的竟然是小凤仙!
  胖了。腰粗成了水桶。眉眼无波。说话间发出“嘎嘎嘎”的爆响,像怕痒痒的破小子被挠了胳肢窝。这哪是我们心中的小凤仙啊!
  我们都盯着小凤仙的颈子看,并没有看出偏颈。
  “难为了狗剩娃,天天揉搓,硬是矫正过来了。”母亲说,“为学医,差点儿断了父子关系。”
  我们问柳医生——狗剩是柳医生的小名,是不是天一亮就听“叫一声我的柳郎——”。柳医生怔了一下,眼里虚空起来,没有回答。直至离开瑞河场,他也没回答。
  [责任编辑 徐小红]
其他文献
吃罢早饭刷了锅碗,水玉抓了两把玉米撒到院里,倚着门框,看着鸡们争先恐后地吃。枣红色公鸡叼起来一颗玉米,咯咯咯叫着又放到地上,招呼母鸡们来吃。母鸡们一过去,它就趁机跳到她们背上了。  瞧着鸡冠血红、雄赳赳的公鸡,水玉想起了男人。天阴着,刮起冷冷的风,再过几天就是八月十五了。上次走的时候,男人还穿着单裤短褂,天冷了也不知道回来拿衣裳。  水玉正盯着公鸡母鸡们出神,街上传来锡匠打锡壶的嘹亮吆喝声。想起男
期刊
王麻子佝偻着背,舞着桑树棍,脸上的麻子一颗一颗亮起红晕,像铁枝老梅,咬牙切齿地开着。  “还尿裆不?”  王狗剩摇摇头又点点头。狗剩是王麻子的独儿。  “啥意思,点头摇头的?”桑树棍抽在王狗剩身上啪啪响,狗剩把嘴唇咬得惨白,像抿着一片儿纸。  “码砖有我风光?”  狗剩摇头。  “剃头有我风光?”  狗剩摇摇头。  “吃香的喝辣的,村里谁最风光?”  “村主任……不,是爹。”  “那老实跟我学,杀
期刊
小小说创作的核心在于“写什么”,也在于“怎么写”。  这个命题并不新鲜,但却是关于小小说创作的本质叩问。  写什么?换句话说就是选什么材。课本里有“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论断,换为“叶氏语录”:艺术来源于苦难,高于苦难。  这个论断很有诗意。  论断的前半句很多大家已经论述过了,从尼采到周国平,无一不在强调生活的苦难性,无一不在强调苦难之于艺術的重要意义。后半句似乎少有人提,即便提起,也就三
期刊
每天他和她都会在同一个公交站点等车,一个月了,但却从未搭过话。他们都在等对方先开口,也都知道对方在等自己开口。一个月,再不互相说点儿什么,就太不正常了。可是一个月都没有说话,再开口,也显得有点儿刻意和别扭。他曾想故意晚来或早到一会儿,错开和她在一起等车的时间,头一天都决定了,第二天又鬼使神差准时准点地来了。  她有一头乌黑的长发,偶尔还会戴一副浅色眼镜。那样就会使她的脸显得更精致。他喜欢她戴眼镜的
期刊
老顾那些事,是郭万达和马连生说给我的。我怎么也不愿意相信老顾就那样随随便便死了。  竹坞和顾庄隔着一道岭,那岭叫摩天岭,最高处叫牛头山。竹坞的人去顾庄,或者顾庄的人去竹坞,很少翻这摩天岭,原因很简单,岭太高。这次我翻越摩天岭的时候,尽管有马连生陪着,但还是觉着心里空得慌。路在山上拐来拐去,一不留神就没了踪迹,林子太大了,人太小了。我看一眼马连生,他脸上已经成赤红色,一头卷发被汗水弄得贴着头皮。我说
期刊
养老院的廊厅下,方明躺在一个灯芯绒的沙发上,扶手上的棕色漆面斑驳陆离,两只搭在扶手上的手,像裸露在地面的老树根。早晨的太阳照在他微闭的双眼上,他感觉眼前一团橘红色的温暖。  旁边陆续多了几张模样相似的灯芯绒沙发,沙发上的人不尽相同,他们互相打着招呼,寒暄着。  方明没搭理他们——没空,他在想他自己的事情。  这辈子他能想明白很多事,唯独死亡这件事毫无头绪。死亡到底是什么?人死的那一瞬间是什么感受,
期刊
1992年:  你的来信,在文风上太啰唆,篇幅太长。这在你们中学时代是免不了的通病。一封家信,应主题突出,简而明之,一目了然。以后写信、写文章要注意。不过,我在文学方面缺乏研究,一生致力于研究医学,欣有一技之长,为民解除痛苦,济世救人。我虽不是菩萨,可有慈悲心肠,普度众生,救死扶伤。  1993年:  今年农历腊月十八,是你爷爷的七十大寿,你若不能参加,要来信向他老人家祝福,以慰老人心。当前,在经
期刊
正月初八這天,周志山很早上了黑王寨。精准扶贫到了攻坚阶段,他初七到单位报了个到,就再度扎根黑王寨了。满以为不会惊动任何人的,偏偏,寨子口的大槐树下,四姑婆早早迎在那儿了。  “您这是——?”周志山一怔,停下车。  “老婆子想坐你的车兜兜风,不行啊?”四姑婆大大咧咧去拉副驾驶的门。  黑王寨,四姑婆肯坐你的车,那是给你面子。她闺女大凤从省城电视台回来开车要带她转转,四姑婆都以晕车为由拒绝了。  周志
期刊
乔爹家屋后,是二房厅第二进大门。石槛,石阶,两旁还有剩了大半截儿的石柱。石柱砌有古色古香的花纹,上端都是斜角,斜角之下有火烧过的痕迹。这里进去的院子铺着交错相间的长条石,雨后坑坑洼洼的,积满了泥水。楼房高峻,重檐歇顶。五间,中间穿堂,两边每间一户。  右边第一间,是达琛姆妈的娘家。此时的主人是她的小弟,名叫加山。加山个子不高,面黄肌瘦,有颗镶银边的门牙。他的耳朵很聋,来达琛姆妈家,要么不说话,坐一
期刊
接了那个电话以后,林的心里就多了块石头,石头就是电话内容。  从走廊的尽头艰难地挪回办公室,对桌的美女露就嚷嚷着:“林哥,吹一曲嘛。”这小女子,是想听林吹口哨呢,最近她迷恋上了《大鱼海棠》印象曲,总也听不够呢。  林的口哨堪称一绝,那是小时候他父母舍不得给他买口琴,他硬是用两片嘴皮子練出来的。值得庆幸的是并没有像有些人吓唬他的那样会把嘴唇磨薄,反而成了后来成功捕获琳芳心的加分项。尽管他拿不出房款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