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融合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jian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方东美生生之德的哲学理念实际是融合生命的哲学,在他的诗词中亦显其义。从其诗词不仅可以见到哲人的诗才与情怀,还可以发现生生之德跟生命美学的印证。因此本文撷取其片诗英华聊作探究,从生命哲学到诗词殿堂,从家国破碎到文化生命的承继,读诗品思,以求发现方东美的哲学与诗词之美。
  关键词:生生之德 融合 坚白精舍 生命哲学 情理
  “一代诗哲”与“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皆是对方东美的赞誉。方东美常讲:“To be human is to be divine.”(做人要完成人的神性){1}。他自幼家学儒家,但气质上,却受老庄道家等的影响,后来方东美求学之际又受伯格森、怀特海的生命哲学启发,这些唤醒了他的生命哲学。因此,诗人常将自幼熟稔的古典詩词作为诗化的语言,以此表达自己生命的哲学。譬如《坚白精舍诗集》中哲学与诗学的融合,读之往往令人心折。
  一、生生融合哲学
  (一)生生之德 方东美的哲学是从生命出发,以开启“冲虚中和”的宇宙世界,并且在人性论与道德观上重视生命的关怀,进而体贴出现实的价值。也就是说,他的诗歌都是在生命的创造精神上体贴出来的。义理上则是受伯格森和怀特海的生命哲学启发,从《周易》生生之德发展的。正如《中国人的人生观》中所讲:
  从“体”来看,生命是一个普遍流行的大化本体……若从“用”来看,则其大用在时间之流中……它在奔进中是动态的、刚性的,在本体则是静态的、柔性的。{2}
  生生本能被生命本体极大扩张,它“奔进”——非但能育种成性、开物成务、变化通几,而且能绵延不朽“普遍流行”。生命本体的“爱”是生命精神的别名,具有六相四义。它肯定刚柔相合的宇宙阴阳之道从日月、阴阳、雌雄、男女等落实人情伦理。因此方东美主要是从爱的生命发扬来统摄易理。从其生命的流行创造言是有机的,即非物质与精神二分或心与生命打断。“宇宙普遍生命”是一切的本质,是它灌注到一般生命的存在,在此际诗与人的关系便赋予美的本质义,或言“方东美构造的是‘普遍生命’基于‘普遍生命’大化流衍以创造一切生命这一基本认识来架构其生命本体论哲学体系”{3}。可见超越的创造力上溯形上的至善,再由形上流向现实即“践形”。
  (二)生生融合 从方东美与怀特海的相似处看,“把‘实体’化作功能性和动态性的处理。要言之,方氏讲的生命、美感和宇宙是为三位一体的”{4}。《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善所至是道,如此善是生命落实的存在,善在“生生之德”中被实践。这足以说明方东美在生命中感知宇宙的存在就是对美的哲学解读。另外,方东美以自己的“早熟”悟见儒的圣者气象、道的诗艺化境,以及佛的灵明内照。事实上,他是在广大圆融境界通过个体的精神生命涵容道德之行、宗教之诚、哲学之思融合成生命之证的“雅儒”。
  生生之德的融合,透出方东美对文化生命的承继。首先是儒道佛三家会通,其次是修养西方哲学,最终在五十二年的人生教行上践行融合生命智慧美感的哲学。其弟子傅佩荣总结其师是无限开展的人生。如同方东美以古稀之龄在1969年参加东西哲学家会议阐释人生的九层境界:自然人、行动人、理智人;艺术人、道德人、宗教人;高贵人、神性人,不可思议的神明境界。{5}将人之发展从物质认知的理性面向道德宗教的追求,最后超越对人的束缚,使得“人人如龙”的潜质开发,塑造无限人生的希望于未知,展现出生命之真、善、美融合。
  二、方东美之诗词
  哲人写诗易失美质,以诗写哲更难。盖诗体限制哲理之蕴奥,哲理难发诗人之情感。方东美却不以单纯之哲思套弄诗歌体裁,在诗词上他将自家才情铺泻,因此不难理解,他自期学者与隐逸者,将自己生命的精神融合于研究的纯粹无用心,成就诗与生命融合。
  (一)家国破碎、心忧天下 人生识字忧患始,“吾生逢世难,未见太平时”。现实生命忧患是开启哲学思考的诱因,方东美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在抗战前,利用电台向全国大学生谈中国人生哲学。他在《中国人生哲学》的演讲中追述前代哲人“总是要发挥伟大深厚的思想,培养广博沉雄的情绪,促我们振作精神,努力提高品德,他们抵死要为我们推敲生命的意义,确定生命的价值……”{6}这可以说是呼吁中国人失却的生命精神,他为人作诗的济世情怀,似喷薄的生命,一发不可收拾。
  方东美面对山河破碎、虏难摧残,慨叹“道术人间裂,烽烟宇内悲”。一方面,方东美秉承祖贤风范(方以智),分析时事,推究时人,针砭时弊,讥讽腐败。抗战时多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达官,也多有徒然敌袭便仓皇间笙歌不记的显贵。可以说是“鸿雁乱行寇虐时”偏偏诗人自陈“攘夷存鲁吾曹事,骠骑难纾万代忧”(《酬意瑰兄见寄六首》)。意愿有还世间清明,担当“吾曹事”多散见诗集,志愿“尽驱狂虏大江东”(《喜耀民甥从戎》)更比比皆是。另一方面,对举生命的爱护,诗人憎恨敌人“风雨纵横龙一啸,万灵赴海灭东胡”(《急雨江涨》),赞叹赴难国士同胞“死职忠魂绥国难,涂车香泛自由花”(《行都活毁,吊死难同胞》)。针对时政腐败,发出嘶吼“世相狰狞豺虎斗,文心■赫肺肝披”(《酬仲苏见和咏月思远之作》)。其间志气若牛斗生光,胸中浩气似吞合宙宇,纵横不羁,因此,诗中以气养志,志不离心;以心养气,气自浩然。
  方东美之诗的高明,实言即处忧患而秉人文的生命哲学精神。当时金瓯残缺,家乡哀鸣,贼患亲离,并痛丧书稿“骨肉音书无处寄,倾河注海泪难量”(《倭陷桐城,二兄无消息》)。当他忆起亡女“笔架山前春寂寞,娇痴稚女独眠情”(《蜀中梦亡女天煦》),爱女不在,诗人徒忆为悲。《还家》中言:“归来痛哭还痴笑,杀伐摧残到树颠……十年肠断宜春里,万叠愁萦宝剑篇。寇虐更兼贪沓苦,室如悬磬思如泉。”书稿失,爱女失,家国失,诗人只能在生命中听到、看到“鸟啼”“啼鹃”“娟魂”,因而诗人泪从中发,果然时时泣血。但最后,诗人毅然从啼血杜鹃中挣脱出来,超拔出诗情生命的不竭功用,“欢心耸出玉芙蓉。无言相对,其乐也庸庸”(《临江仙》),此中拔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生命精神,从自己的生命哲学中为现实的忧患而振奋。他希望“城郭摧颓何足惜,山川壮丽必收回”(《行都毁于寇火,感赋长句》),因此,国难加剧中,他不断正视生命的脆弱,企图恢复文化精神的生命力。这也是其情感生命最丰富暴露的时期,并致力学问在义理中寻求突破(由西方转回东方{7}),以期从哲学中寻求治愈家国困境的方法。
其他文献
2003年,16岁的王宝强以《盲井》获得第40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新人奖。当时,王宝强初次到台湾参加颁奖,在颁奖典礼途中,王宝强去台后卫生间方便,当他从卫生间出来准备洗手时,由于以前没用过自动水龙头,他不知如何操作,就到处找水龙头开关,可怎么也找不到。于是,王宝强就用手使劲拍打水龙头,但是拍了半天也没出水,王宝强以为是水龙头坏了,只能站在那里干着急。   王宝强的举动正巧被刘德华看到了。因为以前
摘 要:活跃于20世纪中期的英美新批评,是在文学理论发展的转折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理论,区别于之前的实证主义与浪漫主义,对文学作品本身表现出一种深刻的、近乎虔诚的关注,其中尤以诗歌作为关注的焦点,后来的实践亦表明,新批评在诗歌分析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摘选2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作品《再别康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新批评的“细读”方式解读诗歌意象、突出语词之间形成的张力对诗歌语言表现力的作用,并
两个人透过监牢的铁窗向外望去,一个看到了泥土,一个看到了星星。看待事物的角度决定你的心情,也决定你的境界,更决定你的心灵高度。  同样是面对夕阳,有人吟出“夕阳一片寒鸦外,日断东南四百州”的凄涼,有人吟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换一个角度,心情豁然开朗。从美好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观察事物,是一种生存智慧,是美好心情的开始。  同样是考试不中,无数落榜童生埋头书山,为了点滴功名“苦战”一生,
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作为一个新兴的批评视角,倡导人类对自然与女性进行更多的关注,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权中心主义造成的压迫与不平等的关系。而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古都》则是以一对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孪生姐妹为书写的主体,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女性生存的境况,并以其富有生命律动的自然景物来唤起人们对美好自然的追求,唤起人类对自身的批判与思考,倡导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和谐共处,以谋求社会更好的发展。  关键
摘 要:辛夷坞以描写青春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暖伤青春”小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备受青年读者的青睐。近年来,辛夷坞小说逐渐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引起了广泛的文学影响,辛夷坞也成为青春文学创作园地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关键词:辛夷坞小说 “暖伤青春” 影视改编 影响  辛夷坞是当下炙手可热的“80后”女性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青春文学领军人物。其小说以描写青春为主题,著有《原来你还在这里》《致我
我是一个很反感甚至是讨厌别人碰我东西的人。  那一天,我的表妹到我家来做客。一开始,我很热情的招待她,陪她玩。我书柜上的东西,一般人是不给别人碰的。那都是好朋友送给我,我很珍惜的礼物。  “姐姐,把那个漂亮的水晶球给我玩一下好不好?”表妹向我请求。  还记得这个水晶球是我曾经最好的朋友送的。三年前,她由于父母工作的原因,转到了外地读书。临走之前,她送给我这个水晶球,说是她最喜欢的宝贝。想起我与她分
【摘要】优秀的传统文化一般都蕴含着较强的道德思想和法治思想,因此,在初中阶段想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进行,需要教师利用一定的案例和社会中现存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普及的同时培养他们文化自信。而探究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提升实际教学效率,还可以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美德进行传承和弘扬。  【关键词】文化自信;初中课堂;道德与法治教
小路泥泞,野草萧瑟。雨帘刚刚落下,孤雁划过天空,路旁水田浑浊泥泞。行走在乡间小路,草上的雨水将我的裤脚沾湿,一片凉风吹来,刺痛深入体肤,也刺进了我的心。  进入初中,学习压力倍增,好不容易有时间到外婆家放松放松,却被妈妈一个电话叫回城里,让我去补课,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这实在让人泄气。本想好好休息几天,如今却要提前面对学习的压力,心情也是逐渐阴沉。  我想,补课学习做课外习题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想
摘 要:庄子的《逍遥游》将“无所待”的绝对精神自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引导人们摆脱外界的束缚,真正进入“无所待”的精神境界。然而,学生很容易认为荀子“借助外在力量”的“善假于物”与庄子“有所待”则“不逍遥”对立起来。本文从至人、神人、圣人的定义,逍遥游的价值标准,“无所待”与“善假于物”的内在逻辑三个维度探究了“逍遥游”的境界,并提出“无所待”与“善假于物”内涵一致的儒道互补的结论。  关键词:无
已是日落时分,天空被上了油彩,太阳正沉下山去。厨房传来菜肴的香味,朦胧间,我闻到了一股亲切的梅干菜香,它仿佛把我带回了童年。   小时候经常待在奶奶家。搬把小椅子,与奶奶一同坐在院子中,太阳毫不保留地将温暖的光芒倾倒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我倚靠在奶奶手臂上,听她讲一些古老却又生动有趣的故事,此时院中的一切仿佛都在聆听,安静而祥和,只有远处的树梢上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声。   每逢春季,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