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教育随着综合国力的强盛飞速发展,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质量还是教学模式又有了很大的改变。而在当今职业教育发展中,兼顾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当前工作的重要部分。我国许多发达地区优先进行了“3+3”以及“3+2的”试点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近年来,中高职一体化已成为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探讨研究的一大主题,并先后进行教学实践。本文在此背景下,从教研主旨、教研的必要性、教研组织形式、教研方式创新等方面进行阐述与探讨。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 教学模式 教研工作 中职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34-02
0.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表明我国教育要进行中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发展。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关键部分,中高职教育的一体化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和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 “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下的中职教研主旨
早在1980年,我国便开始中高职衔接与贯通的初步实践,尤其着重于在教育衔接方面的研究。要在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搭建一座立交桥,就要求加强中高职一体化的教研工作。而经过各个地区的“学分制”“三校生高考”等各种方法的实施,我国中高职一体化已初步形成。
然而在中高职一体化过程中,不仅要进行教育的衔接,还要完成教育的融合,以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的整体,推动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教育的融合最终还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与努力。
2.中高职教育一体化教研的必要性
2.1高技能型、技术型人才匮乏
改革开放后,虽然我国经济呈飞速发展状态,经济结构也趋于稳定,各大企业开始由劳动力指向性向技术、市场指向性发展,对复合型、高技能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我国的科技人才在科学技术、专业素质等方面还达不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甚至在航天航空、能源开发、制造业等方面的人才还时有供不应求、供不对求的现象发生,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人力资源还远达不到国际领先水平。
2.2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困境[1]
上述情况的出现其中很大程度上是中高职教育问题的不良结果。我国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设置还存在问题,例如对专业的设立,以及对人才结构的调整等,都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产生了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两方面都无法形成竞争力的情况,由于综合素质较差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就业后的发展与提升。
2.3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
由于技术培养的周期较长,而如果涉及机械、材料等多种学科,那么对于专业的要求就更加困难,无论是操作能力,沟通能力,还是综合分析判断能力都要具有较高水平。[3]而中高职教育可以通过长时间的职业教育来弥补这个缺陷,通过对技能不断进行训练与培养,对专业课程的不断学习,中职生可以较早的就进行专业实践,合理利用时间,避免造成重复与浪费。
2.4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
通过对中职生的优惠政策,我国的中职生招生规模与普通高等中学所占比例大致相同。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教育,许多中职生要求进行高等教育,尤其是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学生们已不满足于中专学历,更多的是中职生在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上的进取学习。
3.中高职教育教研组织形式
我国的中高职教育教研模式,主要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核心,学制取决于所学专业的课程需要。中高职一体化实施中高职联合管理的运行机制,两校校长与法人都为一人。这种模式通过多年的实践,具有良好的教学管理经验与体制机制,可以对中职与高职课程进行不间断的学习。[4]
4.“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下的中职教研方式创新
4.1明确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的层次要求
在教育目标体系中,中职要为生产、建设等工作培养操作性、实用性强的人才,面向的是为高职方面打下下游基础,所以作为中职教研人员,要以高职生产工作为导向,以高层次的要求为依据,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完善和改变。中职课程方面要以基础性、实用性为主,以培养优秀的实用技术型人才。
4.2以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中职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体系
由于中职专业更偏向于市场指向性的企业需要,培养的主要是操作性人才,所以,根据中高职不同的专业技能知识需求,要构建中职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体系,并提高其操作能力。
4.3建立中职教学交流与教师培训机制,促进教学实施的衔接
对于中高职一体化的教育工作,除了要明确人才教育目标和建立中职专业技能理论体系,还要加强教学交流与教师培训,以促进教学实施。中高职教师要进行双方互动,对教学改革进行探讨,进行教学经验资源共享,了解双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而对于中职教师,还要进行高质量的教师培训,对知识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方面进行培训,以保证中高职一体化的衔接。
5.结语
总之,在进行我国的“中高职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在教学培养目标、课程分类、知识体系构建、教师培训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只有对中“高职一体化”的教学不断的进行探索与讨论,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教师发展阶段论及其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7~8
[2]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调查与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10~11
[3]“教学相长”的时代内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3~4
[4]研究型教师刍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9~10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 教学模式 教研工作 中职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34-02
0.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表明我国教育要进行中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发展。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关键部分,中高职教育的一体化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和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 “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下的中职教研主旨
早在1980年,我国便开始中高职衔接与贯通的初步实践,尤其着重于在教育衔接方面的研究。要在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搭建一座立交桥,就要求加强中高职一体化的教研工作。而经过各个地区的“学分制”“三校生高考”等各种方法的实施,我国中高职一体化已初步形成。
然而在中高职一体化过程中,不仅要进行教育的衔接,还要完成教育的融合,以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的整体,推动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教育的融合最终还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与努力。
2.中高职教育一体化教研的必要性
2.1高技能型、技术型人才匮乏
改革开放后,虽然我国经济呈飞速发展状态,经济结构也趋于稳定,各大企业开始由劳动力指向性向技术、市场指向性发展,对复合型、高技能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我国的科技人才在科学技术、专业素质等方面还达不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甚至在航天航空、能源开发、制造业等方面的人才还时有供不应求、供不对求的现象发生,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人力资源还远达不到国际领先水平。
2.2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困境[1]
上述情况的出现其中很大程度上是中高职教育问题的不良结果。我国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设置还存在问题,例如对专业的设立,以及对人才结构的调整等,都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产生了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两方面都无法形成竞争力的情况,由于综合素质较差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就业后的发展与提升。
2.3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
由于技术培养的周期较长,而如果涉及机械、材料等多种学科,那么对于专业的要求就更加困难,无论是操作能力,沟通能力,还是综合分析判断能力都要具有较高水平。[3]而中高职教育可以通过长时间的职业教育来弥补这个缺陷,通过对技能不断进行训练与培养,对专业课程的不断学习,中职生可以较早的就进行专业实践,合理利用时间,避免造成重复与浪费。
2.4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
通过对中职生的优惠政策,我国的中职生招生规模与普通高等中学所占比例大致相同。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教育,许多中职生要求进行高等教育,尤其是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学生们已不满足于中专学历,更多的是中职生在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上的进取学习。
3.中高职教育教研组织形式
我国的中高职教育教研模式,主要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核心,学制取决于所学专业的课程需要。中高职一体化实施中高职联合管理的运行机制,两校校长与法人都为一人。这种模式通过多年的实践,具有良好的教学管理经验与体制机制,可以对中职与高职课程进行不间断的学习。[4]
4.“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下的中职教研方式创新
4.1明确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的层次要求
在教育目标体系中,中职要为生产、建设等工作培养操作性、实用性强的人才,面向的是为高职方面打下下游基础,所以作为中职教研人员,要以高职生产工作为导向,以高层次的要求为依据,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完善和改变。中职课程方面要以基础性、实用性为主,以培养优秀的实用技术型人才。
4.2以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中职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体系
由于中职专业更偏向于市场指向性的企业需要,培养的主要是操作性人才,所以,根据中高职不同的专业技能知识需求,要构建中职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体系,并提高其操作能力。
4.3建立中职教学交流与教师培训机制,促进教学实施的衔接
对于中高职一体化的教育工作,除了要明确人才教育目标和建立中职专业技能理论体系,还要加强教学交流与教师培训,以促进教学实施。中高职教师要进行双方互动,对教学改革进行探讨,进行教学经验资源共享,了解双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而对于中职教师,还要进行高质量的教师培训,对知识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方面进行培训,以保证中高职一体化的衔接。
5.结语
总之,在进行我国的“中高职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在教学培养目标、课程分类、知识体系构建、教师培训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只有对中“高职一体化”的教学不断的进行探索与讨论,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教师发展阶段论及其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7~8
[2]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调查与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10~11
[3]“教学相长”的时代内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3~4
[4]研究型教师刍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