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党的成长之旅(一组)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正是因为长征的胜利,我党我军不但使自身免于生死存亡的危难,更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免于继续在屈辱中呻吟,在黑夜中彷徨。所以,我们今天才会怀着感恩的心情,虔诚地加以纪念,年复一年,代代相传。
  遥想70年前,前有伏兵,后有追兵,内部又有不同的主义路线的纷争,加之沿途山高水险,群众蒙昧,情况可谓万分危急。但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他们以大无畏的气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最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怎样评论长征的伟大意义都不为过,毛泽东同志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了。”的确如此,因为,我们党在复杂险恶的局势中得到了洗礼,在思想政治组织等建设上不断纠错,不断发展,并在到达延安之后继续沿着在长征中的轨道迅速走向成熟。而党的领导是革命的根本和关键,党的绝对领导是红军面临艰难困苦而不溃散的根本原因。党的茁壮成长和不断成熟,使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并最终走向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因此,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从稚嫩走向成熟的阶梯,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一个政党能不能将自己的宗旨和纲领贯彻到自己所领导的运动中去,能不能准确判断局势,调整策略,能不能在上述的过程当中少犯错误以及知错能改,是和这个政党成熟与否分不开的,是和这个政党的各项建设分不开的。正是因为广大革命先烈对国家和民族舍我其谁的负责态度,对真理的虔诚追求,他们才能在长征途中襟怀坦荡,勇于检讨,审时度势将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扭转错误的思想,选择新的领导集体,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立新的路线方针,促进了党的成长进步,推动了党的各项建设长足发展,从而才能够杀出重围,有了抗日运动的新高潮,乃至有了解放战争之后的新中国。
  毛泽东在新中国诞生前期的西柏坡会议上,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来的领导人在不同的重要时期重要场合,无论是拨乱反正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进行改革开放,还是与时俱进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党的建设,还是高举旗帜永葆党员先进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都继承了这一说法。军事斗争是长征,国家建设也是长征!“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一说法充分展示了我党成熟优良的政治思想路线,充分体现了我党始终不渝地为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今天,我们纪念和缅怀长征,学习和继承长征精神,不仅仅要学习和继承革命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学习和继承他们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而且尤其要学习和继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对国家和民族的无比热爱无比负责的态度,对真理的虔诚追求,牢记党的宗旨和纲领,严守党的章程和纪律,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践行党员先进性,自觉投身于党的各项建设中去,为建设一个与时俱进的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而奋斗!
  
  一位老红军的心愿
  符建明 陈万金 高大能
  
  阆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6月至1935年4月,先后有1.9万名热血青少年参加了红军游击队和赤卫军。在举世闻名的长征中,他们中大多浴血疆场,献身革命,仅有记载的革命烈士就达1.76万人。
  今年87岁高龄的老红军王世荣,13岁便随父亲参加了红四方面军,15岁时参加了长征,后又经历了著名的“延安保卫战”、“宜川战役”。1950年转业后,他一直生活在阆中洪山乡,与76岁老伴赵守芬相依为命。
  在过去56年里,王世荣这位幸存红军,在阆中这块红色土地上,用毕生的精力宣传长征精神,他逢人便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千方不能忘记他们!”
  多年来,每逢新兵入伍、老兵退伍、重大节日等时机,王世荣都要到部队去作报告,向官兵宣讲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着一批批官兵建功军营、无私奉献。近日,当他再次来到武警8744部队时,流露出心中一直未了的心愿:真想去红军将士墓地和红军烈士纪念馆,看一看当年为革命而英勇牺牲的战友们。由于纪念场所在阆中南山,位置偏僻,路途遥远,山高坡陡,加之老人行动极为不便,部队决定了却他的这一心愿。当天,官兵将老人家背着前往目的地。在铭刻着红军将士英名的墓地,王世荣深情地抚摸着一个个墓碑,不禁心潮起伏,热泪纵横。在红军烈士纪念馆,当王世荣看到当年朝夕相处战友生前一幅幅照片时,声音顿时哽咽起来:“战友啊,我看你们来了……”
  
  长征没有让女人走开
  兰云峰
  
  画面是简洁的,寂静的,透现着宁静深邃的意境;故事是悲壮的,惨烈的——
  不管时光怎样流逝,在我的记忆深处,始终都记得这样一幅画面:在硝烟未散的战场上,有一把被阳光镀亮的军号,有一顶绣着红五星的旧军帽,以及雨滴般散落的弹壳。而在战场的一角,是一丛在阳光下灿然盛开的金黄色的菊花。
  记得是十一年前的夏天,时逢纪念长征胜利59周年。我在翻阅杂志时,被一幅名为《战地黄花》的插图所吸引。怎能将鲜花置于残酷的血腥战场?自以为是我的与几个战友争论不休。一个战友说:画面寓意是在长征中,女人与男人一同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有大男子主义倾向的我不屑地说:没听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吗?于我看来,在枪林弹雨中,只有男人的铁血和骨头才能演绎英雄的传说;在血雨腥风里,只有男人的英勇才能创造同死神较量的奇迹,而以柔弱相称的女人怎能从硝烟里走出?那个改变中国前进方向的重大事件,用长征冠名的悲壮突围与艰难行军,是铁骨铮利。
  长征中到底有没有女人的身影?带着满腹疑窦,我开始查找与长征相关的资料。在红一方面军的长征中,有30多名妇女与大部队一起走过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毛泽东的妻子贺子珍在长征中为掩护伤员,被炸弹击中后负伤17处,头部血流如注。周恩来的妻子邓颖超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一边拄着拐杖行军,一边不停地咳血。红四方面军的一千多名女战士在经过艰难长征后,又奉命组织妇女独立团西征,在艰苦卓绝的征战突围中,很多人血洒荒漠戈壁,香消玉殒于焦土硝烟之中。
  一去经年。大概是因为画者独具匠心的创意,或者是硝烟弥漫中夺目的菊花,虽然只是杂志上的一页插图,却长久地占据着我的内心。《战地黄花》就像一把开启秘密的钥匙,让我抛除狭隘与偏执,以充沛的情感走进真实的长征。它使我知道,长征不单单是男人的浴血奋战,也有女人的克难历险。有她们,在充满未知与苦难的征途上,用纤柔的手臂擎起革命的火炬,以女性的身躯经历了劫后的重生。每当秋霜铺地的时节。它就会从记忆深处浮出来,眼前也随之显现出那些女兵的身影。她们衣衫褴褛却斗志昂扬,她们面黄肌瘦却英勇顽强,她们如高蹈的舞者,在合生忘死中舞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遥想战火纷飞的岁月,我不禁为她们的坚强和伟大所深深折服,用飞针舞线的手拿起钢枪,用女子柔情肩起革命的重 担,在生与死的考验中锻造忠魂。作为居身和平年代的军人,我当高举长征精神的火炬,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当代军人的使命,在朝向打赢的新长征上永不懈怠,奋勇前进。
  
  英雄不曾远去
  许彦博
  
  今天,我以一名军人的目光穿越历史时空,去眺望一支军队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突进去感受一种力量在生与死的洗礼中凝聚。
  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老人们抽着旱烟,摇着蒲扇,用复杂的心情去回忆他们不曾忘怀的长征故事。老人们的故事没有章法,多是碎片。“队伍过了三天,穿着草鞋和血衣,以为这样的队伍不经打,哪想硬是在光华峪打了两天两夜。”一个老人不解地说。“那一仗打下来,从山顶红到山脚,全是血,踩下去连脚都拔不起。”另一个老人仿佛看到惨淡的血腥,声音因惊悸而颤抖。“仗打过了,民团跑来杀红军,坡头、沟底、石头缝、荆棘丛,躲到哪民团都能找到。用泡了桐油的竹签穿手脚,绑在柱子上挖脚板心点天灯,用三寸长钉从头顶心……”血腥扑面的故事令我不寒而栗。遥想慷慨赴死的红军先烈,我震惊、同情和不解,但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景仰,因为他们用英勇和悲壮构筑了英雄的形象。
  斗转星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对于红军长征我也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据史料载:“在长征中,红军官兵行进两万五千余里,克难历险11个省,平均每天跋涉35公里,平均每天就有一场遭遇战。饥饿、严寒、伤病等艰难困苦,让每行进1公里就有八个红军战士献出宝贵生命。”身陷困境,他们热血激荡;面对死亡,他们视死如归。是什么让红军将士英勇无畏?我深深思量,是信仰,是理想,是用热血泼洒的英雄之光。
  如果说儿时听到的长征是血雨腥风的恐怖,那么,今天,当我以一名军人的目光穿越历史时空,去眺望一支军队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突进,去感觉一种力量在生与死的洗礼中凝聚时,我看到的长征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英雄史诗,是一支勇往直前的高亢凯歌。更是当代中国军人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岁月流逝,长征会作为一个改变中国前进方向的大事件,终深藏于历史的深处,但由长征所诞生的长征精神必将光照千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火炬,在一代代人的高擎与传递中,照亮前进路上的黑暗与寒冷。
  在布满鸽哨的蓝天下,我们手握钢枪,目视前方,让灵魂与理想一同跃入长征精神的激流中,去感受、去领悟、去缅怀、去承袭……因为,英雄不曾远去。
  
  信念的力量
  王良军
  
  皑皑雪山间,茫茫草地里,他们有的拄着拐杖,有的背着沉重的行囊,有的相互搀扶着……
  这是儿时便定格在我脑海中的永恒画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70年前,面对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中共中央被迫做出战略大转移的决策,率领工农红军斩关夺隘,披荆斩棘,曲折奔突,长驱两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翻越了20座山脉,渡过22条河流,粉碎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和10个地方军阀的围追堵截,谱写了一曲人类战争史上最壮丽的诗歌。
  长征是改变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命运的伟大壮举。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缺水少粮的极端艰苦条件下,靠啃树皮、挖野菜、煮皮带维持生命。是什么力量驱使他们如此英勇顽强?我认为,最根本的是红军将士拥有中国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是一个人心中不灭的灯火,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有了它,就像大地有了阳光,夜空有了星星,花草有了甘露。没有信念的人是可怕的,就如同行尸走肉,一无是处;没有坚定信念的人经受不住风雨的吹打,最终也难成大事,拥有坚定信念的人,心中就有追求的目标,就会奋力拼搏。在艰难困苦面前勇往直前,不断战胜自我,定会取得最终胜利。正是有了坚定的信念。无论物质生活多么艰苦、自然环境多么险恶、敌军炮火多么猛烈,红军指战员百折不挠,视死如归。长征的胜利证明:信念是支配一个人走向胜利的强劲动力,也是一支军队无往而不胜的有力保证。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先驱们的身影已走进历史的深处,毛泽东一首气吞山河的《清平乐》成了后人缅怀革命先烈、感悟长征精神的典故。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面临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的新长征,肩负“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新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全军将士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长征年代那么一股犟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大无畏精神,立足本职岗位,练好、练精军事本领,为完成各项任务不懈奋斗,让红飘带永不褪色,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不朽的史诗 伟大的丰碑
  白朋举
  
  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华民族一部伟大而悲壮的革命史诗,是人类历史上一座巍峨而不朽的革命丰碑。长征是一个说不完、写不尽的永恒主题,是一座取不尽、用不竭的精神宝库。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国内阶级斗争的产物,在势同水火的斗争中,在强大的国民党军队进攻面前,长征无疑是被迫之举,但红军将士肩负着拯救中国的重任,红军所经过的这些地区,多数被称为“生命的禁区”。多数地区崇山峻岭、山险路陡,有三四十座山峰都在海拔4500米以上,长年积雪,空气特别稀薄,空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60%左右。经过的草地危机四伏,险象环生,随时有可能吞噬红军战士的生命。其中著名的松潘水草地面积1.5万平方公里,茫茫沼泽。人迹罕至,亦不见鸟兽的踪影,是地球上同大戈壁一样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在雪山草地气候变化异常,是对人生理极限的极大挑战,刚才还是酷暑难忍,转瞬闻风雪交加,在山下还是风和日丽,凉爽宜人,不到山腰就狂风怒号,冰雪骤降。红军渡过的河流,其中大多数是湍急险流,暗藏杀机,如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红军经过的关隘也十分险要,如类山关、小相岭、菩萨岗、剑门关、百丈关等,而且道路艰险,据当时的红军战士回忆:“转来转去十分崎岖……这真是数日来第一次行路难”,“路途仍是羊肠小道,不能行”;“路甚难行(三里路行约一小时)”。一些地区物资也特别缺乏,例如在羌、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除产少量的青稞以外,不产其他粮食,而且民族隔阂很深。
  极其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给红军造成了重重困难和挑战,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了红军战略上的劣势地位,取得了一定的主动权。装备精良、粮草充足的国民党军队虽然有百架飞机,都无法飞过雪山草地,即使个别冒险进入,也落得个机毁人亡的下场;数千门火炮通不过茫茫沼泽,养尊处优的士兵,不敢踏入“生命的禁区”。
  正是如此,红军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依靠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顺利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地到达革命的摇篮——陕北。红军面临的环境是前所未闻的,自然条件极端艰苦,各种物资极度缺乏,“他们在这一段红军途中所吃到的苦头远远超过了以前的一切”。尤其在毛儿盖以北,这 块“中国最鲜为人知的地区……地图上是个未经勘探的空白”,每时每刻都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对此,长征亲历者,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在《难忘的三百六十九天》中说:“过草地牺牲最大”,“每天早晨起来,不断看到同样的尸体”。
  面对生命的考验和死神的威胁,红军顽强的作风战胜人间的一切。取得长征胜利。在川西,红军每一个成员却无一例外的经历了雪山的酷寒无情,荒原的艰难困苦,忍受了持续的行军,数不清的风吹、日晒、雨淋,战胜人心理和生理的一次次极限,遭遇了死亡的考验,接受了生命的选择,不论在思想意志上还是体力上都得到磨炼,成为无坚不摧的钢铁战士。
  长征的幸存者,在以后的日子,不论是荒凉的黄土高原,还是奇冷的林海雪原;也不论是任何荒灾、艰难岁月,还是在外敌残酷扫荡,实行三光政策的情况下,这些经历过长征的革命英雄都能等闲视之。正是这一大批中坚力量,使日后革命队伍得以迅速扩充,从而赢得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那些人生最可贵的品质
  赵锦花
  
  看完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视剧《长征》以后,内心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总想写一段关于对长征的感想。为此,我翻开了历史书籍,详细地了解了长征时期的历史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壮举是世界上一段罕见的奇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值得回忆,值得纪念的一段历史。为了更加深刻地感悟这段历史,利用工作之便,我走近了身边的老将军,从家访和他们的回忆录及作品中,我被一种浓厚的革命热情与氛围感染着。虽然现代人已远离战争,但从这些老将军的身上,我能够感受到战争年代的气息好像依然跟随着他们,他们在战争年代中所产生的独特的感情世界,深深地浸染着身边的工作人员。
  总政治部原副主任郭林祥老将军,始终关心着军队的政治工作。为了启发身边的工作人员,他提笔书写了“继承发扬红军光荣传统”、“红军精神代代传”的字句送给我们,有意地鞭策与督促我们,使我们感受到老红军身上有一份浓浓的情意。翻开将军的回忆录,在里面详细地记录着他踏上长征道路上的史实:从红军步校到红军干部团、在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难忘的寡妇河战斗、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坚持北上抗日、胜利到达陕北,每段历史都深深地震撼着后人。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老前辈靠着对党的执著信念,战胜了无数个艰难险阻,成为长征路上的一个坚强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在他的原文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吴起镇战斗以后,一次休整期间在总结长征时,我因一直担任连指导员,政治思想工作做得比较好,团结巩固部队好,受到大队的表彰和奖励,在当时物质条件十分匮乏的情况下,虽然奖励的只是一双布鞋,但这双布鞋是我参加红军以来最具纪念意义的奖品,因为它记录着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每个脚印,记录着经历过的千山万水和千辛万苦,记录着中国史上的一段罕见奇迹……”看到这里,联想到这双布鞋,我懂得了这双布鞋为什么至今依然伴随着在首长身边的原因。无论在他身居高位,还是退休下来休息,将军唯一不能丢掉的就是这双心中最珍贵的“布鞋”。他那朴实的情怀和他对政治工作的热爱,给我们每一个从事政治工作的干部都留下了值得探索与思考的价值。
  当我走近另一位老将军总政治部原副主任史进前将军时,被他的诗集《冷暖轩诗抄》强烈地吸引着,这本诗抄把我们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年代,领略到将军一生对革命事业的追求与执著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老将军是于一九三五年八月经北京地下党员介绍,从天津塘沽乘太古轮船经上海去投奔红军,由于红军已长征北上,他留在了上海,开始他的地下工作生涯,并利用家庭关系,为党的事业想尽办法积极筹备资金,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虽然在。文革”中受挫,但在坎坷的政治生涯中他从没有屈服,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苦痛,以顽强的毅力抒写着自己的人生乐章。现在老将军虽已离休,但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卓越的才能投入了老年书画事业和其他社会公益活动,用诗歌、著作、书法与绘画抒发着对党浓厚的思想感情,他的许多作品《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书画选》、《长征画典》、《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六十周年中国书画选》,诗集《我的童年》等给后人都留下许多启迪,也使我们看到了这位老将军对革命战争深厚的思想感情。
  也许是从事老干部服务事业多年的原因,对这些老前辈我总是充满着浓厚的情谊,在他们的身边工作,我不断地汲取着营养,同时也丰富着政治工作经验,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始终传承着我,使我懂得了信念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每个共产党员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灵魂与支柱。最让我感叹的是一次我走近一位参加过红军的老将军遗属,我被她多年来执著坚守着的一个承诺震撼着:这位年迈的老妈妈,为了教育好她的后代,始终把她的丈夫穿过的在长征时期补了又补的一套很破很旧的红军衣服珍藏在衣柜里,她说:“在老头子走前,我答应他一定会把六个孩子拉扯好,会把他在长征路上最珍贵的东西给孩子传承下来,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总要把这身衣服拿出来看看,只要看到它,我便能战胜一切。”为了这句承诺,她含辛茹苦,无怨无悔把孩子抚养成人,而且六个孩子个个都非常优秀。这位革命的老妈妈还经常把她积累的很宝贵的政治教育资料送给我,让我带到政治教育的课堂。从这位老妈妈身上我看到她坚强不屈的个性和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可贵品质。
  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又走访了毛泽东主席的外孙女孔冬梅女士,我被她身上独特而又坚韧的个性深深地感染着。生长在和平年代、外形看上去文静又充满着柔弱的她,内心世界里却透视出一位年轻女性刚毅的性格。为了完成好著作《翻开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她踏遍千山万水,不辞辛苦,寻访外公外婆所走过的革命圣地,探索外婆外公的足迹,追随着他们为革命事业合己为人的高尚思想境界,她说她感受到外公的气息,正以一种文化的形式启迪着现代人。为了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她费尽心思,大量收集长征中宝贵的历史资料,举办了“数风流人物”大型画展,为我们创造着宝贵的精神与文化财富。她的这种精神使我不由产生了对这位年轻女性的敬重。
  写到这里,我的内心充满着对他们的尊敬与感激,是他们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多么的强大。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从前辈的身上真正能够挖掘到的是他们那种永不改变、永不退缩的执著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平时期,我们生活在物质与精神都富有的年代里,对中华民族这段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应该怎样继承与发扬,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义务。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我为我们伟大的民族拥有长征这段伟大而充满神奇的历史骄傲自豪!
  
  草木红安
  焦 锐
  
  查查红安的家谱就知道   我是这片草木茂盛的水域第一个投奔革命的长征者
  背负一个民族的灾难是个当过红军的人
  我像当年那些向往延安的爱国者一样
  穿过万水千山走进三晋大地
  走进了宝塔青铜的歌喉风铃摇翠的信天游
  
  我离开红安像离开母亲在今天看来
  是为了70年后再次回来入乡还俗叶落归根
  只是扮演着乡音不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仍相识的
  当代贺知章因为我是第一个身披红军的红回家的人
  回到黄麻聚义斧头造反的策源地
  回到旌旗十万斩阎罗的红色大泽乡
  这里有多少勾践卧薪尝胆多少精甲做过雪耻倒蒋的梦
  算一算就惊心动魄从红安走到延安走到天安门
  竟有十万多英雄的头颅从这片沸腾的大地抛了出去
  二百多将军的钢铁之躯就诞生于这块血铸火锻的土地
  红安你这块坚贞不屈的砧盘今天我就要回到你火中
  回到你70年后依然生动鲜艳的金柳里去
  那里有阴晴圆缺生死离别的“柳堡的故事”
  有我日思夜想的新娘依然深明大义楚楚动人
  
  我这次回来是作为长征者的光荣荣归故里
  并要久久地住下去背负的不再是
  为父亲治病给祖国疗伤的中药铺
  而是满满一军用挎包镶金嵌银铿铿锵锵的军功章
  这全是我打土豪打日寇打蒋介石
  打出来的重金属打出来的光荣和梦想
  
  今天我栖于红安环水而居
  休养这双凌波蹈浪的赤足的同时仍将回忆峥嵘岁月
  火焰般的酒浆如何穿肠而过
  滚烫的热血如何染红了这块响当当的门牌
  让它登高远呼 环视这片神奇的土地
  热情与理性一浪高过一浪
  
  你们没有看见那些为敌人砍落且悬城示众的头颅
  如何飞奔起来如何牵引我们的目光
  当大地陷入霞光万顷的记忆我第一个
  如箭在弦的行动 就是要高执这块光荣之牌照耀后人
  
  我深信不疑太阳照临我们的肝胆
  这些草木植物自有风暴也吹不灭的火焰
  缘于红安经典的红从赤脚深入的大地慢慢升上来
  升上来就成为叶脉贯通命脉的闪闪的红星
  
  想听当年红铜奔跑的故事
  你只管来凡来者我一概不拒
  你只要认准了这个特殊的木质的符号
  就会找到红安我的家
  红安我的红安中国的红安
  它是焊接血肉与灵魂的一个小小的锡点
  总是亮亮地闪烁
  (本文摘自诗集《飞奔的铁流》
  
  我们是长征的后来者
  刘义杰
  
  2003年,我光荣入伍,有幸来到百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红七军军部旧址修缮一新,使我们这些红军的后来者得以虔诚瞻仰先辈们留下的丰功伟绩。徜徉在高大雄伟的木楼中,行走在古色古香的青石板过道上,抚摸着秦砖汉瓦,思绪将我带至半个多世纪前的长征路上,我仿佛看到了逶迤五岭间翻腾的细浪,看到了磅礴的乌蒙泥丸;仿佛听到了金沙江震耳欲聋的惊涛声,听到了三军翻过白雪皑皑的岷山后凯旋的欢呼声;仿佛感受到大渡河桥铁索刺骨的寒冷,感受到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战场硝烟……
  那是一段震惊中外的不二传奇,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转机与伟大创举。我们坚不可摧的革命者们用超强的意志与信念,在衣食无着、腹背受敌的境况下,跋山涉水、挑战极限,最终化险为夷、绝处逢生,用生命写下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悲壮史篇,更出其不意地变被动为主动,扭转了朗朗乾坤,取得了革命的最后胜利,迎来了如今和平幸福的新生活。
  在长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在当地要饭,听说儿子在部队当官享福,便气冲冲找上山去。队伍正好开饭,老人看到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她流泪了,提起篮子将自己要来的生芋头全部倒进了锅里。就这,竟成为将士们难得的一顿美餐。为了欢迎这位母亲的到来,战士们演唱了自编的《牛皮腰带歌》:“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菜别有味,端给妈妈来品尝。”老妈妈挂满泪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这些可亲可敬的战士面前,她怎能不为之动情,为之自豪?还有一次过草地,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白洋,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党费。
  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惊呼这是前所未闻的神话。而远涉中国的西方记者斯诺,则把这称之为“东方魔力”。令他们不解的是,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红军创造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奇迹?其实很简单,就是头顶上那颗鲜红鲜红的红五星以及它射出的那熠熠生辉的希望之光。这正是千百年来我们所固有的,具有强大凝聚力、鼓舞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民族精魂。从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历史雄辩地证明:“民族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豪迈的语气,诗人般的语言这样描绘长征:“长征是历史上记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回首这段不同凡响的艰辛岁月以及用充满感佩的心情缅怀英雄的革命先辈,带给我们的何止是心灵的冲击与涤荡,还应该有的是反省。在即将迈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这挑战,是一种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它表面上看起来并非那么艰难,那么壮烈,但要取得胜利,却是相当不易的。
  当轻歌曼舞的大款们狂饮“人头马”、“XO”的时候,当某些达官贵人们大腹便便地剔着牙,潇洒地钻进锃明闪亮的“现代王”、“蓝鸟王”、“公爵王”的时候,当你为酒绿灯红而意乱神迷,当你美好绚烂的向往化为乌有……想一想长征吧,想一想那些70年前的人和事,想一想耄耋之年仍然铁骨铮铮的老红军战士;想一想姹紫嫣红的江山是多少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建设现代中国,建设和谐家园,是否也是一种长征?当然是。一个人的一生,是否也是一种长征?当然是。
  想起当代诗人胡弦的诗句:“黑蓝之夜/父亲睡意全无/将闪亮的胆传给钢叉和儿子”。
  红军的长征已然结束,但“闪亮的胆”会留给我们,支撑我们走完先辈们未走完的路!
  忘不了,70年前那场惊世骇俗、永载史册的万里跋涉。忘不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残酷战争场面和惨烈的战争气氛,忘不了,红军将士爬雪山、过草地,风雨浸衣、野菜充饥的险恶与艰辛……
  
  敬礼,向不朽的长征
  李 欧
  
  忘不了,忘不了那一幕幕悲壮的画面!
  当重走长征路,忆长征精神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掀起股股热潮的今天,70年前那场用热血和生命抒写的光辉历史;那种刀枪撞击、浴血奋战、铁血柔情、勇往直前的壮志豪情,又一次清晰再现在中华儿女的眼前,回荡在每一名拳拳爱国之子 的心中。英烈们高挺着民族最坚强的脊梁,肩负着祖国最神圣的使命。在硝烟炮火里,在枪林弹雨中,用血泪、用意志去咀嚼旧社会的苦难和黑暗,用信念和理想迎来了新中国的幸福、欢乐和光明。
  长征过去了,但她的精神却永远留下了。她所洋溢的一往无前,排除万难,“断头近日意如何?旌旗十万斩阎罗”的革命英雄主义,硝烟战火、百战搏杀、横眉冷对强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革命乐观主义,“不畏艰难万险、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坚强革命意志,在中国人民心中竖立了一座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丰碑。
  长征,举世瞩目,史无前例。如果说,经得住时间、风雨、变迁的东西才最具有生命力,那么长征在历史长河的丰碑上,在中华民族百业振兴的大道上,在亿万人民的心坎上,无不在用她巨大的力量和风采向世人昭示:长征精神是伟大的、永垂不朽的!
  今天,作为新生代人民子弟兵,穿上绿军装,走在先辈用鲜血换来的星光大道上,回望先辈们留下的光辉足迹,心灵在一次次的震撼中得到洗礼,他们的精神、气概已无形地扎根心中。此时此刻,只想用军人特有的方式:敬礼,向不朽的长征,向创造千古绝唱的英烈们!
  
  小卒也要趟大河
  董 强
  
  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定格了一种精神的永恒,每一件繁琐的小事,构成了一座追求的青春丰碑。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日子里,我内心再一次受到感染。红军长征精神犹如一面镜子,让我对比找出了自己的差距,让我学会做人、做事。无数先辈用生命为我诠释了生命的真谛。通过对红军长征历史、红军前辈的事迹、红军长征精神的学习,深深触动了我的灵魂,更加坚定了我为国防事业奉献青春热血、立足军营报国的理想和信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我们军人,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我们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用新理论、新知识充实自己。“积跬步、以至千里”,我们应当立足本职,从现实出发,从实际工作中的小事做起,一个动作看养成、一声番号看士气、一次集合看作风,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
  作为新时期的军人,适应信息化作战的需要,兵该怎么当?是我们基层战士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有一部分战士感觉到战争离我们很遥远,信息化作战不是我们小兵应该学习和掌握的事情,其实这是一种极麻痹的思想,作为红军部队的传人和新军事变革的接班人,我们不仅要在本职岗位上,熟练掌握和使用手中武器,更应该具有超前的知识储备意识,不断学习信息化知识,增强信息化作战能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创造佳绩,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防和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红军长征精神是伟大的,伟大的是她向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而是中华民族一种源远流长的、无形的力量源泉。我们的军队有着光辉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许多先辈之所以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不是偶然,是我们红军部队伟大长征精神的代代延续。
  “位卑未敢忘忧国”。作为这个光荣集体的普通一员,尽管我们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但也要“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勇于做一名排头兵,成为一个敢于趟大河的小卒。
其他文献
5月7日上午,空军指挥学院操场、教官耿哲给身高2.16米的王治郅纠正队列动作,需仰视才行。此后4天,国家男子篮球队在空军指挥学院进行了基本军事技能训练,参加了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与部分飞行员、研究生学员进行了面对面交流。谈到军训意义,国家篮管中心胡加时副主任表示,“空军攻击性强、快速机动、反应灵活,这些对打篮球、搞比赛很有启发和帮助。”    (杨春源 摄影报道)    军嫂参观天安门    5
期刊
机关参谋陆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有一个问题,总是有战友追着我问:“为什么你会热爱家务劳动?为什么不要你老婆做?”为什么?我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要问为什么?我的意思是说,当你十七八岁忽然喜欢上了街角花店里的一个女孩子,你有必要问为什么吗?  我希望通过做家务这样的小事情,让我老婆在我的呵护下有幸福感,幸福的女人通常会给男人安全感,这是肯定的,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我看过一篇小说,题目叫《家务
期刊
引子 1995年3月21日,探亲归队的成都军区某团战士梁强,登上从自贡返回驻地隆昌的班车。中午12点,车辆行至富顺眰县邓隆公公里处,使用的天然气动力耗尽。驾驶员违章操作,用内胎做的简易加水器蛊汽油对化油器直接供油。在试车点火的一刹那,化油器回火从引擎喷出点燃内胎,顿时烟火腾起。帮忙加油的乘客惊慌中要将蛊汽油的内胎扔掉。危急时刻,梁强一个箭步冲上去,夺过燃烧的内胎,向乘客最少的车厢尾部跑去。他蹬碎汽
期刊
李明庆,某军犬训练基地五级士官,1989年3月入伍,1990年开始从事军犬训练工作。他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6次被上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7次被评为专业技术能手和优秀士兵。  走近军犬“教头”李明庆时,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特别之处:敦实的身材,腼腆的表情,怎么也和他的传奇色彩联系不到一起。但就是这名普普通通的军人,曾多次给军委首长、国家领导人汇报表演,曾夺取了全军首届军犬大比武中五个项目中的
期刊
这个由8名平均年龄不足26岁的女检查员组成的集体,被广大出入境旅客赞誉为“国门天使”,却被偷渡者视为“克星”。  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在连接世界各地的国门前,有一个被誉为“铿锵玫瑰,国门警花”的团体——杭州边防检查站执勤业务三科。这个由8名平均年龄不足26岁的女检查员组成的集体,被广大出入境旅客赞誉为“国门天使”,却被偷渡者视为“克星”。自2004年3月,杭州空港口岸正式对外国飞机开放以来,就是这么
期刊
斗蝇记  陈 嘉 马 静    苍蝇,无需多育,见者诛之。当听到那可恶、心烦、不绝于耳的嗡嗡声后,谁的心中都会生出“杀之而后快”的念头……“啪!”,一拍落定,世界从此安静。  故事的主角是我们7个驻扎在燕山深处的联勤兵,而地点则是我们美丽的哨所。在这里,人与蝇的战斗不曾间断过。哨所建在山脚下,这里绿树环绕,鲜花簇拥,鸟鸣声不绝于耳。也许是绿色植物太多,山里的气候又比较潮湿的缘故,蝇虫的数量也很多。
期刊
我的目标是活到150岁    季老身体一直很好。90岁以前很少患过病。他的秘书李玉洁介绍说,老人平生最不愿意去的地方就是医院,因为他的许多好友赵朴初、臧克家、周培源等都是从医院“走”的,老人想起来就伤感。住院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  季羡林在解放军总医院一共住了四次院。2001年11月12日,老先生尿血,到解放军总医院看急诊,第一次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专家李炎唐教授经过缜密检查,确诊没有大的
期刊
        
期刊
给负重的心灵松绑    强迫症的糟糕之处在子,原本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生活被你强迫搞得一团糟。生活的魁力在于未知。挑战和新鲜露,你不知道接下来的一分钟会发生什么,而强迫症则会毁掉这些,让你的生活刻板、一成不变、循规蹈矩,就像电脑编好的程序。每天按那个折磨人的程序生活,强迫自己不允许有一点改变,比契诃夫《套中人》的生活还可怕。一旦你像他们一样陷于这种强迫行为中,就会失去对现实的柔软适应力,从而过着一成
期刊
关于一个人和一个公司的传奇    刘刚,北京盛世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他领衔的这家民营企业,被专业人士誉为京城物业领域内“杀出的一匹黑马”。5年前的中国物业界最高级别的物业管理大会,这家企业还只是一个普通的与会者,5年后的今天,刘刚成为这个最高级别大会的发言人之一,此次发言的企业北京仅有两家、全国共有十二家。  翻阅这家公司的大事记年表,你会感受到一个传奇诞生、成长速度的不可思议。短短6年,盛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