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很重要的教育阵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育 方法
为什么我们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因为我们献给孩子一件最坏的礼物 —— 溺爱。
如果你问中国父母:“ 你们活着为了什么?” 十有八九这样回答:“ 为了孩子!” 如果继续追问:“ 你们为什么为孩子而活着?” 他们会说:“ 因为孩子身上寄托着我们全部的希望。” 的确,中国的父母差不多大半生都在为孩子忙碌着:从孩子出生,到上学、工作,到结婚成家,到生儿育女,恨不能全部承包。
这不是制度,也不是社会提倡的进步行为,而是一种风尚,一种积淀千年的传统。直到 “小皇帝 ” “ 小公主 ” 大面积涌现且带来了严重后果时,人们才认识到那种“承包一切”的爱,除了表达父母的慈心善意外,没有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任何有益的养料。
辽东披露了一起母亲手刃儿子的悲剧。 十几年没吃过一顿好饭菜,没穿过一套好衣服的母亲,却尽其所能宠着儿子。有一天,儿子对母亲说:“ 就因为没有钱,我到现在还娶不上媳妇。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卖房!”“ 那咱上哪儿住?”“不行,你就嫁人。要不,你去卖身挣钱。”“儿呀……” 母亲泪若断珠。儿子抽出一把刀:“ 你自杀算了。”“ 儿呀,千万别这样。要啥,妈答应。” 母亲扑通一声跪倒在儿子面前。“ 那好,你给我写张欠条,欠我1 万元。” 儿子还限定母亲两月还清。
母亲痛苦不堪地在街上走着。“得让儿子死” 她下定了决心。
当儿子再一次挥拳而来时,母亲猛地抽出身上携带的匕首,照着儿子的前胸就是一刀。接着,又扑上去,一刀接一刀,连补8 刀……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给我们留下一句金玉良言:一切都让给子女,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就是父母所能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中国自古就有 “ 养不教,父之过 ” 、“ 慈母败子” 的古训。但是,有几个父母知道有关儿童教育、成长的原则?种种溺爱的悲剧证明:仅有爱是不够的。爱的力量或许无法估量,但缺少理智的爱只会产生孩子有害的生活态度。著名教育家詹姆斯·多伯森告诫我们: “ 童年生活的前4 ~5 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这时,孩子能够被授予正当的观念。这些早年得到的观念具有相当的持久性。然而,这几年的良机一经错过,最优秀的接受能力通常消失殆尽,永不复归。倘若有意使孩子谦恭和气,慧眼独具,举止文雅,充满爱心,那么,这些品质就应该教授之,而不是空想,如果我们想在孩子身上看到诚实、真挚、无私、那么,这些品质就应该纳入我们的早期教育过程中;如果培养彬彬有礼、有责任感的年轻公民是重要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并着手据此塑造。道理明显:遗传不会赋予孩子正当的观念,孩子们会学到他们被授予的东西。”
如此看来,问题的症结在于“爱”和“教”上。选择不是非此即彼,因为真理不是从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
对于中国的父母,最大且最普遍的错误,或许就在于坚定地相信自己所做的都是出于爱孩子。亘古流行的说法是:天下哪有不爱子女的父母?然而,值得我们警惕的是:父母貌似围着孩子转,事实上则是孩子围家长的意志转。父母不是倾向于把孩子的意愿放在首位,尊重他的个性、人格、兴趣,使之有充分发展的自由空间。而是相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将孩子做为自己的私有物和满足自己心理愿望的工具任意塑造,甚至以暴力手段强迫其就范。
有一位父亲,儿子3 岁起就逼他学艺而且炫耀其教子经验: “ 我规定他每天必须干什么,不准干什么。不依,我就狠揍! ” 至10 岁,儿子不仅弹一手好琴,书画略通一二,并有一幅画着许多自由飞翔的小鸟图在当地比赛中获头奖。一时令这位曾怀一腔抱负而终不得志的父亲很是自得:我荣耀,十年心血没白费。一日,父亲见儿子的一幅画:乖巧的小羊在弹琴,呲牙咧嘴的大灰狼站在琴旁说:“ 你得一直弹我爱听的曲子,不然,就吃掉你!” 聪明的父亲恍然大悟,“乖巧小羊,还有自由飞翔的小鸟,”儿子在控诉啊……
家庭是每个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站,也是人由动物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天然课堂。我们知道,任何伟大的天才最初都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父母的谆谆教诲。因此,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对人的成才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面前,人初次向社会迈进。 ”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孩提时期就已开始形成独立的个体意识,通过接受种种信息发展其独立的认识、判断、爱好、意愿、追求等。影响儿童社会化过程的首要因素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家长的教育动机和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取决于教育方式。
教育,竖着看,历朝历代,教育兴则国兴;横着看,哪国哪族,兴衰无不密切关连着教育。 教育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家庭教育的质量,家庭教育缔结着中华民族的未来。 因此,我们呼吁千千万万的中国父母,都来反思一下,家庭教育,你成功了吗?
[关键词]家庭教育 方法
为什么我们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因为我们献给孩子一件最坏的礼物 —— 溺爱。
如果你问中国父母:“ 你们活着为了什么?” 十有八九这样回答:“ 为了孩子!” 如果继续追问:“ 你们为什么为孩子而活着?” 他们会说:“ 因为孩子身上寄托着我们全部的希望。” 的确,中国的父母差不多大半生都在为孩子忙碌着:从孩子出生,到上学、工作,到结婚成家,到生儿育女,恨不能全部承包。
这不是制度,也不是社会提倡的进步行为,而是一种风尚,一种积淀千年的传统。直到 “小皇帝 ” “ 小公主 ” 大面积涌现且带来了严重后果时,人们才认识到那种“承包一切”的爱,除了表达父母的慈心善意外,没有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任何有益的养料。
辽东披露了一起母亲手刃儿子的悲剧。 十几年没吃过一顿好饭菜,没穿过一套好衣服的母亲,却尽其所能宠着儿子。有一天,儿子对母亲说:“ 就因为没有钱,我到现在还娶不上媳妇。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卖房!”“ 那咱上哪儿住?”“不行,你就嫁人。要不,你去卖身挣钱。”“儿呀……” 母亲泪若断珠。儿子抽出一把刀:“ 你自杀算了。”“ 儿呀,千万别这样。要啥,妈答应。” 母亲扑通一声跪倒在儿子面前。“ 那好,你给我写张欠条,欠我1 万元。” 儿子还限定母亲两月还清。
母亲痛苦不堪地在街上走着。“得让儿子死” 她下定了决心。
当儿子再一次挥拳而来时,母亲猛地抽出身上携带的匕首,照着儿子的前胸就是一刀。接着,又扑上去,一刀接一刀,连补8 刀……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给我们留下一句金玉良言:一切都让给子女,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就是父母所能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中国自古就有 “ 养不教,父之过 ” 、“ 慈母败子” 的古训。但是,有几个父母知道有关儿童教育、成长的原则?种种溺爱的悲剧证明:仅有爱是不够的。爱的力量或许无法估量,但缺少理智的爱只会产生孩子有害的生活态度。著名教育家詹姆斯·多伯森告诫我们: “ 童年生活的前4 ~5 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这时,孩子能够被授予正当的观念。这些早年得到的观念具有相当的持久性。然而,这几年的良机一经错过,最优秀的接受能力通常消失殆尽,永不复归。倘若有意使孩子谦恭和气,慧眼独具,举止文雅,充满爱心,那么,这些品质就应该教授之,而不是空想,如果我们想在孩子身上看到诚实、真挚、无私、那么,这些品质就应该纳入我们的早期教育过程中;如果培养彬彬有礼、有责任感的年轻公民是重要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并着手据此塑造。道理明显:遗传不会赋予孩子正当的观念,孩子们会学到他们被授予的东西。”
如此看来,问题的症结在于“爱”和“教”上。选择不是非此即彼,因为真理不是从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
对于中国的父母,最大且最普遍的错误,或许就在于坚定地相信自己所做的都是出于爱孩子。亘古流行的说法是:天下哪有不爱子女的父母?然而,值得我们警惕的是:父母貌似围着孩子转,事实上则是孩子围家长的意志转。父母不是倾向于把孩子的意愿放在首位,尊重他的个性、人格、兴趣,使之有充分发展的自由空间。而是相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将孩子做为自己的私有物和满足自己心理愿望的工具任意塑造,甚至以暴力手段强迫其就范。
有一位父亲,儿子3 岁起就逼他学艺而且炫耀其教子经验: “ 我规定他每天必须干什么,不准干什么。不依,我就狠揍! ” 至10 岁,儿子不仅弹一手好琴,书画略通一二,并有一幅画着许多自由飞翔的小鸟图在当地比赛中获头奖。一时令这位曾怀一腔抱负而终不得志的父亲很是自得:我荣耀,十年心血没白费。一日,父亲见儿子的一幅画:乖巧的小羊在弹琴,呲牙咧嘴的大灰狼站在琴旁说:“ 你得一直弹我爱听的曲子,不然,就吃掉你!” 聪明的父亲恍然大悟,“乖巧小羊,还有自由飞翔的小鸟,”儿子在控诉啊……
家庭是每个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站,也是人由动物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天然课堂。我们知道,任何伟大的天才最初都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父母的谆谆教诲。因此,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对人的成才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面前,人初次向社会迈进。 ”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孩提时期就已开始形成独立的个体意识,通过接受种种信息发展其独立的认识、判断、爱好、意愿、追求等。影响儿童社会化过程的首要因素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家长的教育动机和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取决于教育方式。
教育,竖着看,历朝历代,教育兴则国兴;横着看,哪国哪族,兴衰无不密切关连着教育。 教育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家庭教育的质量,家庭教育缔结着中华民族的未来。 因此,我们呼吁千千万万的中国父母,都来反思一下,家庭教育,你成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