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立法会议员、民建联主席马力因结肠癌在广州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病逝,终年55岁。
自1980年代从政以来,马力参与了中英谈判、香港回归一系列重大事件,他的爱国和左派立场毋庸置疑。作为重量级的政治人物,他的家国情怀,对国家、对香港、对他所在的左派阵营,究竟意味着什么?
马力可谓享尽“爱国爱港”的哀荣。
经中央政府批准,马力的灵柩将盖上国旗,反映其生前贡献受到国家认同。且不说曾荫权“有远见、有承担”的溢美,连老对手、民主党主席何俊仁都出面称颂其“温文友善,对不同意见持开放态度”。民建联公布的治丧委员会名单,也多达336人,囊括了香港各界头面人物。
更有多名马力生前的友人、部下、采访过他的记者在各大媒体上倾情撰文,称赞其为人正直,謙逊有礼,平易近人,公道正派。然而,对一个政治人物盖棺之后所作的论定,不能只囿于传统道德标准。对政治人物道德水准的评价,必须超越日常生活层面,而从他所从事的政治活动去寻找。
红学专家
“马力,又迟到呀?”“是啊,怎么样?你开除我啊?”
民建联创党主席曾钰成曾是马力培侨中学时期的英文科教师,曾钰成忆述说,当年马力经常迟到,并觉得他教得不好,还在周记中向班主任投诉。
1962年,10岁的马力由厦门来港,自小成长的地方是福建人聚居的港岛北角区,亦即民建联铁票基地。由于初来港广东话一句也不懂,他只能选择左派学校培侨小学就读。
培侨创办于1946年,由东南亚华侨出资出力,是一家培养华侨子弟为主的私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香港培侨认同新成立的中共政权,坚持爱国教育,和香岛、汉华、中华、劳工子弟学校、福建等学校一起组成了香港爱国教育系统,自成一体。
在港中资机构和左派力量的子女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培侨中学的主要生源,培侨中学曾经接收过很多左派人士的子女,比如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它的学生毕业后不仅可以进入大陆工作,也可以直接进入在港的中资机构工作,而在港中资银行也可以为培侨提供资金辅助。一名研究者因此称香港的“整个左派网络形成一个自我维系的循环系统”。
尽管港英当局考虑到和中国政府的关系,始终没有取缔左派学校,但时不时会检查学生笔记,刁难学校升五星红旗以及在10月1日举行庆祝活动的行为。后来,马力在接受访问时曾表示,在培侨读书期间令他培养了“服务社会及服务国家”的信念。
此时,马力最大的乐趣是读书,“这是母亲教育的结果”。当同龄的孩子在外面撒野狂奔的时候,马力经常被书中的奇文轶事所吸引,尤其是金庸的作品。马力还按培侨中学的要求自费订报纸,也就是从那时开始,马力开始借助报纸留意时事政治。
中学时已读毕4卷《毛选》的马力,毕业后在母校任教两年后,1974年考入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那个年代,培侨很少学生可以考入大学。在大学里,全世界都当你是共产党。”属泛民主派阵营的民主党骨干张文光是马力的同班同学,他追忆说,“当时个个大学生都是左派,他(马力)研究《红楼梦》,我专注鲁迅。”道出两人在大学时已见的分歧。马力大学时参与《中大学生报》文艺版编辑工作,并认识了“系花”——现任太太梁慧贞。
毕业后,马力投身银行界,在意大利商业银行驻北京办事处当了两年主任助理,其后觉得不适合,便重执教鞭,在名校嘉勒撒圣方济各中学任教中文。从教之余,马力最大的兴趣仍是研究《红楼梦》,沉浸于宝哥哥和林妹妹的世界,是大陆之外少有的红学家。《从叙述手法看石头在红楼梦中的作用》、《关于庚辰本石头记第四十二回回前的一条脂评》等文章,功底扎实,颇有新意,受到国内红学界的重视。和人合著的《红学耦耕集》一书,初版于1988年,畅销不衰,很多观点被引用至今。马力的研究也获得了钱钟书的赏识,当年钱老盛名之下不胜烦扰,闭门谢客,马力是少数得以目睹大师风范的文学青年之一。
马力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撰写过几本香港高等语文会考书籍,非常畅销,名校如皇仁书院,都指定作为课本以外的辅助教材,现在很多活跃在传媒一线的记者,当年报考大学时,都用过马力的书。
此一时期的马力,是一个古典的中国学者和文人,沉浸于自我的宁静世界里。甚至在参政初期,马力也放不下对文学的热忱,业余在港大中文系当研究生,研究“御敌抗金兵”的杨家将。他撰写研究杨家将的文章,在内地一流学术刊物《文史》上发表,此等成绩对香港人来说,极不容易。如果沿这条路走下去,文人舞文弄墨,必定如鱼得水。事实上,从政多年后马力仍不承认是政客,反而以文人自居。在过往的访问中,马力曾透露家中的温馨片段,如多年来都由母亲替他理发;又曾言为免私生活及所有事暴露人前,宁愿闲时与妻逛公司,也不想做立法会议员。
但造化弄人,马力最终走上了喧嚣的从政道路。这或许是出于左派同仁的召唤,或许是出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自觉,人们已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从此之后,他的命运不全由自己选择。
神秘“辛维思”
马力真正进入左派核心,主要是经中大教授马蒙的引荐,加入了当时左派组织“中国语文学会”,认识了新华社香港分社秘书长毛钧年。1985年,毛钧年推荐马力出任《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秘书处副秘书长。马力多年后接受传媒访问时曾说,出任副秘书长令他广结政界人脉。“香港大部分从政人物都是自1985年《基本法》草委及咨委成立后走出来,这些人我全部都认识,十分清楚他们的想法。”
此时,正值《基本法》起草期间,中英之间的斗争折冲非常激烈。1986年到1987年间,神秘作家“辛维思”写了100多篇政治文章,批驳英方的观点。例如当中英双方讨论哪一届行政长官和立法会须由普选产生时,他主张“香港人没有政治经验,故《基本法》不该规定由全民投票”。这些文章不单在《大公报》、《文汇报》发表,更多见于《明报》。由于观点亲中,一度被公众疑为新华社的特稿,直接传达北京的意图。多年之后,当马力成为民建联主席后,才亲口证实“辛维思”就是自己。
也正因为在此期间显露出来的才华,1991年5月,没有任何办报经验的马力,当上三大左派报纸之一《香港商报》总编辑,1994年底升任副社长,至离世前依然担任香港商报社副社长一职。人们普遍相信,坐这个职位,当然要是有关方面信得过的自己人。
温文尔雅、清洁干练的《香港商报》总编辑马力,每天早晨先到健身房锻炼后再准时返报馆上班。上任后,他试图在版面、内容等方面对商报进行改革,但由于该报一直实行的是类似内地的管理方式,积重难返,马力的努力显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
1989年风波后,一班“亲中”候选人 在1991年立法局选举中全军尽没。其后,曾钰成、马力等人决定集结力量,在1992年创立民建联。马力在其中充当了“军师”和“文胆”的角色,民建联副主席谭耀宗就回忆:“当时我们几个人去参选打仗,马力当总指挥统筹一切,令我们非常放心。”
2000年,民建联副主席程介南在参选立法会选举期间,被传媒揭发没有申报个人利益及涉嫌以权谋私,民建联大受重击,党内上下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机,为了稳定民心及巩固支持者,马力主张在维园搞个造势晚会,那一夜,成为民建联稳住党员和支持者的关键。
马力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可说是2003年。面对当时有关国家安全的23条立法,民建联贯彻支持尽快立法,与“七一游行”反对立法的诉求不一致,使部分市民对民建联产生负面评价。
尽管马力在选举中打出航天员策略,将中国首名航天员杨利伟的签名照上载到民建联网页供市民下载,但民建联还是在2003年11月的区议会选举中惨败,主席曾钰成引咎辞职。
群龙无首的情势下,形象清新的马力被推选为民建联的新主席。
未竟之事业
当选后的第一场记者会上,马力拿讲稿的手微微发颤,显示他还不惯面对传媒。但很快,马力显示出对党务的把握能力。面对香港政治人才缺乏的状况,马力力图带领民建联走向跨阶层政党之路,重视吸纳更多中产、青年人和专业人士入党,为香港政坛注入新血。
在他任内,民建联中央委员会决定将原有的“青年小组”升格为直属联盟常委的“青年民建联”,专门负责统筹35岁或以下青年会员的工作;并设立副发言人制度,為香港政坛注入新血,现在党内副发言人达41位。但由于一贯的以政治立场划线的用人标准,至今民建联和泛民主派的其他团体一样,都面临着后继人才乏力的困境。
2004年立法会选举期间,马力被查出患有结肠癌。根据法例,立法会议员候选人不能中途退出,马力向公众公布了病情,迅速助他与民建联赢得人心。最终民建联取得12个议席,成为立法会第一大党。此后的3年,马力频繁往返于穗港之间求医,病情时有反复,最终不治。
在去世前的5月份,马力在与传媒的茶叙上,由于不满香港教师授课时对于1989--年风波的用词而表达异议,引起了泛民主派和香港社会的强烈反弹。马力直抒胸臆,表达看法,这在香港这样一个言论自由的社会里自然是没错的。从很多人的角度上看,这当然是爱国的表现。过去10年的回归实践里,中央政府很多时候也试图用同样的爱国标准来要求香港同胞。
但在香港,港人对历史、文化、经济层面的国族认同程度深浅不一,正如有学者所说的:在政治层面,港人大多数清楚认知“党”与“国”不能简单画上等号。港式爱国特质,如果被强大的一统化爱国尺度所抹杀,那是一国两制的损失。反过来,这些特质是香港对国家的贡献,让国族主义保持活力,而不致走向僵化。
马力去了另一个世界,那里或许有他钟爱的《红楼梦》,他已一了百了,但他身后留下的一系列问题,将会长久地在香港政治社会生活中发酵。
自1980年代从政以来,马力参与了中英谈判、香港回归一系列重大事件,他的爱国和左派立场毋庸置疑。作为重量级的政治人物,他的家国情怀,对国家、对香港、对他所在的左派阵营,究竟意味着什么?
马力可谓享尽“爱国爱港”的哀荣。
经中央政府批准,马力的灵柩将盖上国旗,反映其生前贡献受到国家认同。且不说曾荫权“有远见、有承担”的溢美,连老对手、民主党主席何俊仁都出面称颂其“温文友善,对不同意见持开放态度”。民建联公布的治丧委员会名单,也多达336人,囊括了香港各界头面人物。
更有多名马力生前的友人、部下、采访过他的记者在各大媒体上倾情撰文,称赞其为人正直,謙逊有礼,平易近人,公道正派。然而,对一个政治人物盖棺之后所作的论定,不能只囿于传统道德标准。对政治人物道德水准的评价,必须超越日常生活层面,而从他所从事的政治活动去寻找。
红学专家
“马力,又迟到呀?”“是啊,怎么样?你开除我啊?”
民建联创党主席曾钰成曾是马力培侨中学时期的英文科教师,曾钰成忆述说,当年马力经常迟到,并觉得他教得不好,还在周记中向班主任投诉。
1962年,10岁的马力由厦门来港,自小成长的地方是福建人聚居的港岛北角区,亦即民建联铁票基地。由于初来港广东话一句也不懂,他只能选择左派学校培侨小学就读。
培侨创办于1946年,由东南亚华侨出资出力,是一家培养华侨子弟为主的私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香港培侨认同新成立的中共政权,坚持爱国教育,和香岛、汉华、中华、劳工子弟学校、福建等学校一起组成了香港爱国教育系统,自成一体。
在港中资机构和左派力量的子女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培侨中学的主要生源,培侨中学曾经接收过很多左派人士的子女,比如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它的学生毕业后不仅可以进入大陆工作,也可以直接进入在港的中资机构工作,而在港中资银行也可以为培侨提供资金辅助。一名研究者因此称香港的“整个左派网络形成一个自我维系的循环系统”。
尽管港英当局考虑到和中国政府的关系,始终没有取缔左派学校,但时不时会检查学生笔记,刁难学校升五星红旗以及在10月1日举行庆祝活动的行为。后来,马力在接受访问时曾表示,在培侨读书期间令他培养了“服务社会及服务国家”的信念。
此时,马力最大的乐趣是读书,“这是母亲教育的结果”。当同龄的孩子在外面撒野狂奔的时候,马力经常被书中的奇文轶事所吸引,尤其是金庸的作品。马力还按培侨中学的要求自费订报纸,也就是从那时开始,马力开始借助报纸留意时事政治。
中学时已读毕4卷《毛选》的马力,毕业后在母校任教两年后,1974年考入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那个年代,培侨很少学生可以考入大学。在大学里,全世界都当你是共产党。”属泛民主派阵营的民主党骨干张文光是马力的同班同学,他追忆说,“当时个个大学生都是左派,他(马力)研究《红楼梦》,我专注鲁迅。”道出两人在大学时已见的分歧。马力大学时参与《中大学生报》文艺版编辑工作,并认识了“系花”——现任太太梁慧贞。
毕业后,马力投身银行界,在意大利商业银行驻北京办事处当了两年主任助理,其后觉得不适合,便重执教鞭,在名校嘉勒撒圣方济各中学任教中文。从教之余,马力最大的兴趣仍是研究《红楼梦》,沉浸于宝哥哥和林妹妹的世界,是大陆之外少有的红学家。《从叙述手法看石头在红楼梦中的作用》、《关于庚辰本石头记第四十二回回前的一条脂评》等文章,功底扎实,颇有新意,受到国内红学界的重视。和人合著的《红学耦耕集》一书,初版于1988年,畅销不衰,很多观点被引用至今。马力的研究也获得了钱钟书的赏识,当年钱老盛名之下不胜烦扰,闭门谢客,马力是少数得以目睹大师风范的文学青年之一。
马力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撰写过几本香港高等语文会考书籍,非常畅销,名校如皇仁书院,都指定作为课本以外的辅助教材,现在很多活跃在传媒一线的记者,当年报考大学时,都用过马力的书。
此一时期的马力,是一个古典的中国学者和文人,沉浸于自我的宁静世界里。甚至在参政初期,马力也放不下对文学的热忱,业余在港大中文系当研究生,研究“御敌抗金兵”的杨家将。他撰写研究杨家将的文章,在内地一流学术刊物《文史》上发表,此等成绩对香港人来说,极不容易。如果沿这条路走下去,文人舞文弄墨,必定如鱼得水。事实上,从政多年后马力仍不承认是政客,反而以文人自居。在过往的访问中,马力曾透露家中的温馨片段,如多年来都由母亲替他理发;又曾言为免私生活及所有事暴露人前,宁愿闲时与妻逛公司,也不想做立法会议员。
但造化弄人,马力最终走上了喧嚣的从政道路。这或许是出于左派同仁的召唤,或许是出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自觉,人们已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从此之后,他的命运不全由自己选择。
神秘“辛维思”
马力真正进入左派核心,主要是经中大教授马蒙的引荐,加入了当时左派组织“中国语文学会”,认识了新华社香港分社秘书长毛钧年。1985年,毛钧年推荐马力出任《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秘书处副秘书长。马力多年后接受传媒访问时曾说,出任副秘书长令他广结政界人脉。“香港大部分从政人物都是自1985年《基本法》草委及咨委成立后走出来,这些人我全部都认识,十分清楚他们的想法。”
此时,正值《基本法》起草期间,中英之间的斗争折冲非常激烈。1986年到1987年间,神秘作家“辛维思”写了100多篇政治文章,批驳英方的观点。例如当中英双方讨论哪一届行政长官和立法会须由普选产生时,他主张“香港人没有政治经验,故《基本法》不该规定由全民投票”。这些文章不单在《大公报》、《文汇报》发表,更多见于《明报》。由于观点亲中,一度被公众疑为新华社的特稿,直接传达北京的意图。多年之后,当马力成为民建联主席后,才亲口证实“辛维思”就是自己。
也正因为在此期间显露出来的才华,1991年5月,没有任何办报经验的马力,当上三大左派报纸之一《香港商报》总编辑,1994年底升任副社长,至离世前依然担任香港商报社副社长一职。人们普遍相信,坐这个职位,当然要是有关方面信得过的自己人。
温文尔雅、清洁干练的《香港商报》总编辑马力,每天早晨先到健身房锻炼后再准时返报馆上班。上任后,他试图在版面、内容等方面对商报进行改革,但由于该报一直实行的是类似内地的管理方式,积重难返,马力的努力显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
1989年风波后,一班“亲中”候选人 在1991年立法局选举中全军尽没。其后,曾钰成、马力等人决定集结力量,在1992年创立民建联。马力在其中充当了“军师”和“文胆”的角色,民建联副主席谭耀宗就回忆:“当时我们几个人去参选打仗,马力当总指挥统筹一切,令我们非常放心。”
2000年,民建联副主席程介南在参选立法会选举期间,被传媒揭发没有申报个人利益及涉嫌以权谋私,民建联大受重击,党内上下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机,为了稳定民心及巩固支持者,马力主张在维园搞个造势晚会,那一夜,成为民建联稳住党员和支持者的关键。
马力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可说是2003年。面对当时有关国家安全的23条立法,民建联贯彻支持尽快立法,与“七一游行”反对立法的诉求不一致,使部分市民对民建联产生负面评价。
尽管马力在选举中打出航天员策略,将中国首名航天员杨利伟的签名照上载到民建联网页供市民下载,但民建联还是在2003年11月的区议会选举中惨败,主席曾钰成引咎辞职。
群龙无首的情势下,形象清新的马力被推选为民建联的新主席。
未竟之事业
当选后的第一场记者会上,马力拿讲稿的手微微发颤,显示他还不惯面对传媒。但很快,马力显示出对党务的把握能力。面对香港政治人才缺乏的状况,马力力图带领民建联走向跨阶层政党之路,重视吸纳更多中产、青年人和专业人士入党,为香港政坛注入新血。
在他任内,民建联中央委员会决定将原有的“青年小组”升格为直属联盟常委的“青年民建联”,专门负责统筹35岁或以下青年会员的工作;并设立副发言人制度,為香港政坛注入新血,现在党内副发言人达41位。但由于一贯的以政治立场划线的用人标准,至今民建联和泛民主派的其他团体一样,都面临着后继人才乏力的困境。
2004年立法会选举期间,马力被查出患有结肠癌。根据法例,立法会议员候选人不能中途退出,马力向公众公布了病情,迅速助他与民建联赢得人心。最终民建联取得12个议席,成为立法会第一大党。此后的3年,马力频繁往返于穗港之间求医,病情时有反复,最终不治。
在去世前的5月份,马力在与传媒的茶叙上,由于不满香港教师授课时对于1989--年风波的用词而表达异议,引起了泛民主派和香港社会的强烈反弹。马力直抒胸臆,表达看法,这在香港这样一个言论自由的社会里自然是没错的。从很多人的角度上看,这当然是爱国的表现。过去10年的回归实践里,中央政府很多时候也试图用同样的爱国标准来要求香港同胞。
但在香港,港人对历史、文化、经济层面的国族认同程度深浅不一,正如有学者所说的:在政治层面,港人大多数清楚认知“党”与“国”不能简单画上等号。港式爱国特质,如果被强大的一统化爱国尺度所抹杀,那是一国两制的损失。反过来,这些特质是香港对国家的贡献,让国族主义保持活力,而不致走向僵化。
马力去了另一个世界,那里或许有他钟爱的《红楼梦》,他已一了百了,但他身后留下的一系列问题,将会长久地在香港政治社会生活中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