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中央提出2020年前要打赢精准扶贫这场硬仗,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1]。在新形势下,党组织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要素,必须要有所行动,有所作为。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通过“党建+ 扶贫”的工作思路,采取干部选派、智力帮扶、三下乡等方式全员发力;提出“1+2+N”的扶贫帮扶机制,利用专业、学科优势助力精准扶贫。在扶贫中不断强化实践育人,增强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形成党建、扶贫“双促进”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精准扶贫;智力帮扶;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央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近年来,西南科技大学紧扣“帮扶地所需,学校所能”的宗旨,通过“教授工作站”“教授服务团”等平台,做好产业技术扶持、科技文化下乡、基础教育支持、挂职干部选派等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智力、产业、教育”三位一体的高校扶贫路。学校的扶贫足迹已遍布阿坝州松潘县、凉山州布拖县、广元市苍溪县、三台县秋林镇、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等多个地区。
扶贫攻坚是场持久战,只有发动员力量,才能取得胜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学校的引领下,通过“党建+ 扶贫”的工作思路,将党建与扶贫深度融合,在扶贫攻坚战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强化实践育人,以实践为载体助推学生成长成才,使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增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党建与扶贫“双促进”的良好局面。
二、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
学院始终坚定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工作思路。一方面通过加强组织建设来推动扶贫工作,把党建与扶贫拧成“一股绳”,坚持做到党建与扶贫同研究、同部署、同推动,实现党建与扶贫工作“双促进”;另一方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引领党员师生打好扶贫攻坚战,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思路、拓展工作方式,充分发挥专业、学科优势,不断提升扶贫效果。
1. 选派干部,打好扶贫攻坚战
学院选派优秀党员到帮扶县挂职,以支为支点,架起“连心桥”。挂职干部能第一时间将帮扶对象最迫切解决的问题与学院的优势资源进行有效对接,学院第一时间整合全员力量,精准施策,真正做到“帮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切实帮助挂职干部打好脱贫攻坚战。此外,发挥挂职干部自身优势,打好硬仗。挂职干部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特长、工作经历,通过内外联动、创新形式等方式因地制宜地开展扶贫工作,充分发挥在扶贫攻坚战中“排头兵”的作用。
2. 推行“1+2+N”扶贫帮扶机制,保障扶贫工作稳步开展
学院不断探索在教育扶贫的新举措,提出“1+2+N”扶贫帮扶机制,即1 名教师党员+2名学生党员共同帮扶N名布拖民族小学师生,依托“1+2+N”帮扶机制,按照“扶贫先扶智和志,帮人先帮技和艺”的思路开展工作。一是组建党员师生支教团到布拖民族小学进行教育精准扶贫,重点对布拖民族小学学生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网络、文艺、科技等方面进行教育帮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教师资源缺乏等问题;二是建立专门的网络技术小组长期对布拖民族小学的机房提供技术支持,保障机房的正常使用;三是多方走访、调研,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制作1102个教学专用PPT,涵盖小学阶段所有语文、数学、外语课程,提供给布拖民族小学师生使用,丰富其教学资源。
3. 利用专业优势,助力扶贫工作
学院不断加强与帮扶地区的协同合作,以帮扶地区的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和智力扶贫为主要手段,充分利用学院的人才、智力、科技、学科和社会资源,教育先行,干实事、出实招、不走过场,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1)建立基于互联网+ 的教育帮扶平台。一是利用专业、学科优势,自主研发课程资源共享与在线学习系统,为布拖民族小学师生提供更专业化,精细化的教育指导,有效解决了当地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二是建立微信交流平台,定期发布学习资料,供布拖民族小学教师学习,在微信平台上为布拖民族小学师生在线答疑,使教育扶贫常态化。
(2)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使学生管理科学化。收集布拖民族小学1-6年级,近三年的学生状态数据,其中包括学生的个人信息、成长数据和成绩数据等,充分利用专业优势,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发掘学生的潜力和优势,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可以在帮扶地区师资紧缺的情况下,为教师在管理学生方面提供较为科学、精准的指导;此外,大数据的分析的结果也可以为今后政府、学校在相关精准扶贫工作的研究、跟踪监测、农村贫困儿童、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
三、以扶贫为载体强化实践育人,切实增强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1.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扶贫帮扶工作有机融合,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助推学生成长成才。通过扶贫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不断增强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积极践行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通过数据分析,参与扶贫工作的同学在学习、思想和综合素质较去年同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成绩绩点提升人数增长率为82%,入党积极分子增长率为100%,各类竞赛获奖增长率为46%,学业获奖增长率为33.3%,文体类获奖人数增长率为58%。
2. 实践中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提升党组织凝聚力与向心力
通过干部选派、智力帮扶、三下乡等方式,使党员师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政治担当,提高政治站位,党员师生坚信在党的领导下扶贫必将攻坚克难,取得胜利。在扶贫攻坚路上,党员师生义无反顾、勇于探索、不怕艰辛;在扶贫攻坚路上,党员师生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成为“领头雁”,做好“排头兵”;党组织也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思想引领,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切实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四、结语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的重要使命。实施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经之路[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充分利用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优势,在扶贫帮扶中,做好“人才库”“成果库”和“智力库”,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紧扣党建核心,发挥党建优势,把加强组织建设作为党建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攻坚的发展优势和强大动力,履行好社会主义大学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成为党和国家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和先锋队。本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扶貧工作实践为例,旨在积极探索高等院校在扶贫攻坚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蓝美芬“.互联网+ 扶贫”路径探析——以福建松溪县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34(05):41-45.
[2] 陈发水,杨玲,张玲玲,周壮.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研究[J].辽宁经济,2016(12):35-37.
关键词:精准扶贫;智力帮扶;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央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近年来,西南科技大学紧扣“帮扶地所需,学校所能”的宗旨,通过“教授工作站”“教授服务团”等平台,做好产业技术扶持、科技文化下乡、基础教育支持、挂职干部选派等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智力、产业、教育”三位一体的高校扶贫路。学校的扶贫足迹已遍布阿坝州松潘县、凉山州布拖县、广元市苍溪县、三台县秋林镇、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等多个地区。
扶贫攻坚是场持久战,只有发动员力量,才能取得胜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学校的引领下,通过“党建+ 扶贫”的工作思路,将党建与扶贫深度融合,在扶贫攻坚战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强化实践育人,以实践为载体助推学生成长成才,使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增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党建与扶贫“双促进”的良好局面。
二、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
学院始终坚定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工作思路。一方面通过加强组织建设来推动扶贫工作,把党建与扶贫拧成“一股绳”,坚持做到党建与扶贫同研究、同部署、同推动,实现党建与扶贫工作“双促进”;另一方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引领党员师生打好扶贫攻坚战,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思路、拓展工作方式,充分发挥专业、学科优势,不断提升扶贫效果。
1. 选派干部,打好扶贫攻坚战
学院选派优秀党员到帮扶县挂职,以支为支点,架起“连心桥”。挂职干部能第一时间将帮扶对象最迫切解决的问题与学院的优势资源进行有效对接,学院第一时间整合全员力量,精准施策,真正做到“帮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切实帮助挂职干部打好脱贫攻坚战。此外,发挥挂职干部自身优势,打好硬仗。挂职干部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特长、工作经历,通过内外联动、创新形式等方式因地制宜地开展扶贫工作,充分发挥在扶贫攻坚战中“排头兵”的作用。
2. 推行“1+2+N”扶贫帮扶机制,保障扶贫工作稳步开展
学院不断探索在教育扶贫的新举措,提出“1+2+N”扶贫帮扶机制,即1 名教师党员+2名学生党员共同帮扶N名布拖民族小学师生,依托“1+2+N”帮扶机制,按照“扶贫先扶智和志,帮人先帮技和艺”的思路开展工作。一是组建党员师生支教团到布拖民族小学进行教育精准扶贫,重点对布拖民族小学学生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网络、文艺、科技等方面进行教育帮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教师资源缺乏等问题;二是建立专门的网络技术小组长期对布拖民族小学的机房提供技术支持,保障机房的正常使用;三是多方走访、调研,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制作1102个教学专用PPT,涵盖小学阶段所有语文、数学、外语课程,提供给布拖民族小学师生使用,丰富其教学资源。
3. 利用专业优势,助力扶贫工作
学院不断加强与帮扶地区的协同合作,以帮扶地区的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和智力扶贫为主要手段,充分利用学院的人才、智力、科技、学科和社会资源,教育先行,干实事、出实招、不走过场,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1)建立基于互联网+ 的教育帮扶平台。一是利用专业、学科优势,自主研发课程资源共享与在线学习系统,为布拖民族小学师生提供更专业化,精细化的教育指导,有效解决了当地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二是建立微信交流平台,定期发布学习资料,供布拖民族小学教师学习,在微信平台上为布拖民族小学师生在线答疑,使教育扶贫常态化。
(2)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使学生管理科学化。收集布拖民族小学1-6年级,近三年的学生状态数据,其中包括学生的个人信息、成长数据和成绩数据等,充分利用专业优势,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发掘学生的潜力和优势,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可以在帮扶地区师资紧缺的情况下,为教师在管理学生方面提供较为科学、精准的指导;此外,大数据的分析的结果也可以为今后政府、学校在相关精准扶贫工作的研究、跟踪监测、农村贫困儿童、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
三、以扶贫为载体强化实践育人,切实增强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1.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扶贫帮扶工作有机融合,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助推学生成长成才。通过扶贫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不断增强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积极践行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通过数据分析,参与扶贫工作的同学在学习、思想和综合素质较去年同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成绩绩点提升人数增长率为82%,入党积极分子增长率为100%,各类竞赛获奖增长率为46%,学业获奖增长率为33.3%,文体类获奖人数增长率为58%。
2. 实践中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提升党组织凝聚力与向心力
通过干部选派、智力帮扶、三下乡等方式,使党员师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政治担当,提高政治站位,党员师生坚信在党的领导下扶贫必将攻坚克难,取得胜利。在扶贫攻坚路上,党员师生义无反顾、勇于探索、不怕艰辛;在扶贫攻坚路上,党员师生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成为“领头雁”,做好“排头兵”;党组织也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思想引领,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切实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四、结语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的重要使命。实施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经之路[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充分利用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优势,在扶贫帮扶中,做好“人才库”“成果库”和“智力库”,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紧扣党建核心,发挥党建优势,把加强组织建设作为党建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攻坚的发展优势和强大动力,履行好社会主义大学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成为党和国家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和先锋队。本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扶貧工作实践为例,旨在积极探索高等院校在扶贫攻坚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蓝美芬“.互联网+ 扶贫”路径探析——以福建松溪县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34(05):41-45.
[2] 陈发水,杨玲,张玲玲,周壮.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研究[J].辽宁经济,2016(1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