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音乐教育凸显三大问题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bin2yh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业音乐教育主要是培养音乐专门人才。“专门”是否就等同于“单一”、“纯技术”?“人才”是只重“才”,还是“人”、“才”并重?思想认识的模糊与游离,直接影响着教学实践。
  
  重技术 轻艺术
  
  不久前,中央音乐学院朱亦兵教授在谈到参评德国纽尔何士国际大提琴比赛的感受时,曾指出:“中国学生聪明,肌肉反应快,技术上毫不逊色,潜质很好,而且还非常勤奋。但他们的演奏却缺少感性,缺少热情和自信。”钢琴家周广仁参加了第七届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和第12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评委工作后,也感到“我国的青少年钢琴选手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力都很强。”“但是也存在着不太好的倾向,即年轻人一味地追求速度,而忽视音乐的美感和表现力。重技术,轻音乐,使我们总比外国选手差那么一点点。”她认为:“在教学中存在着教技术多于教音乐的倾向,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在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上较弱。弹技术性较强的练习曲时可能还不太明显,但是弹到抒情性的、戏剧性的或是根据艺术歌曲改编的作品时,音乐表现上的弱点就暴露了出来。可以说,我们的演奏还只是停留在把技术弹清楚的层面上。”
  在整个专业音乐教学体系中,技术的成分多,音乐感性(审美体验)的东西少;“专业”的概念大于“音乐”的概念。“学生在音乐学院长大,但却没有学音乐。”——这是一位作曲系教授发出的感慨。
  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音乐中的“技术”,与体育运动和科学技术中的“技术”是不一样的。在音乐艺术中,“技”与“艺”是统一的整体,“技”是它的载体,表现手段;“艺”是它的内涵,包括思想、审美、情感等诸多方面。“技”离不开“艺”、“艺”也离不开“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技术是为音乐服务的,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技巧,是音乐创作(表演为二度创作)的“本钱”,技巧越丰富、越高超,在艺术创作上就越有发挥的余地。技术的提高需要练习,而艺术上的表现更多的是悟性,是内心的东西。音乐是心灵的艺术,“只有发之于心的东西才能进入到人们的心中去。”
  
  重专业 轻文化
  
  著名画家陈丹青教授曾指出:“‘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是目前艺术学生的普遍状况。”包括音乐专业学生在内的艺术学生不重视文化学习,文化水平较低,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积重难返的问题了。
  音乐艺术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不可能脱离文化这个整体而存在。音乐家的成长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文化是其艺术创作的“背景”。著名钢琴家傅聪在谈及自己的演奏经验时曾表示:“是我的文化在说话。”虽然音乐具有较强的技巧性,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音乐家的艺术水准也难以达到较高的层次。周广仁教授就曾指出:“钢琴表演艺术所体现出的,应该是高层次的文化修养。作为钢琴家,不但要有演奏钢琴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文化修养。很难想象,假若你对欧洲文化、历史一无所知,却能演奏好贝多芬、莫扎特。事实上,有的学生到了一定程度就再也上不去了。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手指僵硬了,而是文化空白了,头脑空白了。”
  文化素养能够帮助音乐家从整体上提高创作的境界和艺术表现力。文化素质偏低,无疑会限制音乐学生在专业上的成长,一是理解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较弱,二是发展的后劲不足。但是,与专业学习不同的是,文化修养的提高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长时期的,因此学生们往往更看重与专业发展更直接、见效快的专业学习,而忽视较为软性的文化学习。学习有短线和长线之分,如果把音乐作为一个终身事业的话,就要把眼光放远一些。
  音乐院校中的文化课要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放矢,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要切合音乐专业学生的需要。
  
  重业务学习 轻人格培育
  
  “音乐是优美心灵的流露”,它体现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关怀。音乐要打动人的心灵,光靠技术是不行的,它最终显现的是文化,是音乐家的人格魅力。傅聪先生曾指出:“一般的人,纯技术观点,不知道音乐是一门整体艺术,不知道艺术这个东西,说得更大一些,音乐和艺术、文学都连在一起,和做人都连在一起。”
  在我们的专业音乐教育中,比较看重学生的专业才华,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等有所忽视。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和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时期。音乐专业学生大都从小(附小、附中)就生活在音乐学院里,家庭教育较为缺乏,如果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再跟不上,就会害了学生。去年秋天,几十位中国学生有幸成为小泽征尔音乐塾的成员,然而在排练和演出中,一些学生表现得不够认真、严肃,纪律散漫,个别人甚至被开除。人们常说:“不会做人,何以做事”。
其他文献
崔健在推出《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之前,翻唱过三类歌曲,一是中国民歌,譬如,《半个月亮爬上来》、《茉莉花》;二是港台歌曲,譬如,罗大佑的《是否》、谭轩的《雪花飘》;还有部分英文歌曲如《斯卡布罗集市》、《大地之子》、《什锦菜》、《生活不能没有你》、《世界末日》、《哈啰》、《梦中的倾诉》和《草帽歌》等。收录在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七合板演唱专辑》和中国唱片公司北京分公司制作的专辑《梦中的倾诉》之中。两个盒
期刊
2005年,国交从“构建中国国家的主流音乐”观念出发,在音乐季中坚定不移地推介本土作曲家的交响乐新作品,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一年多来,国交推出了5套中国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其力度与规模在中国交响乐发展史上可书一笔。    中国特色的音乐季——“中外并举,独树一帜”    交响乐要中国化,交响乐团的音乐季同样要中国化,国交的音乐季突出了“中外曲目并举,提高与普及并重,面向市场、面向大众、面向未来”的
期刊
青年女中音歌唱家毕宝仪,继去年5月在意大利国际声乐比赛中获金牌后,又在阳春乍到的三月里,在德国汉堡第21届罗伯特·斯伯尔茨国际声乐比赛中夺得铜牌,她同时还荣获群众投票选出的最受观众欢迎第一名。   此次赛事是欧洲传统的歌剧比赛,有来自俄罗斯、加拿大、奥地利、美国、意大利、德国以及中国等23个国家的歌手参赛。   毕宝仪决赛曲目演唱十分精彩,听众反响热烈,长时间掌声不停,大会不得不破例请她返场向听众
期刊
3月11日晚,在法国著名的音乐大奖——“夏尔·克罗学院大奖” 颁奖典礼上,陈其钢新唱片《道情》获得年度最佳现代音乐类唱片奖(Coup de coeur de la musique contemporaine),从而成为获得该项大奖的第1位华人作曲家。  今年2月10日,继《蝶恋花》之后,由世界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Virgin/EMI全球发行的陈其钢新唱片《道情》(Extase) 率先在法国上市,该唱
期刊
中央电视台两年一届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至今已举办了11届,每届大赛都吸引了众多电视观众的关注,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今年的第12届已经启动,并定于4月至8月在京举行。从央视传出消息,今年大赛有两个新的变化。其一,取消过去的业余与专业的分组办法。其二,新增加原生态和组合演唱两个组别。新的比赛规则让笔者眼前一亮的同时,些许忧虑也涌上心头。  针对第一个变化,笔者认为,过去对专业与非专业的划分办法
期刊
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最近收到一份来自亿万富翁布鲁斯·科夫勒(Bruce Kovner)的厚礼——139件音乐巨匠的乐谱手稿、草稿等。这份厚礼堪称迄今为止,私人收藏者送给公共教育机构最大私人捐赠之一。  这批手稿的作者包括勃拉姆斯、舒曼、舒伯特、贝多芬、肖邦、斯特拉文斯基、巴赫、李斯特、科普兰、莫扎特等古典音乐大师的手稿,其中尤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手稿、莫扎特的《费加罗婚礼》的最后一幕手稿、舒曼的《第二
期刊
由指挥家朴东生著、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民乐记事50年》一书已面市。  这是作者自20世纪50年代从事民族管弦乐以来发表的有关文论的汇集。正如著名音乐家吴祖强先生在序中所写,它“相当清晰地反映了我国民族管弦乐事业近数十年虽困难但令人欣喜的发展和前进的历程”。书中文论的内容既有对我国(海内外)专业民族管弦乐团体及其演出的评论、推介,又有对业余民乐团队及其活动的述评、推广;既有对民族管弦乐作品的解析、
期刊
自央视一套热播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以来,片中饱含的晋商文化引起了广大观众浓厚的兴趣。笔者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更为关注和欣赏的是《乔》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从第一节听赏其音乐,就有一种亲切、新颖、久违之感。《乔》剧的音乐出自著名作曲家赵季平之手。主题歌的演唱者是当红歌星谭晶,唐风晋韵又由山西人演唱,可谓珠联璧合,锦上添花。  说它亲切,是因为《乔》剧音乐基本素材取决于山西的晋剧元素,当晋剧音
期刊
歌剧院任命新高管    旧金山的战争纪念歌剧院院长戴维·戈克利,近日宣布了2006-07年演出季的计划,并任命两位音乐高管:沙恩·加斯巴拉为艺术和音乐部主任,德鲁·兰德梅塞为演出部主任,戈克利与他们两人曾在休斯敦大歌剧院共过事。  加斯巴拉将负责艺术方面的工作,包括曲目的选择,管理乐队、合唱队、舞蹈队方面的艺术和音乐工作,他同时还将负责处理该院与美国音乐家公会和美国音乐家联合会的有关问题。兰德梅塞
期刊
初到杨儒怀教授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书山碟海。并不宽敞的书房里除了书桌跟电脑外即是满屋子的书与碟。书桌上除了一小块仅能容一人读书、写字的区域外整个人便陷入书的“围城”。“从事作曲技术理论研究和学习的师生因其研究的复杂性、技术性、学术性与外界的联系很少,非常感谢媒体对我们的关注。作曲技术理论是发展音乐的基础,表演者在演唱(奏)时也应对作曲家创作的作品风格、创作手法、美学背景有所了解,这对演唱(奏)来说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