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提倡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因此,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生物学科素养”就是学生通过生物学课程教育及自身的实践,获得相关的生物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就结合实际,围绕核心观念、核心能力、核心思维、核心知识四个方面探究学生生物核心素养发展的策略.
一、培养核心观念,树立正确态度
生物作为高中课程的必修内容,不仅是一门重要学科,更是一门重要科学,对于全人类的生存、发展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生物观,即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概念和知识后进行反思、加工、提炼而形成的基本思想与认知构架,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时深入文本,充分挖掘,提炼出教材中蕴含的生物核心理念,并利用课堂传授给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包含动态平衡点、生物学观点、生物进化观点以及可持续发展观,以此促进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核心观念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脚踏实地,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注重其思维能力、运用能力的提升,鼓励其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以此彰显学科在核心素养中的价值.在平时的生物学知识分析中,我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动态平衡”观念,像ATP与ADP的转化、出生率与死亡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细胞失水与吸水,等等,引导学生在实际探究中感受动态平衡,并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个体水平、种群水平以及生态系统水平的认知中把握其特点,结合实际思考,了解其现实意义,进而意识到重要性.此外,要坚持以“生物核心观念”为本的理念,注重知识深度的挖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在掌握其本质的基础上记忆、提取、迁移,以此深化认知,加强理解,促进正确认识观的形成.
二、培养核心能力,促进灵活运用
生物学科核心能力涉及很多方面,像对生物信息的提取、整合、运用以及实践探究等,这些既是培养过程,对核心素养的发展起着中介作用,又是已
有核心素养的表现过程,在认知与实践的过程中相互反馈,发挥着双重价值,引导学生实践运用,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图表问题层出不穷,重在考查学生对信息的加工能力,一方面引导解读,从不同角度切入,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另一方面结合文本,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常,高考试卷会出现两种图表,其一是关于细胞形态、结构方面的,比较直观,要求其能准确识别,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概念、原理分析,促进问题的解决.例如,呈现一张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结合不同的组织成分,像抗体的形成等设计问题,让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其二是与实验有关的,出示各种数据、现象以及结果,并且图表的类型也很多样化,像表格、曲线图、柱形图等,这类题目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分析、判断及推理能力.
在实践探究部分,我会结合具体内容设计问题进行引导.在讲解“蛋白质”的内容时,我先简要介绍其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呈现相关的资料、图片,成功激趣后,引出问题,分层探讨:1.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什么?2.氨基酸是怎样形成蛋白质的化学结构的?3.氨基酸是怎样构成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的?4.蛋白质的多样性是怎样决定其多功能的特点的?由此,问题层层递进,就能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地进行探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科知识价值.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就能在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探究,在丰富认知的过程中培养能力,促进自身分析、思考、探究技能的提升,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培养综合能力,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三、培养核心思维,优化认知模式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生物课堂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主阵地,在新课改背景下要积极落实这一目标,结合实际有效引导.素质教育的发展引领着高考改革,高考试题趋向开放、灵活,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完善的知识体系,更要求其具备各种理性思维,像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以便冷静、客观地面对问题,灵活解决.
在讲解“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时,考虑到内容特点,极具时代性、实用性,我就改变教学模式,围绕内容设计了有关“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视频安全性的”辩论会,并在之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等到课堂上,我就开展合作学习,让其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交流,树立自己的观点,理清思路,运用已有的信息辩论.这一活动受到了学生的认可,他们全程参与,积极融入,在课堂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尽显思维魅力.活动结束后,无需我多强调,学生对转基因生物、食品已经有了全面、详细的了解,自动完善知识体系,弥补原有认知的不足.与此同时,借助辩论,对这一尖端科技他们有了崭新的认识,从实际客观的角度出发,用理性、积极的态度去看待,以此促进其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此外,在扎实细致的知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清晰、完整知识结构的建立,促进严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实现认知模式的优化.在教学“植物代谢”的内容时,我就组织学生参观大棚基地;教学“遗传变异”时,组织学生搜集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知识,引导其正视认知差异,在原有的感知经验上对信息加工,以此促进认知进化,形成主体认知模式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四、培养核心知识,完善体系建立
知识是识别、分析和判断问题的依据和标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握课堂,抓住时机,将生物核心知识的培养与核心素养的发展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观察认知,帮助其建立影像关系,加强对事物的整体判断,以此发挥联想,促进思维飞跃,在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加强对事物整体的理解.
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其掌握方法、技巧,让其从多个角度切入,针对不同的事物采取不同的模式,注重观察的特殊性,以此促进问题的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抓住共性规律总结,提高知识的系统性.在复习“细胞”知识时,我就要求学生观察,充分认识,引导其建立不同板块的知识体系,像“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值”、“細胞的分化、衰老和癌变”以及“细胞工程”,让其由表及里,深入理解,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知.观察过后,我更进一步,引导其不断挖掘,尝试从无序中寻找有序,在反复的比较中寻找差异.像在教学“细胞增殖”内容时,我就设计了一个认知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有丝分裂的规律,了解其意义.课前,我准备了染色质、染色体的模型,将其放在教室中,便于学生观察.待到教学时,我就结合教材讲解,在学生已有的观察经验上指导归纳.为了降低认知难度,我组织小组学习,让学生分组合作,画出染色体和DNA数目变化曲线图,最后各组推选代表展示成果.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认知探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比归纳,不断促进体系的完善,加深对要点的理解.
总之,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目标的教学势在必行,这不仅是新课改的发展趋势,更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勤学深思多实践,将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一、培养核心观念,树立正确态度
生物作为高中课程的必修内容,不仅是一门重要学科,更是一门重要科学,对于全人类的生存、发展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生物观,即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概念和知识后进行反思、加工、提炼而形成的基本思想与认知构架,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时深入文本,充分挖掘,提炼出教材中蕴含的生物核心理念,并利用课堂传授给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包含动态平衡点、生物学观点、生物进化观点以及可持续发展观,以此促进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核心观念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脚踏实地,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注重其思维能力、运用能力的提升,鼓励其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以此彰显学科在核心素养中的价值.在平时的生物学知识分析中,我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动态平衡”观念,像ATP与ADP的转化、出生率与死亡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细胞失水与吸水,等等,引导学生在实际探究中感受动态平衡,并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个体水平、种群水平以及生态系统水平的认知中把握其特点,结合实际思考,了解其现实意义,进而意识到重要性.此外,要坚持以“生物核心观念”为本的理念,注重知识深度的挖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在掌握其本质的基础上记忆、提取、迁移,以此深化认知,加强理解,促进正确认识观的形成.
二、培养核心能力,促进灵活运用
生物学科核心能力涉及很多方面,像对生物信息的提取、整合、运用以及实践探究等,这些既是培养过程,对核心素养的发展起着中介作用,又是已
有核心素养的表现过程,在认知与实践的过程中相互反馈,发挥着双重价值,引导学生实践运用,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图表问题层出不穷,重在考查学生对信息的加工能力,一方面引导解读,从不同角度切入,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另一方面结合文本,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常,高考试卷会出现两种图表,其一是关于细胞形态、结构方面的,比较直观,要求其能准确识别,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概念、原理分析,促进问题的解决.例如,呈现一张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结合不同的组织成分,像抗体的形成等设计问题,让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其二是与实验有关的,出示各种数据、现象以及结果,并且图表的类型也很多样化,像表格、曲线图、柱形图等,这类题目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分析、判断及推理能力.
在实践探究部分,我会结合具体内容设计问题进行引导.在讲解“蛋白质”的内容时,我先简要介绍其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呈现相关的资料、图片,成功激趣后,引出问题,分层探讨:1.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什么?2.氨基酸是怎样形成蛋白质的化学结构的?3.氨基酸是怎样构成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的?4.蛋白质的多样性是怎样决定其多功能的特点的?由此,问题层层递进,就能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地进行探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科知识价值.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就能在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探究,在丰富认知的过程中培养能力,促进自身分析、思考、探究技能的提升,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培养综合能力,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三、培养核心思维,优化认知模式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生物课堂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主阵地,在新课改背景下要积极落实这一目标,结合实际有效引导.素质教育的发展引领着高考改革,高考试题趋向开放、灵活,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完善的知识体系,更要求其具备各种理性思维,像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以便冷静、客观地面对问题,灵活解决.
在讲解“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时,考虑到内容特点,极具时代性、实用性,我就改变教学模式,围绕内容设计了有关“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视频安全性的”辩论会,并在之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等到课堂上,我就开展合作学习,让其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交流,树立自己的观点,理清思路,运用已有的信息辩论.这一活动受到了学生的认可,他们全程参与,积极融入,在课堂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尽显思维魅力.活动结束后,无需我多强调,学生对转基因生物、食品已经有了全面、详细的了解,自动完善知识体系,弥补原有认知的不足.与此同时,借助辩论,对这一尖端科技他们有了崭新的认识,从实际客观的角度出发,用理性、积极的态度去看待,以此促进其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此外,在扎实细致的知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清晰、完整知识结构的建立,促进严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实现认知模式的优化.在教学“植物代谢”的内容时,我就组织学生参观大棚基地;教学“遗传变异”时,组织学生搜集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知识,引导其正视认知差异,在原有的感知经验上对信息加工,以此促进认知进化,形成主体认知模式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四、培养核心知识,完善体系建立
知识是识别、分析和判断问题的依据和标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握课堂,抓住时机,将生物核心知识的培养与核心素养的发展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观察认知,帮助其建立影像关系,加强对事物的整体判断,以此发挥联想,促进思维飞跃,在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加强对事物整体的理解.
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其掌握方法、技巧,让其从多个角度切入,针对不同的事物采取不同的模式,注重观察的特殊性,以此促进问题的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抓住共性规律总结,提高知识的系统性.在复习“细胞”知识时,我就要求学生观察,充分认识,引导其建立不同板块的知识体系,像“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值”、“細胞的分化、衰老和癌变”以及“细胞工程”,让其由表及里,深入理解,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知.观察过后,我更进一步,引导其不断挖掘,尝试从无序中寻找有序,在反复的比较中寻找差异.像在教学“细胞增殖”内容时,我就设计了一个认知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有丝分裂的规律,了解其意义.课前,我准备了染色质、染色体的模型,将其放在教室中,便于学生观察.待到教学时,我就结合教材讲解,在学生已有的观察经验上指导归纳.为了降低认知难度,我组织小组学习,让学生分组合作,画出染色体和DNA数目变化曲线图,最后各组推选代表展示成果.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认知探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比归纳,不断促进体系的完善,加深对要点的理解.
总之,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目标的教学势在必行,这不仅是新课改的发展趋势,更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勤学深思多实践,将培养目标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