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写作文的孩子床头总放着一本书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sa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能够让孩子静下来,随着文字的深入进行感受和思考的最好方式。
  
  有很多重要的理由可以驱使我们阅读:
  写好作文需要阅读。
  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有智慧的人需要阅读。
  获得人生的快乐也需要阅读。
  在一个小孩子还不能知道这些理由的时候,父母要引导他们阅读。
  引导孩子阅读的好方法有两个:一是与孩子一起读书、互相交流,为孩子做个榜样,也激发起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引导他读进去。
  二就是在孩子的床头放一本书。
  在孩子的床头放一本书,十几年了,我一直这样做。每一天,夏树走到床前的时候,总会一眼就看到床头上有一本触手可及的书。他会不经意地拿起来,随意地翻动,像玩一个玩具,然后突然被里面的一句话或某个画面吸引住,认真地看下去。有时候,他会被一本有趣的书吸引得非要一口气看完,知道里面的全部事情,直到我一遍遍地喊他,催他睡觉或者说小心看坏了眼睛,他才肯放下。
  天长日久,在床头的这个位置,夏树已经读过了很多的书。文学故事的、科学家传记的、历史的、战争的、情感教育的、百科知识的,一本本的书为他打开了一个个的世界,这些书慢慢地在他的生活中产生了影响。
  上小学的时候,夏树的语文能力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但是到了初中,他写作文容易起来,他对日常的大小事情总有自己的一些思想认识,正好借机会发挥一下,加上在读书中潜移默化过来的文字能力,所以从来也没有无话可说的时候,还经常地语出惊人,写出一些有思想和新意的好文章来。上高中以后,他写了很多“思想的碎片”,发表在学校的《空间》杂志上。
  由于读过很多科学家的故事,他多多少少也就了解了一些科学领域里的事情,他对天文、物理、化学的兴趣都浓厚了起来。他自己在阳台上制造甩干机,用钉子在一个易拉罐上钻一些细的孔眼,然后拆一只四驱车的发动机固定在一块木板上,再把两者安装到一起,通上电,让它们一起旋转,易拉罐里的水很快就下雨一样被甩了出来。
  读书不仅使夏树增长了知识,也使他的心灵世界得到了发展。七岁的时候,他读了伦琴发现了X光,并且把这一发现无偿地让人们用来治疗疾病的故事。有一天放学回家,他认真地对我说:“我长大了也要把我的发明无偿地献给人类。”他还说他一定要去美国的圣玛丽医学院上学,因为发明了青霉素的弗莱明就在那里就读。
  有一次,我们在回家的路上突然遇上了大雨。雨来得突然,我们没有带任何雨具,夏树把他头上的小黄帽扔给我,要我戴着,自己向前跑去。他要用他的小黄帽为妈妈遮蔽风雨。
  所以,在大人们不能给予孩子整个世界的时候,就让他们读书好了,就让他们自己从书里面去了解和认识好了。
  生命在一定的年龄里,是有一些大致应该做的事情的,错过了这些年龄,就很不容易弥补,甚至会影响一生。一只刚刚出壳的小鸡,如果离开了母鸡和群体,以后就再也留不下母鸡和群体的刻印。人类的孩子也是这样。很多的家长,在孩子五六岁的时候,总是让他们看电视。而电视是一种一闪而过的视觉形式,轻松但是被动,而且有大量水准很低的节目。看多了电视的孩子,都很难再喜欢主动地、一行行地去阅读文字,他们还没有进入阅读的世界,没有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丰富和喜悦,这个世界就永远地在他们面前关闭了。
  阅读是能够让孩子沉静下来、随着文字的深入进行感受和思考的一种最好的方式。他开始是跟随着文字,慢慢地就能够在文字的引导下产生一些自己的见解,甚至发展到超越文字去进行更深透一些的思想。一个读了很多书的孩子,视野就会宽广起来,对事物的领会能力也会增强,一个能够沉静下来的孩子,也总是能够发现一些特别的东西。没有在上学以前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如果上小学以后,也没有这样做,那么到中学以后,就很难再深入地进行阅读了。中学时期的课业也紧张、沉重,没有多少时间再进行其它的阅读。在我接触的孩子中,那些不喜欢阅读的孩子,学习几乎都不好。
  阅读还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有一些看上去很聪明的孩子,却不能专心于一件事情,他们在桌子上摆着课本、习题,心里却想着别的事情,一晚上的时间过去了,却没有看进多少内容去。夏树小的时候,也喜欢边做作业,边在手里玩一个折叠机器人;弹琴的时候,一会儿就想站起来,还总是想着玩电脑游戏。我就事先算一下时间,说他如果提前做完了作业,就把节省的时间加在玩游戏上。这样,他埋着头一口气就做完了,而做作业和玩游戏相加的时间却没有增多。
  阅读是一个人一生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 ,我们能够通过阅读不断地获得很多东西。那些陌生的地域,那些令人感动的事物,那些我们不了解的知识,那些复杂的人性,那些发现的激动和喜悦。有时候,一个人,一个情节,一句话,就能激励我们一生。
  在孩子的床头放一本书,放一本经过一位满怀爱心和期望的父亲或者母亲选择过的书,天长日久,对孩子的成长一定会大有用处。
其他文献
我是一个单身母亲,儿子10岁时他父亲因车祸去世了,这些年一直是我们娘儿俩相依为命。我一直在打工,曾经同时打过三份工,整天不大着家,常常顾不上照顾儿子。不过我儿子非常懂事,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自己照顾自己,学习也没让我操心,从来都是自己完成作业,自己整理书包。三年前还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的重点班。  这两年我家的经济状况好一些了,我也有了点空闲,就想多管管儿子的事。他平时住校,两周回家一次,我发现他五点
期刊
“一个人,在童年时是否得到妈妈足够的爱,从现在的体型就可以看出来。”身体饱满、柔软的人,得到的爱比较多。”孙瑞雪告诉大家,要尽一切可能爱孩子,给孩子自由。  “那我呢?”问话的小女孩一直很安静,现在她插话了。  女孩10岁左右,瘦瘦高高,婶婶陪她来的。女孩父母离婚了,一直住在爷爷奶奶家。“这个女孩没有得到很深的爱,看她这么瘦弱。”孙瑞雪怜惜地看着小女孩。    我知道的,你非常伤心  小女孩突然伤
期刊
我女儿六个多月,各方面发育都很好,只是我发现她特别爱吃手,即使喂饱了,她也会把小拳头往嘴里塞,给她拉出来,没一会儿就又放进去了,而且逮着什么啃什么。我觉得太不卫生,一看见就阻止她。可是我婆婆说小孩子就是这样的,在长牙呢,不用管,随她去就行。为此我们婆媳没少起冲突。我很担心女儿把病菌吃进肚里生病,可是又不能总看着她,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一叶知秋    咨询师: 宝宝从两个月左右就开始认知世界了,小
期刊
如果让孩子去给邻居送一封信,他会怎样?  如果让我们这些成年人去送一封不知道收信人具体地址的信,我们会怎样?  这就是《致加西亚的信》要传递给我们的一种做人和做事情的态度。  在美国正在与西班牙交战期间,有一封急信需要送给古巴的加西亚将军。但是人们除了知道加西亚现在可能在古巴的东部以外,没有人知道任何其它的信息。  “到哪里能找到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美国总统麦金莱问。  站在一边的上校瓦格纳回答
期刊
摈除对预习的偏见  我们的思想左右着我们的人生走向,有什么样的学习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凡是学习不好的孩子,不是学习方法有问题,就是学习习惯有问题。而这些最终归根于孩子的父母学习理念不正确,造成孩子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多,收益少。  有一种影响小学生学习成效的坏习惯就是不预习。  许多父母甚至一些老师都反对低年级学生预习。他们的理由是:  孩子不预习还不好好听讲呢,预习后对知识没有了新鲜感,不是
期刊
和孩子谈理想时,别忘了给他普及一下他理想的职业是干什么的。    儿子在家玩游戏,我劝诫说:咱们家就你在美国出生,不能从小贪玩,把我们进白宫惟一的入户指标浪费了。总统小时候要干些正事,比如砍了樱桃树然后勇敢认错啊什么的。你什么时侯看到总统传记上说:某某总统,从小胸怀大志,一有空就伏案玩“愤怒的小鸟”和“割绳子”。  他说:我不喜欢当总统,总统讲演太多,我嘴巴没这么快。确实也是,他没有他姐姐口齿伶俐
期刊
清明,咱老祖先的春游节目就一一展开了。咱也带孩子踏青放风筝吧!  “翩翩新燕来,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农历三月初,每当农家院落里再次传来熟悉的呢喃燕语,人们就知道,燕子归来了,又是该过清明节的时候了。  然而回忆童年我们会发现,小时候,每年给我们带来清明节消息的并非自天而降的归燕,而是母亲做的“燕子”。这种用麦面发成的燕子形状的面食,叫“子推燕”。传说春秋时有个人叫介子推,是随晋文
期刊
孩子长到一定岁数会问我们,他们是打哪儿来的。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以及我们自己的家庭氛围,我们会给出各种回答,这是“生命教育”。  然而孩子看待生命的态度,不仅仅与我们如何告诉他们的出生有关,因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有生,还有死。给孩子解释“死亡”,也是生命教育。我们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向孩子解释死亡的方式也深深影响着孩子对生命的认识。  你想好何时向孩子说这件事了吗?在清明节这样一个日子。在孩子
期刊
海灵格先生的家庭排序告诉我们,家庭中每一个早逝的人,都为我们活着的人承担了灾难或不幸,所以,我们要纪念他们,并且对生命充满感恩。    对于妈妈而言,总有一些话题不知如何对宝宝言讲,比如说——死。儿子出生的第二天才睁开一只眼(另一只第三天才睁开),他转动着脑袋,透过那一道狭长的缝隙初窥天地,满脸的好奇与迷惑。到如今,他终于认得了日月星辰,分清了四季轮回,粗知了各类生物,一本正经地学大人说话做事。他
期刊
天下哪有父母不想好好地爱孩子?可是,却往往有心无力,“爱”的幌子背后,却是深深的伤害。古国治和妻子余惠贞及儿子古峰来到济南,两天的课程,让家长们重新认识了自己和孩子,学习如何真正地爱孩子。我有幸受邀倾听了课程。    家庭也会伤人  家是什么?这个问题太简单啦,家长们七嘴八舌给出了答案:  家是温暖的港湾;  家是最放松的地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似乎,家是每个人最美好的向往,最神圣的天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