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激趣”教学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luo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时运用“激趣、启思、导疑”,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式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里,仅就“激趣”环节作研究分析。
  一、目的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二、悬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下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情。“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三、情感激趣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养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四、对比激趣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故乡》一课为例,课文对闰土的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分析时,教师提问: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加深了。
  五、设疑激趣
  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估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变色龙)一课,在授课前设计几个问题要学生预习、思考: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他“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这比上课不作任何预习,一上课就讲,效果更佳。
其他文献
新課标标准的实施,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数学学习应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情境的探索与渴望,数学课堂应充满情趣,成为孩子们享受快乐学习的课堂。我们在力求追求数学课的“数学味”的同时,也要适当创设课堂的情趣,让孩子们在快乐的课堂中,领略知识,享受快乐。  一、设计引人入胜的开端,诱发快乐  课的开始,学生普遍存在着未知的渴望,这种渴望情绪既强烈又短暂,教师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
在一座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  有一天,小公鸡觉得无聊,就到森林里去散步。就在小公鸡哼着歌儿,走得正欢的时候,忽然从树丛里窜出了一只凶恶的狐狸。狐狸张大嘴巴向小公鸡扑来,吓得小公鸡连跑带跳,一不小心掉进了河里。  河里的水又大又急,小公鸡扑腾着翅膀,拼命地喊着:“救命啊!救命啊!”河水一浪又一浪地扑打过来,小公鸡好几次都快被水淹没了。  这时,正在河对岸采蘑菇的小兔听见了小公鸡的喊
我们对课堂上这样的现象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导入新课后,教师往往会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显示一些生字、词语,指名读或齐读,有的可能还要对个别字词进行“重点研究”,接下来便是研读课文内容。如此预习,是否有效,令人深思。其实,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预先自习,它不应该仅仅只是掌握字词。如果我们把预习课文简单地等同于掌握字词,那是对预习认识的窄化。预习应该是对课文的一种整体感知,从阅读的角度看,小学语文课文的预习应
【摘 要】 科学的发展始于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励人们去学习,去实验,去创造。因而创设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学习极为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 问题;创设;探究  一、问题的发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问题则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要提出问题,首先必须善于发现问题。虽然现实生活中问题很多,随便地提出问题也不困难
我们的课堂教学占据了教师大部分工作时间和学生的绝大部分学习时间,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还是沉闷压抑;是师生相互启迪,不断创新,彼此产生心理愉悦,还是枯燥乏味、简单重复、彼此厌倦,这在一定意义上决定师生的生活质量。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既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教学中学生是有层次性的,他们在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以“人人会学”为宗旨。调动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知过程,是学生个体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精神财富的过程。离开了学生自身这个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教师任何主观的注入或灌输都是徒劳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新课程理念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合作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
再分工与传统产业的科技进步梁戈夫,庞大连传统产业再分工是必然趋势一般来说,传统产业常以其资源的优势(原材料、劳动力等优势)而得到应有的发展。但这些产业大都存在发展阶段原
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象,教师将生活化教学法引入到了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当中,从而实现了让学生进行高效率语文学习的目的。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语文又是描述
我校加入“新基础教育”已快有三年了,在这三年里,我们所有实验教师积极参与、投入,学理念、学思想、学方法,敢于探索与实践。每个人在研究中都有收获、不断地成长起来。  在“新基础教育”研究活动中,我对数学教学的价值追求有了新的认识,思想观念渐渐地在改变,课堂教学行为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在学科研究中,给我启迪最深的是数运算课型的结构,下面以我上的研究课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创设有数学味的情境,引入
《大纲》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实践也证明,概念要通过练习理解,知识要通过练习巩固,技能要通过练习形成。可见,练习设计的质量对于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指引下,练习的设计更应是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为本,有效的练习应牢牢地把握住学生学习各部分知识结构时的重点和难点,以教促学。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尝试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