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赢得读者喜爱,写作者必须心怀诚意

来源 :科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3563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2015.10.17,下午1:45
  地点:四川成都言几又·凯德店
  到场嘉宾:何夕 王晋康 刘慈欣 姚海军
  整理:天洛奇
  主持:科幻界四大天王中的其他三个人都已经出版过长篇了,何夕老师这次出长篇是受了他们影响呢,还是突发奇想?
  何夕:我以前中短篇写得多一些,主要是因为我觉得长篇创作需要积累,像老王出道时45岁,大刘的《三体》系列第一部出版时43岁,刚好和我现在一样,所以我觉得长篇是需要积累的,要拿出诚意,读者才会支持。
  主持:何夕老师是第一次创作长篇,创作过程中会遇到瓶颈吗?又是怎么处理瓶颈的呢?
  何夕:有的,但遇到的瓶颈不是缺少素材,而是里面会有很多原创的内核难以取舍。况且这是我第一次创作长篇,在故事的组织上还处于摸索阶段,下一部肯定会好很多。
  主持:那对于遇到的瓶颈你是自己处理,还是会跟其他人交流?
  何夕:其实科幻作品的写作,含有很多个人因素在里面。这本书写出来后,我主动寄给了几个老朋友,他们都给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包括大刘看后还主动提出写序。
  主持:大刘和老王已经写过长篇了,两位在对瓶颈的处理上面有没有什么心得呢?
  大刘:其实我大部分时候都处在瓶颈状态,比如现在。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因为故事不是凭着努力就能写好的,不是说你努力灵感就会来。如果是那样的话,写作也太简单了。
  老王:瓶颈一般都是自己解决,大多数会稍微放一下再想。
  主持:何夕老师说新书写出来后一定是先拿给老朋友看,那么作为第一批阅读这本书的人,姚老师觉得这本书的亮点是什么呢?
  姚:何夕和刘慈欣、王晋康两位作家,他们有相同之处,都是核心硬科幻;但他们也有不同,何夕最大的特点在于他细腻的文笔,这会为他同样宏大的想象加更多分。
  主持:何夕老师自己对这本书的哪方面最满意?
  何夕:就像我之前说过的那样,《天年》是拿出了最大的诚意在写作。故事前面的线很多,结尾时这些线索汇在一起,产生了一个我很满意的结局。今天很多科幻读者的眼界很高,作者如果不拿出诚意,是不会得到支持的。在大刘、老王等人的努力下,中国科幻的水准提高了很多,所以如果没有很好的作品,读者是不会买账的。
  主持:大刘写的序里提到这部小说是末日题材,几位老师对于近几年在科幻中大量出现的末日题材有什么看法?
  何夕:科幻作品里面的末日往往有两种,一种是人为无法控制的天灾,另一种就是由科学的两面性带来的灾难,科学的发展使我们第一次获得了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其实《天年》中的末日只是一个引子,我对末日题材的看法是不要跟风、不要生搬硬套,如果单纯为了末日而末日,读者是不会买账的。当然在西方基督教文化环境之下,末日题材是很常见的,但中国人喜欢的是更有历史厚重感的作品,这也是我这本新书创作的出发点。
  大刘:末日是科幻小说中常见的题材,但在中华文化中是比较陌生的,末日描写对中国人来说是新的。末日也只有在科幻中才能看见,当然奇幻中也有末日,但那里面的末日是与现实无关的末日,很纯正的末日体验还是只有到科幻作品中去找。
  老王:末日题材中的大多数其实都是天文灾难题材的。从整个人类历史的角度来说,灾难是很正常的,末日题材的作用正是提醒人们要随时提高警惕。
  大刘:真正的末日与灾难是有区别的,通常意义上的灾难,我们能够得到外部的救援。末日发生时是没有救援的,比如全球性的、全宇宙性的末日,人类在面临这种情况时的道德观、价值观体系是完全不一样的。
  主持:姚老师对末日题材的看法呢?
  姚:有人说科幻小说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思想实验,通过思想实验来检验当下。末日题材的作品在最近几年有了很大发展,这是个好兆头。
  主持:科幻作家笔下的灾难和大多数人心目中的灾难往往不一样,大多是与宇宙有关的终极灾难,我想问一下几位老师:这种偏差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何夕:宇宙终极大灾难,在《天年》第一部中没有涉及。《天年》里面有很多东西是有很久远的历史的。以前我们说恐龙是陨石弄死的,现在也有说是小行星导致的。真的算一下,所有这些都是五十亿年前太阳系形成的时候就决定了。在柯伊伯带形成的时候,那颗小行星就存在了,只不过在此之前,它只是在太空中瞎转悠而已。《天年》里面也有类似的概念。其实我觉得人类是唯一能感受生命之外的时间的物种,比如说有一个故事:一条狗要死了,主人为了满足它的愿望,让狗过得更快乐,让狗做了很多它之前不能做的事,比如说吃巧克力。在做这些事的时候狗是很快乐的,但主人眼睛里面的痛苦是掩盖不住的,因为他知道这条狗就要死了。人类这么多年的文明史中,智慧或者说思考的能力不只是一个工具,也会带来一些痛苦,也会附加很多折磨。
  老王:仰望星空不过是科幻作家的本能。
  大刘:即使科幻小说中的末日也分很多种,生态圈毁灭可以向宇宙移民,太阳毁灭可以建造恒星际飞船飞出太阳系,但有一种哲学上的末日是怎么也无法避免的。宇宙的结局可能是无限膨胀,也可能会是反过来坍缩,最后又变回奇点。但不管怎样,宇宙末日是逃不了的,宇宙总会有终结,这个就是人类文化的末日大背景。有两本书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宇宙最初三分钟》《宇宙最后三分钟》。书很薄,但是关于这个问题讲得很好。
  主持:大刘老师应该已经读过《天年》了,可以讲一下你的感受吗?
  大刘:最大的感受是那种阴森可怕但又令人畏惧的意象。其实我一直都在想“天年”这个词的英语翻译,因为里面掺有很多历史的概念,所以不知道怎么翻译才合适。中国的科幻小说有的可能是点子好,有的是文笔好,有的是情节安排好、人物塑造好,而把这三个都结合一起的话,只能看何夕的小说,因为他是科幻作家里面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的一个。
其他文献
家在江南,求学四方。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系,现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修读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目前为该校“科幻及技术文化研究”学术方向第一位在读的中国学生。  早在抵美前,吴淑英学姐就通过邮件联系我、刘明明和美籍华裔科幻作者谭丽云,提议在今年的洛杉矶科幻大会(Los Angeles Science Fantasy Convention, 简称Loscon)上组建一个关于中国科幻的座谈会。当时《三体》
花21万元补习,孩子考59分  重慶市沙坪坝区一名学生家长花了21万元给上高三的孩子补数学,结果孩子数学只考了59分。家长气愤不已,直接找到培训机构讨要说法!据了解,自今年3月份以来,家长方分别通过现金和微信转账等方式缴纳了共计21万元数学补课费。家长方以为,在重金投入后,孩子成绩会有质的飞跃。不想在最近一次摸底考试中,孩子只考出了59分,与心理预期差距过大,于是找上门来要个说法。培训机构负责人解
“尤金的身躯似风中的柳枝,在碎石热浪中左右摇摆,不再挣扎的双脚悬空,他无名的坟冢下永远埋藏着另一个不知名的噩梦。”最后一次通读完全文后,我保存了终稿的文档,准备将其发给科幻杂志的编辑。但在把光标移动到邮箱之前,我踌躇了一会儿。我并不知道此时坐在值班室里守夜的中年男子会不会监测实验室的数据流,只能默默地画十字,祈祷我在这里的最后一夜不出乱子。  墙角上的摄像头垂下了脑袋,喝了假酒一般萎靡不振——这还
维特根斯坦指出,没有相同“生活形式”的物种无法沟通,语言在跨越种族后便失去了意义。而在科幻作品中,作家们常常回避人类同外星智慧生命的沟通障碍。然而,也有些作家乐于思考这一问题,他们试图在人类现有的相关理论基础上挖掘文明相互交流的可能性,自创语言体系或者行为表达体系,并开辟出一门新的学科——外星语言学。  外星语言学,英文名为“Xenolinguistics”,词根“Xeno-”在希腊语中表示“外来
法国动画家米歇尔·奥赛罗的动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世界,他亲笔撰写剧本,亲自设计画面,并密切监督作品的制作过程。他的作品总是与所谓“主流”动画不一样,而又不像“实验动画”那样曲高和寡,他的作品不仅能在国际动画赛事上获奖,还能斩获不俗的票房收益。他虽然是法国动画界的翘楚,可他的作品却并没有明显的法国标签,而是在不同的作品中展现出迥异的文化特色、艺术风格和表现技法。这是由于米歇尔擅长借鉴他人的艺
就事论事,这是很多二、三类卷的通病——只想着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择一个,然后证明它,没有更深入的思考,表达不错但内涵差一点火候。  比如《当虚拟照进现实》一文,只停留在“与虚拟世界保持适当距离”这一层面,没有更深的挖掘。  这类文章虽然讲究论证方法,能采用定义、归纳、演绎等逻辑证明的方法较好地论证观点,论说色彩较为明显,语言流畅,但是只能得50—54分。  网络作为一种虚拟世界,毫无疑问正在改变我
文段节选的是小说主人公盖茨比出场前的场景,这样的安排有什么样的效果?在你的阅读中,有哪些经典的人物出场方式与其相似或不同?  ● 陈俐菲   作者在人物背景铺垫上充满艺术技巧,他并未直接评价盖茨比,也没有让盖茨比直接现身,而是让他成为人们私下讨论的中心,通过其他人的讨论,在读者脑海中树立起盖茨比的形象:这个人富有,可能杀过人,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通过这样的侧面描写,用各种传闻渲染了人物的神秘
在2014年11月北京举行的第五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大会上,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就人类可能面对的未来,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推测:内向型未来和外向型未来。内向型未来是指,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人类越来越多地生活在虚拟空间中,最终甚至可能永久“移民”至虚拟世界,生活变得软件化、电子化,人类失去向太空探索的勇气。而外向型未来是指,人类越来越频繁地走出地球,飞向太空,在宇宙中继续探索,开拓新的生存空间。  
(友情提醒:本文涉及部分科幻电影的剧透,如有不适,敬请谅解。)  2014年的科幻电影,总体看来乏善可陈,在国内,除了《星际穿越》和《超体》引起了热烈讨论,其余皆无太大反响——其实就这两部影片来说,很多讨论也无关“科幻电影”四个字。不过,倒是有一部《彗星来的那一夜》被再次冠以“低成本烧脑科幻神片”的称号,在豆瓣等网站引发热议,颇有《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在2007年的风范。  现在,有些口味刁钻的科幻
“它看上去没什么变化呀。”带着做完最后一次感知手术的班吉从研究所回家的路上,詹妮弗说。  “哪儿有这么快?对吧,小家伙?”我胡乱抚摸着班吉毛茸茸的头顶,回答道。裹在旧毯子里的小猎狗班吉抬起头,瞪着那双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我们。我敢发誓,它露出了一丝笑意。  严格来讲,詹妮弗说得没错。班吉和从前没什么两样,至少没有明显的区别。从各种手术中恢复后,它喜欢做的事情一如从前:捡球,追着我在院子里跑,出去遛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