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牙科就诊患儿产生焦虑行为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对103名患儿实施护理对策处理后的效果分析。结果:实施护理对策后患儿焦虑行为明显低于实施护理对策前。结论: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对减轻患儿焦虑行为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
口腔治疗中“不合作”的儿童大多数都有在过去经历过创伤性的或痛苦的治疗记忆,这种恐惧使患儿对就诊时产生不同焦虑行为。比如,恐惧,哭闹,要求上卫生间,头痛,逃跑,烦躁等。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3年1月至3月来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内科就诊的103名牙科患儿。本研究纳入对象均为第一次接受口腔治疗。
年龄3~10岁,男12例,女13例,3~5岁,男21例,女20,6~8岁,男11例,女10例9~10岁,男,7例,女9例。
1.2方法 检验方法:拟合优度ⅹ检验 患儿在接受治疗前与患儿进行初步沟通,了解患儿就诊原因,实施心理护理,比如让患儿了解为什么要进行口腔治疗和自己将进行什么样的治疗,医生会做什么样的处理,会否有患儿担心的情况发生,如果不治疗会产生哪些不良的后果等,干预患儿对未知情况的恐惧,用患儿比较能理解的语言进行交流,缓解患儿就诊焦虑和恐惧心理。
2结果
本研究表明,在接受治疗前对患儿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后,患儿焦虑行为明显低于实施护理对策前。
3.讨论
3.1.原因分析
3.1.1牙科环境因素 医院难闻的消毒液味道,医护人员白大褂、口罩、帽子全副武装,涡轮机高速转动时产生的刺耳声响,诊室内一些病人发出的痛苦呻吟声,口腔治疗中各种尖锐的器械,牙科椅上类似电视上出现的手术台照明灯,让患儿产生恐惧、害怕就诊,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3.1.2患儿自身因素 患儿引起焦虑行为的自身因素很多,比如有些患儿由于比较依赖父母,对陌生的环境和人会感到恐惧、天生比较胆小、患儿对未知事物的不确定性等都有可能导致患儿产生焦虑行为。
3.1.3家长的影响 由于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过分的溺爱,和自己曾有过的牙科治疗的痛苦经历及自身对牙科保健认识不足都可以直接影响患儿的就诊行为。【1】更有家长在治疗过程中干预医生治疗,也会对孩子产生一些错误的信息和影响,某种程度上加重孩子的恐惧和焦虑。
3.2.护理对策
3.2.1合适的语言交流 交流是一种平衡艺术,何时以何种方式传递信息是很重要的。【2】 向孩子提供信息的方式将会影响患儿的行为。介绍治疗仪器和治疗步骤时应避免出现“针”、“钻头”、“钩”、“扎”、“挖”、“有一点痛”,这些往往会让患儿联想到打针、输液时的疼痛感,对治疗产生恐惧。要用简洁、不吓人的语言进行解释。比如“我们给牙齿洗个澡,让它也变得和我们一样干净、漂亮”“我们和牙齿是好朋友,要是它臭烘烘的,你愿意和它做好朋友吗?”
3.2.2非语言交流 非语言形式的交流又称非词语性沟通,包括表情动作和躯体姿势两个方面。【3】非语言交流是个双向过程,这个过程是潜意识的,远远要比我们语言上传递的信息要准确的多。治疗过程中,和蔼的微笑、鼓励的眼神,能让患儿感受关心、关爱,消除其因害怕带来的不安感。温柔的抚摸,有助于增加患儿的信任感,减少焦虑,顺利完成治疗活动。若能让病人感到自己无时不在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注和体谅时,焦躁不安的心情便会逐渐趋于平静。【4】
3.2.3 诊室环境改变 彩色的墙壁,可爱的各种卡通人物画像,动物造型的儿童治疗椅,生动的口腔知识教育宣传片,创造出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让患儿感觉到“安全”。还可准备各式各样的小礼品,在患儿完成治疗后作为奖励送给患儿,提高患儿就诊的积极性,消除或减低再次复诊时患儿的焦虑和恐惧。
4.结论
儿童是个特殊的就诊群体,要其顺利完成治疗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关爱和努力。我们在就诊前对患儿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心理护理,整个就诊过程中营造出关爱、和蔼、微笑,与患儿为友的氛围,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就诊环境,不仅能帮助患儿消除或减轻的焦虑恐惧心理,还能让患儿能较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周凤平,陈学群,林志伟.牙科患儿拒诊行为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河北医学2004(03)
2. Barbara L Chadwick.Child Taming:How to manage Children in Dental Practice【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04):26-27
3. 范震,胥青,高宁.口腔门诊患者心理变化与心理护理【J】广东牙病防治,2002,(03):195-196
4. 胡永年主编.医学心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口腔治疗中“不合作”的儿童大多数都有在过去经历过创伤性的或痛苦的治疗记忆,这种恐惧使患儿对就诊时产生不同焦虑行为。比如,恐惧,哭闹,要求上卫生间,头痛,逃跑,烦躁等。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3年1月至3月来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内科就诊的103名牙科患儿。本研究纳入对象均为第一次接受口腔治疗。
年龄3~10岁,男12例,女13例,3~5岁,男21例,女20,6~8岁,男11例,女10例9~10岁,男,7例,女9例。
1.2方法 检验方法:拟合优度ⅹ检验 患儿在接受治疗前与患儿进行初步沟通,了解患儿就诊原因,实施心理护理,比如让患儿了解为什么要进行口腔治疗和自己将进行什么样的治疗,医生会做什么样的处理,会否有患儿担心的情况发生,如果不治疗会产生哪些不良的后果等,干预患儿对未知情况的恐惧,用患儿比较能理解的语言进行交流,缓解患儿就诊焦虑和恐惧心理。
2结果
本研究表明,在接受治疗前对患儿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后,患儿焦虑行为明显低于实施护理对策前。
3.讨论
3.1.原因分析
3.1.1牙科环境因素 医院难闻的消毒液味道,医护人员白大褂、口罩、帽子全副武装,涡轮机高速转动时产生的刺耳声响,诊室内一些病人发出的痛苦呻吟声,口腔治疗中各种尖锐的器械,牙科椅上类似电视上出现的手术台照明灯,让患儿产生恐惧、害怕就诊,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3.1.2患儿自身因素 患儿引起焦虑行为的自身因素很多,比如有些患儿由于比较依赖父母,对陌生的环境和人会感到恐惧、天生比较胆小、患儿对未知事物的不确定性等都有可能导致患儿产生焦虑行为。
3.1.3家长的影响 由于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过分的溺爱,和自己曾有过的牙科治疗的痛苦经历及自身对牙科保健认识不足都可以直接影响患儿的就诊行为。【1】更有家长在治疗过程中干预医生治疗,也会对孩子产生一些错误的信息和影响,某种程度上加重孩子的恐惧和焦虑。
3.2.护理对策
3.2.1合适的语言交流 交流是一种平衡艺术,何时以何种方式传递信息是很重要的。【2】 向孩子提供信息的方式将会影响患儿的行为。介绍治疗仪器和治疗步骤时应避免出现“针”、“钻头”、“钩”、“扎”、“挖”、“有一点痛”,这些往往会让患儿联想到打针、输液时的疼痛感,对治疗产生恐惧。要用简洁、不吓人的语言进行解释。比如“我们给牙齿洗个澡,让它也变得和我们一样干净、漂亮”“我们和牙齿是好朋友,要是它臭烘烘的,你愿意和它做好朋友吗?”
3.2.2非语言交流 非语言形式的交流又称非词语性沟通,包括表情动作和躯体姿势两个方面。【3】非语言交流是个双向过程,这个过程是潜意识的,远远要比我们语言上传递的信息要准确的多。治疗过程中,和蔼的微笑、鼓励的眼神,能让患儿感受关心、关爱,消除其因害怕带来的不安感。温柔的抚摸,有助于增加患儿的信任感,减少焦虑,顺利完成治疗活动。若能让病人感到自己无时不在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注和体谅时,焦躁不安的心情便会逐渐趋于平静。【4】
3.2.3 诊室环境改变 彩色的墙壁,可爱的各种卡通人物画像,动物造型的儿童治疗椅,生动的口腔知识教育宣传片,创造出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让患儿感觉到“安全”。还可准备各式各样的小礼品,在患儿完成治疗后作为奖励送给患儿,提高患儿就诊的积极性,消除或减低再次复诊时患儿的焦虑和恐惧。
4.结论
儿童是个特殊的就诊群体,要其顺利完成治疗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关爱和努力。我们在就诊前对患儿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心理护理,整个就诊过程中营造出关爱、和蔼、微笑,与患儿为友的氛围,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就诊环境,不仅能帮助患儿消除或减轻的焦虑恐惧心理,还能让患儿能较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周凤平,陈学群,林志伟.牙科患儿拒诊行为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河北医学2004(03)
2. Barbara L Chadwick.Child Taming:How to manage Children in Dental Practice【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04):26-27
3. 范震,胥青,高宁.口腔门诊患者心理变化与心理护理【J】广东牙病防治,2002,(03):195-196
4. 胡永年主编.医学心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