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察和实践中建立模型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sekingz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幫助学生发现角、认识角,会用量角器度量角、画出角,利用多种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呢?笔者以《锐角和钝角》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观察比较和实践操作中引导学生建立角的模型。
  一、观察思考,抽象出角
  数学观察指通过视觉获取对事物或问题的数学特征的相关信息,并运用思维辨认其形态、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其中的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通常从观察数学对象开始,并结合其他方法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师(出示图片):同学们请看,这是哪儿?
  生(齐):学校运动场。
  师:老师今天带同学们到运动场里找一找角。你能找到物体表面上的角吗?
  生1:房子上有角、单杠上有角、小红旗上有角……
  师:角是什么样的?用手摸一摸桌子上的角,感受一下。
  生2:角是尖的,还有点扎手。
  生3:角有直直的边。
  生4: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对,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图形。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笔者根据学生的观察,电脑演示从运动场的单杠、园丁爷爷的剪刀、足球网的栏杆抽象出的角,并通过大屏幕动态呈现角的两边和顶点,先让学生清晰地看见角的变化过程和特征,再让学生观察已学平面图形中的“角”,直接从已有图形中“取”下角,观察、交流、总结出角的共性特征,从而突出角的本质属性,将图形“角”与已有的平面图形建立联系。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建立几何图形的表象,帮助他们化解对数学上的角的理性认知与实物角的感性认知之间的矛盾。
  二、分析比较,理解概念
  学生学会了辨认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之后,笔者继续引导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同学们找的角真多!老师把这些角画在了纸上,请你们仔细观察比较,并把它们分类。
  生1:先把直角分为一类,第二类是比直角小的角,第三类是比直角大的角。
  师(指直角一类,其中一个似像非像的直角):你是怎么验证这些角是不是直角的?
  生2:我用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与角的顶点重合,把一条直角边与角的一边重合,发现角的另一条边与另一个直角边也是重合的,所以确定这个角就是直角。
  师:非常棒,90°的角就叫直角。用这种方法来验证一下其他两类角吧。第二类角怎样验证呢?
  生3:我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对准角的顶点,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边对齐,发现角的一条边在直角边的里面,所以这个角就比直角小。
  师:我们给这些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名字——锐角。谁来说一下,第三类角,你是怎样来验证的?
  生4: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对准角的顶点,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边对齐,若角的另一条边在直角边的外面,这个角就比直角大。
  师:我们给这些比直角大的角起一个名字——钝角。
  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升了学习兴趣。
  三、动手操作,建立角的模型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等活动,理解知识,建立正确的概念表象。
  笔者带领学生认识了锐角和钝角后抛出问题:“这些物体表面有哪些角?请你用彩笔在书上描一描。”学生通过描衣服、人字梯、剪刀等上面的角,知道角就在我们身边。笔者顺势创设情境:这些角一起出去玩,天黑了,它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你愿意帮助它们吗?学生立马被代入情境中,将各类角送回家。通过活动,学生进一步辨别了各类角,再次加深了印象。
  本节课的难点是准确地画出锐角和钝角。笔者借助“送角回家”的情境,引导学生明确:锐角和钝角看见同学们这样乐意助人,想请同学们为他们画肖像,你们愿意吗?在画角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种画角的工具:量角器(如下图)。
  笔者在学生作业本上画出锐角和钝角,并提问:如何画角?学生回答: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度线和射线重合,再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刚点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样就画好了一个60°的锐角(交流评价时,笔者再用电脑演示画角的方法)。
  笔者继续引导:现在给你一些圆形纸片、小棒、三角板等,你能做出一个直角、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吗?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①圆形纸折角;②小棒摆角;③三角板拼角。最后的课外延伸部分,笔者让学生运用锐角、直角和钝角设计一幅美丽的校园图画,由此加深学生对这三种角的认识。
  (作者单位:襄阳市谷城县粉阳路小学)
  责任编辑  张敏
其他文献
文本中的景物描写与作者的人生思考一表一里,密不可分。张岱早年极爱繁华,悠游于华灯璀璨中,然而朝代的更迭给他的生活带来骤变——江山依在,却已易主;故园尚存,人却不再。现实的一切似曾相识,却又无比陌生,所以他选择独往山林,潜心著書。虽知终是梦一场,他却依然编织着这场美梦,寻找心灵的归依,所以他选择独往看雪,追寻天地之大美。  一、细密的铺陈  《湖心亭看雪》尽显铺陈之美。作者以“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期刊
语文教师需要具备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文本解读能力。这项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决定教学的深浅度,也对教学是否有效产生重要影响。每一个文本,都有最核心的价值,打开这个价值的钥匙可能有多把,但最有效的或许只有一把。怎样找到这把钥匙,进而科学地组织教学呢?本期选编的两篇文章或许能给您一些启发。  散文《四季之美》出自日本作家清少纳言之手,选入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全文结构与语言极简。品读此文像品一杯清茶,那淡
期刊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师要紧紧抓住教学活动这个“牛鼻子”,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易于体验内化的生动的教学活动过程。  一、活动设计应注重目的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活动设计要有目标意识。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应指向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教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
期刊
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利用信息化资源开展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利用信息化开展课前预习。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Unit 5: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时,教师利用微课布置课前预习。一是通过运动歌曲展现重点词汇,即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的形式,让学生跟着音(视)频自主学习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如“basketball、soccer、vo
期刊
《关爱他人》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7课《积极奉献社会》中的内容。从德育的角度来看,本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认识到积极奉献社会的重要性,懂得关爱他人。从美育的角度来看,本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正反对比,知道奉献社会、关爱他人的思想和行為是美的,是需要积极学习和落实的。  一、正反对比,引导学生认识美  美育教育要从引导学生认识美开始,让学生知道哪些思想和行为是
期刊
課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3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深度挖掘教材,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挖掘文化内涵,渗透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鲜活语料,促进学生多元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获得文化知识。  以B3U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为例。这个单元的阅读语篇分为festival
期刊
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基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更好地满足课程改革对教学的新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发展他们的学科素养。  把握认知基础,调整教学预设。建构主义强调,新知识的学习要建立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学生掌握的知识有限,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当作教学的基础,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出发,在贴近现实的情境中思考、探究,解决问题。一方面,教师要找准学生的认知起
期刊
“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而与所画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是认识角的教学难点。一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大小,绝大多数是从多少个(数量)、多长(长度)、多大的面(面积)、多大的块(体积)等方面去比较,很少接触到角的大小。另一方面,由于受长度和面积的影响,他们会习惯性地按两边的长短及两边所夹区域的大小来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从“形”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角,相对弱化了角的本质属性
期刊
学习“角”的相关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度量思维等有重要作用。如何帮助学生发现角、认识角,会用量角器度量角、画出角,利用多种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呢?本期,我们讨论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角的相关知识。  “角的分类”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中的例2。本课时在学生学习了《角的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动态演示、自主体验完善“角”的概念,形成特殊角
期刊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参与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解决问题,它能够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发展其数学素养。  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综合与实践”内容时,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究,自主发现数学规律,推导数学结论。  例如,教学《确定起跑线》时,笔者首先呈现400米赛跑起跑时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都是跑400米,为什么运动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