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泰格特的小说《窗》,以其独特的风格塑造了两位人性迥异的病人,情节曲折,结尾耐人寻味,艺术性地揭示了“扬善惩恶”的道德力量.本文从反形式逻辑角度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塑造作一次新颖的解读,剖析内在的构思路径,让人感受到极致的审美愉悦.
【机 构】
:
辉南县教师进修学校,吉林 通化 1351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格特的小说《窗》,以其独特的风格塑造了两位人性迥异的病人,情节曲折,结尾耐人寻味,艺术性地揭示了“扬善惩恶”的道德力量.本文从反形式逻辑角度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塑造作一次新颖的解读,剖析内在的构思路径,让人感受到极致的审美愉悦.
其他文献
笔者曾在2019年第4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卷首《给名著导读提个醒》中提出,初中阶段应引导学生精读课标规定的十余本必读名著中的一本,泛读其余.本文就《水浒传》的精读教学谈谈笔者的实践.rn一、教学准备rn要引导学生精读《水浒传》,必须做好教学的时间准备和教师的个人准备.rn统编教材将《水浒传》的阅读放在九年级上册,这充分考虑到学生原有阅读素养、生活阅历等学情,但没考虑到阅读《水浒传》的时间要素.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先要具备相关的“语言文字”知识.如七年级学生学习《咏雪》,必须知道“撒盐空中差可拟”的“差”在文中读什么音,作何解释;八年级学生学习《大道之行也》,得明白“外户而不闭”的“外户”是什么意思,等等.有了必备的知识,培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才有依托.
自叶圣陶先生《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始,到当下“2017年版课标”提出“整本书阅读”任务群,要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整本书阅读终于在“体制”上获得重视.
法布尔的《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科普著作,也是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培养观察素质的佳作.
“立德树人”是2021年高考作文试题命制的聚焦点.从如何做人的思考,到如何做出人生面对重要问题时的抉择,都是本次高考写作试题的关注点.rn全国新高考Ⅱ卷:对如何做人的思考.新高考Ⅱ卷的作文试题以书法知识为媒介,以漫画为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人的话题.在四幅关于书法知识的漫画中,第一幅画介绍的是逆锋起笔的特点——“藏而不露”;第二幅画介绍的是中锋用笔的特点——“不偏不倚”;第三幅画介绍的是捺画的书写特点——“停滞迂回,缓缓出头”;第四幅画是完整的“人”字书写,可谓点睛之画.如果说第一幅画意在教给学生“人”
初中语文教材中先后出现了三位“名师”:藤野先生、蔡芸芝先生和王玉琳老师.在此,我们抛开文章的阅读教学不谈,仅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角度看,这三位“名师”的言行就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情境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与测评的关键词.“情境”作为教育的重要概念,虽来自国外,但在本土的教育实践中,有“情智共生、知行合一”的意义.在教学与测评中,情境有不同的分类,在语文试题中也各有表现.通过这些表现,我们发现情境对生活有具象化与抽象化、对问题有明示与暗示、对任务解决有必要与非必要的区别.设计有品质的情境化试题,应当提高情境的“真实性”、注重任务的“过程性”、增强成果的“显性化”,并制订等级化的评分量表.
以《西游记》助读为例,主张立足生本,重视对学生“无厘头”问题的追疑,激发学生对传统认知的质疑,点拨学生在耐心比照中自疑,引导学生锁定细节进行辨疑,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激情.
要真正把握《愚公移山》主人公形象、寓言主旨,除了剖析主要人物,还需要剖析典型的次要人物——愚公之妻,尤其是愚公之妻的“献疑”,从而明晰作者构文的四大匠心:一是因“惩”而谋,因“谋”而疑,因“疑”而献;二是问而不答,问而避答,问而隐答;三是因问而答,因人而答,因要而答;四是因体之需,因文之需,因旨之需.
余映潮老师执教《木兰诗》,抓住阅读教学朗读、品析、积累三要素展开教学: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文意,体会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选点突破,带领学生品析重点段落,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穿插引进,丰富知识积累,感悟作品意蕴.每个教学环节,都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每个教学活动,都意在训练学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