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是典型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文学形式之一,它是现象的艺术,是创造性构思的艺术,是语言的艺术,综合地有创意地运用表现手法的艺术。
从初中语文新课标和教材处理的角度而言,中学阶段的小说教材可以大致分为一般叙事作品和文学作品。《孔乙己》应视为文学作品而赏析探究。当然,对小说的欣赏和探究便是小说的文体教学的高层次,培养具体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构思、手法等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课文实际和教学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新的要点明析,线条简洁的组合。如《孔乙己》的教学时,我们可以突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赏析点”--小说的构思艺术。品味构思,感悟形象,真正的小说教学味道的赏析。
一、 多角度的铺展人物描写的线条
线条一:孔乙己的“偷”。“偷”是孔乙己喝酒的主要经济来源之 一,为了喝而偷,深刻表现出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生活拮据潦倒的真相。“偷”也是旁人取笑孔乙己的中心内容,小说浓墨重彩的描绘酒客、掌柜们的无情嘲笑和无聊哄笑,都是与“偷”有关的。由“偷”引发的笑,充分表现了社会时态的的冷漠。“偷”更是孔乙己挨打的直接原因,因偷受伤是常见现象。更极具悲剧的是,丁举人没有打折孔乙己那双偷东西的手,却残忍地打折了双腿,从此再也无法走出去偷东西了,也就是断了孔乙己的生活之路。在封建体制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下,“偷”是孔乙己这种深受科举毒害的人苟且偷生的谋生手段。
线条二:孔乙己的“脸”。鲁迅在塑造孔乙己形象时,对其脸色变化进行了五次描写。课文用“青白”、“红”、“灰”、“黑”等词藻勾勒简洁明了,是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人物命运不可缺少的因素。试着通过这些描写透析:“青白”极力显示他生活困窘,严重营养不足,旨在半饥饿状态下延续生命;“涨红”显示他不敢正视现实,害怕别人揭短的心理;“灰色”则表现出他内心的遗痛被人深深击中之后的痛苦相;“黑”表现他已受到巨大摧残没有活力了。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脸色青白,而最后一次出现时已拖着断腿,面目全非。脸色的变化包含着在冷漠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的许多悲伤。让读者看到一个好逸恶劳,穷酸潦倒,饱受凌辱摧残的悲剧人物形象。
线条三:孔乙己的“手”。孔乙己的手抄东西赚钱之外,还有四个特殊用途:蘸酒写字,偷窃东西,书写服辩,代脚走路。课文对孔乙己双手特殊用途的描写贯穿着故事的全过程。构思巧妙的是孔乙己的一手好字确实在中举的丁举人面前写认罪书;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变成爬向死亡的工具。可见,作者对孔乙己双手的反常构思与描述深刻地表现出孔乙己的悲剧。
线条四:孔乙己的“笑”。连半个秀才都没有捞到的读书人--孔乙己成为众人的笑料。他周围充满冷漠和残忍,可作者笔下一再出现笑声。“我”在酒店冷酷氛围中寻找解脱,只有孔乙己出现才轻松一笑;孔乙己脸上的伤痕短衣帮取笑,酒客们的欢笑建立在他不幸与痛苦之上;她喝酒时假装阔绰和说话“之乎者也”引来悲凉的哄笑;孩子们取笑他;掌柜“和平常一样”取笑他。这些笑极力说明社会冷漠、世态炎凉、麻木而无人性。“笑”,一方面是对孔乙己好逸恶劳、自甘堕落、自恃清高的批判和否定,也是对酒客们缺乏同情、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的批评个否定。可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孔乙己的笑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贯穿整个故事情节。
还有孔乙己的“酒”、孔乙己与“酒钱”都是人物描写的突出线索。
二、多层次展示人物的悲剧命运
在鲁迅笔下,孔乙己经历了从出现到消失的生命历程,让读者深刻认识其人物形象,感受其命运。
1. 从身份肖像对孔乙己的直接认识:经典总写“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是不伦不类的人;细节描写“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有些伤痕,有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的人”,孔乙己是具有劳动能力,营养不良不屑置辩,颓唐不安的人。
2. 从习惯性格对孔乙己的进一步认识:他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读书人;是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的落伍者;是深受封建科举诱惑和封建思想侵蚀的人。他是好喝懒做、偷偷摸摸、经常挨打的人。他是个迂腐的死要面子,自命清高的人,是一个生活在冷漠环境中的人,是受到无情嘲弄的人,是个地位低下不如“短衣帮”的人,是个精神和肉体受到巨大摧残的人,是不时有善良天性流露的人。他是“生不逢时”的落伍者和牺牲品,是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化身”。
3. 从命运典型性对孔乙己的深入认识:他是个没爬上去的读书人;是人生价值连十九个酒钱都不如的人;是个在笑声中出场,演出一幕比一幕悲剧,又在笑声中凄然消失的人;是个可笑可怜的多余的人;是个“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人。
总之,孔乙己是一个不伦不类、可悲可笑、可有可无的人。
三、多次语言冲突折射人物个性
等级森严且世态炎凉的咸亨酒店是特定的语言场,是孔乙己的悲剧舞台,是展示其悲剧性格的典型环境。多次的语言交锋更突显人物的悲剧效果。
1.窃书不算偷。为了进身的旧读书人认为“窃”不等于短衣帮口中的“偷”的概念。孔虽强词夺理,自我嘲笑,实则是孔所在的语言场普遍认定或心照不宣的认同观点。短衣帮认为他窃书和偷鸡摸狗一样,都是没脸见人的事,越争辩越可笑。
2.短衣帮对孔乙己的“识字”怀疑。“半个秀才”的人识字与否便大可怀疑了。酒客们让孔乙己难堪。这场冲突显示出短衣帮介入读书人的思维语言进行的推理判断:“学而优则仕”。识字未能“优”正是孔乙己悲剧人生的原因。进不了“仕”只怨学而不优。短衣帮比孔乙己到底明白些,所以提出了一个质问。
3.孔乙己主动进攻。他教小伙计写“茴”字,扩大了自己的语言场,想让小伙计成为他的俘虏,以挽救他的孤独地位。更可笑的是要带领小伙计准备着一同进入上等人的“场”内。有的认为是鲁迅在肯定孔乙己的“朴实”、“善良”的一面。我倒认为是写他的迂腐,执迷不悟。
4.上爬思想遭到粉碎性的打击。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退,孔仰慕丁举人的位置,想着有朝一日赶上或是超过他,现在却只有货真价实的爬了,这一棒应该打在穷书生的“学而优则仕”的旧思想上的。孔乙己却未觉悟,不恨丁举人,而是千方百计掩盖说是“跌断的”。可笑点是沦为猪狗地位还要在精神上保持着“准贵族”的身份,短衣帮斥孔乙己不该偷丁举人啊。等级观念极强。“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乙己却是十足的书呆子。
人们习惯于用“语言场”来“规范”每个人,不言而喻,鲁迅对孔乙己形象的塑造是对《儒林外史》的“反仿”。语言场安排在典型的社会环境下,孔乙己成了病态社会的病态人物--不伦不类,时代的牺牲品。形象典型,生动逼真。
《孔乙己》的文学成就相当高,是小说艺术的典范。构思精致巧妙,极富创造性。构思“有物有序有情”,选材典型,塑造个性。人物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多细节多线索的铺展开去,有机组合,呈现鲜活形象。整篇小说以乐境写哀。鲁迅深刻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对人格的扭曲,其格调是愤激的,通过反讽手法传达对人生的思考:人生是孤独的,命运是残酷的,格调是深沉冷峻的,构成喜中有悲,笑中含泪的美学格调。欣赏名作,踩其美点,揣起妙点。品味小说构思艺术,鉴赏小说人物形象,其乐无穷,美不言哉。
从初中语文新课标和教材处理的角度而言,中学阶段的小说教材可以大致分为一般叙事作品和文学作品。《孔乙己》应视为文学作品而赏析探究。当然,对小说的欣赏和探究便是小说的文体教学的高层次,培养具体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构思、手法等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课文实际和教学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新的要点明析,线条简洁的组合。如《孔乙己》的教学时,我们可以突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赏析点”--小说的构思艺术。品味构思,感悟形象,真正的小说教学味道的赏析。
一、 多角度的铺展人物描写的线条
线条一:孔乙己的“偷”。“偷”是孔乙己喝酒的主要经济来源之 一,为了喝而偷,深刻表现出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生活拮据潦倒的真相。“偷”也是旁人取笑孔乙己的中心内容,小说浓墨重彩的描绘酒客、掌柜们的无情嘲笑和无聊哄笑,都是与“偷”有关的。由“偷”引发的笑,充分表现了社会时态的的冷漠。“偷”更是孔乙己挨打的直接原因,因偷受伤是常见现象。更极具悲剧的是,丁举人没有打折孔乙己那双偷东西的手,却残忍地打折了双腿,从此再也无法走出去偷东西了,也就是断了孔乙己的生活之路。在封建体制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下,“偷”是孔乙己这种深受科举毒害的人苟且偷生的谋生手段。
线条二:孔乙己的“脸”。鲁迅在塑造孔乙己形象时,对其脸色变化进行了五次描写。课文用“青白”、“红”、“灰”、“黑”等词藻勾勒简洁明了,是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人物命运不可缺少的因素。试着通过这些描写透析:“青白”极力显示他生活困窘,严重营养不足,旨在半饥饿状态下延续生命;“涨红”显示他不敢正视现实,害怕别人揭短的心理;“灰色”则表现出他内心的遗痛被人深深击中之后的痛苦相;“黑”表现他已受到巨大摧残没有活力了。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脸色青白,而最后一次出现时已拖着断腿,面目全非。脸色的变化包含着在冷漠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的许多悲伤。让读者看到一个好逸恶劳,穷酸潦倒,饱受凌辱摧残的悲剧人物形象。
线条三:孔乙己的“手”。孔乙己的手抄东西赚钱之外,还有四个特殊用途:蘸酒写字,偷窃东西,书写服辩,代脚走路。课文对孔乙己双手特殊用途的描写贯穿着故事的全过程。构思巧妙的是孔乙己的一手好字确实在中举的丁举人面前写认罪书;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变成爬向死亡的工具。可见,作者对孔乙己双手的反常构思与描述深刻地表现出孔乙己的悲剧。
线条四:孔乙己的“笑”。连半个秀才都没有捞到的读书人--孔乙己成为众人的笑料。他周围充满冷漠和残忍,可作者笔下一再出现笑声。“我”在酒店冷酷氛围中寻找解脱,只有孔乙己出现才轻松一笑;孔乙己脸上的伤痕短衣帮取笑,酒客们的欢笑建立在他不幸与痛苦之上;她喝酒时假装阔绰和说话“之乎者也”引来悲凉的哄笑;孩子们取笑他;掌柜“和平常一样”取笑他。这些笑极力说明社会冷漠、世态炎凉、麻木而无人性。“笑”,一方面是对孔乙己好逸恶劳、自甘堕落、自恃清高的批判和否定,也是对酒客们缺乏同情、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的批评个否定。可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孔乙己的笑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贯穿整个故事情节。
还有孔乙己的“酒”、孔乙己与“酒钱”都是人物描写的突出线索。
二、多层次展示人物的悲剧命运
在鲁迅笔下,孔乙己经历了从出现到消失的生命历程,让读者深刻认识其人物形象,感受其命运。
1. 从身份肖像对孔乙己的直接认识:经典总写“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是不伦不类的人;细节描写“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有些伤痕,有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的人”,孔乙己是具有劳动能力,营养不良不屑置辩,颓唐不安的人。
2. 从习惯性格对孔乙己的进一步认识:他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读书人;是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的落伍者;是深受封建科举诱惑和封建思想侵蚀的人。他是好喝懒做、偷偷摸摸、经常挨打的人。他是个迂腐的死要面子,自命清高的人,是一个生活在冷漠环境中的人,是受到无情嘲弄的人,是个地位低下不如“短衣帮”的人,是个精神和肉体受到巨大摧残的人,是不时有善良天性流露的人。他是“生不逢时”的落伍者和牺牲品,是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化身”。
3. 从命运典型性对孔乙己的深入认识:他是个没爬上去的读书人;是人生价值连十九个酒钱都不如的人;是个在笑声中出场,演出一幕比一幕悲剧,又在笑声中凄然消失的人;是个可笑可怜的多余的人;是个“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人。
总之,孔乙己是一个不伦不类、可悲可笑、可有可无的人。
三、多次语言冲突折射人物个性
等级森严且世态炎凉的咸亨酒店是特定的语言场,是孔乙己的悲剧舞台,是展示其悲剧性格的典型环境。多次的语言交锋更突显人物的悲剧效果。
1.窃书不算偷。为了进身的旧读书人认为“窃”不等于短衣帮口中的“偷”的概念。孔虽强词夺理,自我嘲笑,实则是孔所在的语言场普遍认定或心照不宣的认同观点。短衣帮认为他窃书和偷鸡摸狗一样,都是没脸见人的事,越争辩越可笑。
2.短衣帮对孔乙己的“识字”怀疑。“半个秀才”的人识字与否便大可怀疑了。酒客们让孔乙己难堪。这场冲突显示出短衣帮介入读书人的思维语言进行的推理判断:“学而优则仕”。识字未能“优”正是孔乙己悲剧人生的原因。进不了“仕”只怨学而不优。短衣帮比孔乙己到底明白些,所以提出了一个质问。
3.孔乙己主动进攻。他教小伙计写“茴”字,扩大了自己的语言场,想让小伙计成为他的俘虏,以挽救他的孤独地位。更可笑的是要带领小伙计准备着一同进入上等人的“场”内。有的认为是鲁迅在肯定孔乙己的“朴实”、“善良”的一面。我倒认为是写他的迂腐,执迷不悟。
4.上爬思想遭到粉碎性的打击。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退,孔仰慕丁举人的位置,想着有朝一日赶上或是超过他,现在却只有货真价实的爬了,这一棒应该打在穷书生的“学而优则仕”的旧思想上的。孔乙己却未觉悟,不恨丁举人,而是千方百计掩盖说是“跌断的”。可笑点是沦为猪狗地位还要在精神上保持着“准贵族”的身份,短衣帮斥孔乙己不该偷丁举人啊。等级观念极强。“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乙己却是十足的书呆子。
人们习惯于用“语言场”来“规范”每个人,不言而喻,鲁迅对孔乙己形象的塑造是对《儒林外史》的“反仿”。语言场安排在典型的社会环境下,孔乙己成了病态社会的病态人物--不伦不类,时代的牺牲品。形象典型,生动逼真。
《孔乙己》的文学成就相当高,是小说艺术的典范。构思精致巧妙,极富创造性。构思“有物有序有情”,选材典型,塑造个性。人物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多细节多线索的铺展开去,有机组合,呈现鲜活形象。整篇小说以乐境写哀。鲁迅深刻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对人格的扭曲,其格调是愤激的,通过反讽手法传达对人生的思考:人生是孤独的,命运是残酷的,格调是深沉冷峻的,构成喜中有悲,笑中含泪的美学格调。欣赏名作,踩其美点,揣起妙点。品味小说构思艺术,鉴赏小说人物形象,其乐无穷,美不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