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保障

来源 :金融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buwanlebuxing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持续的工程,必须具有持续的转变能力,这就要通过目标引导、行政力量推动、利益调节、政策引导等措施,建立一个持续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而且必须注意其科学性、有效性、持续性。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体制;持续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0)04-0050-05
  
  为保持经济的高效可持续发展,需要根据客观实际及其变化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例如,为克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约束和环境约束,我们必须要由高能耗、重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又如改革开放以来,出口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但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我国的出口约束不断增大的条件下,为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继续努力增加出口的同时扩大内需。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具有内在的转变能力,以保证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合理、及时的调整和转变。其中,体制是维持经济发展方式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有力保证,应理清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体制的相互关系,加强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支持力度,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持续转型升级。
  
  一、体制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
  
  自我国政府最初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今已有20多年,但现实依然严峻:我国现在每百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我国现在经济增长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转变进度一直不快,转变过程难以持续。截至2009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只有14.38%,距离国家“十一五”20%的节能目标差距尚大,同时2009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仅仅下降2.2%,不仅低于预期4.4%的年均下降目标,也低于去年上半年下降3.35%的成绩。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究其原因既有经济发展的惯性和政府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等多方面因素,更有体制性的原因。吴敬琏指出:“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的体制,要克服那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性障碍,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制度体系,归根到底它的症结,它的关键在于改革。”虽然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上已达成观念转变、技术进步、深化改革的共识,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集中在体制上。
  1 体制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的理论层面。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在经济主体内部各构成要素间形成了一定的相互关系,在早期经济起步阶段发挥了主要的资本积累功能。而经济发展方式与体制的关系集中体现在“路径依赖”性质上,即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体制,由于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调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等因素的存在,会导致该体制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得以自我强化。长期沿袭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会提供强化对现存的经济发展方式选择的刺激和惯性,使得地方政府、企业集团沿着原有的路径向既定的经济目标靠拢。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困难在于我国长期沿用的体制机制性根源。面对长期存在的具有强力惯性的体制机制,只有施加强有力的外部力量才能持续快速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选择更有效的经济发展路径。
  2 体制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的表现层面。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主体是改革的对象,又是改革的推动者。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性改革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弱化自己的资源配置权以及放弃部分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因此地方政府内部会以有形或者无形的阻力阻挠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转变。只有对体制进行改革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否则单纯的表面工作只会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停留在原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仍将缓慢前行,不可持续。
  3 政府官员任期阶段性与责任有限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有一部分要归因于政府官员的任期阶段性与责任有限性。目前以经济增长速度、招商引资规模等经济指标为主要内容的政绩考核标准,GDP在我国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指标中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导致了政府角色的错位。尤其是地方政府在政绩观等的驱动下,铺摊子、上项目、粗放式扩张成为最佳的途径选择,通过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大量的物质资料投入,创造GDP政绩成效。而地方政府在任期内通过各种形式的大规模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形成了与生产成本不匹配的产出水平。由于官员任期制度缺少政府官员对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益的负责机制,缺失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机制,各任期官员只顾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本投入,对于前任留下的环境污染、高能消耗等问题不重视,导致经济增长方式缺乏有效的机制,经济单一增长背后积累的大量问题将成为牵绊以后历届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负。
  
  二、建立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制的对策
  
  确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之后,经济体制恐怕将是持续有效的支持持续转型升级的主要保证。前瞻性的经济体制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轨道直接决定着转变方向的可控性,成效的可预见性。只有政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上有所作为,才能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市场行为沿着预设的转变目标轨道前行。
  
  (一)目标引导体制
  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中,关键是要“采取实际措施提高经济效率”,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设定一个明确可行的目标,并配置一套完善的目标引导机制。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与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相比较,早期的工业化道路多是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走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道路,而当前最主要的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实现经济发展,又要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新型工业发展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引导要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坚持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基本国策,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向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引导。
  就目标引导体制而言:第一,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的动态性。在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发展进程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对不同的经济发展背景以及我国现有的科技水平,在不断调整的动态中逐步落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二,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设定的全面性。目标的制定一定要考虑到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的各个方面,只有在我国现有的现代化程度、综合实力、国际竞争优势、经济增长能力等现实条件的基础上辅之以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行政力量推动体制
  由于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认识的差异,当前中央只是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政策支持上没有形成适当的力度且没有持续性。已经出台的各种规定没有约束力的条款,多数是无法律强制性与权威性的规章条款,仅仅依靠指导性的意见、规范性的通 知达不到市场应有的效率。国家虽然鼓励个人、部门、企业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取一定的措施,要求地方政府应当有所为等,但是对法律强制的责任没有具体明确,对实施效果无界定标准,无明确的奖惩措施。所以除了提高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责任感和义务心,还需要利用强制性的行政力量。对于阻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程,与可持续经济发展背道而驰的经济主体以罚金的方式严厉查处,对禁止性行为进行行政手段控制,强制性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
  
  (三)利益调节机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是由高能耗、重污染的生产向低能耗、轻污染的生产方式转变,确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之路。而此道路必将受到多方利益主体的干扰,作为利益调节主体的政府构建明确有力的税收、财政补贴、信贷机制无疑可以推进和保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顺利进行。
  1 税收机制。早在1920年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所提出的庇古税就按照污染物的排放量或经济活动的危害来确定纳税义务。“庇古税”方案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征税或者补贴来矫正经济当事人的私人成本。“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与相应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相等,则资源配置就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税收仍然是调节利益的重要机制,要强制性建立强有力的税收导向机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限制高能耗产品的使用,抑制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耗。
  2 财政补贴。对欲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企业主体实施财政补贴制度。首先,财政补贴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在我国财政政策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以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要意图的财政补贴激励作用更明显。一方面,对率先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企业,政府要给予补贴。对经济发展潜力大,采用先进市场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植,为我国社会福利逐年递增式的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对那些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下因环境治理不到位、生态遭到破坏而直接受损的公众给予补贴。要注意补贴目标的明确和具体化,补贴的数额应控制在可预测的范围内,在避免扭曲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定期地进行评估和做出调整。对经济发展环境产生正外部效应的补贴要做出明确的细化与评估,而那些可预期的对未来经济发展外部环境会产生不利影响的补贴要减少或取消。
  3 信贷机制。国家信贷指导部门应联合金融部门,严格进行信贷审核把关,不断更新金融服务项目,根据企业发展方式以及区域差异性、产业差异性创新融资产品。对先进企业进行授信业务优化,通过标准化、流程化、工具化、柜面化提高新型企业的信贷服务效率。对于那些生产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盲目发展、规划不完善的企业应谨慎发放贷款,即便发放也要配合相关部门,在信贷政策的指导下进行集中处理,鼓励此类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四)政策引导体制
  传统的政策调节主体都是围绕本身利益目标来调节,而不是从宏观利益来调节。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适度控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力度。
  从政策上鼓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政府一方面要退出一般竞争性的行业,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企业相区别的公共需要,侧重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集聚生产要素力量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引导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从宏观利益出发,构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业园区,打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融资平台,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健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和技术交流机制,提高市场开放度,提高政府效率,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密切关注产业和产品的国际发展动态,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动态,获得具有先进技术和市场前景的发展方式方法。
  
  (五)直接投资项目体制
  加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推广与支持,增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直接资金投入力度,直接投资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明确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09年底,通信、金融、电力、交通行业应用软件收入均超过25%,新产品开发保持平稳增长,新产品产值增长2.3%,占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22%,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虽然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化发展水平提升,但是“当前投资中,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格局仍未完全形成,下游对上游的压价明显,影响了电子信息企业的整体效益。粗放型发展面临的环境和资源约束日益明显,产业盲目建设的苗头有所显现,一些地区投资更多基于当地的产业利益,缺乏区域间的联动和统筹推进,也影响投资的整体效益。”所以要加大信息化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1 建立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并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份额。以智力型产业替代资源型产业,加快产品流程的创新,使生产力由动力资源向智力资源转变,大大降低物质和能源消耗。同时信息技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极高的倍增效应,通过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提高技术水平,改造与优化传统产业,以信息资源提高产品知识含量,促进产业调整和优化升级。
  2 调整支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资金投入支出结构,减少政府对生产、流通领域的直接支持资金投入,增加对科技、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使政府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资金投入达到国际水平。加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教育与思想培训,把教育、研究与推广紧密结合,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识。
  
  (六)不断完善创新体制和科技投入体制
  在经济发展的技术选择上,围绕环境保护和降低资源消耗建立技术创新应用体系。研究开发和推广无污染、少污染的技术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技术。通过加大科技投入,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级化,建立科技创新鼓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
  1 推动企业与创新研究部门的合作研究,不断完善创新体制,建立合作研究的有效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和技术创新的开展,培育和扶植小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小企业激励机制和创新机制的活力。
  2 在提高我国企业的制造能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上应该给予更多的体制支持。无论是知识、技艺之类的软件技术还是机器设备等硬件技术,政府都要立足于长远目标,消除我国与外国、本土企业与外来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近期应从生产需求出发,填补技术空白,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在引进技术知识、专家人才、经营管理方法方式的前提下,从国外引进成套技术设备、检测手段,做到技术知识管理方法与技术设施引进并举。另一方面,开展广泛的技术交流、合作以及学术交流活动,引进外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思想以及国外先进的高科技人才。
  3 创造条件建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示范推广基地,开展示范性的转变经济思想和技术培训。示范 推广基地建设是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加强技术市场建设,促进技术转让,为科研机构、院校及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提供便利条件和措施保证。通过各种途径发布科技转变信息,密切技术供需双方的关系。通过法规、管理办法等规范市场行为,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提高对技术传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信任度,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与技术传播推广市场性与政府性组织,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
  长期持续高效地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产业发展水平,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技贡献度,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对原有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对质量标准和营运方式进行创新性改造和专业化升级,在发挥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七)制定和完善考察、考核体制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障碍中,政府的职能缺位、错位现象,行为方式不规范占很大一部分,因此应制定和完善考察、考核机制,消除政府扩张投资的冲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增强经济主体加快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首先,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搭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服务平台,完善服务机制,建立沟通渠道,加大服务力度,全面提高经济主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和保护能力。政府要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对各主体实施统一规范的管理,明确决策层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领导地位,配备专业的指导队伍,按照建立创新型国家要求,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鼓励各类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优先采购创新型企业的产品,保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企业,为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其次,在经济活动中政府要坚持市场调节经济的基础作用,通过宏观调控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发展的成本和风险,但是政府不能直接承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风险。不断强化刚性约束,发挥政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发展的导向作用,加强对政府权力的法律约束,减少政府借助权力进入市场的媒介与载体。
  第三,将政府职能、社会职能与经济主体职能分开,培养经济主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提高经济主体的自律水平,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纳入社会的多个相关部门,分散管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考核评价指标既要注重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又要注重发展的方式、质量、结构、效益,但不可将其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单方指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更是社会各个组织团体和公民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责任编辑、校对:龙会芳)
其他文献
伴随着创业型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创业现象日趋频繁.虽然目前为止学界对于国际创业已有大量研究,但是大部分还是针对发达国家,已有的理论分析框架也都是建立在成熟
分析了线路正常时和电压互感器PT二次侧断线时,电能表测量值的大小,并推导出追补电量的公式,提出了几种技术措施。
<正>鼻的解剖层次主要包括衬里组织、支架结构和外覆组织,其中支架结构由骨和软骨构成,支撑皮肤及黏膜等软组织,维持鼻部外形。各种先天性、医源性、病理性、自身免疫性和外
本案例是心理咨询教师运用心理剧技巧治疗抑郁为主的严重心理问题的个案研究。通过对个案搜集资料并对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心理剧中角色交换、静观等技巧,促进学生认知改变并促
生气和伤心是儿童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消极情绪反应,两者密切相关,但又互相区别。Kitayama(2000)提出生气是一种自我中心情绪,伤心是一种他人中心情绪。生气更关注自我、指向
从生产实际出发,提出了催化再生器及其钢架等设备吊装的一种实用方法,并做了具体的分析和解释。
目的:优化糯米藤多糖的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影响多糖提取率的顺序:提取次数〉提取温度〉碱浓度〉液固比〉提取时间;最佳
指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加强素质教育、基础知识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和师资队伍建设几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阐明了培养大学生的
后:掌管、掌握;易:变化、改变。所以后易学是指掌握并且改变一切的学术。本文将阐述后易学的两大主要研究方向:后易的本体论和大统一。其中,后易的本体论和大统一,是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