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黄子孙,根在河洛”,已成为全世界华人,特别是一亿多客家人的共识。“河洛”本来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地理概念,指以“九朝古都”洛阳为中心,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洛阳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寻根问祖是全球华人的大事,通过查阅史料和多次实地考察,我们认为洛阳市新安县的青要山一带,有可能就是五千年前炎黄部落活动的主要区域。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山海经·中次三经》载:“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是多驾鸟;南望渚,禹父之所化……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山海经·中次六经》载:“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家惟蜂蜜之庐。”
从这些资料,可以清楚地知道: 1. 炎黄之世还是“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炎黄二帝是在有氏部落成长起来的。2. 能够“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的“平逢之山”,在现在的洛阳市西北,濒临黄河的邙山之上,是有氏部落的活动区域,当然也是炎黄二帝的生身地。3. 能够“南望渚”、“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的“青要之山”在洛阳市西北,濒临黄河的新安县境内,畛河就是从青要山流出,在新安县北面北冶乡境内始祖山北侧汇入黄河;青河从青要山流出,从始祖山南侧东流北折入黄河,因此可以认定,青要山就是黄帝的建都地。4.“平逢之山”与“青要之山”实为一体,是炎黄二帝的生身地、建都地,当然也是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
按照史料记载,最近部分学者和有关专家,对青要山进行实地考察。出洛阳北行折而往西,进入新安县地界,前方青山如黛,那就是青要山。青要山方圆90多平方公里,北临黄河,山地平缓,适合农耕;偶尔奇峰突起,峭壁陡立,山色苍翠,百鸟齐鸣,雉兔隐现,蜂蝶起舞。这都与史书记载大致相同。青要山不仅有炎黄始祖的遗迹,而且也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城崖地,位于青要山腹地,周围峰峦奇秀,连绵不绝,环山为城,相传为黄帝密都之所在。高高耸立的和合塬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典范。传说炎黄时代,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而战事不断。先是黄帝在阪泉战败炎帝,后是黄帝在涿鹿战败蚩尤。若干年后,三个部落首领和解,在青要山上结盟。
青要山的北部是荆紫山,荆紫山原名敖岸山,因其横亘黄河南岸而得名,如今因“漫山荆花泛紫意”而叫它荆紫山。荆花娇艳,香气扑鼻,蜂蝶翻飞,这大概是有氏部落以蜜蜂为图腾崇拜的原因。荆紫山古名又叫天坛山,据说是黄帝祭天的地方。山的北面有铸鼎塬,传说为黄帝的冶炼遗址,因小浪底水库蓄水没入水底。现在山上有新铸青铜宝鼎三尊。
青要山的东段为始祖山。顾名思义,此山因是炎黄故里而得名,山下有始祖庙,是祭祀炎黄始祖的。《山海经》说:荆紫山“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南望渚……”在荆紫山“东十里”能够“南望渚”的地方,只有始祖山,所以,始祖山就是《山海经》中所说的青要山。
如今的始祖山因小浪底蓄水山体多半沉没水中,祭祀炎黄二帝的始祖庙也成了水底遗迹。扑入视野的是辽阔的水域,高高低低的山头露出水面,形成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岛屿,碧波荡漾,水鸟翻飞,是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洛阳人叫它“北国万山湖”。
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为选择寻根祭祖之地克服种种困难,如今终于选定了在黄帝密都青要山建造“中华姓氏文化园(洛阳百家姓祠)”,使炎黄子孙能在始祖堂前祭祀炎黄始祖,百姓人家能在百家姓祠里缅怀祖宗恩德,追忆历史,万姓同根,民族团圆。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山海经·中次三经》载:“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是多驾鸟;南望渚,禹父之所化……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山海经·中次六经》载:“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家惟蜂蜜之庐。”
从这些资料,可以清楚地知道: 1. 炎黄之世还是“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炎黄二帝是在有氏部落成长起来的。2. 能够“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的“平逢之山”,在现在的洛阳市西北,濒临黄河的邙山之上,是有氏部落的活动区域,当然也是炎黄二帝的生身地。3. 能够“南望渚”、“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的“青要之山”在洛阳市西北,濒临黄河的新安县境内,畛河就是从青要山流出,在新安县北面北冶乡境内始祖山北侧汇入黄河;青河从青要山流出,从始祖山南侧东流北折入黄河,因此可以认定,青要山就是黄帝的建都地。4.“平逢之山”与“青要之山”实为一体,是炎黄二帝的生身地、建都地,当然也是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
按照史料记载,最近部分学者和有关专家,对青要山进行实地考察。出洛阳北行折而往西,进入新安县地界,前方青山如黛,那就是青要山。青要山方圆90多平方公里,北临黄河,山地平缓,适合农耕;偶尔奇峰突起,峭壁陡立,山色苍翠,百鸟齐鸣,雉兔隐现,蜂蝶起舞。这都与史书记载大致相同。青要山不仅有炎黄始祖的遗迹,而且也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城崖地,位于青要山腹地,周围峰峦奇秀,连绵不绝,环山为城,相传为黄帝密都之所在。高高耸立的和合塬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典范。传说炎黄时代,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而战事不断。先是黄帝在阪泉战败炎帝,后是黄帝在涿鹿战败蚩尤。若干年后,三个部落首领和解,在青要山上结盟。
青要山的北部是荆紫山,荆紫山原名敖岸山,因其横亘黄河南岸而得名,如今因“漫山荆花泛紫意”而叫它荆紫山。荆花娇艳,香气扑鼻,蜂蝶翻飞,这大概是有氏部落以蜜蜂为图腾崇拜的原因。荆紫山古名又叫天坛山,据说是黄帝祭天的地方。山的北面有铸鼎塬,传说为黄帝的冶炼遗址,因小浪底水库蓄水没入水底。现在山上有新铸青铜宝鼎三尊。
青要山的东段为始祖山。顾名思义,此山因是炎黄故里而得名,山下有始祖庙,是祭祀炎黄始祖的。《山海经》说:荆紫山“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南望渚……”在荆紫山“东十里”能够“南望渚”的地方,只有始祖山,所以,始祖山就是《山海经》中所说的青要山。
如今的始祖山因小浪底蓄水山体多半沉没水中,祭祀炎黄二帝的始祖庙也成了水底遗迹。扑入视野的是辽阔的水域,高高低低的山头露出水面,形成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岛屿,碧波荡漾,水鸟翻飞,是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洛阳人叫它“北国万山湖”。
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为选择寻根祭祖之地克服种种困难,如今终于选定了在黄帝密都青要山建造“中华姓氏文化园(洛阳百家姓祠)”,使炎黄子孙能在始祖堂前祭祀炎黄始祖,百姓人家能在百家姓祠里缅怀祖宗恩德,追忆历史,万姓同根,民族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