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柑橘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joy12_e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3年前的那天,我永远忘不了。因为读高三的我,第一回知道了柑橘的名字,尝到了柑橘。
  巧的是,那天班上跟我同宿舍的一位同学的爸爸从南京出差回来,到学校来看儿子。拎来了一大袋吃的、穿的和用的东西。晚上,那同学给了我们每人两个金黄的还散发着清香的扁球状的东西。我们好几个人都不认识,也不知道有什么用。他略带自豪地告诉我们,这就是柑橘。不过,种类挺多,那果皮红黄色的是橘子(俗作桔),也叫橘柑;那果皮较粗糙呈橙黄色的是柑子或柑,有的地方又叫芦柑。当然,橘子跟桔子其实也是不同的,而且各地的叫法也不一样。此外,还有外形奇怪甚至有点不登大雅之堂的丑橘,它们都可以统称为柑橘。如果把果皮剥开,都是一瓣一瓣的瓤,果肉多汁,味道甜中带酸、酸里有甜。柑橘和柑桔两者外形相似,但口感稍有不同。相对来说,柑较甜,橘略酸。一番话,听得我们佩服不得了。
  那同学成绩一般,但家境很好。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都是最好的,零花钱、零食等多的是。而那些对于我们其他人来说全是奢望,我们自然很羡慕。他的人缘也不错,眼馋、心馋、口也馋的我们常常能分得一杯羹。
  攥着那两个黄灿灿的柑橘,我的喉咙里是口水,心中是酸水,眼里是泪水。孤陋寡闻的我不仅在物质享受上是极度贫乏的,在精神上也严重“营养不良”。那个同学学习不怎么样,但在有些知识上(包括常识)却远比成绩优良的我们富足啊。
  这让我更加埋头读书,发愤学习。而令人担忧的“黑色七月”也很快就来临了。更巧的是,高考的作文题目就是:从“南橘北枳”的故事和寓意中,展开联想和思考,寫一篇以“环境与人才”为主题的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我既感到意外,又莫名的惊喜:这作文好写呵,有话可说。我的灵感一泻千里,感情喷涌而至,一会儿工夫,一篇酣畅淋漓的夹叙夹议的较复杂的记叙文《金色的诱惑》就写成了。那一年,我摘取了全校的语文高考状元,一定是因为那篇作文吧。
  当然,我更得感谢那两个柑橘,是它们让我有了金色的遐想。
其他文献
如果有一杯茶,让你忘却红尘,退隐山野,也许只有福鼎白茶了吧。  在海拔600多米的大荒万亩茶山上,只见一棵棵老茶树穿插在原生态的灌木林里,繁盛的灌木丛似乎与白茶树格格不入,但并不排挤她,她独当一面地在一旁生长着,不张扬、不骄傲。墨绿的老叶子顽强地抵御着风吹日晒,斑驳的树干述说着大荒沧桑的故事。巍峨壮观神奇秀丽的太姥山除了鬼斧神工削出象形奇石,还隐藏着这么巨大的财富。  大树葱茏,茶树繁茂。每一棵茶
期刊
“自私鬼”本名陈士桂,初中毕业,二十郎当,白净的脸特别经晒,总晒不黑。  上世纪70年代初某年春插。十岁出头的我任队里的秧票员,在田头将每一位社员拿多少扎秧苗装秧盆记下来,给他发“秧票”,社员将秧票交记分员再记工分,颇有点“按件计工”味道。  有一回,自私鬼装了36扎秧苗,却报50扎。我发现他的秧盆稀稀松松,不像有五十扎的样子,便说:“桂哥,你的秧数可能不够。”  自私鬼脸惊了一下,接着沉下来:“
期刊
奶奶从婆家到娘家,有三十多里的路程,中间还要攀爬北云台山。奶奶回娘家,没有车马接送,没有人陪伴,就靠她那一双不足四寸长的小脚。  五月的早晨,奶奶膀子上挎着一个小包裹,走进芦苇荡,叉过几条淌水的河沟,走过几杆运盐河上的木艞。太阳晒到头顶时分,她才走到了一个叫猴嘴的镇子上。我的大伯就在猴嘴盐业运销站坨地上班。镇上有奶奶的儿子家,她要过去看看孙子孙女,喊喊她们的小名。  在儿子家吃过中午饭,奶奶一直向
期刊
一颗牙齿的隐裂或毁坏,往往始于一只螃蟹。  浅海中有种青蟹,也叫“蝤蠓”,是最美味的海鲜。它吃的就是动物,有时还吃同类。青蟹的蟹脚像个大钳子,其蟹脚的硬度坚固无比,与鹰爪熊掌有过之而无不及,被钳到后果不堪设想。为了捉住它,人类用粗大的绳子绑住它,因此有“一斤蝤蠓半斤绳”的说法。想要吃到美味的螃蟹,有人用老酒把它蒙倒,“智取”螃蟹,不到一分钟,蝤蠓即刻醉醺醺的,这时便是剁掉蝤蠓两只大钳子的好时机。没
期刊
海上捕捞分近海和远海。近海捕捞是在家乡近海近取和小取。近取和小取要“赶潮水”,早上趁着涨潮,一两个人摇着小舢板或小渔船出海,单船拖网就可以作业,晚上再趁涨潮时归来,当天返回。  渔船归来,只要有人喊一声“接潮喽”,无论是谁家的船,全村男女老少,都会自觉地拿着抬筐、扁担,挑的挑,抬的抬,帮忙卸货。远洋捕捞的“黄花船”“远洋船”吨位大,马力也大,作业方式是两艘渔船对船拖网。每年早春到长江口和东海舟山群
期刊
好多年没有见面的朋友,再见面时,觉得他们都有一点不同了。  有人有了一双悲伤的眼睛,有人有了冷静的嘴角,有人是一脸的喜悦,有人却一脸风霜;好像几十年没能与我的朋友们共度的沧桑,都隱隐约约地写在他们脸上了。  原来岁月并不是真的逝去,它只是从我们的眼前消失,却转过来躲在我们的心里,然后再慢慢地来改变我们的容貌。  所以,年轻的你,无论将来会碰到什么挫折,请务必要保持一颗宽谅喜悦的心,这样,当几十年后
期刊
洗澡,在浙北山区我老家一带,叫“浴汤”。一个直径半米多的大铁锅(我们称它浴汤缸),下面是柴火灶。洗澡前,先将满满一大锅水烧得热气腾腾,然后一人脱得精赤条条地下锅泡洗,一人守灶。水温稍稍冷却,锅里的人喊一声,守灶的人便及时加柴添火。整个过程如同水煮活人,堪称“铁锅炖自己”。  外乡人到我们那里,最惊异的也莫过于我们的浴汤方式。“屁股不会被锅底烫着吗?”这是他们最好奇的地方。事实上,对一向只会淋浴和木
期刊
红薯入窖,能当全家人的半年粮。  红薯藤晒干、晾干,便于收藏,入冬后要喂猪,因为那时青黄不接,这红薯藤剁碎后,用锅煮得稀烂,加点糠、薯等煮潲喂猪,猪就是生活的指望。于是,漫长的冬夜里,总是有这刀剁声声,单调而有节奏,打破了黑暗中的寂静。  一刀,一刀,母亲剁得似乎有板有眼,有滋有味。母亲的心事儿子怎会知道这是为了什么?  他不知道,一刀,一刀,母亲想把焦虑剁成一段一段。  大家庭分家,全家7 口人
期刊
曾偶尔路过一办公室,听到有人闲聊,说一个阿背哥,拜年竟然送了两盆兰花给他,一股穷酸之相。那人绘声绘色说毕,举座哈哈大笑之余,无不露出不屑的神情。我刚好听到,忍不住替那两盆兰花委屈又悲哀,送给这样的人,真是明珠暗投了。  有朋友听说我喜欢养花,到山上去的时候顺便挖了送我。那一刻的欣喜,竟让我红脸讷言,只是笨拙地重复数遍“谢谢”两字。兰花不大不小,光那二十来片细而修长的叶子,刚劲有力,俊秀风雅,可堪入
期刊
1984年初秋,墙哥考入普安一中民族班。这是高一秋季学期,他与一个苗条的高个子女孩邻座,不知不觉中,他就与这个名叫“春”的女孩“你来我往”地搭上了话。  转眼已是初冬。记得那是一个有阳光的下午,春喜滋滋地抱来自己的《集邮册》,分享喜悦似的让同学们观赏。突然间,有嘤嘤的哭泣声飘来——春正把头埋在桌子上,很投入地哭呢!  悄悄问过旁人,才知道她丢失了一枚邮票。墙哥吃惊道:“不就是一枚邮票吗?高中生了,
期刊